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人融通,三足鼎立——理学的产生和浙学的概念
中国学术三代以前学在官府一家,周代后期分裂为诸子百家,汉朝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晋唐五代之间,社会迭经治乱兴替,百姓经常流离失所,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事的终极价值和依据,寻求治乱循环背后的根本动因和规律。作为人伦日用之学的儒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道学、佛学中形而上的解释,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于是佛老之学大盛,风头甚至盖过儒学,许多儒学中人也经常出入佛老,甚至由儒入道、入佛,葛洪、杜光庭辈均是。“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宋史·道学一》)为了维护儒学正统地位,也为了回应社会需求,儒学中人起而进行理论创新。打通儒学与道学的分野,将传统儒家的人伦之学与道家的天道之学融合嫁接起来,一门通天彻地、体系更加完整的新儒学——理学(也称道学)至两宋之交应运而生。初发轫于周敦颐,二程与张载,“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宋史·道学一》)从孔孟仁学到程朱理学,儒家学术完成了从伦理学到哲学的升华。
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师承传统不同,理学在发展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地方学派。如两程为代表的“洛学”,张载为代表的“关学”,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等。理学传到浙江,便成了有浙江特色的“浙学”。“浙学”一词首先是朱熹为批判当时活跃在永嘉、永康等地的所谓“事功、功利学派”而提出来的。而全祖望在编撰《宋元学案》时,却反其道而行,以“浙学”一词来颂扬浙东学术思想的意义。在《宋元学案》中,又将浙学分为永嘉学、婺学、四明学三派,按照“永嘉起始、金华中兴、四明最终胜利为线索来描写”。其主要特色思想成果是永嘉叶适等人的“功利”论、金华吕祖谦、陈亮等人的“事功”说、四明陆九渊的“心性”之学。
二、渊源有自,迭起高峰——处州学术的传统和高光
处州自古有学术传统。自东晋、南北朝,境内已成道教繁盛之地,著名的道教人物葛玄、葛洪曾在少微山、南明山等处修炼,所著《抱朴子》为一代道教理论集大成之作。隋、唐两朝,境内道士在道术修炼和道教理论总结两方面都达到了时代的高峰。隋初,东海郯人徐则杖策入缙云山,后学数百人,绝谷养性,道得众妙,晋王杨广致书招隐,欲为倚重如商山四皓之流。唐朝,松阳叶法善家族道学历传五代,学术精湛,尤精天文历算、道教音乐和科仪,多次校正钦天监历书,作宫廷舞曲《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倚为国师。缙云山被命名为仙都山,黄帝祠宇玉虚宫成了南方祭祀黄帝的中心道场。缙云杜光庭由儒入道,号广成子,著作繁富,今传世著作有《道门科范大全集》《道德真经广圣义》《录异记》《神仙感遇传》等35种,失传佚著尚有8种。他系统整理了道教音乐和科仪,其音乐后世称为下江调和广成调。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册定宇内岳渎众山、中国五岳、十大洞天、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对后世地理环境和生态养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处州学术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有唐一朝,众多饱学之士来处州(括州)作州县官师,如段成式、李繁、李邕、郭山恽、李阳冰、王晋皆为著名学问家、书法家和诗家。自刺史李繁修孔庙、开州学,得韩文公撰记称颂之后,士人向学之风日盛,处州儒学开始隆起。中宗神龙年间(705-706),叶法善叔祖叶静能担任了全国最高儒学教学传承机构国子监祭酒。
到宋代,处州的儒学传承达到高峰,进士登科近千人,列全国前茅,庆元大济一村即有进士29人。处州籍学者曾担任太学国子监祭酒4人:青田蒋存诚、缙云詹乂、遂昌周绾、龙泉何澹;担任国子司业9人:青田陈塈、陈权、刘允济,缙云詹迥、詹文、胡份(bin),遂昌龚原,龙泉张洙、叶适;担任国子丞、国子正6人:青田余学古、陈蒙、留祺、刘翰,缙云田渭,龙泉章公权。处州籍学者所著存世经史子集四部丛书著作46种,失传佚著254种,入选四库全书17种。
中国自古有官师一体的传统,自隋朝开科取士以后,中国真正实行了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制度,考选学问最好的士人担任政府官员。有宋南北两朝,处州学术达到高峰,相应地担任朝廷显职高官也人数众多,多人入主中枢。官居宰辅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者有龙泉何执中、何澹、管师仁,丽水邹应龙,缙云赵顺孙,青田叶翥、汤思退7位。他们都是进士高第出身,有重要学职、教职或修史经历,如何澹曾任皇太子小学教授、国子司业、国子祭酒,汤思退曾任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修国史《哲宗实录》《徽宗实录》。他们的政绩成败和是非,各有史论,但都是饱学之士则是共性。这是处州学术的第二个高光时刻。
入元以后,汉族知识精英大多丧失,南人地位降低,处州传统的学术传承转入低潮,科甲也无往日风光。但仍有部分学者隐居乡里,教书授徒,传承文脉。
《元史·列传第七十七·儒学》: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甲戌登进士第第四人,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而宋亡。不肯表襮苟进,隐处州里间,生徒受学者,常百数十人。取朱子《小学》书,提其要领以示之,学者家传其书,几遍天下。
《元史·列传第七十七·儒学》: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初师青田余学古,学古师王梦松,梦松亦青田人,传龙泉叶味道之学,味道则朱熹弟子也。渊源既正,长孺益行四方,访求其旨趣,始信涵养用敬为最切,默存静观,超然自得,故其为人,光明宏伟,专务明本心之学,慨然以孟子自许。唯恐斯道之失其传,诱引不倦,一时学者慕之,有如饥渴之于食饮。
明成化《处州府志》:潜尚友由进士调湖州儒学教授,入为承直郎侍班。入元,为美化书院山长。
至元末,处州路风云际会,一时名师荟萃,英才迭出。来处州作官师者郑原善、高明、石抹宜孙辈,皆饱学之士,刘基、林彬祖、叶琛、章溢、胡深皆一时英才。更有龙泉王毅字刚叔者,教授龙泉山中,高徒众多,章溢、胡深皆出其门下。明太祖下金华时所聘浙东四先生,三位出于处州。
清光绪《龙泉县志》:王毅,字刚叔,号木讷斋。生有神异,襁褓间事历历能言之。六岁,读书一过成诵。十余岁,能为诗文。勤苦嗜学,父命之牧,旦驱牛出,取经书坐石上读之,牛自饮饲,夕还,读犹不倦。洎长,尽通经史百家言。一日,读周子《太极图说》,叹曰:“此非圣贤阶梯耶。”会上饶郑原善来为郡录事,往质所疑,甚见器重。已而,往谒许文懿谦于金华,讲明理一分殊之旨。久之,循淮泗,溯黄河,睹泰山、凫绎之雄,徘徊阙里,怅然有千载之思。北至京师,大臣欲荐入经筵,固辞。南还,益以躬行实践为教,其发明本心之学,至利欲沉冥处,多有感泣者,一邑化之。弟子若胡深、章溢、徐操、季汶等为明元勋,人比之河汾教授,同时黄溍、揭傒斯、欧阳元诸人皆折节相下。所著有《木讷斋集》行世。
经过近百年薪火相递,处州学术结成新硕果,隆起新高峰,出现了二部划时代的子书,迎来了处州学术的第三个高光时刻。
中国的传统学术分经史子集四部,自春秋百家争鸣以来,系统性、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均在子书,发轫于《老子》,终于《淮南子》,汉朝以后,理学之外,再无重要的系统性原创思想,也无可以比肩先秦的子书。处州的学术也都在经、史与诗、赋文章之间,虽有零星的原创性思想,也都是附会于经史之间,并无独立的系统的表达。《郁离子》《草木子》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沉闷的局面,散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芒。
刘基的《郁离子》,以其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以及对元末弊政的切身体验,系统总结了元朝以前数千年的学术思想和国家治乱兴衰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的建国理政方略,为结束乱局建立新朝开出了药方,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了深刻的思考,提出爱民、养民、德治、用贤等民本治国主张,对后世治国有深远影响,是一部系统的政治浙学著作。其思想性、文学性、系统性、原创性,是汉以后略可与先秦子书比肩的一部伟大著作。
三、旧学之新学,新学之旧学——宋代处州学术的特点
永嘉学、婺学、四明学三派之学,只是《宋元学案》对浙江理学传承的描述。而于当时整个学术界而言,当时最重要的一派还在处州——坚守传统形态的处州正学。
宋代的学术论争始于庆历、熙宁之间,发生了王安石为代表的的新学与司马光、苏轼为代表的的旧学之间的论争,学术论争围绕要不要进行改革、实行新政的不同政治主张而展开。处州学者多受王安石影响,赞同王氏“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支持、参与学术创新和政治革新。
《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二》:龚原,字深之,处州遂昌人。少与陆佃同师王安石。进士高第,元丰中为国子直讲、国子丞、太常博士。加秘阁校理,充徐王府记室,出为两浙转运判官。绍圣初,召拜国子司业。初,王安石改学校法,引原自助,原亦为尽力。其后,司马光召与语,讥切王氏,原反覆辨救不少衰。光叹曰:“王氏习气尚尔邪!”为司业时,请以安石所撰《字说》《洪范传》及子雱《论语》《孟子义》刊板传学者。故一时学校举子之文,靡然从之。
龚原号武陵先生,在周敦颐、两程之前,已经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遂昌吴世涵《宜园笔记》:
武陵先生湛深经术,在北宋最为儒林耆宿。其时,周、程之学尚未盛行,独先生以经学为世表倡。凡永嘉先辈以经术鸣者,渊源皆出于此。
宋哲宗元祐、绍圣间(1086—1094),龚原作《周易新讲义》十卷,其治《易》祖于王弼,师于王安石,以“成卦”释《易》为法,以阐明义理为旨归。系统阐述“天下之极理”者四:曰神、曰《易》、曰命、曰道。极具老庄思想色彩。承前启后,乃北宋后期《易》学宗主,影响深远。王安石《易解》元末已轶,龚原为其嫡传,可从《周易新讲义》窥《易解》之一斑。
《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叶涛,字致远,处州龙泉人。进士乙科,为国子直讲。虞蕃讼起,涛坐受诸生茶纸免官。涛,王氏婿也,即往从安石于金陵,学为文词。哲宗立,上章自理,得太学正,迁博士。绍圣初,为秘书省正字,编修《神宗史》,进校书郎。曾布荐为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司马光、吕公著、王岩叟追贬,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责官,皆涛为制词。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鲍由,字钦止,处州龙泉人。举进士。尝从王安石学,又亲炙苏轼,故其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徽宗召对,除工部员外郎。尝注杜甫诗,有文集五十卷。
其时,青田县令朱戬为王安石夫人的外祖父,王氏为作《新建石门亭记》,处州知府刘泾得王安石赏识荐用等等,都对处州学术产生一定影响。
在这一时期新旧学论争中,处州学术主流为新学阵营。其后有宋一朝,处州士大夫的学术倾向和政治主张继续保持这一传统,重革新、重实用、重抗战。
北宋后期到南宋,由于理学理论创新成功,体系更加完备,理学家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理学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一种新的学术形态——语录体著作。如两程门人所编的程氏言论集《遗书》《文集》、朱熹门人编的《朱子语类》、吕祖谦的《东莱博议》、叶适的《进卷》、陈傅良的《待遇集》等等,抛开经典章句,自行别发议论。为其学生门人广泛引用,并常常在科举考试中获得高分。这一学术形态被目为新学。而因循经典章句注疏经学传统的学术形态被目为旧学。
《宋史·志第一百九·选举》:宁宗庆元二年,知贡举吏部尚书叶翥上言:士专习语录诡诞之说,以文其非。有叶适《进卷》、陈傅良《待遇集》,士人传诵其文,每用辄效。
在这一时期的学术表达中,处州学术的主流属于旧学阵营。处州学人在学术思想内容上不无创新,但表达形态上,仍然是以阐释六经的章句注疏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如青田郑汝谐的《论语意原》《易翼傳》。
《处州文献集成·唐宋卷》:郑汝谐,字舜举,号东谷居士,青田人。颖悟贯恰,出入五经,权衡诸史,登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丁丑科王十朋榜进士。辛稼轩(弃疾)见之曰:“老子胸中兵百万”。丞相洪景伯(洪适)荐于朝,孝宗书于御屏曰:“郑汝谐威而能惠”。授两浙转运判官.....入为大理寺少卿,持公论释陈亮。历官吏部侍郎。所著《论语意原》全书按论语四篇分为四卷,录《论语》原文517章,每章下附以解说,亦有仅录原文无解说者。其分章与朱子四书章句稍有出入。共附解说293条,其中引述先儒2条、孟子1条、横渠3条、程子3条、杨氏1条、谢氏2条,余皆出于作者己意。自序称:“二程、横渠、杨、谢诸公互相发明,然后《论语》之义显。谓诸公有功于《论语》则可,谓《论语》之义备见于诸公之书则不可。予于此书少而诵,长而辨,研精覃思,以求其指归。既断以己说,复附以诸公之说,期归于当而已。”真德秀序称其言“虽异于先儒,而未尝不合义理之正。”
又作《易翼传》,其说《易》以程子为宗,而于“程氏有所未及与及之而未明”之处发挥己意,题为“翼传”。全书依《易经》64卦,分为上经、下经2卷,于每卦之卦辞、爻辞、彖辞、象辞之下作解,无己意发挥则书“从程子”,有发挥则书“翼传曰......余从程子”。共作翼传346条,每条简者数字,繁者数百字;每卦少者2条,乾卦最多21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谷《翼传》与程子《易传》亦时有异同。其最甚者,如程子解“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以为外物不接,内欲不萌。郭忠恕得其说而守之,遂自号兼山,以是为儒者之至学也。朱子所解虽微异,然亦以是为克己复礼之义。独汝谐以为“艮其背”者,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也。不见而后不乱,见则乱矣,故仅为无咎而已。说者或大其事,以为圣人之事,非也。所见迥乎相左。又如解《困》、《井》诸卦,其说亦别。盖圣贤精义,愈阐愈深。沉潜先儒之说,其有合者疏通之,其未合于心者别抒所见以发明之,于先儒乃为有功。是固不必守一先生之言,徒为门户之见也。
有的学者,尽管在思想感情上、学术观点上已经是理学,但其在学术形态上,任然坚守旧学的传统。
明成化《处州府志》:缙云赵顺孙,字和仲,号格庵。以《春秋》魁乡荐,中礼部第二人,召试馆职,历台部,知平江府,同知枢密院事。度宗命掌丞相印,辞谢间,忽中疾,赐肩舆。疾愈,除资政殿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平生用力于朱文公《四书》,既第,即裒集其门人所记有益于后学者,类于集注之下,及登侍从日始成书,名曰《四书纂疏》,刊于乡校及所治州郡。
又如遂昌尹起莘,作《资治通鉴纲目发明》,亦是旧学形式。朱熹增损隐扩司马光《资治通鉴》而成《资治通鉴纲目》,创纲目体史书体例,以编年为纲如《春秋》,以传为目如《左传》,以《春秋》褒贬笔法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尹氏是书有感于古今治乱兴亡之变,为纲目作注释,发明原文微言大义。取《纲目》中若干意蕴深远之段落予以发明。其自序云:“有先儒已尝议论者,则不复述。或虽已有议论而指意不同者,则自以己意附见。”
而其时在朝高层官员,大多仍是旧学出身,理学新进人物不占主导地位。这些旧学人物以“正学”自居,视新学为“伪学”,这便是南宋“学禁”的缘起。而主导庆元学禁的便是在朝的处州旧学大佬参知政事何澹、同知枢密院事叶翥、监察御史胡纮等人,理学一度遭到全面打压。
四、新学之引导,浙学之枢纽——宋代处州理学与瓯、婺学派的关系
宋代处州的学术形态虽以旧学为主,但也不乏理学的粉丝和传人。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理学的引入、构建、传播和支持。尤以朱熹在处州门人众多,是闽学入浙的重要中介。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称闽学,又称考亭学派。福建建阳考亭为朱熹父朱松生前选定的居住地。熹承父志,自绍熙三年(1192年)至庆元六年(1200年)定居于此并建考亭书院讲学。处州的龙泉、庆元与福建接壤,两县学人先得其传。
明成化《处州府志》:龙泉叶贺孙又名味道。早岁从朱文公学,由进士任鄂州教授,历太学博士、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谥“文修”,学者尊为西山先生,祠于学,春秋祀之。初,先生编辑《朱文公语录》,至淳祐间,乡人周应奇修纂《四书语类》,多采其言,刊于郡学。为时名贤,后徙居永嘉。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迁宗学谕。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四》: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少勤学,弱冠得周惇颐、程颢兄弟诸书读之,恨不及登朱熹之门。熹门人叶味道谓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人。”遂往见,首诲以求放心为本。由是往来味道、度正之间,研索益精。入太学,登淳祐元年进士第。
《处州文献集成·唐宋卷》:叶士龙,名士龙,字云叟,号澹轩,处州龙泉县人。约生于1181年,卒年不详。嘉泰元年(1201)前后,奉母迁居福建唐石,入朱子门人黄榦门下,成爲黄门高弟。与陈宓、蔡渊、刘克庄、朱安交游,力学持身,笃守师说,晚年声名愈隆,出任考亭书院堂长。编辑《晦菴先生语録类要》十八卷,又称《朱子语録格言》,辑朱熹与门人弟子讲学问答实録凡四十七类,一千五百五十八条语録。
龙泉的叶味道作《朱文公语录》、叶士龙编辑《晦菴先生语录类要》,都直接参与了朱子语录体学术成果的构建。叶味道不仅随着迁居温州,把朱子学直接带到永嘉,还成为南宋后期理学在朝廷高层传播的重要途径。另一位从龙泉迁居永嘉的大儒叶适,成了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还在朝廷上仗言执义,维护朱熹的名誉地位。
明成化《处州府志》:龙泉叶适,字正则。中状元第二人,得朱文公熹、张宣公栻、吕成公祖谦三先生讲明之学,义理融液,发为古文。尤长于碑铭,士大夫得其文以为亲荣。有《进卷经解》《史详文集》等书。金国通使、高丽贩舶皆捐金帛以购之。学者仰之,称为水心先生。官至吏部侍郎,谥忠定,为时明贤。后徙居永嘉,有《水心文集》行于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林栗字黄中,福州福清人。…除秘阁修撰,进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除兵部侍郎。朱熹以江西提刑召为兵部郎官,熹既入国门,未就职。栗与熹相见,论《易》与《西铭》不合。栗遂论:“熹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之绪余,为浮诞宗主,谓之道学,妄自推尊。所至辄携门生十数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望将熹停罢,姑令循省,以为事君无礼者之戒。”上谓其言过当,而大臣畏栗之强,莫敢深论。太常博士叶适独上封事辩之曰:“考栗之辞,始末参验,无一实者。其中‘谓之道学’一语,无实最甚。盖自昔小人残害良善,率有指名,或以为好名,或以为立异,或以为植党。愿陛下正纪纲之所在,绝欺罔于既形,摧抑暴横以扶善类,奋发刚断以慰公言。”于是侍御史胡晋臣劾栗,罢之。
朱熹提举浙东常平期间,曾在处州松阳古市明善书院、缙云仙都独峰书院、壶镇美化书院多处讲学,收获了大量粉丝。著名者有缙云詹价及陈氏一门三理学陈邦衡、陈邦钥、陈邦玑,松阳项平甫。项平甫还因此被列入庆元学禁的伪学党籍名册。
明成化《处州府志》:项安世字平甫。年七岁能为诗,乡人令赋允鸡雏,答曰:“脱壳鸡雏小,相将羽翼成。待看全五德,唤起晓天明。”众皆器之。由进士中教官试,调绍兴府教授。时朱文公熹为浙东提举,知其在泮,乃相与讲明义理之学。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转太府卿。庆元初,坐党籍罢。隐居纂辑经史子传疑难,著为《项氏家说》。后徙居江陵。
处州学人与婺学也有很深的渊源。
缙云进士叶季韵,直接在东莱门下担任教席,参与婺学的传播。
明成化《处州府志》:叶季韵,字承之。初举进士,授临安府教授,以疾辞归。执经东莱吕成公之门,讲授理学。
丽水郭泰亨,吕祖俭贬韶州时,赠送其路费,受牵连列入党籍降官。
明成化《处州府志》:丽水郭泰亨,字亨甫。初仕,会吕祖俭诋权相韩侂胄,贬韶州。泰亨素交于祖俭,因赆其行,坐党禁降官。党禁解,注清流县令。修学宫,增学廩,多士祠而碑之,擢临安府城南都厢。
最重大影响的一次事件,是永康陈亮差点被判死刑,时任大理寺少卿的青田郑汝谐救了他。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陈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乡人会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疑食异味有毒,已入大理。会吕兴、何念四殴吕天济且死,恨曰:“陈上舍使杀我。”县令王恬实其事,台官谕监司选酷吏讯问,无所得,取入大理,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曰:“此天下奇材也。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力言于光宗,遂得免。
另一次影响重大的事件是朱熹提举浙东时,在缙云盘桓二个多月,六次上书朝廷,弹劾婺学的一位重要人物台州知府唐仲友贪赃枉法。而在朝的处州人右正言蒋继周、给事中王信等朝臣则纷纷上章举荐唐仲友,称其为有清望的儒臣。孝宗问同为婺州人士的左丞相王淮的看法,王淮说这是读书人的学派之争。孝宗就派在朝的龙泉何澹前往缙云面见朱熹,进行调停。至今缙云美化书院对面的赤岩山,还留有何澹所题“小赤壁”三个大字摩崖。
而在庆元党禁之后,继续传播理学,并取得新成就的,浙学之中尤以处州最著。推动嘉定更化解除学禁,亦多赖处州籍在朝学术大佬真德秀、章徕等人的多次呼吁。
清光绪《龙泉县志》:真德秀,字景元,一字希元。由进士博学宏词科,累官起居舍人。绍定中,起为徽猷阁待制,知泉州。弥远没,以显谟阁学士知福州,入为户部尚书,进《大学衍义》,复陈祈天永命之说。自韩侂胄立伪学之名,凡近世大儒之书皆显禁以绝之,德秀晚出,独毅然讲习服行。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于天下,多其力也。明英宗朝诏从祀孔子庙、廷宪庙,又封浦城伯。著述有《读书记》《文章正宗》《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等书。
明万历《栝苍汇纪》:刘基字伯温。元进士,宋将光世裔也。基聪明绝人,沉几先务。初学于郑复初,得濂洛心法,于天文、地理、兵书、数学,尤极研究。屡就元不用,揭曼石赵天泽,一见奇之,以为孔明、魏征之流。
元、明间婺学大儒宋濂、方孝孺,皆是青田余学古的再传弟子。清光绪《青田县志》:
余学古,字学道,宝祐丙寅进士。初任太平州教授,著《大学辨问》一卷,刊于州学。终国子学正。学古师王梦松,得朱子再传之学,浦江吴渊颖莱师事之,以授同邑宋文宪濂,濂传宁海方正学孝孺,其渊源所被如此。
五、躬行为本,把住初心——陆王心学在处州的传播
陆王心学又称“四明学派”。四明派学宗陆九渊心性说,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甬上淳熙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初,四明杨简受学于江右陆九渊,将其心学传到四明,然后依地域以及师承、宦迹渊源向浙中、西传播。
处州理学以朱子为宗主,而青田学者则多传心学之旨。清光绪《青田县志》:
陈葵,字叔向。自少荐学,至老不倦。举隆兴癸未(元年1163)进士,历莆田主簿,摄尉教授婺州,又教南外睦宗院,荐授淮南运干,转知平阳县。居官廉介,父病不解衣数月,兄弟相友爱。师事魏益之,因教以尽弃所怀,独立于物之表。未久,忽大悟,洪纤大小高下曲直若有见焉。且疑吕伯恭读书徒多,朱元晦修方不疗。又尝自言:用功益难进道,愈远古人,今人皆未可轻议。晦翁每重其学术,士有志者必使往从之,曰可以寡过也。又与其子在书曰:过青田不可不见陈叔向。绍熙五年(1194)卒,年五十六。水心叶适铭其墓。祀乡贤。
王梦松字曼卿,荐志好学,六经、诸子百家靡不淹贯。尝曰:“学以躬行为本,徒知无益也。孟子四端,即舜禹道心之微,每于此心萌动处下工夫,主敬以存养之。题座右云:常行细务无非学,把住初心便是仁。师事西山叶公味道,尽领考亭宗旨。隐居不仕,教授门徒,其高弟余学古以礼经魁子术以太学上舍释褐,登其门者簦连袂接,造就皆有成验。著有《论语解》十卷、《学庸解》五卷、《孟子解》七卷、《易解》十三卷、《书解》十卷、《礼记解》五卷、《杂著》二十卷,学者称为顺斋先生。祀乡贤。
嘉定七年(1214),又有鄞县人袁甫字广微者,乃杨简一传弟子,状元及第,授青田县令。其师诫以“当思生民之寄”。与之同科登进士第者,处州有丽水吴藻、吴希点、徐应辰、朱清孙、贺巽,青田人程頔,缙云胡味道,松阳项容孙,遂昌叶克、叶贲,龙泉鲍坡、叶一烈、季傅、何处久,庆元吴淇等人。
真德秀曾为袁燮写行状。
但心学一派真正在处州有大影响的是在明朝王阳明出后。王守仁曾为缙云钭氏谱作序,为庆元大济书院题匾。得其亲炙者,有缙云施祥字天瑞,由举人任南靖知县,御倭有功,王阳明荐举旌异,其治政行实见《王阳明文集》;又有遂昌朱应钟字阳仲,天资警悟,笃学励行,闻王阳明先生倡道绍兴,往从之,深为器重。语曰:“以子之沈重简默,庶几近道,予方以圣贤之徒期汝,文人之雄非所望也。”一时名公若开化方豪、青田陈中州辈皆与之游,著声吴越间。
王阳明先生高弟魏良弼,新建人,由进士于嘉靖初知松阳县事。兴学恤民,好古立教。弟子范引年,嘉靖二十一年主青田教事,从游甚众,青田人建文成祠,以引年配飨。
时,丽水徐绍典字继虞,丽水岁贡。读书务求根柢,负笈钱唐,师事周芾堂先生,讲明身心性命之理。何镗字振卿,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进贤令,督学江右,勉诸生以身心性命之学。所著有《游名山记》《修攘通考》《翠微阁集》。崇祀郡学乡贤。
缙云孔宗鲁、郑銮游学于四明杨学士之门。
万历右都御史郑汝璧精于心学,在其所撰《重修尊经阁记》中云:六经而下,皆传心之典也。圣贤发挥吾心之理,而著为经......是故尊经也,尊先生之道而不使沦于卑也,亦尊吾性之理而不使失其常也。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是知所尊也。问学,经也。尊德性,尊经之本也。是则尊经之义也。
郑赓唐号宝水,弱冠举天启丁卯乡试,问学南屏,深有契于姚江之学。父母高年,晨昏起侍如孺子,养葬竭尽孝道。著《两汉语林》《春秋引断》《易蒐》诸书。祀乡贤。
青田潘大熙字时雍,万历岁贡,雅负名节,倅江西吉安,倡讲姚江之学。生员厉九思、叶嘉谟、留萃、张云电等,于明嘉靖间因点易亭遗址改建混元书院,祀王阳明先生,配以范引年,会聚讲学,瓯守洪垣记。又知县李楷即旧府馆改建心极书院,聚诸生讲学,移阳明先生之主于此,置田二十库供春秋二祭,田归儒学收租办祭。
处州南承福建,北接金华,东邻永嘉和四明,地处闽学、永嘉学、四明学、婺学中间地带,实为浙学之枢纽。浙学的形成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处州诸儒是朱子影响浙学的重要推手,而迁居温州的两位处州大儒叶味道、叶适,直接成了永嘉学派的重要支撑。处州在朝官员对理学的每次打压、和保护,都是理学生死存亡的砝码,对理学传承发生过重大影响。而宋亡之后的理学传承,尤借重于处州诸儒。
(作者系丽水市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