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我很高兴来参加《丽水市志》首发式暨全市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启动会。近一两年来,丽水市地方志部门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不少方面的工作出现了赶超发展的良好态势。比如,市地方志研究室挖掘整理方志中的勤廉文化;《松阳年鉴》争创全国精品年鉴;青田县开展全省双语村志编纂试点,其中《龙现村志》入选了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龙泉市启动青瓷、宝剑特色专志编纂等工作,在全省具有创新示范意义。今天的会议既是为《丽水市志》的编纂画上圆满的句号,又吹响了实施全市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的集结号,聚焦镇村志的编纂工作,再动员、再发力,这充分体现了丽水市委、市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丽水市方志系统踔厉奋发、赶超争先的良好精神风貌,对推动丽水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必将起到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
借此机会,我讲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高站位认识实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的重大意义
第一,实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的实际行动。当前,市县两级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省委提出在主题教育期间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引领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厚植浙江在主题教育中走在前列作示范的鲜明特色。2004年10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考察,在村会计毛兆丰书房里翻阅查看了《白沙村志》,对《白沙村志》的编纂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村民继续努力,“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现在白沙村已经在编修第四批村志。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的时候,再次要求浙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镇村志的编纂,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两创”的具体的举措。所以我们实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就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也是我们在主题教育中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的实际行动。
第二,实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鼓励乡村史志编纂”,明确了编纂乡村史志对于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编纂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组织编纂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鼓励引导经济强镇(街道)、村(社区)率先开展编纂工作。”实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推进镇村志编纂工作,对镇村的历史沿革、山川河流、民风民俗、丰饶物产、名胜古迹、经济盛衰、文化演变进行系统整理,全方位记录镇村的发展轨迹和时代变迁,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留下文化根脉,让子孙后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为村落保护、城镇建设、文旅融合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和素材,为乡村振兴贡献方志力量。
第三,实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是构建乡村文化促进精神富有的重要载体。乡镇村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积淀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农耕文明,见证了千百年来的社会发展变迁,寄托了无数华夏儿女的乡愁记忆。可以说每一个镇村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绵延不绝的乡情乡愁。镇村的每一次变迁,都烙有时代印记,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品格。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我省许多镇村(社区)的经济业态、社会形态、地理状态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许多乡村的古街巷、古建筑、古树、古桥、古井和原来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等,都随着村庄的拆迁、乡镇的“撤扩并”而消失。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把记忆留住、把乡愁留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而编纂镇村志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镇村志在留住乡愁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构建乡村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在凝聚人心,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凝聚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同时,通过镇村志编纂,及时抢救、记录即将消失的乡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并把它们长久保存下来,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历史任务。
第四,实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也是夯实地方志事业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域之重典”“民族之国粹”,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世代奋斗、兴衰荣辱的史诗。盛世修志,建立健全志鉴编纂体系是新时代地方志发展的重要基础。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实施方志强基工程,推动修志工作向部门、基层延伸,明确力争到2025年,全省乡镇(街道)志编纂覆盖面达到30%以上。丽水市实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推进镇村志编纂工作,是落实省政府这一部署的具体行动,必将使丽水市的志鉴编纂体系更加完善,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二是要高质量地推进镇村志编纂工作
第一,镇村志编纂要牢记“政治性”。地方志是官书,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我们要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政治要求贯穿镇村志编纂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能因为是镇村志而降低政治要求和质量要求。志书中一件事能不能记、一个人能不能复制、一张图片能不能放、一段话如何表述,都应该首先从政治上进行考量,要着力提高镇村志编纂工作的政治把关能力。
第二,镇村志编纂要记录“大变化”。200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白沙村鼓励村民“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总书记这一要求,不仅对新修《白沙村志》有指导意义,对地方志整体工作特别是对镇村志编纂工作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前不久,胡伟副省长在全省地方志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也强调,地方志是伟大历史的记录者,承担着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使命。村镇的每一次变迁,都烙印着时代前进的轨迹。镇村志编纂实质上就是从镇村层面记录反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记录反映浙江从扶贫脱贫、全面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伟大变革,特别是要忠实记录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和“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浙江发生的精彩蝶变。
第三,镇村志编纂要反映“老百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创造伟大历史的客观史实记述下来、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唯物史观的要求,也是人民至上价值观的体现。地方志工作要树立“为民修志”的宗旨,这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地方志领域的落地落实,也反映了地方志工作的根本价值导向。镇村志本质上就是镇村百姓的集体记忆。镇村志编纂,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重视让“老百姓”入志,让“老百姓”干的事入志,让老百姓参与修编,把镇村志编纂打造成“老百姓”共同的精神家园。像江山市的《白沙村志》,他们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把全村村民的全家福入志,拍这个全家福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从外地特意赶回来参加拍摄,他们觉得就像过节一样。这种做法大大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跟凝聚力,所以我觉得镇村志的编纂要反映“老百姓”。
第四,镇村志编纂要兼顾“可读性”。省志、市志、区县志等综合志书记述一般都比较宏观,“可读性”往往比较一般。而镇村志的记述相对微观具体,有较强的可读性。原杭州大学历史系的金普森教授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小志记载的资料,较之大志来说,更具体、翔实,更亲切、感人,在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方面更具激励作用,甚至超越大志。”比如像已经编修的萧山《凤凰村志》,村民口述史入志达到20万字,让“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变成文字永久保存,就是留住了乡村的根与魂。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联系点的淳安《下姜村志》将村里主要姓氏的来源、家训家规入志,让村民在寻根问祖中增强实实在在的存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再比如嘉善《和合社区志》,将田家英和合调查作了专记进行重点记述,非常详实,可读性强,也有借鉴意义。
第五,镇村志编纂要注重“灵活性”。我们千万不能用修市志、修县区志的这一把尺子去量镇村志。镇村志编纂尤其是村志的编纂要坚持在志书本质要求的基础上,其编纂形式、体例结构、材料收集、行文规范等方面可以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像杭州的桐庐、富阳的“微村志”就是一种创新,像温州文成县以乡镇为单位编联合村志,这也是一种创新。镇村志可以是公开出版的,也可以是内部印刷的,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点,镇村志只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上发布,在“浙里有志”平台的各县区数字方志馆上发布利用。这些方面都可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同志们,镇村志编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一项促进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的重要民生工程。我相信通过今天的会议,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本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丽水市的镇村志编纂工作也一定能够走向前列。
(作者系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