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桢(1899—1931),乳名王杨柳,号叔村,化名洪涛,浙江平阳人。1899年9月21日出生于平阳县蒲城(今苍南县马站镇蒲城社区)西门外一个中产家庭。
兄弟六人,排行第四。7岁入蒲城小学读书。1915年秋,从平阳宜山学堂毕业时,父问其志向,答以李白之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表明立志报国。后因家道中落,未能继续求学,在蒲城、镇下关(今霞关)当塾师。
1919年春,到福建厦门集美学校任职员(录事)。1921年,转入福建漳州一家华侨主办的中学任教。10月,在庆祝辛亥革命10周年时,书写“废旧立新”标语贴于校门口,因此被捕入狱。后经同乡筹集50块银元,才被保释出狱。
1925年春,从漳州回乡前,在赠友人诗中写道:“须知革命成功日,尚有同人作楚囚”,表明革命决心。回乡后,进入温州甲种商业学校学习。同年冬,经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员林去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瞒着家人,和张培农同赴广州,参加毛泽东主持的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秋结业后,以中央农运特派员身份返回温州,并根据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指派负责温州农运工作,深入永嘉新桥、瞿溪和梧埏一带农村访贫问苦,宣传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实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还到平阳、瑞安、乐清等县协助中共组织开展农运工作。1927年1月,被选为永嘉县农民协会主席。
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避离城区,隐蔽回故乡。7月,国民党在温州开展“清党”时,家被抄。9月,在亲友资助和群众掩护下赴厦门,任教于集美学校。1928年3月,应中共永嘉县委书记郑馨之邀,返回温州,在永嘉、瑞安开展革命活动。
1930年2月初,协助浙南巡视员金贯真在瑞安肇平垟召开中共永嘉中心县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关于组建红军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指示,作出开展武装斗争的决议。会后,与李振声、雷高升等到永嘉西楠溪,组建红军游击队,并在永嘉黄皮战斗中击退敌人“围剿”。3月初,与胡公冕会合于永嘉白岩。3月9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成立后,与李振声一起负责政治工作。3月19日,随胡公冕率部攻打丽水城。后与雷高升率一部到瑞安、平阳活动。返回永嘉途中,连缴瑞安两个盐局、警察所、瓯盐公所、缉私队等敌人的枪支。4月21日,回到永嘉西内与李振声会合。
5月,红十三军建立后,以温、台游击区域代表身份,到上海参加中华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6月初,回到温州。6月18日至22日,在瑞安渔潭中村灵佑宫主持召开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传达中央关于重建浙南特委的指示和中华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精神,作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报告。会议选举产生浙南特委时,任书记。8月下旬,到上海参加苏浙皖三省联席会议,返回后即将浙南特委改为浙南总行动委员会(9月仍恢复为浙南特委),任书记。9月底,红十三军基本停止攻打中心城镇的斗争,转入分散隐蔽的斗争。11月5日,中共浙南特委扩大会议推选曹珍为特委代理书记时,到红十三军一团(师)加强党的领导。12月,撤销浙南特委成立温州(临时)中心县委时,任书记。
1931年5月,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并上呈浙南斗争失败后党组织情况的书面报告。6月,回到浙南主持召开温州中心县委扩大会议,改任委员。月底,在瑞安鲍田召开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干部会议。会后,一夜间革命标语贴满各地,致使浙南反动势力大为惊恐。由此,遭悬赏通缉,但毫无畏惧,不懈斗争。
9月,积劳成疾,因病回温州。10月26日,途经瑞安飞云江码头时,遭叛徒出卖而被捕。在温州狱中,面对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始终坚如磐石,不为所动。在致老母的简短家书中写道:“你生六子,好比养活五个,千万不要为我伤悲”,“这条路我是走定了,一定要走到底。”12月10日,就义于温州松台山,时年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