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西南莲都区峰源乡郑地村附近,隐匿着一处充满神秘色彩与深厚底蕴的地方——水牛坪。这片海拔1000余米的高山台地,宛如一部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典籍,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等待着后人去细细品读。
一、地质变迁铸就独特地理风貌
水牛坪之名,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这片土地神秘面纱的一角。“水牛”二字巧妙地契合了周边葑泽地貌特征,仿若大自然以大地为纸、山川为墨,勾勒出水牛伏地的轮廓;而“坪”字,则直白又精准地昭示着这里高山台地的特殊地形,仿若在群山峻岭间开辟出的一片平整天地。据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浙江六·处州府》记载:“自大杉葑北行十里,有台隆然而起,乡人呼之水牛坪”,寥寥数语,便将水牛坪的独特形态定格在历史的书页之中。
当我们站在海拔1285米的江九大夫峰向西北眺望,水牛坪仿若一幅横亘天际的巨幅画卷,气势恢宏。然而,这看似普通的“坪”地假象,实则暗藏着地球数十亿年演化历程中的地质玄机。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莲都区地质遗迹调查报告(2018年)》犹如一位专业的解谜者,为我们揭开了背后的奥秘:此处乃是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杰作,炽热的岩浆喷涌而出,冷却后形成了坚实的熔岩台地,随后又历经第四纪冰川的侵蚀切割,宛如鬼斧神工般造就了“顶平坡陡”的特殊地貌。而如今观景台所在的位置,正是古火山口残余岩颈所在,得天独厚地赋予了人们360度的全景视野:向东,庞山古村的古朴韵味扑面而来;向南,景宁九龙山火山熔岩地质公园尽收眼底;向西,松阳、云和两县的山川景致若隐若现;向北,大山峰天池的深邃神秘引人遐想。
提及庞山之名,也有着一段饶有趣味的考辨之旅。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五《山川考·青田县》有载:“盘山,县西七十里,山形环曲如盘,土音讹‘盘’为‘庞’,故今称庞山。”《丽水地名志》(2002年版)注明“民间传名盘山,后音转为庞山”。这一记载与清道光年间《丽水县舆图》上精准标注的“盘山”相互印证,如同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得以回溯历史,探寻地名演变背后的故事。
大山峰,据《丽水县志》古称“大杉葑”,意“故为潭填淤者也”,言“其葑泥深可没牛者”。大杉葑山顶平广数里,形状莲花,中有天池,宛如大地眼眸。清代《处州府志》光绪三年本卷五《山川考·丽水县》记述:“大杉葑山顶有潭,广数十丈,四时不涸,土人谓之天池。”《莲都区地质遗迹调查报告( 2018 年)》首次将大杉葑山顶定性为晚侏罗世破火山湖。浙江省地质调查院2020年《浙东南火山岩区地貌演化》进一步论证:“天池为火山机构塌陷形成,水体平衡受深部裂隙水补给调控”。这些文字仿若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站在天池边,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伟力,感受着亿万年地质变迁的震撼。
二、浙南道教文化的发轫之地
水牛坪所在的大山峰区域,堪称浙南道教文化的滥觞之地,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照亮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天空。汉晋之际,方士郑隐(约2世纪末到3世纪中叶)选择在此隐居修炼,自此推动了道教从方术向系统化理论的过渡。郑隐,字思远,他作为道教灵宝派的重要传人,虔诚地师从葛玄(164 - 244),潜心钻研,追求长生久视、超凡入圣的境界。他隐居大杉葑的史实,如同历史长河中的坚实基石,在其弟子葛洪(葛玄之孙)所著的《抱朴子·金丹篇》与《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中均有记载。清光绪《处州府志》卷十二《仙释》引明代《栝苍汇纪》(已佚)文:“郑隐,字思远,晋怀帝时避乱入栝苍,栖大杉葑山,炼丹济世,乡民多从之习导引术。”这些记载仿若时光的使者,将郑隐的修行身影传递给后世。
《浙南道教史考》(王振忠,2012年)第三章:“郑隐为避永嘉兵燹,自中原南徙至栝苍大杉葑,结庐炼丹,开浙南道教外丹流派之先河,乡民得其术者众。”元代赵道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更是给予了郑隐极高的评价:“郑思远,隐括苍山,授葛稚川金丹之诀,括苍道脉由兹始矣。” 这寥寥数语,却如洪钟大吕,奠定了郑隐在浙南道教史上不可撼动的宗师地位。
大山峰景区现为丽水市大山峰森林公园的一处主要景区。大山峰森林公园原以丽水县国有峰源林场为主体建成,包括周边部分集体林区。山地属洞宫山山脉北支,总面积有5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7.3%。森林公园大小山峰约有一百多处,形态各异,海拔大约在800-1200米之间,千米以上有12座。大山峰景区位于森林公园西北部,出入口两处,一是小井村,二是正岙村。天师殿为景区主要景点之一,位于海拔1000米的大杉葑天池盆地上,因年久败坏,仅剩部分石砌墙基等遗址,未修复。
天师殿遗址的考证,恰似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秘之旅,为我们展现出道教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积淀。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九《祠祀》称:“天师殿,在县北七十里大杉葑山巅,传为晋郑思远栖真处。宋淳熙间,里人叶氏倡捐重建,塑像祀之。明嘉靖毁于寇,万历初复葺。国朝康熙五十二年,道士周元真募修,增建玉皇阁。咸丰间兵燹,仅存正殿三楹,同治八年重修。” 这仿若一把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让我们知晓该殿初建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主奉郑天师(即郑隐),承载着后人对先师的敬仰与追思。民国《丽水县志·祠祀》记载:“天师殿在县北七十里大杉葑山,殿周环八村”,这般独特的空间形态,暗合了道教“八卦护法”的营建理念,彰显出古人对宇宙秩序与神灵庇佑的深刻理解。而邻近的周坑村“天师桩”民间传说,在光绪《处州府志》卷十二《仙释》附注中另有一番奇妙版本:“隐公炼丹,以术移石为桩,夜作而鸡鸣息。”在不远的野山头自然村的也有类似道教镇守风水的“城墙域”传说。这些口口相传的传说,如同风中摇曳的烛光,虽历经岁月磨砺,却依然闪烁着道教文化在地化演变的熠熠光辉,让我们得以窥探道教文化如何融入民间生活,生根发芽。
三、科举之光与耕读传家的坚守
大山峰所在周边,不仅是道教文化的沃土,更是儒家耕读传统的坚实堡垒,孕育出无数矢志求学、心怀家国的仁人志士。
清朝末年,正岙村走出兄弟两位贡生,其中一位最后还成为进士。两座府邸并列于正岙村中,具有典型的江南传统民居特色,整体布局规整,建筑结构精巧。其采用木构架结构,榫卯技艺精湛,梁枋、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并有各种寓意吉祥的浮雕,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刻工艺。门口的青石旗杆墩上镌刻其主人姓名,是正岙村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正岙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当地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不过目前房子外墙、屋顶均有一定程度的破败,木构件也有所腐朽甚至遗失。
正岙村叶氏进士第、贡生府的发现,仿若开启了一扇通往科举辉煌过往的时光之门。两对旗杆石上,各有阴刻楷字为:“贡元叶之玉建”“宣统叁年亥月”;“候选训导叶之藩建”“庚戌恩科岁进士”。据说这叶之玉、叶之藩兄弟俩,哥哥叶之玉是宣统三年(1911年)的贡元,但缺乏方志记载。弟弟叶之藩,光绪《处州府志》卷十《选举志》有记载:“叶之藩,丽水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岁贡,候选训导(虚衔,从八品)。”民国《丽水县志》卷九《人物·义行》记述:“叶之藩,字屏周,性慷慨,遇灾必赈,修堰兴学,乡里称颂。”《重修通济堰碑记》(光绪五年)记载:“贡生叶之藩捐银五十两,督工三月,堰成而水利复”。这些记录说明叶之藩积极参加地方事务,包括修堰、赈灾和兴学等,多有善举。清朝从1906年就废除了科举,而叶之藩为何在庚戌年(1910年)成为进士,要么是种特殊例外,要么是种荣誉称号,已经无从可考。若此为真,那可谓是真正的末代进士了。现如今,他们相连的故居门楣上阳刻石横匾:“奇峰远映”“奇峰毓秀”依然清晰可辨,仿若在默默诉说着那段书香四溢的岁月,见证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这种深厚的文化传承,与水牛坪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仿若鱼水相依,不可分割。高山台地的封闭性,仿若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阻隔在外,为传统文化基因的保存提供了静谧的温床;而火山灰土壤孕育的农耕文明,则如一位默默奉献的母亲,为文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物质养分。火山喷发的沉积地层,导致水牛坪周边土壤硒含量较高。这一特殊的地质条件,仿若大自然的馈赠,既解释了当地高山蔬菜为何品质出众,鲜嫩可口、营养丰富,也暗示着古代“隐士选择此地修炼的生态智慧”,他们仿若深谙自然之道的智者,择灵地而居,修身养性,与天地共生。
四、生态演替——自然谱写的现代传奇
回溯至1980年代,林业部门怀揣着绿化荒山、发展林业的美好愿景,在水牛坪开启了杉木造林工程。然而,大自然这位神秘的主宰者却有着自己的安排。据区林业部门的造林统计,由于水牛坪海拔过高,积温不足,杉木造林的成活率不足 30%。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看似失败的尝试,却在不经意间开启了一场生态演替的奇妙旅程,最终造就了华东地区罕见的高山草甸景观,并成为研究亚高山植被次生演替的典型样本。
如今,当我们踏入水牛坪,仿若踏入了一片梦幻之地。作为户外爱好者,笔者亲历水牛坪的四季变幻:春看新绿破土,那嫩绿的芽尖仿若大自然伸出的希望触角;夏观银河倾泻,璀璨的星河仿若梦幻的天阶,让人沉醉;秋赏芒花似雪,洁白的芒花在秋风中摇曳,仿若冬日提前降临;冬览雾凇晶莹,银装素裹的世界仿若童话仙境。水牛坪的 PM2.5日均值低,负氧离子浓度高,仿若一座天然的绿色疗养院,堪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氧吧。这般生态价值,恰与道教“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不谋而合,仿若穿越千年的回响,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结语
从晋代丹炉青烟袅袅升起,到现代帐篷繁星点点散布,水牛坪宛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历史守望者,见证着人类与自然那跨越时空的永恒对话。火山岩层中凝固的时光,仿若一部无字天书,记录着地球的沧海桑田;芒草丛里摇曳的文明,仿若风中的诗篇,传颂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怀。在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缕山风、每一抹绿意,都在诉说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最美的风景,永远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合奏。当我们站在观景台,俯瞰着群山连绵,郑隐炼丹的柴扉仿若在时光中若隐若现,叶氏兄弟的书声仿若在山谷间回荡,垦荒者的汗滴仿若滋润着这片土地,背包客的笑语仿若为这片古老的天地注入新的活力,它们都化作山风掠过芒草尖的轻吟,轻柔而又绵长。这或许就是历史地理研究的终极魅力——在时空坐标中寻找文明的密码,在山水肌理间阅读人类的诗行,让我们怀揣着敬畏之心,继续探寻这片神奇土地背后更多的故事,续写人与自然的传奇篇章。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水牛坪正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大山峰周边已经成为避暑胜地。当地政府也意识到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开始规划保护性开发,旨在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的同时,确保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得以永续传承。正岙村已被列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叶氏进士第、贡生府即将开始实施保护性修缮施工。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水牛坪将以更加迷人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成为人们心灵向往的诗意栖息地。
(作者单位:丽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莲都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