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文清(1906—1998),化名群仆、周福生、张锦标,江西上饶人。1906年3月31日出生于上饶县枫岭头乡靛青蓬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18年入学靛青蓬村私塾5年,同时学习祖传医术,后上初中读书。1925年开始到河口镇当学徒,学习雕刻。1929年11月,加入农民协会,参加武装暴动。1930年5月,经当地(上饶县委三区)区委书记叶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下坂乡支部书记。8月,因雕刻技术可制作纸币雕版,被方志敏看中,任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岀纳科科长。1931年10月后,历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出纳科科长、副部长、经济部部长等职。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没收委员会主任。
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行动失败,随先头部队突围。2月,红军挺进师组建,任没收委员会主任。3月,随部入浙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6月,奉命率一小部在遂昌、宣平、汤溪边区,与朱金宝发展的当地党员一起开展工作。8月13日,率部30余人到遂昌县后塘村,在逃亡地主邱氏大宅设立包括军需物资供应站、枪械修理所、伤病员疗养院(后方医院)的挺进师后方基地,开展群众工作,建立后塘乡苏维埃政府、后塘乡游击队。9月,任红军挺进师供给部部长。下旬,国民党军大举“清剿”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随红军挺进师主力进入敌后,南下闽浙边活动。
1936年2月,任红军挺进师主力组成的浙西南独立师政委,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随军代表、独立师政委会书记兼师长粟裕一起,率部返回浙西南,恢复浙西南的工作,寻找坚持在根据地内失去联系的红军挺进师第二、五纵队和派赴浙东的第一纵队,吸引、牵制敌人,掩护临时省委在浙闽边开展工作。下旬,与粟裕率部百余人在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一纵队配合下,全歼福建保安团一个连于泰顺县国岭。接着,穿越国民党军封锁线,一度冲过杭(州)江(山)铁路。3月,转战汤溪、宣平、遂昌、龙泉、青田。31日,进取丽水县碧湖镇,诱敌自相火拼。4月2日,袭击武义县桐琴镇反动武装。5日,转战到永康前仓、舟山下和缙云壶镇。7日,在缙云县越陈村明堂岙击溃地方反动民团,活捉并处决纠集民团阻击红军的国民党驻赣预备军司令部秘书长兼参谋长陈素子,然后进入永嘉县境活动。6月,两广事变后,兼任浙南军分区政委,随粟裕率部返回浙西南,拔除反动武装据点,留下浙西南特委和肃反工作队开展地方工作,与粟裕率部转战龙泉、松阳、丽水、青田、缙云。7月10日,在缙云黄弄坑找到第一纵队余部,至月底转战返回到浙南,与临时省委会合。同年夏,被增补为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9月,任中共浙南特委书记。12月,任新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九师政委。
1937年2月,根据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化整为零”分兵游击的会议精神,与赵春和率部向遂昌、汤溪、宣平、武义一带转战,途经瑞安县李山村时,与浙西南特委书记许信焜部相遇,即向特委转达临时省委会议精神。部队重新组合后,率一部向遂(昌)宣(平)汤(溪)边区活动。4月,与转战到此的粟裕部会合,建立宣(平)遂(昌)汤(溪)游击根据地,然后以根据地为依托,灵活机动,积极反“清剿”,减轻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和闽浙边临时省委的压力。
10月14日,受粟裕指派,和刘清扬一起,与国民党遂昌县当局代表朱镇山在门阵村举行合作抗日和平谈判,后达成合作抗日协议,结束三年游击战争。19日,随粟裕率部离开门阵到浙南集结,准备赴前线抗日。
1938年3月,当红军挺进师主力入编新四军时,随刘英留在浙江开展党的工作。5月,任中共浙江临时省委(9月转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0月,在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被捕入狱,关押于上饶县盘石村的三战区军法处监狱,坚持狱中斗争,曾任狱中的中共特别支部书记。1944年8月,被从浦城押赴沙县途中翻船脱险。后在福建和江西从事小商贩谋生。
革命胜利后重新参加工作。1949年9月,任上饶省立医院总务主任。1951年5月,任浙江省供销社供应科科长兼经理部经理。1953年6月,调任生活资料经理部经理。1955年7月,调任日用品批发处经理。1956年7月,调任土产经营管理处经理。1958年2月,调任杭州二级站(副食品)经理。1959年3月,调任浙江省农产品公司副经理。1962年12月,调任浙江省糖业烟酒公司副经理。1964年,调任浙江省副食品公司副经理。1968年8月,“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隔离审查三年。1971年8月,返回到浙江省副食品公司秘书科工作。
1983年10月离休。1998年8月30日,病逝于杭州,时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