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经验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交流>先进经验
丽水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地位
日期:2023-09-01 09:51    来源:丽水史志(2023年第2期)   作者:周德春 蓝义荣 浏览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1942-1945年,丽水作为战时浙江的省会,东南抗日前哨浙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支撑着浙江抗日战争旗帜屹立不倒,主导着战时浙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是浙江抗战的大本营、大后方,在浙江抗战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一、丽水是战时浙江的省会、浙江抗战的大本营,保障了浙江抗战旗帜屹立不倒

1937年4月,省政府就杭州沦陷后如何持久抗战进行谋划,拟定省政府先迁永康方岩,丽水作为第二临时省会。12月,杭州沦陷,省政府及其部分机关迁至永康县方岩,省教育厅、建设厅等部分机关迁至丽水。1941年4月,日军逼近金华,省政府撤离方岩迁至松阳。8月,日军撤退后,回迁方岩。1942年5月,日军开展浙赣战役,省政府再迁松阳,尚未开始办公,旋即因衢州、龙游沦陷,松阳告急而迁至云和。后曾短时迁驻景宁、龙泉、庆元等县,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从云和回迁杭州。因此,丽水是战时浙江的省会、浙江抗日战争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中,全省仅9个县城未沦陷,其中丽水山区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相连成片,是全省唯一的战事相对缓和区域。浙江省会得以较稳定地设立于丽水,省政府和第九区及其下属各县政府,均依凭丽水得以生存和运行,发挥政权作用。因此,丽水保障了浙江抗战旗帜屹立不倒,坚定着浙江军民抗战的信心,对浙江抗战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二、丽水是战时浙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主导着浙江抗战,成了浙江抗战的大后方

抗日战争期间,省政府、省党部等90多个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以及20多个中央派出机构,先后迁移或设立于丽水;国军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部、省警备司令部等60多个军警单位和云和盟军顾问处等6个国际军事组织以及浙江铁工厂等军工企业,先后迁驻丽水;省工业改进所、手工业指导所等80多家工业企业和省贸易特种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实业社等60多家商业单位以及省地方银行、中央银行杭州分行等10多家金融单位,先后迁移或设立于丽水;浙大龙泉分校、英士大学、之江大学等40多所学校和省立图书馆、《浙江日报》社、商务印书馆等70多家文化新闻出版单位,先后迁移或设立于丽水,使丽水成了战时浙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丽水在政治上,形成以国共合作为轴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省民众参加抗战”,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在军事上,征集补充兵员,休整部队,补充给养,部署和组织军事行动;在经济上,集聚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手工业,形成桐油、织布、造纸、印刷、印染、化工、医药、电力、皮革、文具、织袜、绣花、制鞋及粮食、木材加工等各类工业,设立战时经济建设实验县和实验区,大力发展战时经济,增强抗战实力,保障迁至机关、团体新增近20万人口的吃粮等生存问题;在文化教育上,云集文化单位和团体,通过戏剧歌咏、报刊书籍、绘画美术、通俗演讲、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等形式,大力开展抗战文化宣传,集聚众多大、中、小学,使战时浙江的教育得以延续甚至发展。因此,丽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主导着浙江抗战,成了浙江抗战的大后方。

三、丽水建立和发展了引领全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付出了巨大牺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特别是中共浙江省委机关迁驻丽水后,以刘英为首的浙江中共组织与以黄绍竑为首的国民党浙江省当局,在丽水建立和发展了引领全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鼓舞和推动了全省抗争形势。尤其是周恩来到云和小顺视察浙铁工厂,更是推动了浙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工作。

在日军长期的轰炸、地面入侵和细菌战中,丽水军民顽强抗击,不畏牺牲,谱写了云和方山岭阻击战、丽水城保卫战、青田六上乡民众伏击战等抗击日军入侵的血泪史。在日军轰炸中,仅丽水城就被炸365次,超过重庆;在丽水城保卫战中,国军新编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以“人在城在,城亡人亡”之决心,浴血抗击近万日伪军,自团长彭孝儒以下全团官兵千余人阵亡;抗日战争时期丽水伤亡23269人,财产损失折合1937年7月法币值488011764.48元,遭日军细菌战受害者1.5万人以上。丽水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

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png

(周德春系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研究人员

蓝义荣系《丽水日报》社记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