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遗存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古迹遗存
风月无边话宫前
日期:2024-05-24 16:35    来源:丽水史志(2024年第1期)   作者:李钧军 浏览量:

“问吾何处是吾家,翠谷丹崖不用夸。更有清溪曲曲水,门前几树小桃花。”

这是清代文人李用勤描写壶镇宫前村的诗句。三百里巍巍括苍山,数万年清清浣溪水。两岸阡陌纵横、禾黍离离,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柳如烟。好一幅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画卷。

宫前村的渊源与南宫寺息息相关。南宫寺原是道观,道观中的庙宇称宫,村庄位于庙宇之南,故称宫前。一千五百余年前,道教已在南宫山的东侧发展兴盛起来。宫前村也应势而存,应运而生,成为远近闻名的千年古村。

古城墙·城门洞

走过南宫寺南边的南宫桥,浙中南壶镇盆地东麓,成片茭白和时令蔬菜跃然眼前。向东望去,只见一条黑压压的土堆,南北长达200多米。近看墙高3米,厚5.5米,内夯黄金泥,外砌鹅卵石。墙体内外,错落种植了水杉和枫香树。这是宫前村先辈在村庄西面修筑的一条寨墙(村民称之城墙),既有拦护风水之意,又兼军事防御之功能。出资建城的是明代中期宫前村第一位举人李升(1478—1525年),曾任安徽省黄山休宁知县。该县目前还存有李升在位时修建的夹溪桥,又名千秋桥。是该县最大的一座古石桥,古朴雄伟,历史称颂“石砌千秋桥,李候万古标”。

城墙的北端,建有一个古朴美观的城门洞,六十年前,是村民通往壶镇的主要通道。该城门洞宽2.8米,高3.5米,长6米,东西两面分别刻着“蟾窟”“兔宫”牌匾。在民国时期,曾由村中的乡绅李官然出资整修。城门洞西边洞口还竖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清代光绪年间的“蟾宫桥桥碑”,另一块是民国时期的重修城门洞的石碑。记载了民国乙亥年(1935年),李蕴(曾任宁海县长)出资修建了城门外照壁,并书“蟾宫锁錀”四个大字,在墙上画了一只奋蹄前行的骏马,以激励村民奋发进取。六十年代后,壶镇通往宫前村的公路建成,城门洞逐渐弃用。城门洞东侧,曾有一座雕刻精美、工艺巧妙、为李升修建的功德牌坊,上面刻有“青云得路”牌匾,可惜毁于文革时期。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宫前村城墙最北端,紧靠城门洞。该庙座西朝东,走上三米高的台阶,正对着的是关公的塑像,庄重肃穆;两边塑有周仓、关平;殿后梁顶悬匾额“忠义千秋”;殿深7米,宽6.5米,顶高4.8米。18根石柱,南北侧各5根,中间两排各四根,支撑殿堂。硬山顶,五架梁。两根石柱上,刻有金黄色对联“物阜年丰乐太平之有象,风调雨顺感惠泽之均沾”。宫前村的关帝庙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村民流传最早建于明代,并已多次重修,尚不可考。现存建筑为晚清时期修建。

关羽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佛教奉为伽蓝护法神,道教奉为关圣帝君,民间百姓奉为武财神、关公、雨神。清代左宗棠曾为关帝庙题联云:“史策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树终古彝伦师表;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

明代兵部尚书杨博说:“关帝忠义昭宇宙,功业垂史册,祀祠遍天下,黄发稚齿,极海穷边,靡不崇重。而帝之随在者灵,威盖显赫,千载一日。”

关公的核心精神忠义、诚信、正直、勇敢等传统中华美德,跨越千年,穿越时空,代代传承,一直是中华儿女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思想道德准则之一。宫前村将关公庙建在古城墙的北端,有其特别的意义。与村中老者交谈,在他们心中无不渗透着关公忠肝义胆的家国情怀。国之难,必有勇将之舍命相护;城之固,必有雄兵之群力坚守。五百年前,李升出资,村民出力,同仇敌忾筑城,也将关公的义薄云天写在古城墙之上,筑起村民同心团结防匪防盗防外侮的铜墙铁壁。

包公庙

宫前村的东北面,有座包公殿。殿前置有石狮子一对,种有柏树两棵。正门左右牌匾“芒寒”“色正”,对联:明察秋毫巧断案,铁面无私无愧心。殿堂正面,从左到右悬挂了三块匾额,分别是“峭直清廉”“明镜高悬”“廉洁清正”,左侧横梁悬挂“执法如山”。正厅正面对联:一世魂魄托日月,毕生肝胆映山川。内侧对联:照耀干秋念当时铁面冰心进谠言,闻风百世至今日妇女孺子颂清官。外侧对联:治国安民扶正压邪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令行禁止不徇私情。殿深7.7米,长18.4米,顶高6米,面积有140多平方。天井置香炉,花卉等。殿堂为硬山顶,五开间,五架梁。建有东西厢房,长6米,宽3.6米,回廊宽1.2米。建筑采用二进式结构,前殿供奉包公,后殿供奉着十大阎王(民间传说包拯也是十大阎王之一)等塑像。现存建筑为晚清时期修建,并经多次重修。

包公文化是宫前村流传己久的特色文化。包公庙会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公是宫前村民对宋代名臣包拯的尊称,之所以要在包公的生日这天(农历正月初八)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跟宫前村尊崇的清廉文化有关。《李氏宗谱》家训篇里说:“从官必以廉慎为本,择婿必取能治经者,娶媳求其清白之家,敦孝悌,尚廉耻,严内外,务勤俭。”为官以廉洁为荣,为人处事要的是清清白白。《缙云县志》记载缙云李氏在明清两代出了李棠、李升、李寅、李键、李鋕、李聃等一大批清正廉洁的官员,村民以此为荣。宫前村民敬重的是像包公这样的清官,他们相信正必压邪,做人就是要行得正、站得直,要有一身的正气。

曾经居住宫前村的李棠,明宣德五年(1430年)进士,生性耿直,为官清正。初任南京刑部河南司主事时,即敢与以刚严著称、僚属不敢犯颜的尚书金濂辨论是非,遭到金濂的呵责仍不避让,使金濂折服,升他为刑部员外郎。他在任期内检察冤狱,平反了众多蒙冤者,后又升为右侍郎。转任广西、广东巡抚期间,他奖励文士,劝赏农桑,革弊布新,政绩卓著。晚年以病奏请辞归。途经江西、广东边境梅岭,检视行装中有香草一束,他以平生不妄取官府一文,取投江中。归隐家乡,生活极为节俭,传说其女儿出嫁,嫁妆仅竹箱一只,布衣数件。李棠还赋诗一首,题为《送女诗》云:“汝嫁筐奁事事无,清官门户亦宜乎?竹皮箱荚何曾满,麻苎衣衫莫嫌粗。从此适人为家妇,便须移孝奉公姑。肃雍勤俭宜家法,莫遣旁人笑老夫。”至今传为美谈。

宫前包公庙旧时俗称栵树庙、阎王殿。清代时由李瑞元(1831-1892年)首事,将它改为阎罗殿。庙宇门楣上题写“东岳帝宫”。1994年重修后,改名为“包公殿”。包公的雕像有两尊,都是用樟木雕成,体型比成人略大。其中的一尊包公雕像坐正厅,两旁站立着王朝和马汉、张龙和赵虎,这是信徒们祈祷许愿的场所;另一尊包公雕像坐厢房,主要用在年初八迎龙灯时,将包公塑像抬进大轿,跟古代官员出行一样鸣炮,敲锣,举牌。“包公”先游遍村内其它庙宇,再由村庄的上街开始,抬进每一个道坛宅院,接受村民的拜祭。包公戴官帽,着朝靴,内穿白膀衫,外披蟒袍。如果有人对包大人不敬,触碰到膝盖这些部位,雕像还会如真人般直立起来,这是因为木匠在塑像的关节部位制作了转轴,不知内情的人,真的以为是包公显灵了。

阮客洞

南宫寺的西侧就是南宫山,高50余米。山的东侧,离地约8米崖璧上,有个“阮客洞”,目测为半椭圆形,直径7米,深4米左右。相传为晋代道教宗师阮肇的修练之所,阮肇修炼圆满,成仙而去,故又名“阮山”。据晋代《搜神记》和南朝《幽明录》所载,东汉的阮肇去天台山采药,在此偶遇仙女,留连半年后返回家乡,才知其后代已传至七世,阮客洞亦由此得名。第二个道教传说是出自北宋道教典籍《云笈七签》,书中记载东晋的道教宗师羊愔在此处遇到仙人,食灵芝后成仙。

据清代缙云《光绪县志》记载:古代时阮客洞前有一株白酴醾(即荼䕷,落叶灌木,攀缘茎,茎有棱,并有钩状的刺,花白色,有香气,供观赏),花开时节,香闻数里,观赏甚繁,观中道士苦于应酬,就将其砍伐。

“阮客洞”的上面有唐代缙云县令、书法家李阳冰题洞额镌篆书于石上(散失)。北面有唐建中年间(780——784年)缙云县令李繇《题阮客旧居》诗镌刻于此:“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人间不到处、今日此中行”。清代文人吕渭祯镌刻了“阮客洞”楷书三字。

“阮客洞”的西南距地2米的崖璧上,明代贡生李继咸行书“阮客遗踪”,摩崖石刻今犹在。明代岱峰樊闰童(后二字有争议),镌刻题诗:“谁教勒石记遗踪?摘取天台为阮翁。六尺尘身如许蜕,好楼前后浥清风。”

阮客洞旁原有“阮郎亭”,始建于宋代,明代进行重修。同治年间,寺僧在亭内塑文昌帝君像。淸代李绥祺题诗作:“高亭常在望,古径少人行。藤叶悬崖老,松根触石尘。锡飞龙近麓,鹤去不留声。何处天台路,苍苍陇树平。”

九十年代重修的“阮郎亭”为双层六角石亭,高六米,一层六柱。石柱上刻有三副对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石洞烟霞古,仙桃雨露香。林烟横积素,溪月湛芳尊。石亭二层,五边置木窗,一边置门,内塑魁星像。石亭依势与山石阶梯相连。

阮客洞,自古就是儒、释、道及文人趋之若鹜的地方,至今斑斑故迹仍犹存。

南宫寺

南宫山的东侧就是南宫寺,又名“景云寺”“景云禅院”占地1.3万多平方米。据《缙云县志》记载,梁普通二年(521年)初建青莲馆,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唐朝始称“景霄观”,建有景霄宫。宋宗宁二年(1103年)赐“景霄观”匾额,系道家所居,规模宏大,香火兴旺,道众七百,为远近道教中心。明朝先后易名“括苍观”“崇真观”“九霄观”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更名“景云寺”,后建东西两厢,铸铜钟,塑佛像,香火缭绕。清末又改“景云禅院”。民国一度衰落。1996年改为“南宫寺”,新建药师殿、藏经楼、千佛殿、极乐殿、钟鼓楼、永乐陵、地藏殿,改建客堂、南北厢房,并重铸了大钟等。

南宫寺后苍山耸翠,寺前浣水流辉,荷叶连连,骑龙山、伏虎山左右为邻。大雄宝殿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缙云现存较久殿宇之一。新建的千佛殿、藏经楼,皆系仿古木结构。观音殿、千佛殿佛像系缅甸玉雕。寺中藏书有《龙藏大藏经》《乾隆大藏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

现在南宫寺主建筑有20幢庙宇,鳞次栉比,恢宏大气,成为丽水市佛教的重要活动中心。寺的西边、地藏王殿的东侧有四株腊梅,每到正月早春时节,寒梅傲雪,点点苞蕾红如胭脂,加之白雪相映,红白相嵌称得上是一绝,吸引游人赏花礼佛络绎不绝!

“名山列障好溪东,古洞深幽未可穷。遥遥一水成衣带,历历千家隔彩虹。”碧水青山,藏古纳今。在宫前,你会领略到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历史与当下的穿越,物华天宝与人杰地灵的交相辉映。

石横古街碧水淌,青砖瓦舍马头墙。乡村建设在开发与保护中不断前进。走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我们将会看见一个更加绚丽多彩和谐安康的宫前村。

(作者系缙云县文史工作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