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辅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交流>资政辅政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奋力建设全国民族地区县域示范样板
日期:2024-01-23 16:36    来源:丽水史志(2023年第4期)   作者:景宁畲族自治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浏览量:

“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量身定做的发展方略。20年来,历届景宁县委始终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和一以贯之的政治定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对景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八八战略”在景宁落地生根、牢牢扎根,让景宁从一个欠发达县跻身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一、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着力构建民族县域发展新格局

20年来,景宁县委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践行“八八战略”所蕴含的优势论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民族县域发展新格局。

(一)扎实推进“八八战略”在景宁落地生根

“八八战略”为景宁谋划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县委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准确把握“八八战略”,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使命任务、战略重点进行再认识、再审视、再谋划,在新的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就要运用“八八战略”蕴含的优势论。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特色是景宁最大的优势。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景宁发展一直给予大力支持。2008年,省委出台《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支持景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特色产业、社会事业发展。为切实把对景宁的精准帮扶政策落到实,2009年,丽水市在丽水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划出近4平方公里低丘缓坡区块,设立丽水经济开发区景宁民族工业园,用于支持景宁发展生态工业“飞地”经济。丽水、景宁分别成立园区工作协调小组,明确实行“独立机构、独立税收、独立管理”的“三独立”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政策、统一征迁”的“四统一”的开发模式。

“八八战略”强调要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县委牢牢把握生态优势,把加强生态县建设等作为重要任务。从2003年开始,县委确定了“创畲乡生态优势、建风情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了《景宁生态县建设规划》《关于建设生态县的决定》等一系列发展举措和具体实施方案,并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工作目标,对创建任务和责任进行分解,落实相关工作举措。2006年12月、县委以“特色产业兴县、绿色生态立县”为抓手,依托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2011年12月,县委把“生态富县”提升至战略高度,深入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八八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县委主动谋划,坚持城乡统筹,在均衡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在全面完成滩坑水电站渤海库区近2万移民外迁安置任务后,全面启动实施“经济薄弱村脱贫”“异地致富”“下山脱贫”等一系列工程,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从2003年开始,县委相继出台《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举措。同年7月,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开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景宁还出台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等一系列政策举措。2010年,根据省委部署,积极推进“美丽县城、美丽小镇、美丽乡村”的“三美融合”发展。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景宁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在践行“八八战略”过程中,景宁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从2003年到2012年,景宁地区生产总值由9.9亿元增加到35.34亿元。景宁被授予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等称号。

(二)奋发有为促进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把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努力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走在前列。

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山海协作”工程是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县委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紧抓机遇,主动与温岭市、宁波鄞州区、海盐县、绍兴上虞区等县市区密切对接,全面拓展文化交流、产业融合等多领域合作,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提升县域发展活力。同时实行异地扶贫开发模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至2022年,丽景民族工业园累计投入了20.56亿元,开发建成了新型工业新区。共有49家实体企业和600多家总部经济企业入园。园区规上工业产值从2016年的2.2亿增加至15亿,增长了近6倍;规上工业企业数从2016年的2家增加至26家;规上工业产值在全县占比从2016年的10%提升至59.3%;税收收入从2016年的1900万增加至14.45亿。

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大力度继续支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作为景宁的结对帮扶挂钩单位,省民宗委、省农业厅等18个部门出台具体帮扶政策意见,持续加大对景宁民族乡村发展、水源地生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2017年省委、省政府围绕推动景宁与全省同步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继续实施新一轮定向、精准、以项目帮扶为主的差别化政策,扶持交通“大通道”、旅游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给予景宁19个乡镇每年200万元的直接补助。2022年,省委、省政府又出台《支持景宁县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实施方案》,为景宁促进共同富裕明确了方法和路径。

从2018年开始,景宁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在上海设立长三角招引中心,引进长三角地区项目80个,发展“飞地”“飞柜”“飞网”的“三飞经济”,实施援建项目125个。“三飞经济”开创了“山海协作”景宁新模式,受了全省、全国高度关注。景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入选全省“争先创优”最佳实践案例。在积极争取“引进来”的同时,县委也积极鼓励支持乡贤能人外出创业,大力发展以“小水电”“小宾馆”“小超市”为主要内容的“三小经济”。到2022年,全县共有6.85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三小经济”,年营销额达650亿元以上。

城乡融合发展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县委坚持系统谋划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致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2015年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县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5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居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前列,5个民族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全县32个民族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2018年5月,全国民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景宁召开,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民族自治地区推广。完成“异地搬迁”“大搬快治”“大搬快聚”,近3万名群众下山进城。2021年,景宁获评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努力,景宁城乡格局不断优化,城乡要素流动更通畅,形成“鹤溪老城、外舍新城、澄照副城、环敕木山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的生态功能布局。至2022年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1.25%,景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3。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支撑点,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2013年开始,根据省市委决策部署,县委推进实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升级版”等一系列环境污染治理组合拳,高要求坚守最严的生态标准,像保护眼睛一样守住绿水青山。到2022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1.12%,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全域断面水质Ⅱ类以上占比100%,土壤安全地块利用率达100%,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实现了“气净、水净、土净”。全县公厕实现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99%以上,并4次成功夺得“大禹鼎”,还获评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改革创新是贯穿“八八战略”的一条主线,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奋发赶超的强大动力,按照省市委决策部署,蹄疾步稳推进改革。随着“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等改革举措的落实,景宁加大力度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全域数字化改革。坚持以改革精神办好影响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键小事”,推动“政银保”小额扶贫信贷、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库区渡运公交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四级融合、多元一体”[1]县域社会治理模式、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刷脸认证”等一批创新实践走在前列,成为示范。2020年,“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2]助农增收”被列入省精准扶贫十大案例。2021年8月,“全力打造‘景宁600’开辟山区高质量绿色发展共同富裕新路径”入选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县委还扎实有序推进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省级低碳试点县等一批改革试点。源源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使景宁老百姓钱袋子更鼓、幸福感更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2021年,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这既是“金字招牌”,又是重大政治责任。县委科学谋划景宁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目标任务和有效路径,提出打造“中国畲乡、品质景宁、宜居胜地”的县域定位,加快实施“改革创新引领”“生态产业富民”“城乡融合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品质生活共建共享”等五大行动和34项具体工作,着力破解制约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障碍,走好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为推动建设山区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景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807元和26139元。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非常关心景宁民族工作,两次亲临景宁调研指导,并作出重要批示。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复信,对景宁作出“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简称“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和“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殷切勉励。景宁县委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三个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坚定畲族文化自信,推进畲族文化创新,加快打造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以璀璨畲族文化赋能景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打造畲族文化新高地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景宁调研时作出要把畲乡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的重要指示。以“八八战略”和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县委确立“创畲乡生态优势、建风情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畲乡的决定》,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断提升畲族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创新力,致力打造畲族文化新高地。

文化保护传承是打造畲族文化新高地的前提要求。2006年4月,修改完善《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出台《关于发展畲族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为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此后,景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至2007年,畲族民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畲族婚俗、畲族彩带编织技艺、“问凳”、菇民戏等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问凳”作为畲族民间体育活动,景宁民族中学被授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问凳”传承教学基地,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为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2008年4月,景宁发布《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对整体推进畲族文化原生态保护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10年,又出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为贯彻《条例》要求,景宁专门成立了畲族文化研究会,编撰了《景宁畲族风俗》《景宁畲族实录》等一批畲族文化丛书,为畲族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献。同时,积极打造“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国畲族民歌节”等“非遗”品牌,建成中国畲族博物馆,形成“一巢两翼三区”[3]的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上,2006年9月,县委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建设民族风情旅游名县的实施意见》,正式部署建设民族风情旅游名县的目标任务。定期举办“中国畲乡三月三”暨景宁乡村旅游展,重点打造集展示、展演、展销、互动、体验为一体的大型乡村旅游展示活动,推动畲族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1年9月,景宁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成立。同年12月,围绕建设民族风情旅游名县目标,县委进一步提出要推动“集聚发展、统筹发展、文化发展、改革发展、和谐发展”,开启了以畲族文化为引领,以绿色生态为支撑,发展绿色生态、风情旅游等特色产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路径,唱响了“中国畲乡”品牌。

在县委的大力推动下,全县旅游总收入从2003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亿元,先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华最佳文化生态旅游胜地等称号。大型畲族风情舞蹈诗《千年山哈》荣获2012年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创作、演出和表演金奖。

(二)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

畲族文化是景宁的最大标识,也是景宁发展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发展方位,景宁紧扣“八八战略”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未来、抓发展的理念,把发展文化摆上战略性、全局性的位置,着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以“文旅融合”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

民族文化要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不断被赋予现代表达元素,以增加文化亲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重点抓好“物化、匠人、发掘、创新”四大领域,着力推进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发展。从2012年至2017年,景宁先后建成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传承教学、生产性保护基地38个,建成市、县级“非遗”主题小镇1个,市、县级“非遗”民俗文化村5个;创建国家级文保单位2个9处,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21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23人,使畲族文化在“活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县委把全域旅游作为全县的第一战略支柱性产业来培育,加速将畲族传统婚嫁、祭祀、山歌、体育等文化元素与旅游元素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城旅融合、农旅融合、养旅融合,构建休闲、养生、文化复合型的旅游业态,努力打造宜居、宜游、宜闲、宜业的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自2012年以来,连续10多年举办了“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国畲族民歌节”“中华畲族服饰设计大赛”“中国畲乡传统体育节”等一系列节庆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畲”文化的影响力。2014年3月,出台《关于推进新景区全域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从10个方面明确了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方向、项目任务、扶持资金、工作机制等。此后,景宁先后投资200亿元,重点推进千年山哈宫、“三月三”广场、畲族博物馆提升工程、山哈大剧院、畲族风情演绎中心、金山垟畲族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成功打造“李宝神秘畲寨”“深样石寨”“吴布田园屋”“东弄畲寨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魅力畲寨”,努力形成一批展示畲族文化形象的“城市客厅”。

文化产业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县委着力推进畲族文化产业发展,成功推出“畲家十大碗”“畲乡十小碟”“畲乡十药膳”等系列畲族特色美食以及“畲山凤”等畲族服饰、“畲艺坊”等畲族银饰产品。重点推出全国第1部县级创编的音乐剧《畲娘》,作为全省唯一剧目参加第5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先后推出畲族魔幻服饰秀《传奇凤凰装》、畲族旅游风情剧《印象山哈》、大型服饰秀《山哈衣韵》、大型服饰秀《凤凰霓裳·魅力山哈》、原创民族歌剧《畲山黎明》等一批文艺精品,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2021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36亿元,比2020年增长24.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

2021年11月,景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启动仪式举行。同年12月,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目标。立足进一步擦亮“生态”和“民族”两张金名片,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工作抓手,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逐步形成“产城融合、人城融合、景城融合、村景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至2021年底,全县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5.8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2022年,景宁城区获评省5A级景区城的荣誉称号,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畲族风情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

2022年12月,出台《关于实施“文领畲乡、奋进共富”工程,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畲乡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打造忠勇自信的精神引领高地、现代时尚的文化创意高地、古今融汇的文化传承高地、爱心充盈的文明风尚高地、优质共享的文化服务高地的总体目标,并为新时代文化畲乡建设设定了时间表、任务书和作战图。

20年来,景宁县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始终坚持“三个走在前列”目标要求,精彩演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景宁县委将继续发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埋头苦干,创新实干,奋力打造全国民族地区县域示范样板。

[1]“四级融合、多元一体”,是指“县级一个中心指挥+乡镇四个平台运行+村社全科网格管理+域外综治网络延伸”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2]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是指全县海拔600米以上村庄生产的农产品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3]“一巢两翼三区”,一巢”即核心保护区,即环敕木山10个村寨;“两翼”是指重点民族区域,如东坑镇深烊村、渤海镇安亭村、郑坑乡吴布村等;“三区”是指核心保护区、特殊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