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扬(1908—1964),原名季信,字汉卿,曾用名季高、季春道,笔名力扬,浙江青田人。1908年12月2日出生于青田县高湖乡东坑口一户没落富农家庭。
家境原本富裕,有30亩田地和若干山林,但因父亲吸食鸦片、家口日重,故逐渐贫困、没落。自幼爱好诗词美术。18岁前一直在家读私塾接受教育。1924年8月,入丽水县崇正学堂新学制初中班就读。1927年7月毕业后,为反抗包办婚姻出走杭州。1928年春,改名季高,考入杭州第一高中师范科就读,年底肄业。1929年春,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学习。期间,参与组织“草原”文艺团体;在鲁迅影响下,参加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并为负责人之一。1930年夏,任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执行委员。
1931年春末,成立“一八艺社”上海分社。9月,任杭州艺专学生自治会主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冬,因在壁报上撰文讽刺国民党官僚,被校方开除学籍。后赴沪参加“一八艺社”上海分社活动。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参加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募捐活动,被拘留一周。5月,杭州“一八艺社”总社被查封,上海分社易名为“春地艺术社”,受鲁迅、冯雪峰支持,在法租界设社址,继续开展革命艺术活动。6月,举办“春地画展”,引起社会共鸣。7月,与艾青、李岫石等被法租界巡捕逮捕(是时化名季春道)。8月,被江苏省高等法院以“危害民国罪”判处六年徒刑。在狱中开始学习写诗。1935年秋,由父亲之友赵志僖(青田人,时任十八军驻(南)京办事处主任)保释出狱,暂栖该处挂中尉处员闲职,但拒绝加入国民党。后与李岫石、刘芳松创办《三人集》刊物。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十八军驻(南)京办事处撤至长沙。1938年3月,脱离该办事处,投身诗歌救亡运动,与孙望、常任侠共同编辑长沙《抗战日报》副刊《诗歌战线》。4月,到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工作,并继续编辑《诗歌战线》,开展诗歌活动,成立“诗歌工作社”。10月22日,随该厅撤至桂林。1939年4月,出版诗集《枷锁与自由》。5月,撤至重庆,与画家李可染同租一屋,发表《山城》《仇恨》等诗作。
1940年1月,任《文学月报》编委。9月,为抗议当局强迫该厅人员集体加入国民党,随郭沫若及全厅人员集体辞职。11月,到郭沫若任主任委员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创作诗篇《雾的冬天》及组诗《雾季诗抄》。7月,与42诗人联名声援苏联卫国战争。同年下半年,转移至恩施,任教于湖北第一女师。1942年春末,因受国民党特务注目,离开恩施到重庆,经周恩来介绍,到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任教,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理事和《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开展民主和文化活动。1944年9月,出版诗集《我底(的)竖琴》。
1945年2月,参加《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签名活动,呼吁结束独裁、实行民主。1946年1月,被聘为陶行知创办的重庆社会大学兼职教师。2月,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后,发表通讯《“二·一〇”血案受伤代表——郭沫若先生访问记》。3月,创作政治讽刺诗《给“法统”老兄》。7月,李公朴、闻一多遭暗杀后,作悼诗《愤怒的火焰》,经庄严谱曲,在重庆各界追悼闻一多、李公朴大会上演唱。后任《萌芽》杂志编委,同时主编《新民报》副刊《每周文艺》等。
1947年3月,重庆社会大学被查封,与艾芜指导学员以“新芽文艺社”名义开展活动。8月,随育才学校迁至上海。冬,受特务监视,离沪至香港,任香港中业学院文学系主任、民盟港九支部委员兼宣传部部长。1948年3月,经冯乃超、叶以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冬,由组织安排,乘苏联轮船离开香港,经朝鲜辗转至晋察冀解放区的石家庄。后由何其芳介绍进入马列学院学习。12月,在香港出版长篇叙事诗《射虎者》。
1951年7月,自马列学院毕业,留校任国文教员。冬,赴四川开展土改运动三个月。1953年2月,调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1956年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支部书记、秘书主任。后任该所古代文学组研究员,并参与编著《中国文学史》。1955年11月,出版诗集《给诗人》。
1958年10月,被下放到武汉钢铁厂任炼钢炉支部宣传干事,不久调至厂党委宣传部厂史办公室编写厂史。后调至五公司一工地任支部宣传干事。1959年底,调回北京原单位工作。1960年5月,完成诗集《美好的想像》(未出版)。7月,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64年5月4日,病逝于北京,时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