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丝名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溯源探究及建议
日期:2025-01-21 11:16    来源:丽水史志(2024年第4期)   作者:王剑波 浏览量:

器成走天下,美名传四方。时光穿梭,当历史的指针拨回到宋元时期,揭开神秘的历史面纱,被誉为“天下第一瓷”的龙泉瓷盛极一时,更能看见“海上丝绸之路”的“漫漫丝路、泽遗百代”。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践行,丽水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也是宋元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再次走进世人的视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热土,一座跨越千年的“海丝名城”正在这里乘风破浪,续力远航。

历史上的龙泉青瓷在古代海洋丝路贸易中充当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角色。经大量史料考证,丽水以龙泉为点、瓯江为线、到整个丽水区域乃至周边浙闽赣边区的“龙泉窑系”片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始地和沿线国家财富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整个朝廷国库的重要贡献地。据统计,元代在龙泉境内就有青瓷窑场300余处,其中在大窑一带就有50余处,在龙泉东部至丽水瓯江沿岸,新的青瓷窑迅速发展起来,盛况空前绝后。

一、丽水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

(一)龙泉是宋元明初时期最大的瓷业中心、海上丝绸之路最大宗外销产品创烧地

龙泉青瓷作为最大宗外销产品,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商机与财富。海上丝绸之路,也因此被日本陶瓷专家三上次男誉为“陶瓷之路”。

龙泉青瓷,承自越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斑斓而著称于世。

龙泉窑创烧的哥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瓷之一,而龙泉窑,则是宋代“龙泉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八大窑系之首。

“中国陶瓷研究之父”、原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馆长陈万里曾先后8次到龙泉大窑等地考察古窑址,他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语录:“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陈桥驿在为《龙泉县地名志》作的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陶瓷特别是青瓷开拓出来的。”

南开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刘刚、李冬君夫妇在《人民网》发表的《宋朝的大航海时代》一文中指出:“宋代最为流行的不是景德镇瓷器,而是龙泉瓷。宋朝五大名窑,其中哥窑就是龙泉瓷的代表,其余四窑,都属于宫廷品位,不入西洋之流,不在外销瓷的范畴,唯有龙泉瓷,对内能满足精益求精的宫廷品位,对外能行销世界。那时,景瓷初兴,青白瓷跟着龙泉青瓷的身后走向世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在第一届世界青瓷大会发言时指出:“通过对海外大量的出土瓷器进行考证,可以得出结论,龙泉青瓷在宋代独领风骚后,元代到明初的中国陶瓷输出品主要还是龙泉窑瓷器。”从他提出的数据看,龙泉青瓷出口量占了所有外销瓷器的70-80%,居绝对统治地位。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沈岳明在《向洋而生,无问西东》一文中总结道:“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生产规模最大的著名窑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对外输出产品及窑业技术最多的古代窑场。”

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2016年3月25日,《中国瓷网》发表的一篇题为《龙泉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一文称: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窑业历史最长、窑系范围最广、产品质量最优、世界影响最大的瓷器。

(二)龙泉青瓷是国库收入和世界各地创富的主要工具与载体

2008年1月2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报道:800年前龙泉是“国家级出口基地”,瓯江两岸青瓷窑达500多处,龙泉青瓷每年产量达2000多万件,其中通过广州、泉州等港口出口外销达1000多万件。据《大明会典卷之一百十三》记载:当时龙泉窑豆青瓷盘每只价为150贯,碗每个100贯,瓶每个150贯。若按年外销量和平均单价均减半的保守估计,即年出口量为500万件,平均每件75两银子,则销售额达3.75亿两银子,约合人民币1875亿元,稍逊于丽水市2023年1964.4亿元的GDP总量。

朝廷虽然对外销产品不收税或少收税,但对由陶瓷等外贸产品交易回来的国外商品,却要征10%以上的税。据记载,宋元两朝,由市舶司征收的税,相当于全年国库收入的五分之一。所以宋高宗赵构才会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而其中龙泉青瓷的贡献无疑是外销产品中最大的。

龙泉青瓷倍受国外人士喜爱,一旦运到国外,立即身价倍增,价比黄金,成为外国人身份的象征和财富的标签。同时,龙泉青瓷的出口,也为外国商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除了通过贩运瓷器获取巨额利润外,世界各国一些有心的商人、传教士和制瓷工匠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学习包括龙泉青瓷在内的各种制瓷技艺。在以龙泉窑为主的中国瓷窑业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制瓷工业从仿制到创新,均有极大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兴盛与经济的发展。龙泉青瓷真正成为了联通古代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使者”,帮助他们打开财富大门的金钥匙。

(三)丽水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始地

2014年7月2日,《人民日报》刊文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福建泉州港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笔者曾在《浙江日报》和《人民日报》撰文认为:泉州确是海上丝路起点,但只是海上的起点,它的另一个身份是内陆航运、陆运与海运的中转站,而不是全程的陶瓷之路的起点。

刘刚、李冬君夫妇在《宋朝的大航海时代》中还指出:“到了宋代,陶瓷之路的起点转到了瓯江上游的龙泉窑,出口就在温州。从温州出发,走东洋,或经由明州转口,或直接就去,下西洋,往广州、泉州转口。”明确提出“陶瓷之路的起点(也即起始地)就在瓯江上游”。

龙泉青瓷是宋元明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外销产品和王朝获利的主要工具与载体。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大宗外销产品的物流是从产地起始,那么这个源头就应该从生产龙泉青瓷的原产地和首次装载青瓷的商埠码头去寻找,这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即最主要大宗货物主产地——丽水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

由于历史的变迁,延续千年光耀九洲的龙泉青瓷,受明代陆续实施的海禁政策等因素影响,在清末窑火基本熄灭。特别是20世纪初,龙泉青瓷历史遗址遗迹遗存遭遇30年之久的疯狂盗挖和破坏,导致有人认为福建泉州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起点,或者说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才是古代海上丝路的起始地。

二、有关建议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积极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市域实践,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化丽水”。当前,丽水正拥抱蓝海,逐梦未来,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奋斗实干、担当争先”效能建设活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力以赴大拼经济,大抓发展,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海丝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海丝故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做好论证、认定、申遗等工作

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科研院校专家学者、丝路沿线国家专家学者参加,开展“丽水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论证、“重要起始地”历史文化研讨,交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经验和做法。由龙泉、丽水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逐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丽水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认定。做好以大窑为核心包含周边窑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争取大窑系列遗址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争取将“大港头古商埠及其遗址”纳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名单”,同时,加强瓯江沿岸的“处瓷”古窑址等古瓷窑址修缮保护,作为丝路起始地以及大港头古商埠申遗的重要内容或补充。

(二)融入文旅产业,打造具有丝路特色的旅游项目

根据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的要求,策划和开拓“一带一路”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包括开展古代“海上陶瓷之路起始地”“申报世界遗产大窑遗址群”“世界陶瓷烧造师承地”和仿宋文化旅游园区的“寻根之旅”“朝圣之旅”“体验之旅”等旅游项目,增强国际旅游核心竞争力。同时,在龙泉或莲都古堰画乡重建“全国陶瓷制造业中心”和“古堰画乡大港头古商埠”,通过“一带一路”这条拓展到瓯江的丝路,让生态丽水及其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文史文化行销世界、名扬四海。

(三)争取政策支持,主动搭建或参与各种平台组织

主动与省级相关机构、国家发改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取得联系,争取支持与指导。参照宁波向省政府申报设立“一带一路”建设综合实验区的做法,根据自身实际,加大开放力度,向国家或省政府申报成立省级“一带一路”建设文化旅游试验区。利用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的各种合作机制和投资协定,开拓海外陶瓷市场,深入挖掘龙泉青瓷出口贸易潜力。主动参与国内已成立的各种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协会和组织,例如,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旅游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等等,借助平台提高开放水平。

(作者系原新华社浙江内刊总编辑)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