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绍竑(1895—1966),字季宽,广西容县人。1895年12月1日出生于容县黎村镇山咀村(今黎村镇珊萃村)一个富裕家庭。
家族为容县望族,父为清举人,兄弟姐妹十人(五男五女),排行第七。1901年,入自家开办的“万松山房”学馆随父认字。1903年,入黄氏族立珊萃学堂启蒙。1908年春,考入桂林兑泽高等小学。1910年春,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第四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于12月初参加广西北伐军学生敢死队,随军北伐并任班长,由桂林到武昌,不久奉调南京。1912年初,学生军解散,入学南京入伍生队骑兵科,不久退学投奔湖北都督府参谋、族兄黄剑鸣。秋,南京入伍生队迁至武昌,改为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经黄剑鸣等说情,得以复学。
1914年冬毕业后,分配到北平的陆军第十师(师长卢永祥)入伍(实习)。1915年6月,实习期满,升入直隶省(今河北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1916年冬,毕业返回广西,历任桂军见习官、连附、连长、营长、旅长等职。1924年11月,经廖仲恺、许崇智介绍加入国民党。1925年秋,与李宗仁、白崇禧等联合,武力统一广西全境。1926年1月,当选广西省党部首届执委,2月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曾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第八军副总指挥等职,为新桂系三巨头之一。
1927年4月开始,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交通部部长。1934年10月,就调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之职受蒋介石征询意见。12月21日,到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其间,调集兵力“进剿”入浙开展游击战争的红军挺进师,但“进剿”失败。
1936年12月,调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因西安事变,延至1937年1月16日到任。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部(作战部)部长。9月,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0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到山西协助阎锡山指挥作战。在娘子关战役获八路军援助,对中国共产党始有好感。太原失守后回南京。
12月上旬,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贯彻抗敌自卫、动员全省民众一致抗战之方针。率省政府机关从杭州迁至永康方岩。1938年2月,颁布实施《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推动了全省的抗日运动。3月14日,在金华会晤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同意设立新四军后方办事机构、为编入新四军的浙江部队提供补给。3月下旬,在丽水县碧湖会晤率部赴前线抗日的粟裕,到大港头为部队作团结抗日讲话,并发放部分补给。同月,浙江省政治训练团、青年训练团同时在丽水成立,兼任两团团长。9月,浙江省铁工厂在丽水大港头建立,兼任董事长。12月,兼任浙江战时大学(英士大学)筹委会主任。1939年3月,邀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视察浙江抗战工作。22日,在天目山会晤周恩来。4月2日,陪同周恩来到云和小顺视察浙江省铁工厂,请周恩来向工人作抗战演讲。10月,主持英士大学开学典礼。1940年9月23日,陪同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兼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团长陈嘉庚,到浙江省铁工厂慰劳工人。
1941年3月,创办《浙江日报》,宣传抗日救国。4月,率浙江省政府机关从永康方岩迁至松阳县。8月,迁回方岩。1942年6月,迁至云和;丽水沦陷后,一度迁至景宁、龙泉、庆元等县。9月初,日军撤退后,迁回云和。其间,建立云和县国民教育实验区,兴建惠云渠、瓦窑水电站,建立浙江通志馆,重修《浙江通志》,建立民族复兴馆、省立儿童教育馆等。
1945年9月,率浙江省政府机关迁回杭州。1946年3月,辞去浙江省政府主席之职。1947年4月改组南京政府后,历任监察院副院长、中央监察委员、民国政府委员、立法委员等职。1949年4月1日,到北平参加国共和谈。和谈破裂后赴香港,脱离国民党,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8月13日,与龙云、刘斐等44人联合声明起义。9月,应邀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协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法案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兼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7年12月,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10月底,获纠正。1966年8月31日,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迫害,自杀于北京,时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