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遗存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古迹遗存
云和梯田的“身世”
日期:2025-01-21 15:39    来源:丽水史志(2024年第4期)   作者:纪江明 浏览量:

引子

2003年8月,云和县开始筹备“第二届中国木制玩具节”,我供职的公司承接了《玩具之乡、诗画云和》画册的编印工作。画册分秀山丽水、梦幻玩具、蜜露花果、古朴畲风、风流山城5个部分。“秀山丽水”共收入26幅照片,其中一幅为《绿谷云深处》,近景为高低错落的山坡梯田,有的明晃晃漾满水,有的裸露着泥土;有的育着翠绿的秧苗,有的长满杂草。远景是雾岚缥缈的山峰和白云簇拥的峡谷。

这是我与云和梯田的第一次“见面”。说实话,这次邂逅我没什么感觉。来自松古平原的我心中有一个“偏见”——梯田意味地处山区,耕作艰难,生活艰辛,并没有什么“美”可言。

随后的20年时间,我公司又承接了云和县文联的《云和湖》文艺丛刊的编印工作。刊物每一期都刊载梯田的照片,从春夏的绿意盎然,到秋冬的金黄澄澈;从白天的云蒸霞蔚,到深夜的阒寂迷离;从开犁节的万众欢腾,到白雪封山的沉静肃穆。

20年时光流逝,我到过云和的桑岭、梓坊、赤石、石浦等许多有人文底蕴的地方,唯独没去过梯田——我心中的“偏见”已经变成了“执念”——山陬梯田,谋生恣睢,有耕无读,没有我感兴趣的“故事”。

2022年7月底,丽水市电影家协会邀请我赴云和采风。是时,丽水城被酷暑笼罩,温度直逼40摄氏度。30日,我驾车赴云和,游览了崇头、梅源、下垟、黄家畲等梯田景区,参观了黄家畲古民居、古建筑和古银矿文化展示馆。入夜,黄家畲的气温降到了20摄氏度左右,我在民宿里酣然入梦。

翌日中午返程,车子驶出崇头镇时,我竟然有些不舍,更多的是后悔——我心中的“偏见”和“执念”让我错过了20年的时间——我隐隐觉得,云和梯田是有“故事”的,它们隐藏在岁月年轮的皱褶处,唯有细数时光,才能将它们一一钩沉。

我认知中的梯田,是丛山中的一个偏僻村庄,地处山麓或山腰,十几户黄墙黑瓦的人家,村前或村后,几片梯田。村庄是寂寞的,梯田是瘠薄的,人是孤独的。

而云和梯田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一个梯田集群,以梅源、下垟、坑根、梅竹为中心,向四周无限延伸;这是梯田的海洋,山峰耸立,丘陵起伏,似大海怒号时波浪,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梯田在山麓、丘陵绵延,如大海平静时涟漪,一轮紧接着一轮,永不停歇。

我被云和梯田的浩瀚震惊时,心中升起一个疑问——这些梯田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拓垦的?

早在北宋真宗时期,朝廷从福建引进占城(今越南)稻种,在江浙种植。清代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二四八记载:

(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江、淮、两浙旱,给占城稻种,教民种之。《食货志》: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

民田高仰者,即山田、坡田和阪田。不过,两浙梯田大规模开垦,是在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垦田杂录》记载:

(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二日,南郊赦:“两浙民户将己业土山开垦成田,昨乾道七年运司一时措置,增收苗税。缘已有本色税额,系是重叠,可将增收数目并与蠲放。其有当时被人陈告夺业充赏者,亦与改正,追还元主。”

宋室南渡,浙江成为人口迁徙的“洼地”,朝廷鼓励山田开垦。处州缙云、丽水等县人口集聚的山区出现梯田。元代宣城(今安徽)人贡师泰(1298—1362)任江浙行省丞相和两浙转运盐使期间,到过处州,其《玩斋集拾遗》收入《缙云道中》诗:

五门宫阙拥官曹,诏许乘风看海涛。

掷地每惭孙绰赋,登楼还意仲宣豪。

梯田稻蔟黄龙甲,阁道松森翠凤毛。

莫笑江南行客远,举头偏见日华高。

不过,宋元时期云和境域属丽水县西南浮云、元和二乡,与龙泉、青田交界,地旷人稀。据1995年《云和县志》记载,从唐至明初,有梅、徐、陈、项、刘、王、李、叶、汤、蓝等姓氏先后迁入,主要在今云和县城和周边盆地及瓯江沿岸河谷卜居,惟刘端三于宋咸平元年(998)迁居西南黄家畲。明代,迁入梅源区域的只有两个姓氏——明正德年间(1506—1521)蓝氏从福建迁居岩下、下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陈氏从永康迁居栗溪。明景泰三年(1452)云和置县时,全县6680户,14281人;明万历七年(1579),6681户,14281人。也就是说,云和建县120多年,人口几乎没有增长,位于西南的梅源山区更是人口稀少。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发展到13911户,50547人。

梯田开垦,往往与人口增长密不可分,难道云和梯田是明代以后开垦的?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河南柘城人窦絟以举人授任云和知县,著有《银冶铁冶论》(清同治《云和县志·卷一五·物产》):

云以前土广人稀,田多荒芜,谷贱伤农,粮多逋欠……自坑冶盛,人亦日众,由是垦辟众,而田土辟也……

坑冶,即金属矿藏的开采与冶炼。窦絟解密了云和梯田开垦的时间和缘由——明代的银冶、清代的铁冶使得云和人口增长,梯田得到开垦。

处州银冶,《新唐书》记载“丽水县有铜,出豫章、孝义二山。松阳县有银,出马鞍山”。《元丰九域志》记载“龙泉,高亭一银场,遂昌,永丰一银场”

南宋时,朝廷对金国称臣、叔、伯,先后签订“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每年分别进贡银25万两、20万两、30万两。处州的铜矿、银矿开采进一步扩大。《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提点坑冶铸钱司》记载:

(乾道九年正月)二十六日,权发遣处州姚述尧奏:“被旨令臣措置本州银铜坑事,窃见本州虽有龙泉、松阳两县石堰等银坑一十一处,库山等铜坑九处……”

(乾道九年)八月七日,中书门下省勘会:“处州坑冶因乾道七年以后差官措置,一年收到银二万二千八百余两,铜四万五千余斤……”

元朝时,在全国推行纸币。处州虽是银、铁、铅、锡产地,但较南宋已“轻松”许多。《元史》卷九四《食货二》记载:

(银)在江浙者,至元二十一年,建宁、南剑等处立银场提举司煽炼……(银课)江浙省,一百一十五锭三十九两二钱。

到了明代,以白银和铜钱为货币主体,一般交易大额用银,小额用钱,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明朝近300年,但凡新皇登基,对矿冶,特别是银矿实行“严禁”,随后“开禁”。《明史》卷八一《食货五》记载:

坑冶之课……太祖谓银场之弊,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然福建尤溪县银屏山银场局炉冶四十二座,始于洪武十九年。浙江温、处丽水、平阳等七县,亦有场局,岁课皆二千余两。永乐间……而福建岁额增至三万余两,浙江增至八万两余……

明永乐时期,湖广、贵州、福建、浙江大开银矿。《明会典》卷三二《银课》记载:

永乐十二年,差御史及郎中等官至湖广、贵州二布政司,提督委官于辰州、铜仁等处金、银场采办金银课。

(永乐)一十九年,差御史监生人等闸办福建、浙江银课。

今云和县南面雾溪村有银坑遗址,土名石门的石壁上,刻有“大明永乐七年(1409)己丑六月、开采增平俱、增崇不忌讳”;今县西南的黄家畲村也有银矿遗址,清同治《云和县志》卷三记载:

丰源山,在县西五十里黄家畲。旧有银冶,下有石峡潭,水入景宁梧桐。

丰源山银矿也在明永乐年间开采,清同治《丰嘉源刘氏宗谱》记载:

丰嘉源刘氏,出松阳潼溪……端三公读书博物,谙于青囊,游丽水黄家畲,目山水明秀……其后十世孙名大闹,宋乾道中,官拜评事,富甲他族。迨永乐间,此地开烹银坑,宝藏兴焉。置官监采,至今址在也。大闹公后七世孙子轩、子昂,埙篪叶奏,产业逾进……

刘氏在北宋咸平元年(998)卜居黄家畲,是梅源区域最早的迁入者。第二世刘裴,“增广产业”。第四世刘常八,“由吏员书辨授将仕郎、查田巡检司”。第十世刘大闹,宋乾道(1165—1173)间,“以明经由国子上舍授官大理评事,清慎廉勤,功成身退,名重缙绅”。元末,刘大闹曾孙刘鸾,“豪迈壮勇,石抹檄为义兵千长剿贼”,石抹宜孙是元代处州最后一任守官。元、明之交,丰源山曾出产过“玉石”。刘鸾的孙子刘庆九,“公以白圭之术殖产殷厚”。至明永乐时,山上又发现了银矿。族人刘述温在清道光年间有诗《西巅银矿》:“石中韫玉石非顽,谁料银砂又产山。目观西颠银矿迹,慨伤明季扰此间。”明代银冶采用“闸办”法,即“置官监采”,让拥有山林的“大户”具体组织开采和冶炼。刘氏组织人力在丰源山开采,所得按比例分成。刘鸾的曾孙、刘庆九的儿子刘胜八,“公时值银坑大发,厚德致富”。

从永乐、宣德到正统,银矿开采更让刘氏富甲一邑。《丰嘉源刘氏宗谱》记载:

(刘)仕兴,字彦隆。器度卓越,善策武略。正统五年,与季父子昂替纳粟三千石,勒赐“义门”。景泰五年,剿寇乱,赐散官。

清道光《丽水县志·卷一四·灾祥》记载“正统五年,(丽水县)大水”,刘子昂叔侄踊跃捐粮赈济,三千石相当于30万斤。

刘氏耕读兼顾,寸积铢累,广置山林、田产,梅源一带都是其产业。《丰嘉源刘氏宗谱》收入刘彦曦的《柳云芬吴瘦竹同过梅源别业》诗四首:

我爱新秋爽,泼成米氏山。

烟霞飞不去,诗思在其间。

秋水清无染,晚山淡有情。

幽人居此地,堪读亦堪耕。

荒村人迹少,野水暮烟多。

明月还相照,数里起渔歌。

山色何多秀,飞泉自有声。

此间堪啸卧,思诗亦相生。

明景泰三年(1452),兵部左侍郎孙原贞平定陶得二矿工起事后,奏请置云和县。刘子昂、刘仕兴叔侄曾助力平寇,经孙原贞请旨获赠七品散官。

明天顺二年(1458),因孙原贞所请,严禁8年的银冶重开。《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三《坑冶》记载:

英宗天顺二年,仍开浙江、福建等处银矿。自景泰元年封闭银场后,寻以盗矿者多,从兵部尚书孙原贞请,开浙江银场,因并开福建。至是,各遣内使一员,办事官一员,照旧煎办,令各镇守太监提督。至四年,命中官罗永之浙江……

1986年6月,黄家畲黄源变电所施工工地出土一块石碑,正面刻有“普庵菩萨在此,百无禁忌,钦差内官阮料在于黄家畲坑管采办煎销课银官局。天顺贰年六月内”。

内官,即太监。阮料是负责云和县银官局的钦差,民间称“太监局”。清同治《云和县志》卷八《古迹》记载:

太监局,一在县北二十里石富,一在县西五十里黄家畲,明季内臣管矿税处。

石富,即今紧水滩镇石浦,濒大溪(瓯江),扼云和至丽水出口。黄家畲村的黄源水入景宁梧桐坑,而梧桐坑汇入小溪,通达青田、温州。

事实上,云和境内还有一个银官局。《明英宗实录》卷三四〇记载:

(天顺六年五月)丙辰,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孙珂奏:“三月中,浙江云和县七赤银局盗起,毁垣劫掠银课,杀死匠人,奉御阮料被兵伤手。”

七赤,即今赤石,濒大溪(瓯江),扼云和至龙泉出口。也就是说,天顺年间,明朝廷围绕云和矿区,在大溪东、西两端和小溪上游支流设银官局,牢牢掌控银矿和银课。

七赤银局银课被劫,银匠被杀,钦差阮料受伤,负责地方治安、税课的知县刘洁吓得六神无主,最后“自缢身死”。处州府官员怕被连累,不敢上报知县自杀一事。直到明成化四年(1468)四月,此事才被缙云人、刑科给事中虞瑶披露出来。此前一年,朝廷“令浙江、福建二处仍各差内官一员提督采办银课”,虞瑶上《恤民疏》(1996年《缙云县志·丛录》):

……又如浙江处州一府,处于万山之中,居民据险,性多强悍,少有搔激,易生他变……近蒙钦差太监前去采买银课,由是为有司者不恤民艰,乘时射利,或馈送以为名,或买差而督办,剥削多端,掊克无算,是以强梁之徒,乘机聚而为盗,有争场而杀害人命,有出境而劫掠人财,以致云和县知县刘洁恐生激变,自缢身死。所辖上司,恐被连累,不敢疏闻……

明天顺以后,云和银矿时禁时开。原梅源区沙铺乡回龙山村白马山银矿洞遗址上,有摩崖石刻“心保大王、招财子、张八相公、故宝公位。周昱。正德元年。嘉靖十六年七月”。

回龙山村,旧名田坑,杨氏于明景泰三年迁居此地。据《田坑杨氏宗谱》记载“惟广三公于嘉靖年间……访采白马,开设银坑,煽银铸宝”。白马山银藏丰富,从正德元年(1506)至嘉靖十六年(1537)屡有开采。杨广三因“煽银”有成,被称为“银王”。

至明万历年间,云和银矿先禁后开。清同治《云和县志》卷六《武事》记载:

万历五年(1577),阴岩坑矿徒啸聚,兵备副使龚大器、参将王尚文领兵亲至其地。又别遣裨将率兵数百人,从泰顺入景宁,冲其险背,各徒遂不敢集。知县萧渊仍募乡兵,防守险隘,兼造战具,地方以宁。

阴岩坑位于云和赤石乡,清同治《云和县志》卷三《山水》记载:

娄狗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形似卧犬,为县镇山。上微作剑脊,势宛如鹿角,故又呼“鹿角尖”……山之鹿为阴岩,旧有银冶,黄溪之水出焉。

明万历初禁开银矿,原先以采矿为生的矿工生活无以为继,只能冒险偷采。矿工被驱散后,阴岩坑再度封禁。明万历七年(1579),丽水县人何镗纂修《栝苍汇纪》,其卷七《地理纪》记载:

云和县……(县北)二十里为娄狗山,是为县镇山……山麓有阴岩坑,今封塞……大雄峰,即山之巅为黄家畲,通景、龙、庆三县,旧有银坑炉冶,今俱废……

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大开矿禁。清同治《云和县志》卷一二《人物》记载:

尤存古,字尚礼,尤源人……万历间,以岁荐,入成均,名噪一时。监中诸老咸以大器期之。数奇,就绍兴上虞教谕……以卓异升县令,辞不就。是时,矿税繁兴,徭役旁午,中使纷然四出,天下骚动……遂绝意仕进……

尤存古是尤源村(1958年划归丽水县)人,明万历间贡生,任上虞教谕,任满擢升知县,因矿税繁兴不愿就任,毅然辞归。从上虞骑马经由括苍古道、通济古道回云和,一路上凿矿声不绝于耳,写下了《南归》(清同治《云和县志·卷一四·艺文》)诗:

策马南归日已斜,感怀近事动咨嗟。

空山聒耳闻佣凿,曲水惊心望使车。

能吏持筹劳矿税,猾胥聚敛倚银砂。

飞鸿自入清冥路,不学鸡鸣尚在笯。

明代云和银矿洞遗址有13处,大都位于大溪(瓯江)两岸崇山峻岭中。黄家畲、回龙山两处银矿位于小溪支流梧桐坑上游,这两处矿藏丰富,开采时间断断续续几乎贯穿整个明代。梅源区域地处3县交界,地旷人稀。矿工都是闽、浙、赣无地农民,矿开则麇集,矿禁则蛰居黄源溪沿岸,或伺机盗矿,或等候开矿。同时,依附刘氏等“地主”,或雇或佃谋生,成为云和梯田的开垦者。

明万历中后期,另一种坑冶——铁冶在云和兴起。清同治《云和县志》卷一五《物产》记载了明、清时期云和铁冶的发展历程:

铁冶。《栝苍汇纪》:“三都大砻、金坞铁冶,可得微利。”明万历知县陈文炤建议于春、夏、秋三季播种之时,浊水有害禾苗,严禁淘洗,惟冬季许洗烹。国朝雍正七年(1729),知县李宝默请于漴头、栗坳、梅源、岩坑诸处,增设坑额。乾隆五十一年(1786),当道以铁治多外省人,易藏奸匪,复禁止洗烹。(嘉庆)十三年,邑人王润乾陈情大宪。十五年,弛禁,定额坑户十六名,炉户四十一名。今邑民资以为生,于利源不无小补,然非崇本之术也。

陈文炤,临川(今江西)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任云和知县。从他禁“淘洗”来看,当时云和从事挖砂、洗砂的人日夜不息,把溪水都洗黄了。而从雍正七年李宝默“增设坑额”的地点看,产铁砂的地方,恰好位于县西南的梅源区域。雍正十年(1732),云和知县宋云会著有《云和杂咏》八章(清同治《云和县志·卷一六·志余》),其二:

贾客东瓯逆水帆,群推力挽傍层岩。

何堪卤鲞求多价,更讶灰盐味少咸。

地已穷荒惟产铁,山因煽冶半无杉。

编氓苦作谋生计,腊月风寒尚短衫。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云和知县窦絟在《银冶铁冶论》如是说:

铁粗于银,其产也多。云地银坑矿脉易绝,铁坑则淘洗所余,且流于溪,贫民掇取焉,不禁也。

梅源是铁矿重要产地。湖北兴国州人陈治策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知云和县,任内“训士劝农,不辞辛劳。诸生王树英善诗文,深器之”。陈治策和王树英曾一同赴梅源,写有《梅源》诗(清同治《云和县志·卷三·山水》)。

梅源(陈治策)

矿铁生于土,采之石骨裂。

一路锹凿痕,春山听啼鴂。

梅源(王树英)

山路临溪险,行人晓乍经。

苔纹留虎迹,水气上鱼腥。

沙洗岩头白,烟浮树杪青。

前村知不远,偶坐憩林亭。

黄家畲刘氏继银冶后,又从事铁冶。清道光十九年(1839),刘氏续修宗谱、修缮宗祠,拔贡生、天台教谕魏精撰《丰嘉源重建宗祠族谱两美全志序》:

……三都丰嘉源始迁祖端三公,自宋由松阳潼溪卜筑于斯……吾婿立乔,字新之,少读书,仅能识字便业农,家仅中人赀……近来经营铁业,得增蝇……

但梅源一带长年开采冶炼,周边树木都被砍伐一空。陈治策号召植树造林,写了《示殖山文》(清同治《云和县志·卷三·山水》):

……三都产铁,虽费淘炼之工,亦是县中大出息。今则既无柴木,遂无窑炭。其煽铁之炭,必远买之龙泉、庆元之境,以至炭贵而铁价平常……

除了梅源村,据1986年《云和县地名志》记载,西南梅源区域还有金光圩、金坞、崇头、张化、沙铺、上炉塆、尖坳等地出产铁砂。项氏于清雍正九年(1731)开基的沙铺、叶氏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开基的尖坳等村宗谱,收入有关铁冶的诗:

沙铺村景诗

春风及第天漠漠,四面云施如翠箔。

路狭峰高水一湾,髻鬟凹凸险岩壑。

樵夫荷笠去采薪,朝往暮归志咸若。

一带溪声似书声,鸟语嘤嘤鱼跳跃。

砂铁肩挑过门前,匝野耕耘自有乐。

古木千层影接天,泉流石上珠错落。

尖坳村景

此地从来是茂林,南阳聚处有欢心。

路非小也垟非阔,山不高兮水不深。

岭下而今兴宝藏,峰头自古祷甘霖。

尖坳寨背名堪绘,远荫桥从底处寻。

明末清初,特别是清康熙、乾隆时期,云和银冶衰微、铁冶兴起时,叶、杨、郑、石和畲族蓝、钟等姓氏先后从福建等地迁入三都区域。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云和知县窦絟在《银冶铁冶论》这样描写人口迁徙:

康熙三十年(1691)以前,云和烟户一千三百耳,今将五千。闽中客强半,铁禁则人散矣……

“闽中客”指的是汉族,他们往往是家族迁徙,携带着雄厚的家底,购买山林田地,除冶砂、耕作外,还从事商贸。而同一时期入迁的畲族则是“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依山结庐”,“耕耨佃田,咸藉其力”。

“畲”字,唐代诗人杜甫诗《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有时惊叠嶂,何处觅平川。”烧畲,即烧荒种田。畲民自称“山客”,以垦山为业。1956年12月,国务院正式确定为畲族。

明、清时期,云和知县多有招抚流民,鼓励开垦。如明嘉靖七年(1528)知县陈思顺,“抚逃亡而复业者五百余家”,崇祯初年(1628)知县杨兆鲲,“时邑多流亡,兆鲲加意招徕,移檄邻郡,情词恳切,闻者为之感动,卒皆复业”;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林汪远,“境内荒凉,汪远以抚以养,渐有起色”,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彭元玮,“居官廉干,兴利除害,罢弊之区,日有起色”。

据1995年《云和县志·畲族》记载,明代时,畲族都由福建迁入云和。清代时,畲族从福建、景宁、泰顺、遂昌等地迁入。民国34年(1945),畲族主要分布在复兴(梅源乡)、三溪(沙溪、贵溪、雾溪)等7乡,1255户,5707人。

畲民在云和的山地、丘陵中垦荒辟田,不管男女,皆力耕力耘。清道光十七年(1837),青田人、内阁中书端木国瑚(1773—1837)告老还乡,曾游览云和山水,亲眼见到畲族妇女拓垦,有诗《赤石》:

地瘠临山越,荒黎俗聩聋。

垦田畲妇健,居市囝奴工。

古木丛魑魅,昏灯乱蠛蠓。

问谁尘嚣外,赤脚踏晴空。

云和三都一带,沿溪壑、山谷的“垟地”和山麓坡田,在元、明时期已经被捷足先登者拓垦完成,并“名花有主”。明末清初,特别是清康、乾时期入迁的畲民,只能往山麓以上做文章。而铁冶的兴起,山上树木的大量砍伐,又为他们“梯山为田”创造了条件。畲民谙熟“刀耕火种”,他们佃租因煽铁而造成的“童山”,成为云和梯田“最后一公里”的拓垦者。

据1986年《云和县地名志》记载,梅源区辖梅源、黄源、云丰、沙铺、大塆5个乡,全区耕地21543亩,其中水田21338亩,均系坡地梯田。

以原梅源乡为例,民国25年(1936)时,称复兴乡,1354户,6155人。1986年时,1958户,9557人,其中畲族1093人,占11.4%。位于现在云和梯田主景区的梅源、下垟两村,耕地面积1274亩,总人口1723人,其中畲族447人,占比高达25.9%。

“人心齐,石鼓变成泥”“春掘一锄头,冬收一碗头”,完全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在梅源、下垟所看到最美云和梯田,是当年畲民们一锄一锹拓垦出来的。

历清嘉庆、道光至同治年间,梅源区域的云和梯田基本开垦完成。清同治《云和县志·卷六·田赋》记载:

明季矿脉扰害,几成弃壤。恭遇我国家休养生息,薄赋轻徭,二百年来,冈坪垄坞之地,叠报升科,则民之安于耕凿可知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关云和梯田,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的王树英有诗《夏日冒雨至赵善庄留宿》:

蒙蒙四山雨,地连天与俱。

山腰一径通,危磴曲盘纡。

竹舆度林莽,雾气沾衣裙。

涧落水泉溢,阪田成膏腴。

村农荷锄至,蓑重湿流珠。

烟岚互蒙密,远树还疑无。

犬向云间吠,屋在山之嵎。

主人候荆扉,言笑何欢娱。

盘飨具鸡黍,深夜醉清酤。

下榻小窗前,青灯客梦孤。

晓起山日红,风轻迎归途。

赵善庄位于梅源西2.2公里,今属下垟行政村。王树英到达的时令在芒种前后,初夏雨水连绵。“阪田”即梯田,村农穿蓑荷锄,正准备一年一度的水稻耕作。

不过,梯田毕竟受气温、肥力等限制,正如清嘉庆知县陈治策所说“盖山上荒瘠之田粮轻,平旷之田粮重,溪河两畔沃土,田之母也”。真正躬耕田亩的农民,交完“科赋”及佃租,所余也只能果腹。清道光四年(1824),知县陈三立劝置城乡社谷,二都贵溪庄生员王沂先捐谷300石,后又加100石。而整个三都也只捐了343石8斗。陈三立有感于平畴与梯田、务农与经商的天壤之别,写了一首诗:

梯田作苦食无余,浑乏经商来趁虚。

庚癸讵能无后虑,辛壬业已鉴前车。

捐输今竟歌三百,任恤真堪为一书。

从此丰收荒不歉,视他排粜法何如。

结语

2001年,摄影爱好者郑建文拍摄并发表了第一张有关云和梯田的照片,引来众多好“摄”者。

2004年,摄影“发烧友”刘丽莉任县文联主席,专注梯田摄影,并不断组织省内外摄影家赴梯田采风。

2007年,云和开始举办梯田开犁节活动,开展景区建设。

2011年,云和梯田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7年开始5A景区创建。

2023年,崇头镇(原梅源、黄源、云丰、大湾、沙铺乡)人口21500多人,景区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以上,景区外围收入2.5万元以上。

2024年2月,云和梯田创成全国首家梯田型5A旅游景区。

20年,云和人发扬当年“梯山为田”的坚韧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

当年,清恩贡生王树英乘竹轿到赵善庄“地主”家,主人摆酒杀鸡盛情款待。有一点王树英肯定想不到,200年后的2024年,“阪田成膏腴”,赵善庄一带的“荷锄村农”,每一个人都成了“言笑何欢娱”的“主人”。

(作者系松阳县文史工作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