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书
1986年初,一封家书寄到了千里之外的通辽。当我得知由各级政府主导的金温铁路指挥部成立的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要知道,金温铁路可是在1958年就列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但因耗资巨大,一直无法实施,浙西南人民久盼而不得。此事也是我的一个心结,时时记挂在心头。
入夏,我找机会向第四工程处领导汇报了金温铁路情况,领导高度重视,委派林荣新总工程师携我一同前往丽水指挥部。当了解情况后,县指挥部提出要求,让我留下来协助工作。报效祖国,建设家乡,是一名铁道兵最大的夙愿,我欣然答应。第四工程处的领导也来电予以支持,并与指挥部签下协议。
1986年7月,丽水指挥部副指挥邱镕慧、李建平两位领导来信向我通报进展情况:“小郑同志,你好!来信及表格都收到了,谢谢。金温线日前尚处在前期准备阶段。原定丽水、缙云段交测计划因天气炎热,可能要推迟到入秋后。筹资工作日前也还未正式展开。6月份省开发公司组织金、丽、温三地市去天津、辽宁、黑龙江参观学习铁路筹资经验。学习小组已向省政府提交了情况汇报建议。日前,我们正在等待省政府的意见。一但省政府的意见下来,筹资工作开始,我们即把情况告诉你处。”
图1 丽水指挥部的来信
收到通知,不等入秋,我立马起身回到丽水,随指挥部投入到线路踏勘和工程量测算工作中。我发挥计划股长的特长,根据金温铁路初步设计图纸,经过几个月加班加点的实地勘察和测算,终于在春节期间完成测算稿,铁路在全县境内的施工计划已跃然纸上。按当时的劳动生产率,若要在三年内完成铁路建设,计划需要一百多家施工单位参与施工,高峰时需上万人同时施工。我提出,重难点工程为全长3512米的石笕岭隧道,应作为控制工程优先开工。后来,石笕岭隧道的开工也成为了金温铁路的标志性节点。
二、回乡
一年的借调期很快结束,新婚之后我踏上归途,返回原单位。这一年来的工作得到了指挥部的肯定,也得到了时任副市长兼总指挥沈广尧的赞许,他决定以政府的名义引调我回家乡。很快,政府人事部门的商调函便发到了单位,这让我感到无比振奋和光荣。
想到家中的妻子与父母,想到铁路指挥部邱镕慧、李建平两领导的关爱,想到建设家乡的使命未完成,我觉得回来正当时。于是我果断放弃职务和待遇,向第四工程处副书记(原部队政委)陈述我的决心,希望能予以放行,正常办理调动手续。几经谈话,副书记见我心意已决,也便遂了我的意愿。
1987年10月,随着火车的轰鸣,我离阔别十年的家乡越来越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熟悉的陌生感让我恍惚间回到了启程的那一天,命运的轨道带我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
回到丽水,组织安排我到城乡建委工作。当时收入很低,生活清贫,不如卖茶叶蛋的。但我知道,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战士,要坚守岗位,随时接受组织的调派,把青春和热情奉献给家乡的铁路事业。
正当我踌躇满志之时,坏消息传来。金温铁路项目因港方筹资不足,市(地)、县财政无力负担,国家批复迟迟未下,指挥部宣布临时解散,铁路的建设被无限期搁置。碰到指挥部的领导和同事时,大家只能无奈摇头,互相劝慰。
突如其来的变故,戏剧化的转折,仿佛命运与我开了个玩笑。这一等,便又是四个春夏。
三、重启
1991年11月15日,《浙江日报》刊文:“国家批准兴建我国首条中外合资铁路——金温铁路。浙西南几代人梦寐以求的金温铁路工程可望年内动工兴建。”消息传来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家乡百姓奔走相告。
不久,我便接到了丽水地区铁路办王兰溪主任的电话,要组织铁路沿线各级政府领导、有关工作人员到武汉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去接洽工作。今喜重逢旧事,犹如老友归来!
图2 工作专班在武汉车站合影,李治华为右七
1992年2月,由副专员李治华带队,丽水、青田、缙云各县副县长、建委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行16人来到武汉,与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进行对接。李治华主持召开建设金温铁路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意见,我就车站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各地价格变动对概算的影响、控制工程与施工图出图的程序关系、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队伍的能力等方面提出想法。同时,从设计单位处带回了部分总平面图,以便于后续分析丽水段的线路情况。
4月,地区铁路办召集会议,研究丽水市水东车站方案。魏连新副市长传达了省里的意见:曲线方案优点是减少拆迁,而直线方案优点是降低标高1至1.5米(减少填方),线路缩短1.4公里,少1条隧道,有利于迁出线等。请地方研究。
5月,地区铁路办又召集会议,研究丽水段工程情况。会议认为,车站优选直线方案,不再争论。但两个方案要比较,进行定量分析。车站要配套修建一条公路,通到青林村。与此同时,要做好车站内部的功能布局。大桥、长隧等重难点工程要做好情况摸排,以便后续顺利施工。
5月末,我接到组织的任务安排,省铁路指挥部就丽水市水东火车站站场设计规模、选址,征询地方政府意见,让我会同市规划设计院一道研究并提出方案。经多方讨论,10月4日我将《关于丽水市水东火车站方案比较的函》(市府发(1992)79号)呈报给浙江省地方铁路公司,从站场设置规划用地容量、经济造价定量比较、线型及布局比较等方面,就曲线和直线两个方案提供定量比选分析。最终,省里采纳了我们主张的直线方案,并得到省铁道开发总公司的复函(1992年36号)。这一方案,为丽水站站前与站后均争取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影响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格局。
图3 关于丽水市水东火车站方案比较的函
在省地方铁路公司召开的关于车站轨道数量、站房设计规模的意见征求会上,我冲锋在前,据理力争,要求车站预留出8股轨道,始发列车候车1000人规模。当时年轻无畏,敢说敢为,不知哪里来的底气,也不管在座的有省计经委领导以及诸多专家。“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我想无论在战场、在工地、还是在会场,铁道兵战士均应如是。经过激烈讨论,丽水市相关领导力挺,建议最终得到采纳。
当然,铁路建设也有遗憾。金温铁路由于没有纳入到国家铁路网布局中,建设标准为地方一级铁路。为降低工程造价,铁路曲线段最小半径采用800米,这就意味着火车的运行速度是很慢的,无论车头怎么改进,最快也只能有每小时80公里的时速。这在当时是没办法的事。
随着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设计及施工方案逐渐清晰,金温铁路的建设也驶上了快车道。
四、开通
1992年11月18日,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5733万美元,企业类别中外合资。董事长为南怀瑾,副董事长为杨国章(时任省计经委主任)。
1992年11月底,地区行署办公会议纪要(1992年8号)做出如下指示:一、金温铁路的注册资金已到位,动工条件基本具备;二、我区沿线三个县要抓紧做好施工准备,缙云仙都隧道争取11月底动工;三、有关人员调配、土地征用、施工安排等问题,按省里统一要求作出部署;四、要把金温铁路作为加速丽水经济发展和脱贫工程来抓,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地区铁路办做好牵头工作;五、切实加强领导,既要作为改善交通的重点工程来抓,更要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
图4 办公会议笔记
我当时虽然还在建委工作,但好像已然成了铁路办的成员,金温铁路的建设终于再一次提上了日程。收到批文,地区行署即刻成立总指挥部,李治华任总指挥,夏林章任常务副指挥,王兰溪任副指挥。随即,丽水市工程建设指挥部也同步挂牌成立。指挥部从建设、交通、水利、电力、公安、地质、测量等部门调集人员,组织强大工作力量。我又一次被点名调任,从事预决算工作。
1992年12月18日,缙云仙都隧道率先开工。开工典礼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副省长柴松岳主持仪式,省长葛洪升按动起爆器,宣布正式开工。来自北京、杭州、香港的贵宾一同出席了开工仪式。
1993年6月,石笕岭隧道开工。隧道全长3512米,是金温铁路全线最长的一条隧道,也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它的开工,标志着金温铁路全面开建。金温铁路总长251.5公里,横贯浙西南丘陵地区,沿途架设铁路桥梁117座,开通隧道63座,预计工程建设期为四年。该工程多处峡谷地带,桥隧相连,占比近80%,石笕岭隧道、大溪特大桥都在丽水境内,工程难度不小。
图5 石笕岭隧道开工
同年10月,丽水水东火车站站场开挖,受限于当时的成本和技术,只能采取爆破的方案。实施当日,上万民众赶往观看爆破劈山。60万立方米的山体瞬间被破开,土石像山洪一样倾泻而下。其地震波还把附近的房屋震裂,城区远郊多处房屋均报告有震感,这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经数万施工人员四年的努力奋斗,1997年7月,丽水火车站如期通车。通车当日,万人空巷,大家聚集在一起翘首期盼火车驶入水东火车站,一睹火车的真容。为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我也特意去火车站站台留影。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迎来全线通车,结束了浙西南没有铁路的历史。“金温铁路开通日,浙南经济腾飞时。”铁路的开通极大方便了民众的出行,也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几代人的期盼与努力汇聚在这一个时刻。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丽水人民的铁路梦终实现!
(作者系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