2022年至2025年1月间,丽水境内先后发现唐代至民国摩崖石刻22处。
丽水山水景胜,丘壑生辉,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处州政要题咏摩刻。从晋代至民国的1600多年里,题留摩崖石刻500余处,尤以丽水莲都南明山、三岩寺,缙云仙都,青田石门洞、太鹤山最为密集,声名远扬。处州摩崖石刻内涵丰富,与当地发达的儒、道、佛文化也有不小渊源,且还具有很高的人文、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其中缙云仙都的摩崖题记、南明山——三岩寺摩崖石刻、青田石门洞摩崖石刻等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全国名碑名刻名录,浙江省入选41通(方),其中丽水占有11通(组),分别是莲都区南明山东晋葛洪“灵崇”题刻、北宋沈括等高阳洞题记、清赵亮熙南明山诗碑,唐李邕“雨崖”题刻,南宋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青田县南朝谢灵运石门洞石刻、清阮元石门洞诗刻,缙云县李阳冰“倪翁洞”题字、北宋刻《城隍庙碑》(缙云)、唐高元和等仙都题名、北宋赵抃仙都摩崖题记。
一、新发现摩崖石刻分布情况
自2007年开始,笔者关注丽水摩崖石刻收集整理,先后编著出版金石专集《莲都历代金石》《处州金石》(上下册)及《处州郡守墨迹题刻研究》,《处州金石续编》也已于2022年基本完稿,新收录丽水境内碑刻、摩崖及砖铭等300余种。2022年以来,笔者集中关注摩崖石刻搜剔,又新增发现摩崖石刻22种,其中莲都区6种,在南明山和三岩寺两地;缙云县4种,仙都景区2种,五云街道岙底金钗地方2种;青田县2种,均在石门洞月洞;庆元县9种,黄田镇中济村1种,县城石龙山麓8种。
新发现的摩崖石刻中,最有价值的当属青田石门洞发现的权骅“立崖观石门瀑泉”诗刻,其次是缙云县发现的周政敕牒摩崖。
二、新发现重要摩崖石刻介绍
下面以题刻时间为序,对权骅《立崖观石门瀑泉诗刻》等部分新发现的重要摩崖石刻予以介绍。
(一)权骅《立崖观石门瀑泉诗刻》

这是自清末以来丽水境内新发现的唯一一处唐代摩崖石刻。
唐大历年间(766—779),权骅任温州司马时,来青田石门洞游玩观瀑,并赋《观石门瀑泉》诗,并题刻于石。至此,权骅为青田石门洞继郭密之、徐峤、张愿之后,又新增了一处唐人题刻,可谓弥足珍贵。唐代诗人皇甫冉(717—约771年)曾与权骅有诗题赠,可见权骅也是唐大历前后在世。笔者稽考:权骅诗刻在吴式芬《捃古录》卷八有题名《石门山权骅观石门瀑泉诗》,但内容无载;清《栝苍金石志》《栝苍金石志续》《栝苍金石志补遗》,历代《处州府志》《青田县志》以及当代《处州金石》(上下册)《处州摩崖石刻》等地方文献均无记载。
权骅诗刻在青田石门洞月洞谢灵运诗刻右下方,石面呈三角形状。该诗刻幅高43厘米,宽42厘米。文正书,10行,满行13字。权骅《立崖观石门瀑泉》释文:
立崖观石门瀑泉(题) 判温州司马权骅
瀑泉落清汉,仰空无端倪。喷薄石门里,风雷声激荡。□界□舟远,直使人心迷。一道见飞雨,千寻鹜白霓。凛然变时俟,首夏寒凄人。□气复不入,云霄吹更低。回潭仿花□,绝壁绿松梯。图载永嘉乐,题昔贤去也。久及圣代素,忝乏费心□。
(二)王建中南明山题记
王建中南明山题记为近年莲都区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处北宋摩崖石刻。此为首次著录。
2024年12月,笔者友人杭城姜先生来丽水,一起考察括苍名胜南明山和三岩寺摩崖石刻,在南明山发现多处石刻。其中王建中等题记,基本可以确认为北宋题刻。里面同行者有个丽水人朱师雄,为北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且王建中题记周边题刻有北宋佚名诗刻和北宋王廷老题记,此为宋刻当是无疑。
王建中题记在莲都区南明山仁寿寺后北宋王廷老题记右侧,左侧上方为佚名“香天追极乐”诗刻。该题记上方幅高43厘米,宽42厘米。文正书,10行,满行13字。权骅《立崖观石门瀑泉》释文:
……微雒阳王建中……尹子瞻……朱师雄……年三月……
(三)晁端彦忘归洞题记
晁端彦题记的发现,加之之前发现的仲修题记、王廷老题记,缙云仙都忘归洞成为北宋摩崖群。此为首次著录。
晁端彦题记在缙云仙都忘归洞,为笔者友人姜建清发现。晁端彦(1035—1095),字美叔,晁仲衍之子。其先清丰(今属河南)人,后徙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嘉祐四年(1059)进士。熙宁七年(1074),以都官员外郎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徙两浙路。此题记应在两浙路任上,视察处州时公干之余所作。晁端彦在青田石门洞、丽水南明山均有题记存世。
晁端彦忘归洞题记正书,幅高33厘米×35厘米,字径8厘米。晁端彦题并书。释文如下:
“晁美叔来。甲寅十一月十日。”
(四)金鸡岩大水题记
金鸡岩大水题记为迄今为止遂昌县境内唯一一处北宋摩崖石刻。此为首次著录。
金鸡岩大水题记在遂昌县金竹镇安山村金鸡岩,题刻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正书,9行,行4字,该题记明确记载了气候水文信息,文字周边有部分装饰刻纹。这是目前遂昌县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金鸡岩大水题记释文如下:
毛得寿□百千年太岁戊戌政和八年六月初九,大水。七月,□□□□大雨大吉,天下太平。
(五)赵清卿三岩题记
赵清卿三岩题记为三岩寺区块自清末以来首次发现的宋代摩崖石刻。此为首次著录。
赵清卿三岩题记,题刻于南宋隆兴(1163—1164)前后。该题记在三岩景区朝曦洞外左侧,字迹清晰。该残刻幅高68厘米,宽42,正书,字径10厘米。
赵清卿,即赵子潚(1101-1166),字清卿,秦康惠王赵德芳五世孙,孝靖公令奥之子。居长沙。赵清卿七岁而孤,家贫力学。登宣和中进士第。历官真州刑曹掾、衢州推官、吏部郎中、直秘阁、两浙转运副使、临安知府、龙图阁直学士、福州知州、明州知州、沿海制置使等职,进龙图阁学士,移知泉州。乾道二年卒于官,年六十六。其在两浙转运副使、沿海制置使等任上都有可能视察至处州或在福州知州路过处州,此题记或是在此机缘所题写。赵清卿三岩题记释文如下:
长沙赵清卿曾游
(六)缙云周政敕牒摩崖
周政敕牒摩崖为迄今为止丽水市境内唯一一处敕牒文献类的摩崖石刻。
2024年9月15日,好友陈君与笔者一道,冒雨到缙云访石。此摩崖独立于山巅,像是天外来客,周边作物主要是茶园。经查阅《处州府志》《缙云县志》《沙县县志》等郡县方志,对照所制拓片,基本确定两处摩崖中,圣旨摩崖石刻是明弘治二年(1489)周政在翰林待诏十余年后,朝廷外放他担任沙县县学教谕的敕书;另左侧摩崖为周政行传(生平介绍)。
该摩崖在缙云县五云街道县人民医院对面的岙底金钗山梁上,约题刻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此为首次著录。幅高82厘米,宽73厘米,文正书12行,满行12字。书者不详。
这两处摩崖石刻,对研究缙云传统习俗,尤其是周政这个历史人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指出的是此石刻填补了丽水市境内摩崖介质敕文的空白。
历史上缙云的风俗崇尚节俭之风真是到了极致的地步:多年前双港桥地方发现马陶氏贞节牌坊摩崖,现又发现周政这位举人老爷的敕文摩崖。以摩崖形式来篆刻敕牒和牌坊,既可保存更久,尤其是极为省钱。
周政,生卒年不详,字子正,号独峰,明代处州府缙云县人。明成化十年(1474)甲午科举人,初授翰林待诏。明弘治二年(1489)出任福建沙县县学教谕、将仕佐郎。后擢升襄王府长史(类似秘书长),累官至某府知府。
周政敕牒摩崖释文如下:
弘治二年(顶格横排)
奉天承运,□□敕曰:国家简任,士贤授职,兹岂轻升之□,得端慎□□之士,乃克称焉。尔翰林院待诏周政,发秀□闱,擢官邑校,迨迁今职,□□勤能,宜有褒」嘉,以旌劳□,兹特授尔阶将仕佐郎,锡之敕命,以为尔荣。尔尚益进于学,慎于行,以副任用之意钦哉。
五月十九日。
(七)安国南明山题记
明嘉靖十一年(1532)八月二十七日,知名巨富无锡人安国曾畅游南明山。
2022年2月26日,笔者友人姜建清来丽水南明山访石时,偶得此摩崖题名,此为首次发现并著录。该题名镌于高阳洞靠近仁寿寺后门一侧洞口,无字龛,字口较浅,石面残损严重,全文仅一列5字,正书,无纪年。幅面待考。
安国《东游记》载:“壬寅,剑泉复留,乘暇与同游诸君再登南明,刻名岩上,吟啸半日,有作纪胜。酉刻,剑泉复邀廨饮,二鼓别。”
文中“壬寅”为嘉靖壬辰(即嘉靖十一年,1532)八月壬寅,即八月二十七日。
安国(1481-1534),字民泰,号桂坡,江苏无锡人,正德嘉靖年间的江南巨富,以铜活字刊印了大量书籍,在出版印刷史上享有盛名。
安国南明山题记释文如下:
锡山安国到
(八)周友胜石门洞题记
周友胜石门洞题记为迄今为止发现周友胜在丽水市境内唯一一处摩崖石刻。
2024年,笔者友人姜建清在石门洞月洞地方新发现清代处州游击周友胜所题摩崖。周友胜石门洞题记幅面高20厘米,宽10厘米,正书,2行,字径1.7厘米。
周友胜(1851—1928),字云如,号玉泉,别署醒道人,江西丰城人,晚年徙居宁波鄞县。清代画家,尤其擅绘梅花。经左宗棠识拔写梅师彭玉麟。清光绪二十年 (1894) 前后官浙江提标参将,久居宁波湖西中营巷,终老于甬城营宅。周友胜虽身为武将,但熟能诗书,书法行楷,下笔熟练,笔法清隽。又能画,以梅花见长,枝苍劲,花萼待放,颇具雅趣。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曾一度参加宁海王锡桐闹教会事,为王锡桐幕僚。清光绪十八年 (1892),周友胜任处州右营游击时,曾作有万象山梅花碑存世。清光绪十九年 (1893),作梅花条屏,现存丽水市博物馆。
清光绪十八年(1892),周友胜署处州镇右营游击,次年(即癸巳年,清光绪十九年)升宁波参将。从题记来看,周友胜携家带口,重游石门洞,或许他去宁波上任是走水路,从温州转道去宁波。
周友胜石门洞题记释文如下:
癸巳秋,由括州解任,携眷重游于此,周友胜玉泉甫题。
(九)蔡旅康“云岩”题字
2024年10月,笔者访石至庆元县黄田镇中济村陡岭坡,在赖梦松洪水题记旁发现“云岩”二字摩崖题字。旁有落款,但剥蚀严重,隐约可识读为“蔡旅康书”。后翻阅资料,发现摩崖题字附近的中济村,清代确有此人。蔡旅康,生卒年待考,清光绪年间黄田中济人。清光绪十年(1884),蔡旅康与赖建熊等发动群众捐资助材,建姑嫂庙,塑造姑嫂神像,供乡民膜拜。从蔡旅康生平推断,此题刻应在清光绪十年(1884)前后。
“云岩”在黄田镇中济村古道旁的崖壁上,幅60厘米×40厘米,阴刻行书“云岩”二字,字径14厘米;落款行书“蔡旅康书”字径5厘米。
三、结语
丽水市境内3年来新发现22处古代摩崖石刻,对地方文脉传承和文化挖掘具有突破性意义。新发现的22处摩崖石刻年代跨度较大,初步考证涵盖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题刻内容涉及地方治理、地情风俗、文人题咏及宗教活动等,为研究浙西南地区古代社会风貌、时代变迁及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部分石刻填补了区域历史文献的空白。这些摩崖石刻书法风格多样,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书法演变脉络;雕刻技法精湛,是研究古代浙西南地区摩崖石刻艺术的重要补充。其中庆元石龙山大型摩崖石刻布局恢宏,山体与文字浑然一体,展现先民“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
(作者系丽水市司法局干部、市史志领域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