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385~433),本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会稽始宁(今嵊州三界)。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他是东晋至南朝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旅行家、佛学家、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谢灵运曾任永嘉郡太守,其时永嘉郡辖永宁、乐成、安固、横阳、松阳五县,而今丽水市域大部就是当时的松阳县,隶属于永嘉郡管辖。故可谓:谢灵运是历史上温州地域的太守,也是丽水地域的太守。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也是浙南瓯江山水诗路的开创者和灵魂人物。在丽水市,尤其是缙云县域,谢灵运所遗存的文学、自然、建筑……等文化资源遗产琳琅满目,亟待挖掘、保护、研究、利用和传承。
文学文化资源
在丽水,谢灵运文学文化资源主要寓怀于谢灵运《归途赋》《山居赋》《长溪赋》等山水诗赋和《游名山志》《居名山志》等游迹记录,以及往来书札之中。《隋书·经籍志》虽有谢灵运撰《居名山志》一卷的记载,但至今未见具体内容或征引,故其内容有待搜寻和确认。而《游名山志》虽在宋代以后散佚,但仍有后人辑录相传至今。例如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据《全宋文》辑有11条;广西大学古籍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辑有32条。从所辑内容署名看,有的标明“谢灵运《游名山志》”,而有的只标《游名山志(或“记”)》,不少还简称《名山志(或“记”)》或谢灵运《志(或“记”)》等,这些都实指谢灵运《游名山志》。
丽水市谢灵运文学文化资源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搜寻和传扬黄帝文化的文学文化资源
1.搜缙云之遗迹。在永嘉,谢灵运厌倦了屈心抑志的官场生活,同时想到自己辖区之内,有黄帝乘龙升仙之地,虽心仪已久,却未曾成行。于是在南朝宋景平元年(423)秋天,毅然封金挂印,逆瓯江、转好溪北上。见水道屈曲宛延、潭深濑激,山势侧背异形、变幻莫测,遂停舟奄留,搜缙云之遗迹。于是在《归途赋》中云:
……
路威夷而诡状,山侧背而易形。
停余舟而淹留,搜缙云之遗迹。
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
历古今而长在,经盛衰而不易。
“遗迹”多指古人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搜缙云之遗迹”之“缙云”,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缙云山”,但多作人为物而非自然物之“遗迹”。此处之“缙云”,应该理解为缙云氏,或者就是轩辕黄帝。当然,就《归途赋》写作风格而言,它虽阐明了自己在缙云逗留,是以搜寻缙云氏黄帝遗迹为动机,但他已不再仅仅执着于黄帝升仙一事,而是同时高度赞美千仞孤石之伟岸,感叹它无论时间变迁和人世盛衰,岿然屹立在缙云山中,强调了山水风光的雄伟和永恒,无愧为谢公山水诗赋的开山力作之一。
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运富《谢灵运集·山居赋》云:
……合宫非缙云之馆,巨室岂放勋之堂。
迈深心于鼎湖,送高阳于汾阳……
其原注曰:“缙云、放勋不以天居为所乐,故合宫、巨室,皆非淹留,鼎湖、汾阳乃是所居。”李运富则注云:“合宫:相传为黄帝的明堂。缙云:黄帝时官名,后世袭为缙云氏,这里当代指黄帝。衢室:尧帝听政之所。《管子·桓公问》:‘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指筑室于衢,以听民言。放勋,即尧帝,名放勋,号陶唐氏,谥为尧。鼎湖: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髯迎黄帝上天,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2.黄帝炼丹于此。中国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唐《元和郡县志·缙云县》载:“缙云山:一名仙都,一名缙云,黄帝炼丹于此。”这个记载依据之一,就来之于谢灵运所记。元陈性定《仙都志》曰:“步虚山……叠嶂倚空,群峰掩映,又有小峰,列如北斗,名曰斗岩。谢灵运《名山记》云:‘中岩上有峰,高数十丈,或如莲花,或如羊角。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于此。’”明《仙都志》亦云:“斗岩,在步虚山下,群峰列如北斗。谢灵运《名山记》云……黄帝尝炼丹于此。”李运富《谢灵运集》224页“淹留”条则注释曰:“《游名山志》云:‘缙云山孤石干云,可高三百丈。黄帝炼丹于此。’”
据李运富《谢灵运集·谢灵运年事简谱》,谢灵运《游名山志·缙云山》条写于公元423年,距今(2024)1602年。“古老”意即时代久远,“云”是说,1600多年前的“古老云”,是何朝何代,完全可以任凭世人驰骋想象!当然,传说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它们在历史长河里有可能发生过,也可能没发生过。但传说,特别是上古的传说,往往包含着真实的历史素材,甚至是真实历史的生动描述和记忆。
仙都黄帝炼丹的地方,我们以往一般都是说黄帝在独峰之巅置鼎炼丹,丹成乘龙升仙。独峰之顶则因大鼎重压,凹陷成一小湖,后人称其为鼎湖,独峰也就被称为鼎湖峰了。而据此处所言,黄帝炼丹是在步虚山麓群峰列如北斗的斗岩。古老之云,当然也无妨数说并存。
“古老云:黄帝炼丹于此”,是谢灵运在1600多年前“搜缙云遗迹”的重大发现和重要成果,更是缙云作为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和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的重要基石。
3.龙车辙迹尤存。步虚山下的石笋漏中,有数条东西走向的岩沟,酷似车辆压碾痕迹,相传系“轩辕辙迹”。元《仙都志》载:“独峰山:一名仙都石。谢灵运《名山记》云: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旧《东阳记》:‘一名丹峰山。昔黄帝尝乘龙车登此山,辙迹尤存。’”宋楼钥《行日录》曰:“石壁隐隐,有车辙,世言黄帝由此飞升。”北宋大臣、文人苏舜元诗云:
龙车凤辇入瑶天,辙迹高悬不可攀。
唯有风吹鼎湖水,青莲花叶落人间。
4.龙髯攀落化为草。人们往往以为“龙髯攀落化为草”仅是谢灵运采访到的民间传说,殊不知太史公《史记》就有明确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西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篇曰:“龙须草,一名缙云草。”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载:“缙云山……谢灵运《记》云:‘凡此诸山多龙须草。以为攀龙而坠,化为此草……’”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卷九九四亦载:“《游名山志》曰:龙须草,唯东阳、永嘉有。永嘉有缙云堂,意者谓鼎湖攀龙须时有坠落,化为草,故有龙须之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龙刍》载:“龙须、龙修、龙华、龙珠、悬莞、草续断、缙云草、方賔、西王母簪…缙云,县名,属今处州。仙都山产此草,因以名之。”龙须草为什么又名缙云草呢?清康熙间张志聪《本草崇原》曰:“石龙刍,一名龙须草,近道水石处皆有之,生于缙云者佳,故又名缙云草。”
(二)描写和讴歌丽水山水风光的文学文化资源
1.屹然干云的孤石。孤石指鼎湖峰,是仙都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它背倚步虚山,面对好溪水,拔地冲天,高逾170米。元陈性定《仙都志》载:“独峰山,一名仙都石。谢灵运《名山记》云:‘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高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山。远而望之,低于步虚;迫而视之,步虚居其下。’”
2.波光潋滟的好溪。李运富《谢灵运集·答从弟书》曰:“出恶江至大溪,水清如镜。”并注曰:“恶江:又称恶溪,即今浙江省的好溪。相传溪中原有许多水怪,故称恶溪。唐段成式为刺史时,水怪灭绝,故改称好溪,今仍其名。”谢灵运在《山居赋》给缙云山“方石”(即鼎湖峰)作注云:“方石直上万丈,下有长溪,亦是缙云之流云。此诸山并见图纬,神仙所居。往来要径石桥,过楢溪,人迹之艰,不复过此也。”可见古时好溪,亦称“长溪”。谢灵运永嘉辞官返乡途中,有《长溪赋》云:
……
潭结绿而澄清,濑扬白而戴华。
飞急声之瑟泊,散轻文之涟罗。
始镜底以如玉,终积岸而成沙。
“谭”通“潭”,“结绿”是一种美玉名,“濑”是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涟罗”是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你看:蜿蜒曲折的好溪,宛如一条游龙,在拐弯处形成了一湾湾深潭。深潭如同美玉结绿一样格外的清澈,浅濑也如同明眸扬白,溅起了浪花。飞扬的声音原来是那畅流的奏鸣的琴声,又如离散的佛教梵文,在水面上所泛起的道道涟漪。开始是明镜澈底而好似清冰洁玉,最终却因堆积堤岸而形成一片沙洲……
古时好溪,因为源出大盘山,而当时大盘山隶属于东阳郡,故亦有东阳溪之称。上海籍女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审宋红在她著的《天地一客·谢灵运》中也认为,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二首)》诗,写的是“缙云山下,东阳溪中”的风情。其诗云:
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这两首诗,用民歌体,设为素足女与素舸郎互相赠答。诗的第一首是素舸郎唱:可爱哟,这是谁家的姑娘?就着这河流洗她那白皙之脚。素足,是古时极富刺激性的意象。古代妇女手足很少裸露,因此素足与素手、皓腕在古代诗文中常成为女性形体美的表征,成为引发男子性意识的触媒。这里描写的是越女,而越女向被认为是少见的美、少见的白,杜甫《壮游》就有“越女天下白”之句。同时缙云的山水又是少见的秀异,越女在这样的江水中洗素足,怎不叫素舸郎神魂颠倒?所以他就发痴想了:“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明月代指素足女,明月高高出没于云间,是那样引人注目、撩人思绪,但可望不可即……充分表现出了爱而欲得又不可得的焦灼心情。接下来是素足女的应答。素足女唱道:可爱哟,谁家的小伙?驾着不加装饰的小船在溪流中漂泊。诗中以“郎”称呼对方,已露女心之爱悦。又听到他以火辣辣的情歌相赠,于是她以心相许了,说:要问我的情思如何?你看那天上的月亮,已从云中飘落下来……这是一句隐语,前首素舸郎以月比女子,这里素足女以月比自已。“月就云中堕”,意谓并非“迢迢不可得”,而是已经情许,渐渐来到了你的面前……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不仅写出了好溪的清澈明亮、钟灵毓秀,而且呈现了1600年前好溪上先民们宁谧纯朴、诗情画意的生活气息。
3.展笔挥毫咏丽水。据钟优民《谢灵运论稿》,谢灵运现存诗七十多首,乐府十八首。而在这不足百首的诗歌中,除以上已及的诗赋外,还有多首是写丽水风情的。
明《仙都志》载:“灵运《游名山志》曰:石门涧六处。”这是说,历史上各地称“石门”之名者很多。明《仙都志》载:南宋诗论家“杨齐贤注李白诗曰:‘唐处州缙云县,谢灵运有《登石门最高顶》诗’。”这就是说,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是写缙云之石门的。此外,谢灵运写“石门”之诗,还有《石门新营》《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和《石门岩上宿》等,是写青田石门,还是写缙云石门、嵊州的石门?足可以任凭世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共赏共享了吧!
谢灵运另有《过白岸亭》诗,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引《太平寰宇记>卷九九曰:“白岸亭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沙白为名。谢公游之。”又谢灵运《归途赋》有句云:“发青田之枉者,逗白岸之空亭”,可见此亭在瓯江上游的青田境内,《过白岸亭》写的就是时为松阳县的今青田县境山水风光。
谢灵运还有《往松阳始发三洲》诗,他在《山居赋》“南则会以三洲”句后自注曰:“三洲在两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也就是说,三洲即两水合港的冲积区域。由永嘉郡永宁县溯瓯江西行到松阳县,两水之口的三洲主要有三处:一是与小溪会合的今青田鹤城镇溪口,二是与今缙云好溪会合的丽水市区(莲都)古城,三是与松阴溪、龙泉溪会合的莲都区大港头。故《往松阳始发三洲》诗所写的风光,就在当时松阳县境内某一溪流汇入瓯江的三洲口。
(三)挖掘和记录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学文化资源
李运富据《全宋文》收入《谢灵运集》的“与弟书”载:“闻恶溪道中,九十九里有五十九濑。王右军游此恶道,叹其奇绝,遂书‘突星濑’于石。”王右军即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因其曾任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山阴(今绍兴)。是东晋时期著名大臣、文学家和书法家。尤其是因其书法精妙绝伦,造诣出凡入胜,世誉之为“书圣”,其书迹乃属举世无上之至宝。历史上的缙云,是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商贾鲜通的穷乡僻壤。但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贫瘠的山川里,竟然曾经得到书圣青睐,惠赠无价墨宝。
时间回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六月,谢灵运被排遣出京,贬任永嘉太守。怏怏不乐的赴任途中,行至缙云,改由恶溪水路,乘竹筏南下。闻艄公言,早年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在溪边题“突星濑”三大字于石。谢灵运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本来就是推崇之极,又因王是自己外婆的父亲,即太外公,故心中激动不已,惜已过了河段,溪水流急,不便回去观瞻。于是,就将此事写成书信,告诉其弟。北宋乐史主编的官修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突星濑”条引“《永嘉记》云:昔王右军游恶溪道,叹其奇绝,遂书‘突星濑’于石。今犹有墨迹焉。”首先,《永嘉记》作者是南朝宋时郑缉之,成书时间与王右军生活年代相去不远,故所记内容应该是非常可信的。其次,所谓《太平寰宇记》就是其编写时间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也即公元976~983年,“今犹有墨迹焉”就是说至少在公元983年,突星濑摩崖还是存在的。
书圣墨宝事实曾经存在,那其真迹刻于何处呢?清康熙十一年(1672)《缙云县志》“东溪渡”条载:“东溪渡,十二都,非官渡。王右军过此,书‘突星濑’三字。”此后的乾隆、道光、光绪《缙云县志》,也俱将“突星濑”内容归述于“东溪渡”条。故说突星濑摩崖在东溪渡,是有文献根据的。民间俗云:“激为滩濑,深为潭渊。”所谓“突星濑”,指流水湍急,似群星闪烁的浅滩。2022年某日,我们一行数人到东溪村考察突星濑,耆老带我们到东溪村下好溪边“夏禹庙”处,给我们介绍说,好溪在东溪段有上潭、面前潭、下潭,可在做城南电站后,都改变了旧貌。下潭在禹王庙前,稍下就是一个不知名的浅流河滩……我们估计那就是“突星濑”。所以,说书圣突星濑刻石的具体位置,在缙云东渡镇东溪村好溪河段下游,不失为一个更为妥切的推测。
书圣墨宝事实曾经存在,后来又去了何方呢?现有文献最早阐述“突星濑”摩崖去向的,是清康熙十一年《缙云县志》。该志载:“东溪渡……王右军过此,书‘突星濑’三字,里人苦摹,塌沉之。”道光《缙云县志》为“后里胥苦摹,塌沉之水。”“里胥”即里长,指古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摹”即摹拓,指在原字或原画上依样描制。也就是说,因为前来摹拓书圣墨宝的人太多,乡里接待负担过重,所以被里长或里长派人“塌(倒下或陷下)沉(沉没)于水”了。但塌沉于何朝何时,未见文字记载。
总之,书圣王右军在今缙云境内好溪边(或溪中)书“突星濑”三字,应该是真实的历史,后被里人推入水中也是可信的。书圣墨宝,原是他馈赠给缙云百姓一份巨大、珍贵的文化财富,可惜被推沉水中,实在可惜之极。但愿有朝一日,好溪浪花能把书圣墨宝——“突星濑”摩崖,再次涌现于缙云,辉煌于人间!
自然文化资源
自然文化资源指在自然环境中蕴含的具有文化意义的资源,如山名、地名、野生动植物等。这些资源往往与特定的文化习俗、信仰和传统相关联,拥有文化认同和历史价值。
(一)康乐山 旧名鹁鸠山,在缙云“县南二里”(清乾隆《缙云县志》),海拔436米,“二峰联峙孤高,胜概极目”(《括苍汇纪》)。因谢灵运曾游此,其后裔又寓居是山西麓,故名。民间亦俗称白云山、鸪鸪山。
(二)谢公岩与南岩 谢公岩与南岩,是同一块山岩,还是不同一块山岩?这在历史上是一个混淆不清的问题。明《仙都志》载:“南岩,一名康乐……当(缙云)县治之西南仅十里。谢灵运仕刘宋,封康乐侯,尝为永嘉太守。每过缙,爱此奇绝,屡泊岩下。后人祀谢公,为‘康乐祠’……又名谢公岩。”清乾隆《缙云县志》亦云:“谢公岩,县南十里,上有康乐庙。”照此,南岩就是谢公岩,在县西南十里处。但康熙《缙云县志》则云:“谢公(岩):在县南五里,谢灵运尝游此,故名。有庙,又名康乐岩。”前谓县西南十里,后曰县南五里,两者相距五里,应该不是笔误所致。后得明《仙都志》之“谢康乐南岩图”,见谢公岩在石马岸,而南岩在远于谢公岩的板举岙口。由此应该可以认为,谢公岩与南岩,是不同的山岩。谢公岩在县南五里,南岩在县西南十里的记载,是有依据的。
(三)谢公岭和屐山 明《仙都志》云:“谢康乐……初为永嘉太守,道经缙云,爱山水之秀,泊舟南岩下,尝着屐登山,穷探仙都,辄数旬不返,今玉塘山之左有屐山,有谢公岭。”“屐”指木底鞋或泛指鞋,这里特指谢公屐。据《宋书》载:谢灵运登山“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也就是说,谢灵运为了登山方便,特意设计了一种鞋底前后有齿钉、可装卸的木底登山鞋,上山时,取下前齿,下山时取下后齿。后人称他发明的这种鞋,叫谢公屐或灵运屐。诗仙李白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即指此。“玉塘”即今云英谷口之青塘,青塘后山即古之玉塘山。玉塘山东山岙即云英谷。云英谷内岭道因谢灵运曾游于此,故后人约定俗称谢公岭。又清王诰《仙都百咏》云:“屐山,按《志》:山在谢公岭巅。峻石旋转,仅能容步,谢康乐尝着屐至此,仙都诸胜,宛然在目。”可见,屐山就在仙都谢公岭背或说谢公岭头。
(四)石门 谢灵运有《登石门最高顶》《石门岩上宿》等诗,而省内外多有“石门”地名。明《仙都志》云:“仙都岩门,一名石门,又(名)屐山,下有石门峡。十七都献花岩外,亦有石门。灵运《游名山志》曰:石门涧六处。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边石岩下临涧水。杨齐贤(南宋著名诗论家)注李白诗曰:‘唐处州缙云县,谢灵运有《登石门最高顶》诗。’缙云(郡)有三石门,青田居其一。”据此,谢灵运《游名山志》曾云有石门涧六处,而古缙云郡就有三处,即青田一处,缙云二处。杨齐贤还认定,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之石门,即缙云县之石门。
1.昆坑石门,俗称昆坑岩门,位于缙云县舒洪镇东北约5公里。清光绪《缙云县志》载:“岩门山,在马鞍、白水两山间,两岩壁立,高百仞,如门。《令狐志》:‘距妙庭观东六里,两山含抱,中断为门,又名石门。路通马鞍岭,中有小桃源,琅开洞、甘泉洞、含晖洞、铁壁岩、璇波洞,觅仙梯诸胜。’”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每逢雨天,两边陡壁上飞瀑高悬,两山流水通过险峡奔向盘溪汇合。
2.溶江石门,今称岩门,位于缙云县溶江乡南侧。岩门是一个村庄,也是一个景区。因村口峡谷悬崖嶙峋、壁立似门而名。景区地质上属丹霞地貌,景点有岩门峡、天柱岩、花岩、栖真寺、岩坑和张山寨,是一处奇峰耸峙,林深谷幽,古刹梵音,景、村融合的世外桃源。
3.青田石门。青田石门即石门洞,位于青田县城西北35公里的瓯江北岸。因临江有伏虎、卧龙两山璧立、对峙如门而名。由洞天飞瀑、太子胜景、仙桃、师姑湖四个景区组成,是一处集山林苍翠之优、文物荟萃之胜、飞瀑壮观之美、气候宜人之适,具有清、幽、灵、古、奇、险、野、趣之特色的洞天仙境,也是明朝国师刘伯温长期修学、修身、修养、修炼、休整的世外桃源。
(五)青田石帆山 李运富《谢灵运集·游名山志》之“破石山石帆山”载:“破石溪南二百余里,又有石帆,修广与破石等度,质色亦同。传云:古有人以破石之半为石帆,故彼名石帆,此名破石。”据李运富注,破石溪当指青田溪(今大溪)的一段,因溪畔有破石山而得名。今青田县腊口镇瓯江边有石帆村,就是因为江有高逾百米、形似船帆的巨石而得名。而这一巨石,就是石帆山。
建筑文化资源
建筑文化资源指具有历史、艺术或特殊意义的建筑物、遗址、古迹等,它们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一)谢公祠 明《仙都志》云:谢灵运,“乡人立祠祀之,一在岩门,一在南岩。”可见,旧时缙云有谢公祠二处,一在南岩背,一在昆坑岩门。
1.南岩背谢公祠。明《仙都志》云:“南岩,一名康乐岩。去小仙都八里许,当(缙云)县治之西南仅十里。谢灵运仕刘宋,封康乐侯,尝为永嘉太守。每过缙,爱此奇绝,屡泊岩下。后人祀谢公,为‘康乐祠’……”由于长久以来南岩与谢公岩混淆不清,故亦有史志文献把该谢公祠写为为谢公庙或康乐庙。特别是约在明清时起,祠内增供胡相公等神像,人们多俗称“南岩庙”或“胡相公庙”,谢公祠大名渐被淹没。故造成有些今人认为谢公庙旧址自古就在石马岸的谢公岩北侧,南岩背没有谢公祠,更没有谢公庙。殊不知古代“庙”之本义,即祖庙、宗庙,就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其性质同为“祠”。故《礼记》有“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之说。“庙”在后来才引申为专门供奉神祇的神庙。而古代“祠”之本义,指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类似于纪念堂),这与“庙”的作用类似,后来才引申为专门供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祠堂”。因此,古时民间有时庙、祠混淆,是不足为奇的。
2.昆坑岩门谢公祠。昆坑岩门谢公祠,也称谢公庙,位于缙云县舒洪镇东北约5公里的岩门峡口西侧的青云洞,洞内原可容百人。清乾隆间缙云训导王诰《仙都百咏》“‘青云洞’小序”云:“洞碧色如屯云,高阔可五六丈。俗传永嘉刺史谢灵运尝游此。”王诰又有“青云洞”诗曰:“桃源去觅无多路,谢客来攀最上层。”为纪念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来岩门游历,后人依洞傍山建造谢公祠于青云洞口。今仍存前后两进三开间殿宇,前殿已改塑平水大王等佛像,后殿洞内已改塑观音,今人称岩门殿或观音洞,谢公祠之称,已成历史。
(二)谢客堂 在青田石门洞青云庵前,始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1919年重建。谢灵运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因堂为纪念谢灵运而筑,故名谢客堂。谢客堂两层建筑,面阔七间,两侧配厢房,面积280平方米。
(三)康乐庙 康乐庙,又名康乐侯庙、康乐囧(古同“炯”,光明明亮)庙,“在(缙云)县南五里。令狐志:相传为谢灵运之神”(清光绪《缙云县志》)。明李珘《游南岩记》载:“……过东渡桥,复左沿松坡半里许,遥眺隔岸,一山隆然特起,旁多秀峰可爱,名谢公岩。刘宋谢灵运尝着屐游此,土人立庙祀之。”谢公岩俗称高岩山,古康乐庙就坐落在好溪东岸的高岩山大肚岩脚,今仍有墙脚等庙址遗迹。古康乐庙,庙宇三开间,中堂塑谢灵运夫妇坐像,左间为土地堂,右边为送子堂,两侧立塑判官、武戍等神像。庙宇由雅村信众管理维护,后因过溪朝拜、管护多有不便,旋于民国13年(1924)将庙迁至好溪西岸雅村大殿墩。庙宇曾因水患、动乱等屡遭圮毁,1993年第五次重建后于1998年专项整治运动中又被捣毁。信众于2006年动工六建殿堂,重塑金身,古庙得以重辉。
(四)谢山村 谢山又名谢山头,在县城东南二里鹁鸠山下。明嘉靖《五云谢氏宗谱重修序》云:“南朝宋时有曰麟趾公者,自会稽卜居于缙云水南鹁鸠山下家焉。”其事实为: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仅48岁的谢灵运在广州被朝廷杀害。其次子麟趾字起发,因躲避株连之祸,从会稽(绍兴)潜至缙云水南,旋在鹁鸠山西麓的山谷中隐居下来,后代子孙繁衍逐渐形成如今的谢山村。今缙云各村谢姓,多系谢灵运次子麟趾公子孙的后裔。
(作者系缙云县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