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儿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瓯江儿女
王应麟隐居庆元考辨——兼《三字经》始创地考
日期:2025-01-21 15:10    来源:丽水史志(2024年第4期)   作者:杨贤高 浏览量:

王应麟是南宋末年礼部尚书、给事中,在恭帝德祐元年(1275)辞官后,他的生平踪迹成为历史的一个谜团。几百年来,一代代的文人学者都想解开这个谜团,并试图明确《三字经》作者及始创地。最近笔者在研读多个版本的《庆元县志》,审读《庆元姓氏源流谱序集》书稿,查阅了竹口《王氏宗谱》,浏览了关于王应麟生平事迹的材料。这一系列史料,总是不断闪现着王应麟的踪影,把这些史料串联起来,会呈现一个事实:王应麟的最后二十年是在庆元度过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蒙学名著《三字经》,是王应麟在庆元竹口隐居地根据生平积累撰写并教授学生诵读的。

一、《宋史》里王应麟生平及留给世人的谜团

元末至正三年(1343)由宰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王应麟有专门的列传,摘录如下: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人,九岁通《六经》,淳祐元年(1241)举进士,从王野受学。调西安主簿,民以年少易视之,输赋后时。应麟白郡守,绳以法,遂立办。丁父忧,服除,调扬州教授。初,应麟登第,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祐四年中是科。应麟与弟应凤同日生,开庆元年亦中是科,诏褒谕之。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应麟覆考。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应麟读之,乃顿首曰:“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唱名,乃文天祥也。召为太常博士,擢秘书郎,俄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彗星见,应诏极论执政、侍从、台谏之罪,积私财、行公田之害。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敬服,即授兼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寻转尚书兼给事中。左丞相留梦炎用徐囊为御史,擢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等,应麟缴奏曰:“囊与梦炎同乡,有私人之嫌,万石粗戾无学,南昌失守,误国罪大。今方欲引以自助,善类为所搏噬者,必携持而去。吴浚贪墨轻躁,岂宜用之?况梦炎舛令慢谏,谠言弗敢告,今之卖降者,多其任用之士。”疏再上,不报。出关俟命,再奏曰:“因危急而紊纪纲,以偏见而咈公议,臣封驳不行,与大臣异论,势不当留。”疏入,又不报,遂东归。诏中使谭纯德以翰林学士召,识者以为夺其要路,宠以清秩,非所以待贤者。应麟亦力辞,后二十年卒。

所著有《深宁集》一百卷、《玉堂类稿》二十三卷、《掖垣类稿》二十二卷、《诗考》五卷、《诗地理考》五卷、《汉艺文志考证》十卷、《通鉴地理考》一百卷、《通鉴地理通释》十六卷、《通鉴问答》四卷、《困学纪闻》二十卷、《蒙训》七十卷、《集解践阼篇》《礼注急就篇》六卷、《补注王会篇》《小学绀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词学指南》四卷、《词学题苑》四十卷、《笔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汉制考》四卷、《六经天文编》六卷、《小学讽咏》四卷。

《宋史王应麟传》介绍了王应麟人生的几个重要节点:王应麟,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223年8月17日)生于庆元府(今宁波)鄞县;淳祐元年19岁的王应麟就考中进士;宝祐四年(1256),34岁的王应麟复中博学宏辞科;德祐元年(1275),53岁任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不久辞官东归;元成宗元贞二年六月十二日(1296年7月13日)卒,享年七十四岁。至正三年(1343),王应麟逝世47年后《宋史》为他立传。

《宋史》里王应麟生平留给世人的谜团:

1、王应麟东归20年后“卒”,这20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为什么成为空白,他的学生、在宁波的家人为什么不予以宣扬?2、《王应麟传》中列举了他著述,为什么唯独没有列出《三字经》?3、王应麟辞官“东归”,东归的指向是哪里?这些都成为一个历史悬案。

二、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探寻踪影

自王应麟“东归”后,几百年来,文人学者们在不断寻找他的影踪。有的说,宋亡后“深自晦匿,不与世人相接,独自在家著述”。但这只是无端的揣摩,南宋末年与王应麟不共戴天的掌权者能让他安稳度日吗?元朝官府能对前朝旧臣不予置理吗?对此有关史籍上的记载惜墨如金,语焉不详。

也有学者分析,王应麟作为南宋重臣,是一位深深怀恋故国的“南仕”,入元后,以“浚仪遗民”署名就是例证。隐居二十载,所有著述,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

有的说,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汇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成为家喻户晓的《三字经》,非同凡响,学术价值甚高,成为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而《三字经》是到明清时期才开始为世人所重视传诵。

也有学者揣摩,在风雨飘摇的岁月,王应麟心理上欲寻觅一处与其生身之地庆元府有某种联系之处栖身,以寄托其思恋故国故乡的情愫。而南宋时的庆元县,虽交通闭塞,舟楫不通,但人文荟萃:宋丞相李纲(邵武人),其母亲吴彦钦是庆元大济人,其外公吴桓,舅舅吴彦申都是进士,南宋官吏;在王应麟之前的一位南宋礼部尚书陈嘉猷(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就是庆元竹口人;还有庆元县大济的许多进士……为此,庆元县曾是许多人神往的地方,这里也正是王应麟苦苦追寻的隐居地。

来庆元县隐居,成为文人学者探寻王应麟后二十年踪影的一个重要指向。

三、隐居庆元实证考辨

考证历史上一个人物或事件,在考证学上要抓住三点:一要有实物资料,二要有文字资料,三要有地理资料。作为王应麟隐居庆元的实证,其三者都是实证凿凿的。

一是《庆元县志》里的王应麟

国史、方志、族谱,是史料的三大支柱,方志是记述地方事实的史书,是“一地之百科全书”,是由地方政府组织编纂的“官书”,在一邑具有权威性。据记载,庆元历史上有十次修志,目前可搜索到存世最早的县志为明万历五年(1577年)的《庆元县志》,清代存世县志5部,民国县志1部。本人查阅了明万历及崇祯庆元县志(残卷),未搜寻到关于王应麟的相关信息,这或许与时代的认知评价不同而被忽视了有关。然而清代的《庆元县志》记述王应麟的讯息尤为详尽,足以印证他隐居竹口的事实。现摘录清代康熙、光绪版县志及民国县志中的部分记述,其他县志作参考旁证,以示古人对先贤的敬重。

清康熙十一年(1672)的《庆元县志》收录的具体印迹有4条。

1.康熙《庆元县志》主修,庆元县令程维伊在开篇的序文载:“语人才,则有先哲刘公(知新)殿试第一。文章炎起,且如少帅吴公,耿亮博雅,为中外表望,陈大宗伯吴少司徒,胡中铨诸公,踵蹟相端,名喧九垓。尤异者,王(应麟)黄门读卷而识信国,古谊忠肝,以得仕贺,可谓千秋只眼,流光汗简”。序文赞颂庆元人才辈出,尤其点赞了王应麟荐举文天祥成为状元的事迹。

2.卷七《选举志·进士》,王应麟作为庆元进士,赫然在列,列为“嘉定戊辰,王应麟给事中”。

3.卷八《人物志·理学·宋》:“王应麟,字伯厚,秉性刚正,有古大臣风,登嘉定戊辰进士,开庆间充读卷官,至第七卷顿首曰,‘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擢升第一,乃文天祥也。寻转给事中。忤旨,遂挂冠归故。帐讲学,执经云集,著玉海集,四书论语考异阐发,洙泗之微,后学得其旨归”。

4.卷九《艺文志》,收录郑惟飚(缙云人,康熙九年进士,长葛知县)撰写的《重修竹溪公馆记》,其中记载:“馆门之外,左建三楹祀关圣帝,以示神武,不杀靖其冠氛围;右建三楹,中祀文昌司命,为此乡之人出多秉耜入少,横经书声,弗和灯火不连故祀之,以鼓舞子衿,辨志释莱;左祀宋给事中王公应麟,此邦之先贤,而不庙食岂不大典欲,古祀之,景行仰止,以光川岳。”(清嘉庆、道光、光绪县志均引载)

清光绪三年(1877)的《庆元县志》,记载与王应麟生平事迹相关的文献有10处之多。

1.卷二“坊表”中,列有《进士坊》标注:在竹口,明知县董大本为宋进士给事中王应麟立。

2.卷五“官庙”列有《王伯厚祠》:一座在九都竹口,一座在十一都上源村(清嘉庆、道光县志均有载)。

3.卷六“邱墓”,第一位列:给事中王应麟墓,竹口水尾回龙谭后。

4.卷九《选举志》,王应麟列为庆元籍进士:“嘉定元年戊辰科,王应麟给事中有传”(清康熙县志始均有载)。

5.卷十《人物志》上册,明确说:“名贤一乡典型,四国之闻望系焉。”并将王应麟列为宋代与吴庸并列的庆元两位“理学”大儒人物。曰:“王应麟字伯厚,父撝,嘉定癸未进士,徽州知府,弟应凤,中宏词科,以兄为师,有经济才。公秉性刚正,有古大臣风,登嘉定戊辰进士。开庆间,充读卷官,至第七卷,顿首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锉石,臣敢以得人贺。遂戳第一。乃文天祥也。寻转给事中。忤旨,遂挂冠归,设帐讲学。执经云集,著《玉海集》四卷,《论语考异》《困学记闻》《小学钳珠》《深宁集》《王尚书遗稿》,及‘三字经’地理考等书行世。后学得其指,归祀乡贤”(清康熙县志始均有载)。

6.卷十二《艺文志·记》收录教谕沈镜源撰《重修阜梁桥记》,文中记载修桥经过,接着说“告成后,同里贡生田君嘉修(顺治十八年署县事同知),榜其上曰‘宋王伯厚先生故里’,余赴郡往来过之,深为之望风景仰”。

7.卷十二《艺文志·记》收录有田嘉修撰写的《王伯厚先生故里记》一文,在简略介绍王应麟生平后,曰:“父母乐侯常语余曰,庆之自来人物,必以伯厚先生为最,先生居敬,穷理道学,阐述濂闽之蕴,陶淑于吾徒之功至漙,故至今海内之士无不知有先生者。视仕宦而至乡相,衣锦还乡,生荣死没”。

8.卷十二《艺文志·诗》收录有王勉(明洪武年间官宦)写的诗《王给事第》:读卷知肝胆,文章信有神,渊源传介弟,铁石识忠臣,玉海藏书富,龙潭结穴真,瓣香勤拜遏,记取后来人。

9.卷十二《艺文志·诗》收录沈镜源(庆元教谕)撰写的诗《过王伯厚先生故里》:南宋兴亡际,先生一伟人,建言明大义,读卷识忠臣,学海搜罗富,词林著述新,我来经故里,仰止感心神。

10.卷十二《艺文志·补遗》,收录杨炳奎撰的《题王伯厚先生故里》:大名应立尚书坊,表里端推第一乡,人是濂闽真道学,文为日月仰辉光,传来玉海钳珠富,识得忠肝铁石香,故里河山同壮色,看花前度有刘郎。

解读清代庆元县志可知:一是王应麟是宁波府鄞县移居庆元的,二是把王应麟归入庆元的先贤,三是明朝庆元县令董大本为王应麟建造了进士牌坊,四是王应麟在竹口建有府邸,五是明确列出王应麟的墓地及方位,六是把王应麟列为祭祀名贤塑造的样板,七是明确告知世人,《三字经》是王应麟撰述的。

民国《庆元县志》特列“丛记”,对王应麟的生平作论述,标题为《王应麟从鄮山迁来》:

清光绪丁丑(1877)府志《凡例》及《杂志》谓庆志列王应麟于《人物》《选举》,复载明知县董大本为建进士坊,是不知南宋之有庆元府云云,似也。查庆邑九都竹口王姓谱,王应麟为竹口王祠第二世始迁祖,字伯厚,行寿一,号厚斋,晚号深宁居士,登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辛丑徐俨夫榜进士,官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寻转尚书兼给事中致仕,由鄞县鄮山徙居庆元竹口。其谱序中有咸丰恩贡柳芳林序云:“先生世居宁波鄞县之鄮山,致仕后徙居庆元之竹口。”然鄞县距庆千有余里矣,竹口山川固佳,而非能过于负溟海、控扶桑,枕山臂江、深迥幽奇之胜也。纵曰隐焉,其时南疆尚安,非无托足之区,何择地之深耶?惟自史嵩之当国,一时正人多以不合逐去,所谓小人道长,国事日非矣。鄞当水陆之错,逼近临安,迨贾似道入相,先生尝迕之,似道屡谋斥逐,适先生以忧云。及贾似道溃师江上,先生复起。时留梦炎入相,引用同乡徐囊为御史以自助。先生曰:“善类为所搏噬者,必携持而去。”正先生见机而作也,加以蒙古于灭金后,攻城掠地,殆毋宁岁。景定、咸淳际,鲜有朝廷干净土矣,其能不与避地之思乎。语云:“入山惟恐不深,又何远乎千里哉。”史称先生东归后二十年卒,想其未卒以前在此二十年中,不急桃源之寻,为避秦之计,有不如汪立信所叹将无死所者乎。以晚号“深宁”,有取于入山求深,宁静致远之意耳,序文之言盖如此。由鄮迁竹之后,尤有可证者数事。先生配夫人陈,合葬竹口之回龙潭,子昌世行康一配周氏,合葬潭湾,此先生父子坟茔可证者一。先生父㧑行福一,为竹口王姓一世祖,先生为二世祖,迄今将近二十世矣,此世系可证者二。竹口自先生徙居后,卜年卜世,所建王伯厚祠,竹口以外十一都上源村亦有祠。王氏为庆邑著姓,瓜绵椒衍,书香不绝,世德相承,有祠有谱,此孙子可证者三。综此数证,先生纵非庆产,而为庆之寓贤,固非等杞宋无证也。且迁地为良,聚家成族,王氏子姓之食德服畴,迄今几遍竹口上源。又非仲卿冒姓卫氏,宗韬下拜汾阳所可比。兹因府志有所论及,故就王氏谱所载者录之以备参考,至旧志列先生于《人物》《选举》,一仍其旧示重前志也。

这些评述有理有据,值得借鉴。

二是宗谱里的王应麟

宗谱家谱族谱是序昭穆、考世系、寻根溯源的载体,是敦宗睦族的纽带,是氏族繁衍和迁徙的实录,是国史方志的补充。

1.竹口“王氏宗谱”《第一图庆元肇基派衍之系》:一世撝,守澄公之子,行一,嘉定蒋重珍榜登第,官徽州知府,卒葬鄞县,配周氏夫人,生二子。二世应麟,字伯厚,行寿一,号厚斋,晚号深宁居士,登嘉熙戊戌进士第,官礼部尚书,寻调工科给事中致仕。由鄞县鄮山迁居庆元竹口。所著有《玉海集四卷》《小学钳珠困学纪闻》《王尚书遗稿》《三字经》等书行世,详载县志。配陈氏夫人,合葬回龙谭后坐,丁向癸(坐南朝北),生一子。

2.王应麟与举水“吴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岁次甲戌,自称原任给事中丙辰科典试眷弟王应麟为庆元举水“吴谱”作序。自称“吾乡”。宗谱正文写到“吾乡延陵为举水吴氏一姓,自鄱阳历山阴更避地于永嘉安固(泰顺县),由此而衔于松源”。

3.文天祥与举水“吴谱”:南宋景炎元年丙子(1276),自称签书枢院事同军国事前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的庐陵文天祥为庆元举水“吴谱”作序,序文一是阐明“夫余固吴氏甥也”,即自己是吴姓外甥。二是明确告知,王应麟辞官后在庆元居住。三是这篇序文是王应麟嘱咐撰写的。四是序文告知王应麟与庆元的关系——“且余闻印宗吴公,与夫子夙号通家,瑰意琦行,倜傥不羁”,以此也可以了解王应麟迁居庆元与吴姓友人的牵线资助。“王夫子忠肝铁石之誉”与文天祥结下师生之谊,得知王应麟为庆元举水吴谱作序,自己也欣然受命作序。

4.姚梁与竹口“王谱”: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代庆元唯一一位进士,内阁中书辛卯壬辰同考试官姚梁为竹口“王氏宗谱”作序,序曰:王氏先代派籍兖州,受郡太原,裔本三槐,迨右军公流寓会稽,再后守澄公徙松源,而理学应麟公出焉,倚天拔地,光明磊落,登进士为礼部尚书,丙辰主试拔取文天祥为宋代忠节冠冕,名标海宇,寻转给事,挂冠而归”。也告知王应麟来到庆元生活。

5.真定城与竹口“王谱”:南宋户部尚书、参知政事,理学“西山文忠”真德秀(1178—1235)的后裔,邑廪生柘浦真定城于乾隆壬辰(1772)为竹口王谱作序,开宗明义就说:“宋儒伯厚王先生讳应麟,后予先始祖西山文忠公出,尝考邑乘,先生为庆元人,而我文忠公居浦城,实龙泉人也。庆元为龙泉分壤,然则先生与余文忠公本同乡,又同为一代理学名臣者矣。余以曾王父由浦城徙居先生之里,慕先生如我文忠公焉,爱其先人必交其后嗣。松源王姓颇多,余所获与往来者亦不少,然未卜孰为伯厚先生嫡裔也。方欲详访而询得之,以与之共相劝勉,或庶几无愧乎理学名臣之后乎?”序文表明,竹口王氏是王应麟的后裔。

6.王元与竹口“王谱”迁居龙泉的后裔王元于嘉庆十九年(1814)为王氏族谱作跋:“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顾源远流长,支分派别,其迁徙不一,藉非谱牒之作,何以昭穆不紊,使世次厘然知乎?吾先世旧居宁波鄞县,伯厚公当宋末徙居今庆元之竹溪,遂为庆元之始祖”。序文明确,王应麟是从宁波迁徙而来的。

7.柳芳林与竹口“王谱”:咸丰二年(1852)鹤溪柳芳林为王谱作序,曰:“翻阅旧谱,始知为宋儒伯厚先生后裔也。先生世居宁波附城郭之鄞县。致士后徙居庆之竹口,然鄞距庆元千里矣。山川固佳,而非能过于负滨海,控扶桑,枕山臂江,深迥幽奇之胜也。纵曰隐焉,其时南疆尚安,非无托足之区,何径直地之深远耶?顾吾思之,南渡中兴,朝野稍安,自史嵩之毒害善类,小人道长,国事日非矣”。序文分析王应麟千里之遥来庆元的原因。

8.竹口王谱:竹口王应麟后裔在清咸丰二年(1852)第三次修订的宗谱(前两次已佚)中,详细记载了王应麟从鄞县鄮山迁居竹口的事实,其中有画像;有《像赞》载明“晚隐竹溪”;有王应麟的府第图;有王应麟去世后埋葬地坟墓的地址、形制及儿子墓地的记载。宗谱还详细记载了王应麟居住的府第图。

9.竹口“陈谱”:竹口宋代陈嘉猷尚书后裔宗谱中,有季之良写的《竹溪怀古》中“王理学、陈神童,翘然杰出宋代中”的诗句。

宗谱详细记载了王应麟的生平和隐居庆元竹口的轨迹,阐明了来庆元的因缘,王氏家谱明确注明王应麟撰述了《三字经》。王应麟为吴谱作的序,把庆元视为“吾乡”,宋代大儒真德秀后裔序文视为同乡。更值得确信的是文天祥于景炎元年丙子(1276)的序文,当时王应麟迁居庆元县不久,时文天祥逃出元营回南方救国,与人物的时间地点事件都吻合。

《王氏宗谱》也给世人留下一个谜团,王谱记载王应麟夫人是陈氏,而清代钱大昕编著的《深宁先生年谱》中列有三位夫人名字,分别是郑氏、李氏、舒氏,而没有陈氏。这只能说明一点,王应麟隐居庆元,是独立开启新的生活,与宁波故居基本上断绝联系的。

三是史迹遗存中的王应麟

根据县志、宗谱记载所述,对史迹遗存的地理资料作相应比照,更具有实证意义:

1.王应麟选择庆元作为隐居地的考辨。一是从庆元地理方位与县情来看。两宋一朝,处州“士风彬彬,著闻东浙”,人才辈出,有953名学子荣登进士,中举人数名列两浙第三位,同时涌现了七位宰相。作为南宋庆元三年(1197)建县的庆元县,人口仅有万余人的小县,通过科举,有31人中榜进士,有数百人走上仕途。一个仅300人的大济村就高中进士25人,更有一批仕子任职于京城,被世人所瞩目。南宋末年,烽烟四起,而庆元还是处在一个风平浪静鸟语花香的神州秘境,王应麟的目光聚焦到庆元县是在情理之中。二是宗谱记载有王应麟与庆元吴氏有“通家”之好,来庆元有故友亲情的照应。三是庆元县与庆元府仅一字之差,可掩人耳目。1275年辞官东归回庆元府(宁波)即带着家眷直奔庆元县竹口,避开了南宋腐败无能政府的纠缠。关于宋廷征召,史料记载“嗣有诏迁翰林学士,亦力辞”可证。另一方面元朝朝廷也无处追寻。根据明成化《处州府志》记载,成化十八年(1482)庆元才不到七千户两万人。可知南宋末年庆元在层峦叠嶂的大山中,王应麟在庆元建制家室,娶了夫人陈氏,辅导学生当“山长”,读书著述,仿佛进入世外桃源,因此不被官方所觉察而有记载,也是必然的。

清代盐驿副使徐绵写有《过竹溪》:峰峦层叠树荫森,到此应忘出世心。堪笑我今成大隐,入山惟恐不能深。当年竹口正是王应麟所推崇的隐居之地。

2.王应麟隐居庆元的印迹。一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恢复庆元建制的首任知县董大本,在竹口建起了纪念王应麟的进士牌坊。这时王应麟谢世才85年,许是他的孙辈还在世上。作为明朝县令为一位宋朝官员建牌坊,是必须有确凿依据的。二是关于王应麟的府邸,县志有文有诗,族谱有图有赞有记载,宗谱中有地图,在竹口有相吻合的地理位置,只是沧海桑田,已经找不到当年府邸的建筑罢了。三是关于王应麟的墓地,县志有记载,王氏宗谱既有墓址——回龙谭后座,也有墓图及朝向——丁向癸,即坐南朝北,他为自己选取面向自己家乡的朝向。他儿子的墓地也在附近。与现有的地理方位相吻合。当地政府已经作为县级文保予以保护,有待作为考古发掘揭开尘封700多年的秘密。

3.后人给予崇高的礼遇与祭祀。明代官宦王勉写的诗《王给事第》,康熙年间进士缙云乡贤郑惟飚撰写的《重修竹溪公馆记》,庆元教谕沈镜源撰写的诗《过王伯厚先生故里》,都显现了王应麟的崇高地位;竹口阜梁桥几度建设都在桥旁竖起“宋王伯厚先生故里”碑,在庆元九都十一都等地都建有“王伯厚祠”以祭祀。民间遗迹处处印证了王应麟在庆元的生存状态。

四、王应麟著述《三字经》的实证

关于《三字经》作者,国史没有记载,史料中用“传说”来注释,而根据庆元县志及竹口王氏宗谱可以推论:《三字经》应是王应麟创作的。

1.王应麟是《三字经》的首创者。《三字经》是一部口口相传、不断充实完善的蒙学著述,目前能见到最早的《三字经》版本是明中期的刻本。本人9月29日为编纂《处州文献集成》寻找畲族古籍文献,在景宁渤海镇安亭村雷粱庆先生收藏的古籍中,读到了《三字经》关于国史的内容,写至“南北混,十七史,全在兹”,即写到宋朝之前,与文天祥曾对元丞相说出“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相吻合。《三字经》在不断传诵中增补删减,现在诵读的版本是清末民国初章太炎先生的征订本,经历代学者考证应为王应麟创作。

2.《宋史王应麟传》记载王应麟的作品中有《困学纪闻》《蒙训》《小学绀珠》《小学讽咏》等著作,这些著述正是《三字经》所诵读的基本素材。

3.王应麟隐居庆元竹口,以辅导家人小孩和村里孩子为业,在那个年代没有教科书。王应麟凭借自己所学,信手拈来,编纂了《三字经》,以此悉心教诲族人及村里学子,并教授族人及周边孩童。当王应麟的著述传播扩大,特别是《三字经》在民间传唱后,才逐渐被人们发现:原来庆元竹口曾经生活过一位大儒王应麟。只是因为竹口地处偏僻、山高水远、舟楫不通,传播不畅,到明清时期才被世人所赏识传播。这正是不被国史记载的真正原因。王应麟在庆元竹口创作《三字经》并载入《王氏宗谱》,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庆元县志》和相关宗谱,及地理印证,有一个共同指向,就是王应麟后20年的生活是在庆元度过的。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在王应麟迁居庆元不久,就尊称“松源王夫子”,告知王应麟生活在庆元并为“同邑延陵考辑家乘”,这是最直接和准确的实证。同时,根据相关史料,王应麟在为族人及乡民教授中,依据平生所学,撰述了《三字经》,竹口大概率应是《三字经》的原创地、始创地。

(作者系原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