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蕴瑞(1910—1989),曾用名王永瑞,河北巨鹿人。1910年3月16日出生于巨鹿县西王庄(今西王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7岁入西王庄学堂读书,高小毕业后务农。1926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后编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任班长。1931年12月,参加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江西宁都起义,加入红军,任红五军团十四军军部参谋。1932年3月,中革军委决定重新编组一、三、五军团,随红五军团第十四军编入红三军团,作为红军西路军开赴赣南(上)犹崇(义)苏区活动。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建(宁)黎(川)泰(宁)警备司令部参谋。1933年1月,任红十一军十九师作战科科长。红七军团组建时,任红七军团十九师五十七团团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7月,任红七军团改编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时,任第三师师长,随军团长寻淮洲等率部转战闽浙赣皖,掩护中央实施战略转移。其中,8月中旬袭占福建罗源县城,歼敌1000余人,被中革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奖章;9月转战浙江江山时,在大陈战斗中负重伤,因失血过多,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后一直躺在担架上随军行动,直至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受挫时,带伤随粟裕、刘英率领的先头部队突围。
1935年2月,红军挺进师组建,任参谋长,随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部入浙开展游击战争。6月,浙西南军分区建立,不久接替粟裕任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7月,兼任浙西南特委委员。9月,国民党军大举“清剿”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挺进师主力转战敌后,奉命与挺进师政治部主任、浙西南特委书记黄富武等留在根据地领导斗争,后负伤隐蔽转移回老家。
1937年底,随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进军冀南,1938年2月,任东进纵队训练科科长、冀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同年,任冀南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参与反“扫荡”斗争。1941年3月,组织成立军事科研队,加强冀南地区军事武器的研究和制造。1942年,任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后任冀南军区参谋长,参加了冀南反顽战斗、百团大战、反“铁壁合围”战斗等。
1944年6月,任冀鲁豫军区副参谋长。1946年1月,作为中共代表,参加在石家庄举行的与国民党谈判。6月,升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参谋长,参与指挥钜(野)金(乡)鱼(台)、定陶、鲁西南等战役。1947年8月,率部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春,率部参加宛西、宛东战役。11月,率部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任二野第三兵团副参谋长,参加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1950年1月,任川东军区参谋长。1951年3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参谋长,协助陈赓入朝作战。后任志愿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协助陈赓、王近山指挥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枚、二级国旗勋章三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室主任。1962年5月,任南京军区参谋长,协助开展部队野营训练、大练兵、大比武,为军队建设提供经验,受到毛泽东和叶剑英高度评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关押五年、下放劳动。1973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8月,任军事科学院顾问。1979年8月,获平反。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3月30日,病逝于北京,时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