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抗战时期处州中学防空二三事
日期:2024-12-13 11:13    来源:丽水史志(2024年第3期)   作者:周 率 浏览量:

抗日战争时期,丽水作为浙江抗战的大后方,一度成为浙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自1938年5月下旬起,日军飞机持续对丽水城进行了狂轰滥炸。作为培养人才单位的处州中学自然成为日机轰炸的目标,为此,处州中学采取了一些防空措施,如挖防空洞、改变校园外墙颜色、到野外上课等,但最终还是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

改墙体颜色防空袭

面对日机频繁轰炸,防空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各机关单位、学校除动员挖防空洞、防空壕外,为减少成为敌机轰炸目标的可能性,对建筑外墙的颜色也作出了规定,要求对一些鲜艳醒目的外墙进行伪装。处州中学校舍的外墙大多系白色,色彩较为醒目,极易成为敌机轰炸的目标;因此,1938年2月21日,浙江省第九区行政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特发文要求处州中学对外墙进行重新涂刷。对这种事关全校师生安全的大事,处州中学自然不敢怠慢,马上进行整改,将外墙进行了涂改,刷成为敌机从高空不易分辨的绿色,并于2月23日复函省第九区行政专员公署。

长期野外教学营

自1938年5月下旬起,日军飞机对丽水城进行了狂轰滥炸,正如1935年北平学生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喊出的那句不朽的名言:“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此时处州中学的师生在日机炸弹的威胁之下,也已不能安心上课。为避免意外牺牲,维持正常教学,处州中学自5月31日起,在离丽水城南15华里的水阁望军山五洞殿(现位于莲都区南明山街道旭光村)举办“长期野外教学营”。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教学点,是因为望军山上有一天然岩洞,可容百人。在山巅设立防空监视哨,如遇紧急警报,师生们可入洞暂避。

为规范野外教学活动,处州中学还制订了《日间至城外五洞殿上课暂行办法》:要求自1938年6月1日起,学生每日早晨五时起床,五时四十分出发。到达地点,八时用早餐后,开始一天的学习。下午五时晚餐后,步行回校。晚八时开始自习,八时四十分回寝室休息。中、晚则是在野外用锅烧饭菜。

学生统一穿着童子军服,戴军笠、童子军帽,携带刀、绳、袋壶、碗筷等用具,以及讲议夹和当日所用书本、铅笔、钢笔、纸簿等学习用品和劳作凳、手帕、草席等。校方则安排校工带上小黑板、粉笔、板刷、扫帚、休息篷、马桶、长凳等。老师方面,除当日有课的老师需随学生一同前往外,还安排了几名带队老师一同前往,其余老师则要留在校内,巡视学校,负责保管财物,免遭毁坏。

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给当年的处州中学学生叶一夫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在后来回忆道:[1]

师生们每天四时半左右起床盥洗后,就陆续步行到五洞殿。厨房设在半山腰的庙堂里,膳厅设在庙堂外下方一块平坦的杂草坪上,全校十多个班级各自在山坡上,利用大松树用绳索拦成露天教室,用铁铲将山坡挖成台阶,作为凳子,以讲义夹替课桌,分班上课。露天教室内,除悬挂一块黑板外,别无所有。如遇敌机袭击,除离岩洞较近的班级避至岩洞内外,其余班级的师生,均就地伏在大树下。在一天之内,全校师生要往返三十华里,其中有四五里是羊肠小道,还要在野外上一天的课。炎夏的午后,确感疲倦,但又无法午睡。一天的奔波确是精疲力尽,但师生们却是精神振奋,生活既紧张、严肃,但又富有节奏。如此日复一日,坚持一月有余,至学期结束,方停止了这种行军式的学习生活。

实验室与礼堂被炸

1939年8月21日上午,3架日机轰炸丽水城,投炸弹6枚,炸死炸伤2人,利用织布公司、丽阳门中央旅社等被炸,毁屋数十间。处州中学物理化学实验室全部被毁,实验室所有仪器和化学药品全部损坏,大礼堂部分受损。所幸,因大部分学生已避外上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当时校长傅荣恩写给教育管理部门的报告中写道:“本中学于八月二十一日上午八时,竟遭敌机掷弹轰炸,在纪念厅前投重弹一枚,理化仪器室中弹一枚,霎时燃烧剧烈,所有理化仪器全部焚毁。”

此后,处州中学被迫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辗转迁校办学。处州中学附属小学部分学生仍留城区,其余迁至城北白善、碧湖九龙、水阁、吴弄口等处上课。初中部迁至城西石牛村,借用祠堂为教室。高中部因学生年龄稍大,将高中部的学生搬至囿山原师范部上课,龙门岭原校舍让给新成立的浙江省立英士大学。1941年,日军侵犯金华,逼近丽水,高中部迁至高溪村与简易师范部合并。1942年5月日寇侵占丽水,高溪的高中、简易师范部和石牛的初中部全体师生迁至庆元大济村上课。11月因庆元鼠疫流行,学校迁回高溪原址上课,直至抗战胜利。

艰苦的学习环境、清贫的生活、随时可能降临的日军炸弹和疾病威胁,考验和磨练了师生的意志,成为亲历者终身受益的经历和难忘的回忆。

(作者单位:丽水市档案局)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