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1911—2024),曾用名施尔宜,化名丁一,云南大姚人。1911年11月1日出生于大姚县城内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26年2月,入昆明成德中学就读。其间,参加学生运动,任中共领导的群众组织“青年努力会”宣传干事。1931年2月,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9月,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学习,并任该校学生抗日会主席。11月下旬,参与组织杭州各校学生代表约2000人赴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934年7月,大学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35年2月,在上海永生周刊社从事秘密学联工作。12月10日,一二·九运动爆发次日,被推选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11日,在杭州学生万人大会上,任大会临时执行主席,并发表演讲。12日,在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代表会议上,被推举为杭州市学生联合会(简称学联)主席。1936年5月,参加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任全国学联执委兼特种委员会主席。9月,入南京地政学院学习。12月,被杭州警察局以“共产党嫌疑”为由逮捕入狱。后因缺乏证据,经狱中斗争获释。
1937年七七事变前,曾多次欲赴延安,均未果。后经学友介绍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被分配到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工作,但未成行,改赴浙江开展党的统战工作,由此到金华。12月25日,与张锡昌、汪海粟、陈平等带领集结于金华的百余名青年,赴丽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5日,中共云和县特别支部在丽水建立,任书记。18日,与支部委员陈平、杜永康率贵畹兰、周佐年等30余人到云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任云和县政府一科科长,负责民政和兵役工作,兼任云和县抗日自卫委员会政训组主任。其间,参与讨论《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的起草工作。
4月,调任中共丽水县委委员,未到职。5月11日,根据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刘英指示,赴庆元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发展中共组织。到庆元后,任庆元县政府民政科科长兼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副主任,协助县长实施《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并与先期到庆元工作的中共党员接上组织关系。6月,中共庆元县特别支部建立,任书记。曾化名丁一在《新庆元》日刊上发表10多篇文章,宣传抗日救亡工作。8月,中共庆元县委成立,任书记。同时,推动县政府举办学制一年的艺友师范班。10月28日,代表县政府到荷地区处置荷地区长被绑架事件,妥善解决矛盾、平息事件。11月18日,建议和推动县政府举办为期三个月的乡镇事务员训练班,培养干部。
1939年3月,奉命到丽水任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视察员,开展经济、文化界人士的统战工作。9月,奉调到皖南屯溪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皖南办事处调查统计组组长。1940年1月后,历任国际新闻社记者(是时范长江、胡愈之为正副社长)、国际新闻社敌后上海工作站负责人、香港分社采访部主任。1941年8月,奉调到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历任南通地委《江海报》总编辑、苏中区党委调查研究室主任、苏中第一地委民运部部长、苏中农民抗日会组织部部长、华中第七纵队屯垦办事处副主任等职。1946年5月,任南通县委副书记、书记兼县警卫团政委。1947年2月,任苏中第九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后任民运部部长。1948年10月,到华中工委负责筹建华中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华中民主青年联合会。
1949年1月,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华中筹备会负责人。3月,率团赴北平参加4月召开的全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全国民主青年联盟首次代表大会。4月,任苏北区党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苏北区工作委员会书记。1950年6月,兼任中共苏北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2月,任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委员会委员。1951年8月,奉调到上海任华东团工委宣传部部长,后历任华东局青委副书记,华东团工委副书记、代书记。1953年10月,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党组负责人。1956年5月,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1958年8月,任北京农业大学代校长。1960年2月,因所谓右倾错误遭撤职,两年后被纠正。1962年5月,到上海任华东局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处理,后被平反。1978年7月后,历任上海(后改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7月,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副书记。1985年7月离休。
离休后,任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传承红色基因,教育青少年。事迹入编《开国将士风云录》(第三卷),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三批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名单,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著有《施平文集》《施平摄影集》。2024年6月29日,病逝于上海,时年1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