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如书本,翻到29年前,有那几页让我终身难忘!
1995年下半年,《丽水日报》社在操办一件大事,准备在第二年的元旦,将已创刊两年的《处州经济生活报》改为《处州晚报》,名为“更名”,实际上其难度与重新创办一张报纸无异。
记得是年中秋,在时任《丽水日报》总编辑高清云的关心与提议下,一纸调令让我从原丽水市(现莲都区)政府机关回到了我曾经工作过的《丽水日报》,先是担任《处州经济生活报》总编,筹备创办《处州晚报》。
晚报于1996年1月1日创刊后,我被任命为《丽水日报》编委、《处州晚报》总编辑。1997年的11月,我被任命为《丽水日报》副总编兼《处州晚报》总编。到1998年底专职分管《丽水日报》经营工作,不再兼任《处州晚报》总编。算起来,担任晚报总编整三年。此是后话。
从《处州经济生活报》改为《处州晚报》,对报纸来说犹如脱胎换骨。虽然我有着担任过《丽水日报》创刊时期记者以及创办《丽水青年报》的经验,但面对《丽水日报》编委开出的创办《处州晚报》条件,还是傻眼了:办报经费,与全年开支相比,杯水车薪,捉襟见肘;办报骨干,原《处州经济生活报》的主要采编人员全部回到《丽水日报》本部。
那时,报纸没有正式刊号,不准拉赞助,更不准刊登广告。
怎么办?好在《丽水日报》编委在政策方面很宽松:钱,你们自筹,不需要上交《丽水日报》;人,只要看中,社会上的,允许自己招聘,机关事业单位的,日报社出面帮助调动。
所谓政策也是生产力,在此时得到很好的印证。正是《丽水日报》编委的这种似乎将新创办的晚报置于“绝境”的英明举措,锻造了艰难创业的《处州晚报》顽强的自我生存能力,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度使命感、正义感和团队精神的采编人员。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里,晚报还陆续为日报输送了一批采编骨干和管理人员。在《丽水日报》编委会的重视关心和晚报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处州晚报》从一诞生就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也从没有因经费问题影响报社发展。
《处州晚报》创刊后,报纸由原来的周三报改为周四报。创刊初期,人手不多,正像革命样板戏《沙家滨》中的一句唱词:“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拿笔杆的采编人员)”,而且任务繁重,压力山大,但大家整天乐哈哈,忙得不亦乐乎,效率也很高。记得一班龙虎战将,文的有潘益杰、陈敏秋、乔红、张洲平、张超平等,小年轻中,有洪忠云、蓝海、王文勇、潘亚以及校对人员刘丽红、张悟旻等,各有所长,充满青春活力;武的(指经营工作)有项文俊、周子秋、许君武等,都特别能战斗。那时的人特“傻”,工资不高,福利也很少,但没有人去计较收入你多我少,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商量着工作,下班了也不回家。那时的人也很“狂”,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往报上登,大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魄。人生似乎就是一件事——把《处州晚报》办好。编辑部经常举办小型新闻研讨会,切磋技艺,以求共同提高。大家都很清楚,质量是报纸的生命,只有把报纸办好,有了好的口碑,人们喜欢看了,评价高了,才有读者群,才会有较大的发行量,才可以为各种创收活动创造良好的基础,也才能体现和实现个人的水平与价值。
为了让晚报办出特色,我们采取了很多举措:包括明确报纸定位、创新版面设计、设置热点栏目、突出图文并茂、加强舆论监督。还提出“三个紧”:紧跟时代步伐、紧贴百姓生活、紧密联系群众。其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抓了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勇于舆论监督 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把道义放在应有的位置,文章才能生花。舆论监督是一张报纸的“胆”,也是衡量一张报纸敢不敢为民做主的试金石。晚报在这方面,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一次,丽水一个贫困县要搞一个活动,为了讲排场,请了许多文艺界的大腕,硬是将一个普通的活动办成了一场豪华的晚会,总费用竟化了三百多万元。然后又企图将费用转嫁到普通群众身上,门票卖到三四百元一张,群众反映强烈。不抓紧帮群众脱贫致富,却拿纳税人的血汗钱去孝敬文艺界一班走穴的所谓明星,这种风气要不得。我们就派资深记者深入现场,写了一篇现场报道。记得标题是我与作者一起出的,大致是《大明星掠过石头城,贫困县鸡毛飞上天》,批评了当地铺张浪费、奢侈浮夸现象。文章发出后,引起了一些中央新闻媒体关注,纷纷作了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专门打电话给文章作者,进行了采访和延伸报道。想不到这篇文章还引起了税务部门的重视,那位著名的大明星竟被查出没有缴纳个税,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对全国范围的明星走穴及偷逃个税现象敲响了警钟。
二是把言论栏目办出特色 言论是一张报纸的眼晴,代表了报纸的高度和水平。言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也最明显。为此,我们在加强各版面言论的同时,大胆在一版头条位置开设《一周时评》栏目。该栏目的最大特点和亮点是先由本报编辑部评出本周区域内的新闻人物,配上人物大图,然后,挖掘本新闻人物的社会正义,结合本周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采用对比手法进行评论,夹叙夹议,或扬或抑。对正面事物,大力弘扬;对不良现象,敢吐真言,直指时弊,入木三分。评论栏目最早由我自己主持撰写,后来逐步过渡到由陈敏秋等几位采编骨干轮流撰写。评论风格也开始多元和更加丰满起来。由于新闻性强,敢说真话,图片醒目,夺人眼球,深受读者欢迎,也给读者造成下期新闻人物是谁的期待,促进了报纸的发行量。到年终,我们对全年约52期新闻评论和图片结集出版,又扩大了晚报的影响。
三是重视先进人物和体现人间真情方面的深度报道 晚报既要有投枪式的檄文,也要有充满感染力的软文;既要有快餐式消费的短篇,也要有让读者细嚼慢咽的长文。为此,我提出晚报文风杂志化的思路。作为晚报,要学会讲故事,让动人的故事面对读者娓娓展开,让情节去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如果是英雄人物的采写,更要做到有血有肉。这样才能让正确的舆论引导细雨润物,不着痕迹;也才能让人们对你这张报纸不能忘怀。为此,我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当时前后有一批年轻记者特别擅长这方面的报道,包括后来的吴雪梅、陈静芝等。
记得1996年5月中旬的一天,原丽水市(县级市)公安局长郭树仁急急给我打来电话,说是丽水老竹派出所出了一件大事,民警赵丽俊在出警途中因车祸身亡,有新闻单位知道后,认为是责任事故,要刊登批评性报道。我带几位同志立即赶赴市公安局,郭局长叫来当地派出所所长刘守平等民警,向我们介绍有关情况。从介绍中我们得知,赵丽俊是一位年轻民警,人品端方,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因经常热心为百姓办事,与当地群众的关系非常好。他是在追捕一名重大逃犯途中,不幸以身殉职的,完全是一名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怎么是负面新闻?我赶紧向《丽水日报》总编高清云同志汇报。高总编当即指示要作为重点报道,认真组织采写。取得高总编大力支持后,我立即派时任晚报副总编的潘益杰等同志赶赴当地,深入民警与群众中采写新闻报道。潘益杰等同志相当认真,当天晚上就把关于赵丽俊英雄事迹的通讯赶写出来。文章也写得非常好,注重对赵丽俊同志先进事迹的细节描写,很是生动。随后,我又当即写了长篇评论配发。第二天报纸出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们又向时任地委分管副书记钟小毛同志作了汇报。6月10日,中共丽水地委决定,开展向赵丽俊同志学习的活动。7月9日,省公安厅发布命令,给赵丽俊同志追记一等功。派出所长刘守平同志,也获得当年全国公安系统先进人物光荣称号。
由于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处州晚报》办报质量明显提升。有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1997年9月,在参加由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我看回归”全国晚报征文大赛中,面对全国100多家晚报选送的500多篇参赛文章,《处州晚报》过关斩将,勇夺桂冠。选送的6篇文章中竟有4篇得奖。全部15个一等奖中,处州晚报选送的文章就占了2篇,其中,《香江诗缘》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其它为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获奖名次和获奖篇数均居全国第一。当时的地委主要领导闻讯后,多次在有关大会上予以表扬,认为《处州晚报》为丽水新闻界、也为丽水地区争了光。
晚报创办初期,我的体会是,提高办报质量不是最难的,因为这只是盘活新闻事件的存量,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已。最难的是办报经费的筹措。报纸不准做广告,这就像一个人的嘴,规定只能讲话,不能用来吃饭。这让人怎么活?但你又必须活。这就要求你必须学会做无米之炊,善于无中生有,做大增量。
我们一方面想办法争取公开刊号,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记得在时任宣传部长焦光华和《丽水日报》总编辑高清云的率领下,多次跑北京争取刊号。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我们就见了两次,最后答应帮助解决,挂靠在所属党报上。我们还找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人民日报》老社长邵华泽等老领导帮助做工作。本人还特意采写了陈慕华同志的长篇通讯《心系大业 丹心永存——京华访巾帼主帅陈慕华》,分别刊登在《丽水日报》和《处州晚报》上。陈慕华副委员长看到后,特意让秘书打电话给我,给予充分的肯定。邵华泽社长还亲自为晚报题写了《处州晚报》刊头。
另一方面,在刊号没正式同意挂靠前,千方百计开展各种创收活动,筹集办报经费。为加强经营工作力量,大约在创刊两个月后,日报派项文俊同志担任晚报副总编。项文俊是丽水摄影界八大金刚之一,除了要负责晚报的图片外,主要负责晚报的经营创收工作。在创刊后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开展了多渠道筹资活动:比如与各地党委宣传部门一起组织评选形象大使活动、公益演出活动、商业演出活动;在广告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组织一些软广告;出版相关刊物和书籍,晚报结集出版的《每周新闻人物》就筹集了可观的经费。我们组织开展的评选形象大使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的俄罗斯舍宾运动,都得到了当时丽水地委的重视与支持,地委主要领导均到场观摩演出活动,并给予我们的这些活动高度评价。
时光如彩云追月,云卷云舒间,岁月已从容驶过。2001年5月,我调离了《丽水日报》,到了新华社浙江分社工作。再后来又从事公益与慈善事业。
退休后,常会回老家看看。偶尔看到《处州晚报》,总觉得有一根看不见的细绳在牵着我内心深处。毕竟那里有我的心血和汗水,还有我的一些老朋友、老同事。
令我庆幸的是,我的后任们以及各位晚报的同仁,一步一个脚印,把晚报办得越来越好,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双双提升。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出现,受众接收新闻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纸媒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了。在顺应潮流进行媒体融合改革过程中,《处州晚报》从2023年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但在丽水的新闻发展史上,《处州晚报》以其贴近市民的笔触和春风化雨般的文风俘获了一代读者的心。其靓丽夺目的表现,在丽水的新闻史上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作者系《丽水青年报》《处州晚报》第一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