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地处浙江西南部,东邻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南连庆元县,北接遂昌县、松阳县,西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相连,是浙闽间重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在上述相邻的县中,龙泉市与庆元县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自南宋庆元三年(1197)从龙泉县析松源乡与延庆乡之一半置庆元县之后,庆元县曾两次并入龙泉县又两次分出。龙泉、庆元两县市在历史上虽分分合合,但两县市界线清晰,即现在的小梅、查田两镇历来属龙泉县管辖,古龙泉县延庆乡之一半的竹口、黄田两镇属分县后的庆元县;此外,除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分县时原属庆元县的泗源乡与原属龙泉的龙岩村互换外,历史上并无重大改变。然而近年来,有部分人以清乾隆《龙泉县志》[1]“瓷窑昔属剑川,自析乡立庆元县,窑地遂属庆元,去龙邑几二百里。不知者尚搜之剑川,舟舆蹲沓,地方驿骚,两邑均任其责。且竹口一方,迩来闽寇闯入,烧毁民居,窑户稀绝,以鸠鹄孑遗,应不次供辨。噫,其亦难矣!”之记载断章取义,而草率地认为:南宋庆元三年(1197)分县后属龙泉一都、二都、三都、四都,现属小梅、查田的两镇“划入”庆元县版图,还煞有介事地称明景泰三年(1452)又将小梅、查田两镇“划归”龙泉。这是对上述引文的曲解,所谓明景泰三年“划归”龙泉更是毫无历史依据。只要稍微查找文献就能发现很多文献可以证明,小梅、查田两镇自南宋庆元三年龙泉、庆元分县后直至明清以来一直归属龙泉县,此事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有些人有意无意地将小梅、查田两镇曾“划入”庆元县版图的错误观点发布网络,造成错误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以免以讹传讹,误导后人。
唐乾元二年(759),独孤峻奏请割遂昌、松阳(也有松阳、丽水一说)置龙泉县,县治在黄鹤镇。龙泉县下设五乡,分别是龙泉乡(建德乡)、剑池乡、西宁乡、延庆乡、松源乡。其中延庆乡包括现在的查田、小梅、黄田、竹口全部和屏南、上垟一部分;松源乡则大致是现在庆元县除黄田、竹口以外的区域。
到了北宋神宗时期(1068-1077),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北宋熙宁三年(1070),实施《保甲法》[2],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龙泉县被编为五乡三十四都。根据龙泉金村出土的一片瓷片铭文:“大宋国两浙东道处州府龙泉县延庆乡二十一都今(金)村里”可知,小梅、金村一带当时属龙泉县延庆乡二十一都。
南宋庆元三年(1197),以龙泉县松源乡和延庆乡之一半置庆元县[3],县治在松源石龙山下。延庆乡之一半,即现在的黄田、竹口两镇被划出。分出庆元县后,龙泉进行了都保重编,改为四乡(龙泉乡{建德乡}、剑池乡、西宁乡、延庆乡)二十三都。[4]原延庆乡剩下的一半仍叫延庆乡,辖六都(一至六都)六里;以小梅、琉田、坪田、瑞竹垟一带为一都,黄南、孙坑等地为二都,查田、溪口等地为三都,以小茶田、石隆等地为四都,以五都刘等地为五都,以宝溪、木岱等地为六都[5]。真德秀在《朝散大夫知常德府鲍公墓志铭》[6]中称鲍粹然处州龙泉人。而据上济《黄南鲍氏宗谱》记载鲍粹然世代居住在黄南(二都),南宋淳熙八年(1184)中进士,南宋嘉定二年(1209)还在融州任上,去世的时候正好是龙庆分县后不久。这说明分县后黄南属于龙泉。叶寘《坦斋笔衡》:“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叶寘约出生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其生活时代必然在后,此时庆元已经从龙泉分出,而大窑、金村是核心窑区,以上文字说明当时两地都属龙泉。此外,南宋《宝祐四年(1256)登科录》记载:“季可,二甲第二十一人……本贯处州龙泉县寄居飞溪高祖知府为户。”
元末明初,龙泉叶子奇所著的《草木子》记载:“处之龙泉县飞溪季君……”[7]这里的飞溪就是现在查田镇赵麻於村,由此证明分县后查田也属龙泉。元代虞伯生所著的《鲍君实墓志铭》中记载了墓主详细的生平籍贯,据记载其生于南宋景定辛酉(1261),殁于元大德癸卯(1303),“至治庚申(1320)年(这一年应是延佑七年,不过当年至治皇帝已经登基)葬处州路龙泉县雷音里先莹之次”。[8]据鲍氏宗谱记载,雷音里即在二都黄南村。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曹昭的《格古要论》记载:“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曰处器、青器、古青器。”同样证明这一时期核心区的大窑属龙泉。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转录《龙泉县志》记载云:“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据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王菱菱考证《龙泉县志》为潘桧、林应辰编著,成书时间为南宋嘉定二年(1209)。[9]即使陆容《菽园杂记》中引用的不是南宋《龙泉县志》,至迟也是明初的《龙泉县志》,这足以说明这一时期金村、琉田都属龙泉县。另据《新发现古籍纸背明代黄册文献复原与研究》一书附录的《洪武三年(1370)处州府龙泉县二都小黄册复原》[10]一文中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洪武九年(1376)里长轮流表中以鲍、叶两姓为主,这两姓正是当时黄南的主要姓氏,表中还有崇德寺,其遗址就在现在的毛山头村对面山坳里,这就证明这里的二都就是现在的黄南、毛山头一带,也和清顺治《龙泉县志》记载的二都范围一致。可见至少从明初开始龙泉二十三都排列就和清代的一样从小梅(一都)开始到安福(二十三都)结束,由此可以确认,南宋庆元三年(1197),分县后龙泉的都就是这么排序的。
从以上文献、墓志可知小梅、查田一带从未归庆元管辖过。
“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宗谱是三大历史文献之一,如果说国史是主干,方志是枝干,那么家谱就是细枝末节,像龙庆两县边界演变这种微观历史的记录甚至比方志更为准确详细。小梅、查田两地遗存的大量宗谱文献中也有很多相关记载。
如庆元县黄田镇上井自然村《鲍氏宗谱》就记载,他们的祖先鲍棠于元代至元年间,自龙泉县黄南鲍家庄迁来。屏南镇瑞竹垟村《叶氏宗谱》载[11]:宋代叶氏居龙泉小梅,仓监公迁居瑞竹垟居住。后裔散居垟顺、干上和庆元县栗垟等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龙庆界线在瑞竹垟周边除了龙岩到现在也没有变化。庆元县竹口镇上坳自然村《南阳叶氏宗谱》载:“神一公因战乱(元明间)自龙泉南乡一都小梅迁居庆邑十二都上坳、白象(今竹口上垟)。”[12]清晰地表明了上坳与小梅分属庆元和龙泉。小梅镇大梅村《陈氏宗谱》载:“元至大二年(1309)迁剑川南乡干川。”[13]干川即现代的屏南镇干上村,现在的居民也是陈姓为主。琉田(今小梅镇大窑村)《柳氏宗谱》载:“宋末因兵乱自云和迁居龙泉南乡琉田居住。”屏南镇杉树根村《全氏宗谱》载:“宋元间,僖公由麻沙(福建)迁于括苍芝田之吴坑(后属景宁四都,由此可知这是记录景泰三年以前的序),生子千二迁于龙泉南乡蔡大垟,第三世至远公迁居杉树根。”[14]小梅镇骆庄村《朱氏宗谱》载:“宋末,伯四公避乱迁居剑川延庆乡革化里一都叶坛会底(今金村溪东)。”[15]《庆元姚氏宗谱》又称:“由龙泉而庆元三百余年……嘉靖三年,杲公亲诣龙泉窑坊(今大窑)寻访源流。”[15]这篇形成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的谱序,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姚氏约在元明时期从龙泉迁到庆元,二是从龙泉大窑迁来的。从以上各地的宗谱中都详细记录了两地的历史归属,没有任何一部宗谱有提到龙泉的小梅、查田曾经归庆元县管辖过。
至于持归属庆元说者唯一举证的就是乾隆《龙泉县志》(卷三)物产篇青瓷窑条目中所提及的,实际上这一条目的记录在更早的清顺治《龙泉县志》[17]中也有记载,而且比乾隆《龙泉县志》记载更详细。其青瓷窑目下记载:“琉田(一都)、道泰(二十一都)……安福(二十三都)……”其后又记录了“青瓷窑昔属剑川自析乡立庆元县窑地遂属庆元……不知者尚搜之剑川……且竹口一方迩来闽寇,闽人烧毁民居窑户稀绝……”这里所谓的属庆元,实际上指的是竹口。县志一般不记录外县的事,清顺治年间,竹口窑还有一定规模,因竹口曾属龙泉,外地人还以为是龙泉竹口,所以《龙泉县志》做了特别记录。如果真像归属“庆元说”者说的那样“窑地遂属庆元县”,那么列在同一目下的安福、道泰等窑地难道也属庆元县?这是十分荒谬的。
(作者系龙泉市文史工作者)
[1]乾隆《龙泉县志》卷之三物产:青瓷窑。
[2]熙宁三年(1070)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
[3]康熙《庆元县志》卷之九:嘉泰元年《建庆元县经始记》。
[4]成化《处州府志》卷七:乡。
[5]顺治《龙泉县志》卷二:乡。
[6]真德秀《西山文集》卷四十六。
[7]叶子奇《草木子》卷四谈数篇。
[8]虞伯生著,王颋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下册第934页。
[9]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王菱菱《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所引 《龙泉县志》的作者及时代 ———兼论宋代铜矿的开采冶炼技术》,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四期。
[10]孙继民等著《新发现古籍纸背明代黄册文献复原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第691页《洪武三年(1370)处州府龙泉县二都小黄册复原》。
[11]嘉庆四年瑞竹垟《叶氏宗谱》:康熙二十七年《汇修叶氏宗谱序》。
[12]1991年上坳《南阳叶氏宗谱》:乾隆二十七年《鼎修叶氏宗谱序》。
[13]清道光二十二年大梅《陈氏宗谱》卷一:万历三十三年《干川始基谱序》。
[14]清光绪三十三年杉树根《全氏宗谱》卷二:《流源考》
[15]清嘉庆三年骆庄《朱氏宗谱》卷一:元统三年《剑川叶坛会底序》。
[16]清光绪五年《庆元姚氏宗谱》卷首:雍正十二年《纂修姚氏族谱续》,作者贡生周之冕。
[17]清顺治十二年《龙泉县志》卷四:青瓷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