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儿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瓯江儿女
忆赵仲光在丽水二三事
日期:2024-07-25 16:51    来源:丽水史志(2024年第2期)   作者:蒋一江 浏览量:

我1980年到丽水工作,四十多年见过十四任书记,赵仲光书记在我心目中分量最特别。

赵仲光(1938年10月1日生,诸暨市五洩镇西皇村人),1990年至1994年在丽水工作。当时我在丽水市(今莲都区)广播站当记者。按常理我这样的小记者不可能与赵仲光书记有交集,可因为我敬仰他,先后有四次与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仲光,中等身材,不胖不瘦,小平头,脸腮黑里透红,像一个农民,但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智慧的光芒。

1991年2月22日,丽水地委行署开展全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动员报告一改惯例,由行署专员赵仲光作。他原来是义乌县委书记,1990年调任丽水行署常务副专员,1991年2月7日任专员。动员报告是他亲自动笔写的,所以讲得很流畅、很生动。他把义乌一些发展经济的理念带到丽水,使人耳目一新。我听了他的报告,好像句句都说在我的心坎上,对他产生非常好的印象,觉得他好像是一位神交很久的老朋友。动员会后,我拿着记者证斗胆去采访他。当时行署门卫比较宽松,我很顺利就找到他四楼朝北的办公室。办公室很小,不足十平方米。我说明了来意后,赵专员很热情,也很健谈。我们谈论的话题是为什么解放思想、更新观点要从大幅度削减各类检查站入手?他说,全区公路上现有149个检查站,可谓“关卡林立”,乱收费、乱罚款,已严重影响商品流通,助长了不正之风。打开山门必须先削减检查站。但各类检查站都有相关的法律作后盾,裁撤也不容易。他说他现在一半以上精力都是与省相关部门对话。

第二次采访赵专员是大讨论的第二阶段期间。他下基层调研时发现了一个反面典型,即“鸡舍事件”。丽水地区农垦场要扩建800平方米鸡舍,历经49道手续,盖了249个公章,花了一年多时间和10000多元,仍然没有办好审批手续,无法动工。他说:“一些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一些干部该办的事不办,不该办的事给了好处乱办,形成了‘衙门作风’。”他还说:“要加快发展丽水经济,就必须提高机关效能,提倡‘马上就办’。”丽水地区纪委关于鸡舍事件通报发出后,反响很大。我采写了一篇《丽水地区“马上就办”形成制度》的新闻,新华社发了通稿,《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这次采访,赵专员的一个观点我非常接受:“人民政府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不能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他并希望有这方面的典型及时向他反映。

第三次找赵仲光专员是为一个民告官案件。遂昌县店老板郑富朝对税务机关过度重罚不满,状告县财税局,在财税局的干预下他一审败诉。郑老板算了一下,高额的罚款和滞纳金他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齐。他狠心关掉商店决心把官司打到底。财税局局长放话,“你能告倒财税局,我倒立在遂昌走三圈。”我对这个店老板非常同情,便带他去见赵专员。赵专员听了他的申诉,便请郑老板把律师叫来进一步了解情况。二审遂昌县财税局败诉,这件事在坊间反响良好。

第四次我找赵专员是为了自己下海的事。1992年初,我担任丽水市(县级)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已两年。新闻工作的敏感使我感到发展经济的大潮很快就会到来。2月17日,我向市委组织部递交了“关于到乡镇企业帮助工作的报告”。出于对赵专员的信任,我找到他在地委二层旧楼的宿舍。他夫人穿着朴素,家具也很简陋,家里还有几位农村来的乡亲正在吃午饭。赵专员放下筷子接待了我。我把报告递给他。他看完说,你的想法很好,值得鼓励。后来赵专员在地区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到我的事,并说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到企业帮助工作,给他们系上安全带,职务不变,工资照发,来去自由。地、市两级人事部门分别发出了《鼓励机关干部到企业帮助工作的通知》。干部下海在丽水掀起了小高潮,我的举动反响特别强烈,很多媒体都刊登了新闻图片和报道,新华社还发《新闻记者成为新闻人物》的通稿。

丽水地区这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大讨论持续了四个多月,影响很大,效果很好,是先后二十多年十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影响较大的一次。这次大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裁撤公路检查站为抓手,打开山门,打开封闭陈旧的思想观念。全区149个检查站共撤销了117个,保留了27个,其中联合检查站14个,木材检查站13个。第二阶段是以处理“鸡舍事件”为抓手,直击机关效能低下的问题。丽水市(县级)国土局局长和审批股股长被撤职查办,加上有经济问题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水东乡党委书记和分管副乡长被撤职,土管员被解聘。这次大讨论使丽水地区和各县(市)政府部门形成了“马上就办”的好风气。每个单位都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包括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办事期限,修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取消不合规定的收费项目,规定调查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和报结期限,制定接受群众公开监督的规定等。其中丽水市(县级)32个政府职能部门就讨论制订了166条整改措施。

丽水有句俗话:“处州处州,处(家)里蹴蹴。”说明丽水人比较保守,不愿意闯荡,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丽水在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方面都落伍了。为了打开人们的思想禁锢,赵仲光不仅鼓励干部下海,还鼓励干部夜间上街摆摊卖货。丽水市(县级)干部摆地摊时间在1992年10月至11月,地点在中山街、解放街、大众街、继光街四个十字路口和街道两边。当时我已下海,现场我去过几次,非常热闹。据在工商局工作的陈柳青(我的战友)说,工商局给每一个干部制作了临时摊位证,上面有本人的照片,并在街上拉电灯,便于干部夜间卖东西。据时任丽水市(县级)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永武回忆,市里的动员大会之后,各单位闻风而动,绝大多数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都上街摆摊了。记得朱大鹏市长等领导都上街摆摊吆喝过,地点在中山街中山小学附近,卖的是毛巾厂的库存产品。我广播站的同事刘进千说,干部摆摊声势浩大,形成了全民皆商的氛围,好像不去摆摊就是落后分子,但多数人是自愿的,也感到很新奇。宣传部的赵某说,他们5人每人出200元,星期天到义乌进拖鞋、胸花、胸针、塑料垫等小百货,卖了一个多月,只卖了500元,亏了一半,现在这些东西还放着,送人都没人要。据我了解,多数干部摆摊是亏的,总工会的吕云兰夫妇却赚了一点钱,他们是从丽水地区针织厂进的运动衫,每件赚5角,卖得不错。徐永武认为:这件事现在看好像是一场闹剧,但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是表明政府积极倡导经商办企业,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其次是让机关干部体验了经商的心酸,有利于干部转变思想工作作风。干部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做不可能持久,这件事延续了一个多月就收场了,但很多干部谈经商体会时显得十分激动,说明触到了心灵深处。

赵仲光1993年3月6日任中共丽水地委书记,1994年4月13日调任浙江省医药监督管理局任书记、局长。他在丽水四年多的时间,主要抓了开办市场、开办经济开发区、推进企业改制、倡导退耕还林、下山脱贫等工作。当时地委行署提出“两沿一镇”发展战略,即沿江搞开发、沿路办市场、集镇办工业,实施力度大,效果好。

首先是开办市场。开办市场,带动加工制造业发展对赵仲光来说是熟门熟路。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期间,丽水地区各县(市)就大力推进开办市场的工作,当时影响力较大的市场有丽水市(县级)的金笔市场和大港头镇的竹木制品市场、庆元县的香菇市场、青田县的木折椅市场、云和县木制玩具市场、龙泉县的竹木制品市场等等。其中丽水的金笔市场曾经红极一时,除了丽水金笔厂外,冒出很多私营的金笔厂,丽水金笔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青田木折椅市场在330国道旁,大多是前店后厂的格局,路过的司机和旅客光顾频繁,生意兴隆。庆元香菇市场成了全国最大的市场,带动了全区和邻省部分农民香菇种植的积极性。

其次是实现经济开发区的破冰。1993年,先后创立了丽水经济开发区和青田经济开发区。青田经济开发区设在温溪镇,镇长张建国是我高中同学,他曾邀请我到温溪参观过。青田土地金贵,他们就把尹山头的几座小山推平,整出了很多建设用地。张建国是开发区的实际负责人,他说:“赵仲光书记是实干型的领导,多次来温溪指导,给了开发区很多优惠政策,便于我们招商引资。青田经济开发区还有另一块牌子:‘丽水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了优惠政策,加上紧邻温州市,当时就吸引了不少温州的鞋革企业来青田投资,如意尔康、大事利、格瑞斯、兽霸等等,还有青山特钢。”丽水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相当好,园区大部分在大洋路以东的解放街两侧,但招商引资很不理想,把大部分土地卖给了几家房地产商,其他的以十五万元一亩卖给了企业,多数所谓的“企业”盖了房子并没有办厂,所以丽水经济开发区当时把这么多土地用完,没有见过工厂开工。丽水经济开发区还开发了金笔街、天宁工业园等地块,直到撤地设市后,园区升格,落户南城,招商引资有了质的飞跃。1994年3月30日,浙江景宁梅墟经济开发区建立,同年8月9日,景宁民族经济开发区建立。

第三是推进企业改制。赵仲光对企业改制这项工作关注度高,1993年9月21日,行署发出《关于加快推进我区股份合作制的几点意见》,全区各县(市)都全力推进企业改制,至年底,全区已完成转制、改制企业1061家,占企业总数的46.8%,进度在全省都靠前。丽水地区国有、集体的企业规模小,产品大多处在竞争行业。这些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它的体制、机制比较僵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央决定将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企业改制,社会上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这么好的企业就这么贱卖了,谁来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有的说企业亏损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每时每刻都存在,而且数额巨大,一些原本资产有盈余的企业,因为改制谈判谈不拢或者其他原因,拖了几年就资不抵债了,只好破产清算。丽水地区对企业改制态度坚决,行动快。改制后的企业轻装上阵,搏击商海,涌现了一批行业的佼佼者。如果当时不果断改制,像纳爱斯、丽水金笔厂、丽水百货大楼等企业在旧体制下可能慢慢失血,最终倒闭。赵仲光书记调走后,丽水地区的企业改制工作就停了下来。直到1998年中央再次提出竞争性行业改制要“两彻底”,即国有资产彻底退出、职工身份彻底置换。丽水地区才重启企业改制,但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已经奄奄一息,不少企业走的是破产清算的路子。许多老工人看到自己的厂关门了,感情上接受不了,自己在这里干了一辈子,还没有退休就下岗了,心中的滋味不好受。“下岗工人”这个称呼和“知识青年”称呼一样成了不同年代的特有名称,永远刻在历史的碑文上,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刻骨铭心。2023年3月23日,我电话采访了住在杭州,八十五岁高龄的赵仲光,他思维仍然很敏捷,当我谈及当年丽水企业改制情况后,他马上问纳爱斯、金笔厂、羽绒厂的近况。我告诉他纳爱斯当时年产值只有三千万元,现在年产值达310多亿元,每年上交税收就达10多亿元,是全国五百强了。丽水金笔厂改制后也有较大的发展,现在还在。当年遍地开花的小金笔厂(多数是金笔厂改制时买断工龄出来的工人开办的),因一次性水笔的出现,大部分已关门。羽绒厂后来也破产了,出现了艾莱依、雁皇、飞雁等十多家羽绒厂,现在艾莱依发展不错,在全国也有知名度。他听了很高兴,连连说“好!好!好!”

第四是推动下山脱贫。赵仲光回忆说,1993年,他对下山脱贫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亲笔写了一份调研报告给省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他说,各条线都有扶贫任务,各自实施,有不少问题。丽水地处山区,高山上人口稀少,把公路修上去,破坏了植被,还容易造成塌方、泥石流,得不偿失。还不如把各条线的扶贫资金全集中起来,搞些山下脱贫点,让这些偏远山区的农民搬下来,退耕还林,改善他们的生存、生活环境,早日脱贫。他的这份调研报告后来被《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还获得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好新闻一等奖,奖金2000元。丽水地区对加快下山脱贫工作比较重视,各县(市)都建立了一个或几个下山脱贫点,并落实相关政策。从实践情况看,有产业支撑的脱贫点农民就愿意搬下来。如青田县海口镇开办了中药材市场,农民下山后,不仅可以种植中药材,还可以经商销售中药材,脱贫效果明显。又如云和县在县城建了一个农民城,山区农民可以进城建房。因为云和县木制玩具工厂多,这些下山脱贫的农民可以就业,农民就愿意进城。也有些地方的下山脱贫点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农民盖了房子没有收入,只好出去打工,后续的农民就不愿意来了。

赵仲光书书记在丽水五年,带领全区人民做了不少事,以上几件我印象比较深刻。有人说,丽水的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在赵仲光这一任尤为明显,抓的工作也符合丽水的实际,如果多干几年,可能会做更多的实事。可惜他任中共丽水地委书记仅一年时间就被调离了。

(作者系丽水市文史工作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