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卢约——唐代处州最后一任刺史
日期:2024-05-21 15:35    来源:丽水史志(2024年第1期)   作者:纪江明 浏览量:

唐乾符二年(875)六月,曹州冤句县(今属山东)人黄巢率众起义。乾符六年(879)十月,江陵(今属湖北)守将刘汉宏叛乱,大掠城乡。十一月,遂昌县东乡人卢约趁势起事,据1996年《遂昌县志·大事记》载:

乾符六年,黄巢起义军南下,县人卢约响应,聚众起义。

当时遂昌县“地属弹丸,非用武必争之所”(明万历《栝苍汇纪·舆图纪》),驻军很少,县城也无城墙,仅东西南北四座“关门”。卢约率农民义军轻松攻克县城后,遭县内官吏、士绅地主的抵抗。据清光绪《遂昌县志·卷四·寺观》载:

吴仆射庙,在十八都大柘溪东。神名珂,唐末为保义镇遏使。黄巢倡乱,董昌攻越,卢约攻处州。珂集义勇,积餱粮,守遂之北乡金石岩,盗至见有备而去,地方赖以无恙。五代时,筮仕吴越,以功拜工部尚书检校郎。殁后乡人立庙祀之,即今城山殿故址,盖取众志成城,军令如山之义。

吴仆射庙供奉神灵“张珂”。据明成化《处州府志·卷一一·遂昌县》载:

金石岩,在县北二十五里。唐末巢寇至此,邑簿张轲倡义率民驻其上以御之。岩岭可容万马,出泉成池,岁旱不竭。

卢约攻克遂昌县城后,时任主簿张珂(轲)退守县北金石岩。据1996年《遂昌地名志》载:

金石岩,海拔711.5米。在蕉川、新路湾乡交界处。

金石岩位于遂昌通往衢州龙游县“官道”,易守难攻,岩上又有池水,适合避难久居。据清光绪《遂昌县志·卷四·寺观》载:

岩王殿,在十二都马埠。里人吴光裕章长恺等十四人捐资重建,并助租田聚永桧会为奉祀费。神即吴仆射也,祈祷辄应。邑令郑鸿文记:……遂邑北去三十里,有一村曰殿口,系往省通衢。村有一岩为金石岩,建庙祀神,曰岩王。由来旧矣。壬午冬,余蒞任兹邑,因公至殿囗,适里民吴光裕章长恺等以庙倾圮,捐资重修,请余一言勒石。余询其神为何人,佥云姓张。余首颌之而不得其详,未敢随声以附和也。回署后,查验案牍,适有张氏宗谱,为他事呈案者在焉,随细阅之图序世系,寻源遡派,缕析条分,确凿可据。乃知岩王张公即文献公五世孙也。公讳珂,字希孟。咸通中袭荫任平昌主簿,逮乾符、广明间,遭寇猖獗,公乃发粟赈饥,倡义率民驻金石岩以御之,贼知有备乃去,民赖以安……

郑鸿文是清道光二年(1822)遂昌知县;“文献公”即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西)人,唐开元年间宰相、诗人。张九龄四世孙张纬,字大经,致仕后定居北乡桃源村,曾任遂昌县主簿,“游览北乡桃源移金坳,地方胜甲一乡,爰居于斯”(遂昌《门阵张氏宗谱》)。唐咸通年间(860—874),张纬儿子张珂,以荫袭任遂昌县主簿。

卢约攻克遂昌县城后,继续招兵买马,兵锋直指松阳县城,松阳县令程旷弃官隐居。程旷,字元始,江西鄱阳人,“于唐乾符三年(876)任松阳县令。时遭黄巢叛,遂居于松,乃吾括之著姓,松之始祖也”(松阳《城东程氏宗谱》)。

唐中和元年(881)九月,临海人杜雄攻克台州,自封刺史;永嘉人朱褒攻克温州,自封刺史;十一月,卢约攻克处州,自封刺史。

从遂昌起事到攻克处州,卢约秣马厉兵整两年。卢约如何攻克处州?志书没有记载。但卢约为巩固统治地位,与多位朝廷钦命处州刺史抗争之事,志书草灰蛇线有所记载。

唐广明元年(880)七月,刘汉宏投降朝廷。十一月,刘汉宏被授任浙东观察使,领越州、处州等七州。但刘汉宏在其位不谋其政,一方面放任杜雄、朱褒、卢约自领刺史,另一方面意图谋取浙西,与杭州刺史董昌、部将钱镠兵戈不断。刘汉宏与董昌、钱镠水火不容,引起朝廷的关注。据《十国春秋》卷七七载:

是时,唐帝遣中使焦居璠为杭、越通和使,诏昌与汉宏罢兵,皆不奉诏。汉宏因杀王人,命其将朱褒、韩公玫、施坚实等以舟兵屯望海,图水陆并进。

董昌与刘汉宏都拒绝退兵讲和。刘汉宏还杀害通和使焦居璠,调集温州朱褒等水军,屯舟望海(今属宁波甬江口),准备水、陆进击宁波。董昌和钱镠也下决心与刘汉宏决战。两人约定,如果平定刘汉宏,将杭州送给钱镠。唐光启二年(886)正月,钱镠攻克越州,刘汉宏逃往台州。十二月,台州刺史杜雄执获刘汉宏,交给董昌。

唐光启三年(887)正月,朝廷敕命董昌为浙东观察使,钱镠为杭州刺史。对董昌而言,崇山峻岭的处州仿佛“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于是,开出几张空头支票。据清光绪《遂昌县志·卷四·寺观》载:

陈府君庙,在邑北五十里。神名备,唐处州刺史。文德初(888),与盗卢约争州不克。没而灵异,乡人建庙祀之。

董昌任命陈备为处州刺史,组织力量反攻卢约。据《浙江通志·卷二三九·陵墓·衢州府》载:

吴越侍郎陈备墓。《西安县志》:在县西二里。备事钱王镠、王俶。国除,不食以卒,葬此。

陈备没能攻克卢约,董昌又任命华造为处州刺史。据清光绪《遂昌县志·卷四·寺观》载:

华使君庙,在邑东,神名造,唐景福间(892—893)为处州刺史,死于贼。乡人立祠祀之。

华造是遂昌东乡人,与卢约是老乡。据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二·山水》载:

印石坛,在邑东十里华使君庙西南隅,其石巨而方如印,下有饮马池。

华造其人,据南唐沈汾《续仙传卷上》载:

酆去奢,衢州龙丘人也。家于九峰山下,少入道,游学道术,精思忘疲。年三十余,便居处州松阳县安和观,即叶静能故乡学道之所,而观北五里有茅山,高五十余丈。相传云汉张天师及叶静能皆居此山修道。去奢慕前事,登其山,遂结庵以居,后观中道士相率。山下居人为之构屋及造堂宇,设老君写张天师像及叶静能真景,朝夕焚修朝礼。山东南有一方石,阔二丈余,平若砥,盖天生也。去奢常坐其上,拱默静想,一旦感神人,谓之曰:“张天师有斩邪剑二口并瓶盛丹在此石下,可以取之。”去奢谢神人曰:“此石天设,非人力可加。自惟荒谬守真,而已托以山栖护安,久蒙灵祐,剑之与丹讵敢辄取?”神人曰:“但勤修无怠,剑、丹自可立致。”后三年,神人遂以剑丹送于去奢。剑乃张天师七星剑,丹以石匣藏一瓶盛之。倾药得斗余,如麻子,红色光明。去奢自服及施人,有疾者皆愈。时丽水县人华造,承中和年荒乱之后,拥土人据岩险。浙东帅具以上朝廷,议欲息兵,授造以为刺史。而造凶险,闻去奢得丹剑而囚锁去奢于空屋中,时方盛暑,一月不与饮食。造谓去奢已毙矣,及开屋,见神色俨然,颜状光白愈于来时。造极惊异,却送去奢归山,剑丹留之。一夜风雷飞鸣,失所。去奢闻神仙告却归石下……

华造在卢约起义后乘乱盘踞遂昌东、松阳北、丽水西三县交界的地方,“拥土人据岩险”。据清光绪《遂昌县志·卷四·寺观》载:

妙法院,在邑东十五里。唐乾符二年,僧绍昙建。后迁于金岸乡社,又圮。国朝乾隆间,僧普祥偕徒通慧重建。道光二十一年,僧玉林重修。里人刘霞记:妙法院肇自唐乾符二年,僧名绍昙。时巢寇党卢约据郡城,乡人华使君造,纠合义勇,与守马埠之张轲,即吴越王赐官仆射人所称吴仆射者,结营于乌里右仙宫,相为犄角。事平,轲晋爵仆射,即捐其地为寺,绍昙得恢廓其宇。嗣为宵人纷扰,寺僧卜迁金岸乡,而以吾乡徐刘诸姓为护法坛越……

华造听闻酆去奢在松阳卯山得到张天师的七星剑和丹药,遂率部抢夺,此举也说明华造对卢约心中没底。华造之所以“心虚”,是他在此前的行事与寇无别。唐代青田县尉杨光的《赤石楼隐难记》(《全唐文》卷八一七)记载:

……自乎开元之末,袁晁作叛,起于天台,攻陷当州,逃亡无数。惟此一乡,人户数百余家,而登此楼,以逃其难。乃有兵戈百众,来绕其山,飞矢弯弧,岂能侵动。既难攻击,莫不相守。经旬其恃,乃智士而获良计,以米饴豕,投于岩下。群盗剖之,自相谓曰;“岩顶积谷尚多,我等相守,难以待其乏乎?”遂共奔去,而攻他疆。其后便乃清平,干戈不扰,人忘往难,无复再游。

……及乾符五年,赵言奔冲之时,不敢登此回避。以至中和二年,屡被洞寇侵逼,焚却乡闾,兼遂昌数县军马,频来凭陵,老幼惶惶,倦于深窜。乃有耆父河间郡俞强,邀伴攀缘,登此楼顶,芟夷繁木,以创草庵。巧立层梯,而通行路。遂召乡邻老幼,共此逃形,寝寐安然,狂兵攻守,无路侵凌。

是年五月,当州中军屯营州郭。居人投军众,仇雠相害,村野遭搜,近远逃亡,不可胜数。此之一乡,而有武都郡章承趣,年当少俊,英杰冠时,乡内钦依。众皆推让。蒙兵马司佥差,部领数百卫士,占护家乡。各藏财帛于薮岩,共置军部于老竹。外都畏惧,不敢来侵。户口完全,耕稼无失。于是太守张公,朝望崇重,远降分符,抚恤安邦,便蒙康泰。尚今四境未安,内忧侵扰,且居岩顶,有百余家,并是乡内英俊,贤明父宿,共栖幽境,何异神仙。予因游观,奉命为记。时唐中和二年壬寅十月初八日。

赤石楼即今莲都区老竹镇东岩,四面陡绝,只有一道石门通向岩顶。顶上空旷,又有泉水,可容千人避难。唐中和元年(881),华造乘乱盘踞遂昌、松阳、丽水三县交界。杨光说的“洞寇侵逼,焚却乡闾”,指的就是华造。“兼遂昌数县军马,频来凭陵”,指的是卢约部队与华造所部在老竹一带的交战。老竹人俞强、章承趣率乡人到东岩顶,先是躲避华造的烧杀抢掠,后是躲避卢约与华造战火。卢约攻克处州、青田后,朝廷“远降分符”,任命“太守张公”,逃亡的青田县尉杨光奉“太守张公”命,组织境内武装力量反攻卢约。

“太守张公”想收编老竹章承趣,“陈使君”想依仗遂昌张珂,结果都不如人意,章承趣是“占护家乡”,张珂也只是护卫北乡,他们都没有加入反击卢约的队伍。而“洞寇”出身的“华使君”,在与卢约的对峙中,更是“死于贼”。

卢约巩固了割据政权,董昌却因苛政猛于虎,逐渐众叛亲离。据《资治通鉴》卷二五九载:

义(威)胜节度使董昌为政苛虐,于常赋之外,加敛数倍,以充贡献及中外馈遗,每旬发一纲,金万两,银五千铤,越绫万五千匹,它物称是,用卒五百人,或遇雨雪风水违程,则皆死。贡奉为天下最,由是朝廷以为忠,宠命相继……

董昌自诩对朝廷贡献很大,要求敕封越王。朝廷没答应,董昌决定另立山头。唐乾宁二年(895)二月,董昌斩杀反对自己称帝的节度副使黄碣、会稽令吴镣、山阴令张逊后,在越州即帝位,自称“大越罗平国”。五月,钱镠奉诏讨伐董昌,董昌向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求援,战火波及苏州、湖州、嘉兴、杭州、余姚、越州。山阴人吴禔、吴祎、吴祓为避战乱,辗转至温州安固县库村(今属泰顺县)。唐天复四年(908),吴祎自库村迁至龙泉县松源乡上仓(今属庆元县),为吴氏一世祖。第五世吴崇煦迁至松源乡大济村。宋天圣二年(1024),吴崇煦儿子吴榖,为甲子科宋郊榜进士,官至殿中丞、大中大夫,开启大济村进士先河。

唐乾宁三年(896)五月,钱镠大军四面围攻越州城,迫使董昌投降。十月,钱镠任镇海、威胜(后更名为镇东)两军节度使,全面接管董昌地盘。

但钱镠随后陷入与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拉锯战,钱塘江北战火纷飞,浙东的婺州、衢州也不平静,据《钦定四库全书资治通鉴》卷二六三载:

(丁)章据温州,田頵遣使招之。道出衢州,陈璋听其往还,钱镠由是恨璋。田頵时镇宣州,《九域志》:宣州南至歙州,自歙州南至睦州,自睦州南至婺州,自婺州南至处州,自处州东至温州,其路径捷。今自温州取道衢州者,盖睦州两浙巡属,其守不与田頵通。頵使不敢由此道也。自衢州取婺州,自婺州取处州,自处州取温州,更无他岐。时卢约据处州,亦两浙巡属也。钱镠不恨约而恨璋,以卢约犹是羁縻,而陈璋乃其部曲将,故也。

羁縻,即笼络、怀柔的意思。处州虽是浙东属州,但卢约并没有投靠钱镠,而钱镠忙于浙西、浙东“灭火”,一直在拉拢处州卢约。

唐天祐元年(904)十二月,陈璋以衢州向杨行密投降。唐天祐二年(905)四月,淮南将领陶雅集合衢州、睦州兵进攻婺州。八月,卢约趁机派弟弟卢佶率军攻陷温州。据《十国春秋》卷七七载:

秋八月,处州刺史卢约使其弟佶攻陷温州,张惠奔福州。王命方永珍济师于东阳,会师讨贼。

钱镠忍无可忍,命部将方永珍到东阳,准备讨伐卢约。陈璋等人分兵进攻东阳、暨阳,睦州刺史陈询又叛归淮南。方永珍攻克处州的计划受阻。

唐天祐三年(906)八月,钱镠任命刘汉宏降将施坚实为处州刺史,攻克缙云县城。元末明初文学家、金华浦江人宋濂,曾为缙云《施氏宗谱》作序:

……施氏,肇自河南汴京。讳极者,迁于湖州府德清县。生四子:曰元、曰亨、曰利、曰贞。元生清,清生节,节生茂,茂生盛,盛生华,华生文,文生宏。宏生四子,长曰坚实,字敦夫,任括苍刺史,值卢约据州,集义兵诛约,封吴兴郡公,赠妻赵氏吴兴郡夫人,就彼居焉……

钱镠任命施坚实为处州刺史,实际上也只是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据缙云《施氏宗谱》收录敕命施坚实的圣旨载: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自即位以来,无非恤民首务,今兵部具奏,有贼卢约据州殃民,朕心不安。拟,臣施坚实秉性忠良,有能有守,而行括州刺史,敕赐金印一颗,兵符一道,宝剑一口,就地征讨。尔宜效劳,勿替朕命,可依前件奉行……咸通二年九月。

然而,这道圣旨漏洞百出:唐咸通二年(861),时间对不上;唐大历十四年(779),为避唐德宗李适的名讳,括州已经改称处州,州名对不上。唯一可信的,钱镠给了施坚实一颗官印、一道兵符、一口宝剑。据清道光《大清一统志·卷一一二·处州府·山川》载:

黄龙山,在缙云县西十二里。四围陡绝,旁有池,甚清冽。相传,黄龙潜焉。唐末,卢约据处州,有施使君者,结寨山上以御之。今山上有石如楼台,又有寨门遗址。

施坚实率四个儿子施约铨、施约言、施约文、施约礼据黄龙山招兵买马,集聚力量,准备与卢约一战。据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一八·人物·经济》载:

施约铨,缙云人。仕至银青光禄大夫、简较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封东阳郡公,谥靖。弟约言,仕至迎卫镇遏都知兵马副使、银青光禄大夫,封缙云郡公,谥胜。唐季,聚兵黄龙山,保障乡邑有功,朝廷改其所居泰康里为靖胜里。

唐天祐四年(907)三月,钱镠派儿子钱传璙、钱传瓘从水路讨伐温州卢佶。据《十国春秋》卷七七载:

夏四月,佶将水军拒于青澳。传瓘曰:“佶精兵尽在此,不可与战。”乃自安固舍舟,间道袭温州。戊午,温州溃,斩佶而还。王以都监使吴璋为温州制置使,命传璙等移兵讨卢约于处州。

卢佶将水军船只布列在瓯江青澳(今属龙湾区永中街道青山村),据《吴越备史·卷三·文穆王》载:

时,卢佶列巨舟四十艘于清澳海门,以邀我师。王(即传瓘)谓诸将曰:“贼之锐卒尽在此矣,宜勿与战,当由他道径袭贼垒,出其不意,必成擒也。”于是由安固江登陆而袭之,佶由是就执。

钱传璙兄弟绕开瓯江,自安固江(今瑞安市飞云江)登陆,出其不意攻克温州城,等卢佶回兵时,一举将其击溃。钱镠又命钱传璙移兵讨伐处州。

据《资治通鉴》《吴越备史》《十国春秋》载,均称卢佶为卢约弟弟。据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一二·武备》载:

(唐)中和元年,遂昌贼卢约攻陷处州,据城以叛。刺史施史君禽约,诛之。约乘黄巢乱,攻劫青田等县,命侄佶陷处(温)州,即留守之。及吴越王钱镠遣兵取温州,捕逮佶,至腊口而卒……

据1990年《青田县志·大事记》载:

(唐)中和元年(881)十一月,遂昌人卢约起兵攻陷青田县城,侄卢佶驻守。吴越天祐四年(907),卢佶被吴越王部将击败,斩于腊口。

撇开“弟弟”还是“侄儿”不说,“施史君禽约,诛之”也与相关史料记载有出入。据《资治通鉴》卷二六六载:

开平元年(907)五月甲午,卢约以处州降吴越。

据《十国春秋》卷七七载:

(唐天祐四年)五月,卢约以处州降。中和元年约据处州,至是而亡。王以为浙江安抚副使,命指挥使俞浩为处州制置使。

据《吴越备史》卷二载:

五月,处州卢约纳款于我。王以为浙江安抚副使,命指挥使俞浩为处州制置使。

《吴越备史》作者钱俨(937—1003),是钱镠的孙子,钱传瓘的第十四子。他称卢约为“纳款”,即归顺、降服的意思。卢约因主动投降,被任命为浙江安抚副使。

地方志书只有施坚实屯守黄龙山的记载,如何进击处州城的史料阙如。据清嘉庆丙子科(二十一年,1816)举人、丽水县徐望璋的《惠应庙碑记》(《惠应庙志》)载:

郡城北之太平里,北乡通衢也。有庙曰“惠应”,其神曰“金端公”,香火之盛甲一乡焉。而独以公之行事不足概见为憾。前岁,忽于甘泉里丛莽中获宋嘉定时金端公纪事碑,碑文剥落不可读。细详点画,可句者十之五六。夫乃叹我公惠民之深,而吾民被泽于公甚厚,而且见公之功果不可泯灭也如此。盖唐季巢寇方炽,延燎东南,括之山贼卢约遂乘乱据州治。及刺史施公倾军剿贼,公勒兵为前部,御寇于括之武婆领,大呼酣战,力竭以死。而寇亦旋灭……

惠应庙位于莲都区太平乡太平村。“太平”一名的由来,据1986年版《浙江省丽水地区地名通览》载:

太平,在市区北偏西十点二公里,位于小安溪东岸,属半山区。唐世,乡人曾筑垒避乱于迤逦十余里的景寨山。因乡人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为盼望过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故以“太平”为村名。

据此,“金端公”率领的施坚实先锋部队在太平武婆岭有过一次惨烈的激战。虽然先锋“金端公”战死,但施坚实部队还是突破了卢约布置在北边的防线。

自唐中和元年(881)到梁开平元年(907),卢约据处州自领刺史,共28年。其间,除陈备、华造前来“争州”被迅速平定外,处州境内无战事。卢约因“窃据”处州,无需向朝廷输贡赋,加上出身草根,深谙民间疾苦,体恤民情,处州百姓获得弥足珍贵的休养生息。特别是钱传璙、施坚实从东、北兵临城下时,卢约“纳款”,使一城百姓免于生灵涂炭。

因卢约据州自领刺史,被历代修志者视为“寇”“盗”“贼”,加上唐、宋地方志书亡佚,有关卢约任刺史的记载少之又少,留存至今的,只有寥寥几笔。

隋开皇九年(589)设处州置括苍县,州治和县治位于古城岛。据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五一·古迹·处州府》载:

古州城,《方舆胜览》:在今州东南七里,今呼为旧州城。《括苍汇纪》:唐中和间,徙于今地。《方舆纪要》:旧城在府东南七里栝苍山麓,亦曰栝州城。

文中,“今地”特指万象山以西的小括苍山。卢约将州治从古城岛迁到小括苍山。据《大明一统志·卷四四·处州府·古迹》载:

旧州城,在丽水县治南七里,今呼为旧州。唐末,卢约窃据是州,遂徙今地。旧传,约将徙,访于三平和尚,云:黄牛卧处好安州。因访,近山有黄牛吪寝。因迁于此治。

卢约认为古城岛不易防守,拜访三平和尚,请他指点迷津。据《浙江通志·卷二〇一·仙释》载:

三平和尚,唐中和间,筑精庐于南明山,是为大安寺。每日骑虎出山,至溪津叱虎还,徒步入城。虎出候于溪,载还山,以为常。

卢约派人在小括苍山上寻访到黄牛,决定迁址。据清道光《丽水县志》卷三载:

小栝苍山,在城西里许,即小栝山。又名莲城山,亦名九盘岭,唐、宋州治皆在焉,即今之西山也。与城中万象山岗阜相连接。

卢约一方面修建城墙,一方面把丽水县治由资福村迁到茭山(今属丽水军分区大院)。唐武德四年(621),李子通窃据江南,在括苍县西乡另外设立丽水县,县治在资福村。唐武德八年(625),平定李子通叛乱,撤销丽水县建置,并入栝苍县,治所设在资福村。据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

丽水县故城,府西三十五里。唐初置县,属括州。武德八年省入括苍县。今其地有古城冈、县头山、旧城塘之名。

卢约因为“纳款”,其在小括苍山和茭山所建州治、县治楼堂馆所完好无损,后来吴越国、北宋、南宋等州治、县治都在两址,直至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州治、县治先后迁至枣山(今属丽水市人民医院)。

卢约寻找迁徙之地,亲自涉大溪、登南明山,“访于”三平和尚,说明他是一个礼佛之人。据元代昙噩《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载:

唐有缘,姓冯氏,东川梓潼人。小学之岁,即入成都福感寺,事定兰开士。定兰者,宣宗皇帝之得戒师也……及南游,廉使李公诲,为别筑禅室武夷山中,以邀之。乾符三年,抵缙云,辟院龙泉大赛山。事闻,诏词部给“龙安”额。仍度七僧,居之十有八载,而迁连云。太守卢约,又于州之开元寺,构别院,以四事供养。天祐丁卯岁四月八日疾,六月朔日终。报龄七十三,腊五十二。时司空杨公习,方制置浙右,遗命主后事。

唐乾符三年(876),有缘高僧自武夷山到龙泉大赛山建寺修行,获敕“龙安”寺额。唐乾宁元年(894),有缘高僧自龙安寺到丽水县、松阳县交界的连云山(今属松阳),修行。据清乾隆《松阳县志·卷一·山川》载:

莲花山,在县东六十里,一名“堰首”。西入松阳,东至丽水。松阳、龙泉之水俱会于此。上有延昌寺、香山寺、报恩寺。

据清道光《丽水县志卷七寺观》载:

延昌寺,在城南六十里北部。唐乾符元年(874)建。

卢约听闻有缘高僧到延昌寺后,延请他到城里,专门为他在开元寺边修建“别院”,悉心提供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事”。同时,对有缘驻留的连云山延昌寺特加礼遇。据《大明一统志·卷四四·处州府·山川》载:  

连云山,在府城西南六十里。上有僧寺,昔刺史卢约夺民田三十余顷入于寺,与僧约曰:“凡入山者,无大小贵贱,皆饭之。”将以植福于来世。闻者笑之。

古之修志者认为卢约“据州”,必为一暴虐之人,行文充满贬斥和讥讽。笔者认为,卢约执掌一州,诚心礼佛,不可能做出“夺”民田之举,应该是用公币购买民田,“拨”入寺中。

岁月是历史的过滤器,至清代,官修志书认可卢约,据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三·职官》载:

唐职官姓氏……(缙云郡太守、括州刺史):唐,卢约,昭宗时任。五代职官姓氏……(安抚使):卢约(副使)。

地方志书也对卢约做出公允评价,据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一二·武备》载:

约来,据州为刺史,自镇一方,多所建置。

回溯1100多年前的历史,唐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浙东扰攘,烽烟四起,唯有处州成为世外桃源。这一切,均与卢约这位处州最后一任刺史密不可分。

(作者系松阳县文史工作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