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史志园地
浙江处州镇始末与总兵补遗
日期:2024-12-13 11:16    来源:丽水史志(2024年第3期)   作者:毕建峰 浏览量:

丽水,古称处州,始名于隋开皇九年(589)。明朝景泰三年(1452)起,处州府辖丽水、松阳、景宁、缙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云和、龙泉十县。相对于地方行政单位称呼的处州府,还有作为国家军事单位的处州镇,两者的职权范围有所不一。

处州镇设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为清代绿营六十六镇之一。设总兵官一员,正二品,节制镇标诸营官兵。《清史稿·兵志》:“处州镇总兵统辖镇标3营,兼辖金华协丽水营。”

处州镇即管辖镇标中营、左营、右营和金华协左营、右营、丽水营。处州府原为一协官兵,驻绿营兵,归平阳镇管辖。处州镇的设立与清初的闽汀客家移民起事有关。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处州发生了靛农起义的事件。福建汀州人彭子英(称永定王)在云和、松阳两县交界的牛头山地区起事,走龙泉县域内,进入遂昌县境。官兵尾随其后,战于大柘地方上,一位金姓百总战死。分巡道高其佩(1660-1734)檄温、处、金、衢四府官兵及乡勇会剿,歼其党于坳头岭(今王村口镇弓桥头村坳头自然村)。这时,汀州客军断粮,士人吴时科生缚子英。

是年十二月,衢州府龙游县庙下乡纸蓬内汀州人廖云山、温显灵等因饥饿相聚起事,衢州镇官兵追至遂昌高坪岭(今高坪乡境内)。是时,遂昌当地驻军较少,造成了军事盲区。于是地方大惊,知县缪之弼请兵征剿,顺便制造兵器,统率乡兵练勇扼守要隘。初八日,汀州客军自高坪转战到大柘镇高山村。初十日,处州协都司张朝臣统兵追剿,在黑夜的战斗中被义军击毙。既而金华协孙都司统兵至,斩杀义军首领十余人。中午,衢州府大队官兵追到,义军已遁入深山。于是,官军协同地方团练乡兵尾随其后,又在大柘上旦源(今上旦村一带)杀死义军数十人。最后,在大山深处,廖云山连同部下三十九人被遂昌知县缪之弼擒获。

庙下乡位于衢州龙游县南部地区,与遂昌北乡接壤,现今为众多福建汀州客家后人的聚居地,境内盛产毛竹,纸槽遍布。明末以来,这里就是龙游南乡的南屏纸生产基地。康熙四十八年(1709),离三藩之乱(1673-1681)结束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年,汀州客家人刚迁入不久,有一部分人在当地纸槽上做工,纯属于“人地两疏”,可能是受到本土纸槽主的欺压而造成工人存在饥饿的情况,继而引发大伙聚众暴动反抗当地人的群体事件。汀州客军面对衢州、处州、金华三府官军的追击,转向遂昌方向的应村、高坪、金竹、大柘地带,主要是因为居住在当地的客家人数量非常之多,投靠他们和拉动族群共同举事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暴动期间,汀州客军获得了遂昌域内一些汀州客家移民的支持,队伍自然也就发展壮大起来。这样一支至少有几百人以上的客军队伍,最后被拥有优势兵力、粮饷充足的浙西三府(即处、金、衢三府)官兵和地方乡勇(即地方团练武装)联合镇压了。

龙游庙下纸槽工人暴动是云和彭子英事件的延续,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主要原因是大量汀州客家人迁入遂昌、龙游、云和、松阳等地之后,当地官府疏于管理而未给他们登籍造册和划分土地,或者是移民管理制度相当不完善,造成了与当地土著人之间因为土地生产利益关系发生冲突,从而引起一系列群体事件。从另一方面来说,客家人一向艰苦耐劳,在地缘因素和族群关系的影响下也比较团结,因而有能力进一步反抗当地土人的剥削和欺压。

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康熙四十九年,即1710年),当地政府加强了客民(棚民)管理的制度,一是妥善安置和入籍当地,二是武力镇压及驱赶回乡,三是军镇移防和长期震慑。其事见清光绪《遂昌县志》(卷六•职官•武职)所附《郑日炯传》中记载:康熙四十九年(1710),道宪高(高其佩)檄令严弭奸宄,扑灭殆尽,凡异籍棚民,一一簿录,编入保甲间,有不轨者,驱归乡里,遂西(遂昌西乡)赖以安。光绪《处州府志》(卷十二•武备志•兵制)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闽匪彭子英等盘踞松、遂、龙、云,合金、衢、处兵会剿。事平,督抚会疏题请,移平阳镇驻劄处州,改协为镇,设总兵一员……  

汀州客民暴动前,处州府驻兵归平阳镇管辖,平阳镇标原有兵丁2995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八月,总兵移镇处州,带走兵丁1515人。而将处州副将移守平阳,统辖各汛驻军,改为平阳协,隶温州总兵统辖。自此,处州镇作为军事单位设置成立。同时,处州镇的出现,在清代浙江的军事史上奠定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处州府增设军镇的事迹,在光绪《遂昌县志》中得到了论证:“康熙四十九年(1710),闽浙总督梁鼐、浙江巡抚黄秉中会疏将处州之协镇调平阳。将平阳之总镇调处州,兼镇处、金二府,增兵一千五百十五名。处州总镇共管兵二千六百三十一名。”由此可见,在两位督抚的合力运作中,处州、金华两府的军事地位和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明清时,处州本地兵士极为善战,事迹屡屡载于史册。以前明嘉靖年间(1522-1566)戚家军中的处州兵最为著名。戚家军原由处州十县矿工组成,后经戚继光将军调教训练,成为明军中的一支地方和边防劲旅。后来,处州兵随着戚家军转战东南,力逐倭寇,威镇海疆;驻守蓟镇,震慑蒙古,勇冠三军,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他的镇军和边军。继之者,清代处州镇兵也以勇敢善战而闻名,因此得到了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好评。

咸丰初年,兵部侍郎曾国藩在给朝廷上书《议汰兵疏》中认为,“臣闻各省之兵,稍有名者,如湖南之镇筸、江南之寿春、浙江之处州,天下不过数镇。”清代的镇筸,在今湖南的凤凰县。寿春,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处州,为今之浙江省丽水市。在曾国藩看来,全国七十一大军镇中,有战斗力的只有湖南之镇筸、江南之寿春、浙江之处州。而在这三镇中,镇筸镇排在第一位,对镇筸兵骁勇善战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这是他经过认真调查得出的结论。在这位湘军统帅曾大帅的眼里,当时的满清和蒙古八旗战骑早已不是入关之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那支军队了,军伍中腐败遍布,平时缺少训练,更不能驰骋于疆场之中,已呈衰败气象,风光不再,难担军事重任。而汉军绿营兵至少有三镇军队可御敌守土,捍卫地方。

浙江处州镇于宣统元年(1909)裁撤,改为巡防营建制。作为国家久经战阵的建制之师,处州镇绿营兵经过了近二百年的时间,终于消失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清代处州府在历次纂修《处州府志》时,可能只将处州镇作为次要的章节编写。因此,在客观上处州总兵名单缺失较多,特别是乾隆年间(1736—1795)的总兵,出现在光绪《处州府志》上,只有寥寥的一位。

为了读者阅读之需,兹将《处州府志》中所载的处州总兵名单和任职时间开列如下:

姚堂,福建临江人,康熙四十九(1710),仼处州镇总兵。

崔相国,字元卿,湖北江夏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台镇迁处镇,在任五年。

王安国,陕西巩昌府成县人,雍正(1723-1735)初年任处州镇总兵。

冉起凤,江南人。雍正六年(1728)任处州镇总兵,旋奉调温州镇。

方文登,号台臣,江南江都县人。雍正六年(1728),自黄岩镇调任处州镇。

于文焕,乾隆年间(1736-1795),任处州镇总兵。

许世德,字福斋,四川成都府新会县人。嘉庆七年(1802),升任处州总镇,在任十一年。

郭文魁,字黼堂,四川西昌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仼处州镇总兵。

哈丰阿,满州人。道光四年(1824),仼处州总镇。镇栝五年。

韩正国,道光九年(1829),仼处州镇总兵。

汪道诚,字砺仼,江西乐平人。道光十二年(1832),擢处州总镇。镇栝六年。

高明德,直隶人。道光十九年(1839)任处州镇总兵。

郑国鸿,湖南长沙人。道光二十年(1840),任处州镇总兵。道光二十一年奉旨赴定海抗英,阵亡。

梁胜灏,汉军顺天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仼处镇。二十八年(1848),遭疫,卒于任。

韩则禄,甘肃凉州人。右营游击,道光二十八年(1848)护理处州总兵关防。

德胜,字心斋,蒙古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广西义宁协升任处州总镇。在任三载。

富尔扬阿,满州人。咸丰元年(1851),仼处州镇总兵。

哈丰阿,满州人。咸丰三年(1853),任处州镇总兵。

阿麟保,满州人。咸丰五年(1855)任处州镇总兵。

福胜,满州人。咸丰七年(1857),仼处州镇总兵。

卓大林,咸丰八年(1858),仼处州镇总兵。十年(1860),阵亡于杭州。

贾开泰,陕西榆林县人。咸丰八年(1858),奉檄权处州总镇。越一年,病故。

特保,满州人。咸丰十年(1860),任处州镇总兵。

刘万德,四川峨边厅人。同治二年(1863),署仼处州镇总兵。

马德顺,河南洛阳县人。咸丰十一年(1861),补授处州总镇。同治五年(1866),方上任处州镇总兵(注,马总兵此时在军中征战,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四年间未实际上仼)。

彭大光,湖南长沙人。同治七年(1868),仼处州镇总兵。

方友才,湖南长沙湘潭人。同治十年(1871)三月,任处州镇总兵。

梁成华,广东高州茂名人。同治十年(1871)八月,署处州镇总兵。

刘松亭,字秀岭,湖南长沙湘阴人。光绪元年(1875)十月,任处州镇总兵。

从上得知,处州镇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八朝,但有姓名可考的总兵却只有三十位。可见,漏载的数量尤为严重。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处州总兵的失载呢?

翻开史料查证,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据光绪《处州府志》(卷十五·职官·武职)载:“处郡兵制迭更,营卫将弁,代异时殊。从前阙佚,固无可稽。自设镇以来,统辖遂为定制。而总镇以次名籍任卸,载在档册者,兵燹后,亦多阙失,无从按籍稽也,兹即可考者载之。”

从上文可知,咸丰年间,太平军曾经攻占处州府城,并烧毁了府库中的文献档案,客观上造成了处州镇总兵名单的大量缺失。

近年来,笔者在研究丽水地方历史文化过程中,从《清实录》《清史稿》以及其他地方文献中新发现了一批处州总兵,为《处州府志》所未载。现按任职时间先后,简略补遗如下:

乾隆六年(1741)七月,丁士杰任处州镇总兵。

苗国琮(?—1755),字号不详,汉军镶白旗人。清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武进士第一人。历任安庆营副将、湖北黄州协副将、江西南赣镇总兵、直隶宣化镇总兵、广西左江镇总兵。乾隆六年(1741),调任浙江处州镇总兵。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丁母忧,回籍。

乾隆十六年(1751),浙江处州镇总兵李琨,谢调补恩。

乾隆十八年(1753),江南河标副将黄正元为浙江处州镇总兵。

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浙江处州镇总兵黄正元故,以贵州上江协副将张国标为处州镇总兵。

乾隆三十年(1765),谕曰:李国柱,著以提督衔,管理浙江处州镇总兵事务。

乾隆三十一年(1766),浙江处州镇总兵李国柱(?—1778,直隶天津人)为湖广提督。漕标中军副将于文焕为处州镇总兵。

乾隆三十三年(1768),以湖北施南协副将高益为浙江处州镇总兵。

乾隆三十八年(1773)七月,以浙江处州镇总兵李杰龙(1717—1788)为浙江提督。调山东登州镇总兵林云为浙江处州镇总兵。

乾隆三十九年(1774),福建漳州镇总兵员缺,著李国梁调补。所遗浙江处州镇总兵,著索明补授。

张治安,字麟坡,晚号医楼,清福建上杭古田里(今古田镇小吴地村)人。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派往湖州,署处州总兵,负责筹建乍浦炮台。

乾隆五十年(1785),浙江处州镇总兵明安因病解任。以广西梧州协副将谢斌为浙江处州镇总兵。

嘉庆五年(1800)四月,浙江处州镇总兵官韩正国以老病留京。以候补总兵官黄嘉谟为处州镇总兵官。  

道光二十二年(1842),张从龙奉命护理处州总兵。

咸丰元年(1851)二月,调浙江处州镇总兵官德胜为江南寿春镇总兵官。江南寿春镇总兵官哈丰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  

刘培元(?—1891),长沙县人。咸丰初年以武生投湘军水师,参与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克湘潭、岳州,九年(1859),石达开部进入湖南,他率师解宝庆围,擢浙江处州镇总兵,仍留湖南。

文瑞(?—1861),克什克特恩氏,蒙古镶蓝旗人,荆州驻防。由骁骑校从军,转战湖北、安徽,累擢江西抚标中军参将。咸丰十年(1860),赴援浙江,授处州镇总兵。

同治二年(1863)六月,李朝斌为浙江处州镇总兵。

同治三年(1864)十月,革前署处州镇总兵台州协副将特保。

陈国瑞(1836—1882),字庆云,湖北应城人。原为太平军,后投总兵黄开榜,转投僧格林沁,平苗沛霖之乱。同治三年(1864),任处州镇总兵。其北上征捻,而未实际到任。

同治八年(1869)十月,以福建台湾水师协副将吴鸿源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

同治十年(1871)八月,以记名总兵官杨芳桂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

光绪十三年(1887)九月,以记名总兵刘元勋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

窦如田(1828—1891),字雨村,霍邱县人,记名提督、总兵。此人机智勇猛,屡立战功,为淮军悍将,曾被封赏“强勇巴图鲁”。光绪十五年(1889),补授处州镇总兵,刘铭传不舍离去,奏请暂缓赴任,仍留台湾办理防务。

光绪十八年(1892),前浙江处州镇总兵曹正兴,照军营立功后病故例优恤。

陈济清(生卒年不详),湘乡人。咸丰年间投入湘军,初为曾国藩材官。健步如飞,历升都司、营官、记名总兵。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擢处州镇总兵,后迁海门镇总兵,晋浙江提督。

光绪二十一年(1895),调浙江处州镇总兵陈济清为海门镇总兵官。海门镇总兵孙昌凯为处州镇总兵官。

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以记名提督林耀先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

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记名总兵班广盛(1837-1903)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调浙江处州镇总兵蒋云龙为江西南赣镇总兵官。以记名总兵邱开浩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调浙江处州镇总兵邱开浩为江苏狼山镇总兵官。江苏狼山镇总兵郑国俊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以记名总兵赵永铭(1861—?宁夏人,康熙朝名将赵良栋九世孙)为浙江处州镇总兵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署理处州镇总兵官为副将万某(注:其名不详,其人在《清实录》中未曾找到资料,只在遂昌一收藏家手中看到其颁发给一位士绅的功牌。详细事迹,有待考证)。

结语:自明末以来,在浙西、浙西南地区,即今天的丽水、温州、衢州以及金华市的汤溪等地,居住着许多闽西汀州一带的客家移民(棚民)。他们作为居无定所、流窜山野的棚民,在没有经过当地官府允许的情况下,进入高山地带开山垦荒,种植靛蓝和五谷杂粮。这种无约束性的生产方式,必然会侵犯当地人的切身利益。造成客家移民起事事件,主要原因是当地官府没有给他们划分土地,更没有将这一群体登籍造册、编入里甲,作为居民入籍当地。久而久之,汀州棚民与地方上的原住民为了彼此之间的土地利益产生重大矛盾,甚至是流血械斗事件。棚民在浙西南地区举行暴动,客观造成了地方上一些不稳定因素,甚至影响到地方长期统治。于是,当地官员上疏朝廷加强这一军事区域的控制:除了出台惠民政策,给客民划分土地并入籍当地,此外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因此设立军镇,以资防守和弹压客民起义。所谓“恩威并举,双管齐下”,便是当局者们治民理政的必要手段。自此汀州移民再未发生起义和暴动的事件了,而是安心耕作,成了当地居民,为推动当地农事生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系遂昌县文史工作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