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我所经历的抗击“非典”
日期:2024-12-13 10:38    来源:丽水史志(2024年第3期)   作者:胡和平 浏览量:

2003年初,广东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也称SARS)疫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市上下在丽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手软,一手抓经济建设不放松,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群防群控,科学防治,最终取得非典防治和经济建设双胜利。丽水的抗击非典工作,从2003年4月初开始至6月底基本结束,全市未发现非典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防治工作得到了省政府非典防治督查组的充分肯定和好评。笔者时任丽水市政府办公室文教处处长,主要协助副市长庄志清联系科技、教育、文体广电、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方面工作,因而全程参与了丽水的抗击“非典”。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2003年4月,丽水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非典疫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非典防治工作。全省预防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会议后,丽水市委、市政府以向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立即建立非典防治工作协调机构,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作了三次调整。4月14日,成立非典防治工作协调会议制度,时任副市长庄志清任组长。4月15日,召开全市非典防治工作会议,对全市非典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各级政府克服麻痹思想,立即行动起来,建立有效机制,落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做好长期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4月18日,成立非典防治工作协调小组,时任市长谢力群任组长。省内出现首例非典临床诊断病例后,丽水市委立即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听取市卫生局关于丽水非典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4月21日,再次召开全市非典防治工作会议,部署全市非典防治工作。4月22日,丽水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楼阳生任组长、市长谢力群为常务副组长的丽水市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市委办、市府办、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市司法局、市统计局等部门12位同志集体办公,24小时轮流值班。当时,丽水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也都相应成立了非典防治组织机构。5月3日,经丽水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市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增设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宣传报道、物资供应、预防控制等5个专门工作组,由相应的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并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领导。

在非典防治工作中,丽水市委、市政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先后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丽水市预防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对外地返乡人员进行非典型肺炎预防和宣传工作的通知》《关于严格预防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告》等政策措施,为非典防治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608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1342万元),各医疗机构共投入2709万元,为非典防治工作提供财力、物力保障。

随着疫情形势发展变化,丽水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要把严把关口防输入作为非典防治关键环节,确定“学校、社区、农村”三大区域作为非典防治重点区域,按照“关口前移、靠前一步、严防死守”原则,确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非典防治属地管理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做到就地预防、就地观察、就地治疗。全市上下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挂帅、部门单位协同作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群防群治格局。

二、卫生部门冲锋在前

丽水市卫生局成立由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等17名专家组成的非典防治专家小组。全市非典防治工作会议后,全市卫生系统迅速成立各级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丽水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置方案》《丽水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制工作实施方案》《丽水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收治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非典防治工作机制。市、县(市、区)两级卫生部门分别成立非典防治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和规范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建设。2003年4月8日,市卫生局确定市中心医院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例指定收治医院,各县(市)人民医院为非典疑似病例指定收治医院,市人民医院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例后备收治医院。为适应非典病人收治需要,丽水市中心医院腾空整个传染病区作为SARS病区,可收治确诊病例12人、疑似病例6人。5月8日,丽水市人民医院动工兴建SARS隔离病房,设置床位55张,5月29日竣工。市、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均设立发热呼吸道专科门诊,开通24小时值班电话,并设立隔离病区,提高收治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建流行病学调查、消毒杀菌、医疗救治、查验登记检测、公安保卫等多支应急专业队伍,每支队伍又各组建梯次小分队,24小时随时调查处理突发疫情。截至6月20日,到现场应急调查15732人次。丽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丽水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区域公共场所和单位进行消杀74次,面积84万多平方米。广泛开展业务技术培训,组织进行必要的演练,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共组织卫生人员培训300多次,培训覆盖率达100%,参加书面考试19395人次,合格率100%。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各医院都装备配置了各种医疗诊治设备和防护设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市卫生系统始终高度统一,高度负责,高效运作。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受命,服从大局,听从指挥,主动请缨,恪尽职守,以英雄无畏精神和科学防治措施,与全市人民共同构筑起一道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顽强地把非典阻击在丽水境外。其间,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如市中心医院被定为非典收治医院后,全院党团员联名向院党委递交请战书,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有26人,其中有党员12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在市人民医院,有40名护士冲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其中有10多名党员。该院呼吸内科主治医生潘炯伟主动请战,5月11日被组织抽调参加省医疗队支援山西省抗击非典工作,并在结束任务之际向非典病房临时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6月25日凯旋而归。在全市抗击非典期间,广大白衣天使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奉献之歌,展现了临危不惧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全市上下严防死守

全市各地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监测、重点人群监测、发热门诊疫情监测三道防线,严把关口,防止非典输入和扩散。交通、卫生、公安、铁路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市各交通道口和汽车站、火车站设立43个检查站点,参加医务人员共16714人次,其中丽水市区2846人次。防治非典期间,全市共有95026人返乡,其中从北京返乡6100人,从广东返乡2820人。全市共对122205人进行健康体检,其中外省人员42511人。有1436人接受留验观察,64人接受隔离治疗。针对农村面广人多,环境卫生、医疗条件较差和农民自我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的实际,各地切实加强监管,对返乡人员、来丽水人员全面实行“三三制”,即底子清、情况清、症状清“三清”;具体要求公开、返乡人员情况公开、观察结果公开“三公开”;体检落实、跟踪监测落实、联防联控责任落实“三落实”,做到返乡一个、登记一个、体检一个、监管一个、跟踪一个,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由街道、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量体温,并定期随访监测。对发热、咳嗽人员及时送就近医院,采取医学观察14天。

为及时了解疫情和预防情况,全市迅速建立起上下一体的疫情信息网络。各地各单位和乡镇、村、社区、企业都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完善信息网络,畅通信息渠道。丽水市卫生局设立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医院为丽水市区非典疫情监测点;各县(市、区)卫生局设县级医院和辖区内中心卫生院为非典疫情监测点;其它医疗机构(包括个体诊所、卫生室)为报告哨点。全市建立非典疫情监测点59个,每日上报动态,及时掌握防治工作信息。从2003年4月8日起,实行非典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市、县(市、区)非典防治办公室、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开通疫情报告专用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规定统一的处置流程,建立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及时上报制度,从根本上杜绝缓报、漏报、瞒报和错报现象的发生。4月11日开始,市非典防治办公室编发《丽水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动态》,至7月16日止,共编发普刊60期,增刊4期,专报信息23期。从4月24日开始,市直各大新闻媒体实行非典疫情“零”公告制度;4月28日开始,在市行政首脑机关信息中心政务专网中设立非典信息报送专用邮箱,实现非典防治信息、公文、数据的电子化传输。5月20日开始,市行政首脑机关信息中心正式开通丽水市非典防治工作网,向公众及时提供透明、准确的非典防治动态信息。

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防治非典期间,全市报纸、网络、电视、电台等各大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准确发布非典防治动态,权威介绍非典防治科学知识。《丽水日报》《处州晚报》及丽水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辟《全力以赴防非典》《防治非典大家谈》《关注非典》《防非典小知识》等栏目,大容量、多角度报道全市非典防治工作,宣传非典防治知识。至2003年6月底止,全市新闻媒体共制作各类防治非典专版、专栏30多个,刊播新闻报道1100余篇(条)。全市宣传、卫生部门和各医疗机构围绕“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一防治工作主线,通过印发资料、开展科普展览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共发放《非典型肺炎常见问题解答》《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预防非典型肺炎健康教育特刊》《在校师生如何预防非典型肺炎》等10多种健康教育资料91.3万册;制作非典防治宣传版面,在街道、社区巡回展出,大力宣传普及非典防治知识。交通、教育等部门及乡镇、街道、社区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各级卫生部门还组织人员到有关部门及乡镇、街道、社区、公共场所举办培训班120余次,受训人数达26598人。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教育,使非典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增强广大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使他们懂得非典可防、可治、可控制,消除恐慌心理,树立必胜信心,保证群众思想情绪和生产、生活秩序正常稳定。

五、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

在非典防治物资管理方面,全市所有非典防治物资由物资供应组统一管理调配,并根据防治形势需要,及时组织人员联系采购。至2003年6月底,全市由政府采购储备防护服500件,体温表25000支,口罩50000只,各类隔离衣3040套,鞋套4100双等,发放各类防护用品20.37万件(套)。

在市场秩序管理方面,全市各级计划、工商、卫生、药监等部门认真组织采购和调运各类生活物资,切实保障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及时公布储备情况,坚决抑制抢购风。通过对粮食、药品等各类物资市场进行专项督查、加强商品安全检测、保障公用水供应等措施,确保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稳定。5月8日晚,销售抗非典假“21金维他”一案犯在青田海口综合市场内被抓获,交易现场查获假“21金维他”6件,货值2.8万余元。5月9日,丽水市药监、公安部门组织力量对青田海口综合市场地下非法经营防非典药品等行为进行专项检查,查获无证销售药品经营户3家,违法药品166件,涉及药品500余种,货值金额20万元。5月14日至20日,丽水市药监部门组织对全市防治非典相关药械开展专项检查。

在公共场所管理方面,各级卫生、文化、工商、交通、建设、公安、消防、教育等部门加大对网吧等娱乐场所、公交车辆及车站、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力度,重点对通风和消毒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至6月底,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845人次,检查15554户次,其中市区出动1617人次,监督检查3656户次。积极发动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做好街道及公共场所的卫生消毒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六、强化督查狠抓落实

在督查中,坚持部门自查与监督抽查、重点检查与一般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丽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领导多次到交通道口、医院、疾控中心、学校、街道、社区、建筑工地等重点部门和环节进行督查。2003年4月29日至30日,丽水市委、市政府派出第一批非典防治工作督查组,分别由市人大、政协领导带队,赴缙云、景宁、青田、松阳四县督查,重点检查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收治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建设、技术人员培训、防护措施落实等情况。5月7日,丽水市委办、市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市非典防治工作督查组赴青田、缙云、松阳、景宁四县督查情况的通报》。5月8日至12日,丽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再次组织四个督查组赴全市各地进行督查,切实落实非典防治各项措施,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丽水市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各专门工作组也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积极开展专项督查,极大地推动了非典防治工作的落实。

七、社会各界捐款捐物

防治非典期间,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一批企业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2003年4月27日,杭州养生堂公司向丽水市一线医务人员捐赠价值2万元的成人维生素。5月4日晚,市区社会办医疗机构召开抗击非典动员大会,并为一线医护工作者捐款2万多元。5月12日,徐爱荣、郑同舟、蓝章铭、梁岳、吴洪刚、夏廷元6位“丽水市荣誉市民”和爱国侨领周王汉先生向市红十字会捐赠100台红外线测温仪。同日,兰溪市中苔有限公司向丽水市捐赠价值4万元的防非典医用物资。截至6月底,丽水市非典防治办公室组织市民政局、卫生局、红十字会接受的非典防治捐赠款物合计金额为421088元人民币、183.32美元、10289.7欧元,这些款物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和全市非典防治工作的需要由市非典防治办公室统一安排使用。

八、着手建立应急机制

丽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效机制建设,时任市委书记楼阳生、市长谢力群多次发表讲话、作出批示,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布后,楼阳生、谢力群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全市上下在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着手制定出台具体的实施意见。2003年5月15日至18日,省委、省政府督查组到丽水督查,对丽水市非典防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5月19日,丽水市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意见,提出非典防治要做到“五个结合”(即专业队伍与依靠群众相结合,长短结合,平战结合,市、区结合,依法防治与发挥组织优势相结合),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在全市上下逐步建立起完善畅通的指挥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控制体系、救治体系。

6月底,非典防治工作告一段落后,丽水市委、市政府即着手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问题。7月30日,丽水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非典防治工作从应急状态转入长效管理的通知》,非典防治进入常态管理。各地各部门在总结2003年上半年防治非典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非典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到思想不松、组织不散、工作不停,做好及早部署、及早防范,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部署,落实非典防治各项任务和措施,切实防范非典卷土重来。丽水市卫生局多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市卫生系统非典防治工作。调整、完善非典防治工作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建立病例判定、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专家组共计340人。坚持每日“零报告”制度、24小时疫情报告电话值班制度,县级以上医院23家和乡镇卫生院26家建立非典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制定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方案,丽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丽水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改扩建、丽水市传染病医院扩建和龙泉市、遂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县、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传染病病房建设,列入国债和省“五大百亿工程”项目12个。丽水市卫生局组织非典医疗救治应急演练,各地组织单项演练11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非典应急培训,全市参加不同层次和类型非典防治知识培训5747人次。同时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

10月15日,丽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丽水市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详细地明确防治目标、部门职责、疫情分级和分级响应、疫情现场控制和医疗救治、疫情通报与发布、疫情监测和预防措施的具体方法与步骤,为全市科学、有序、规范、有效地防治非典提供行政指导和政策依据。应急预案下达后,丽水市卫生局迅速印发有关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为全市卫生系统科学、有效、规范地开展非典防治工作提供详细的技术规范和行政指导。

九、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

抗击非典刚开始,丽水市委、市政府领导就提出“两手抓”观点,要求全市各地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手软,一手抓经济建设不放松。在非典防治工作中,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又多次发表讲话,作出批示,要求既要有信心坚决打赢防治非典这场硬仗,又要千方百计促发展,力争实现全市经济社会预期目标。2003年5月13日,谢力群在市政府一届五次全会上作《沉着应付,苦练内功,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努力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报告,要求全市上下在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利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非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5月22日,楼阳生在全省“抗非典、促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丽水分会场强调,必须把全市上下的思想统一到中央“两手抓”的重大决策和省委的具体部署上来,全力以赴抗非典,千方百计促发展,夺取非典防治与经济发展的双胜利。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市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防治非典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站在抗击非典工作第一线,发挥好宣传员、战斗员、信息员、监督员、指导员的作用,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6月27日,丽水市委下发《关于表彰全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对10个防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和30名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同时,有1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3名优秀共产党员受到省委表彰。10月10日,丽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抗击非典先进表彰大会,对全市30个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和110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笔者有幸作为先进个人,参加了表彰大会。

在抓非典防治的同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战略部署,按照“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融入长三角”的总体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苦练内功,打好基础,增加总量,坚决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把丽水市真正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努力奋斗,使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835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4.5%和14.3%;财政总收入25.63亿元,增长2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36亿元,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01亿元,增长12.1%;外贸出口总额2.69亿元,增长4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47元,增长5.6%。

(作者单位: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