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红色浙西南>革命人物
胡天桃
日期:2024-12-18 16:29    来源:《浙西南革命人物》    浏览量:

胡天桃(1901—1935),谱名良贵,亦名天陶,字修雨,号天铎,湖北浠水人。1901年10月15日出生于浠水县兰溪镇蒿子岭村(今盐客树村)胡上湾的胡氏家族。

少时入学本村私塾。因天资聪颖,由胡氏家族资助入浠水县普通中学(浠水县第一中学前身)就读。1924年夏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北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其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遂立下投身革命、报效祖国之志。1926年冬,毅然辍学,回乡参加农民运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7年二三月间,到武昌参加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4月,学兵团并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此接受军事、政治训练,并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奉中共组织指派,到湖北省高等法院任书记官。7月,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时,遭武汉卫戍司令部缉捕,幸得友人报信,才得以潜往江西九江,与战友程咏吾一起参加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教导团,从此开始革命军人生涯。8月1日,随部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遭遇潮(州)汕(头)失败时,因部队被打散,潜回武汉。10月,返回家乡,白天藏匿家中,晚上出来活动,向乡亲讲述革命道理,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主张。一月后,经组织介绍到赣北,与中共江西省委接上关系,在赣东北战斗7年,历任红十军连长、营长等职,参加了闽浙赣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1933年1月,红十军在贵溪县神前村改编为红十一军时,任五十五团团长。率部随军南渡信江,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并在金(溪)资(溪)余(江)贵(溪)游击区开辟闽浙赣信江抚河新苏区。2月下旬,随军进入中央苏区作战。时值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关键时刻,所在红十一军奉令佯装主力参战,牵制敌人三个师以上兵力,有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行动。6月7日,随部编入红七军团第十九师五十五团,任团长,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9月,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初,随部进入福建作战,攻占沙县,收复归化,占领永安,随后转战于宁化、清流、连城等县。7月初,红七军团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时,任第一师师长,随寻淮洲等率部转战闽浙赣皖敌之深远后方,宣传和推动抗日运动,调动和牵制围攻中央苏区之敌,掩护中央实施战略转移。

8月下旬至9月初,随部转战浙西南,占领庆元县城,取得竹口大捷,转战龙泉县八都、小梅等地。至11月初,征战1600余公里,驰骋闽中、闽东、闽北、浙西南、浙西、皖南、皖赣边的四省数十个县以后,奉命进入闽浙赣苏区休整。11月,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对外仍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继续北上行动以策应长征时,随军征战。12月中旬,谭家桥战斗失利,部队向刚建立的皖南小块苏区转移。17日,途经皖南茂林地区时,部队整编为3个足营建制的十九、二十、二十一师,任二十一师师长。

1935年1月10日,率部随全军团返回赣东北,在江西怀玉山区陷入敌重兵包围。1月17日,率所部与敌补充第一旅在刺窝发生激战。因双方力量过于悬殊,除在外围执行警戒任务的刘亨云连突围外,其余指战员大部牺牲,自己也负重伤被俘。

被俘后,受到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旅长王耀武亲自审讯。多年后,王耀武回忆审讯情景道:“胡天桃的上身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时值严冬,天寒地冻,若非叛徒指认,王耀武绝不敢相信面前之人就是红军师长胡天桃。

面对王耀武的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守口如瓶。2月,被转押至南昌,囚禁于国民党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与方志敏等囚于同一监狱。3月,就义于南昌,时年34岁。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