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儿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瓯江儿女
乡人杜光庭“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
日期:2023-09-01 10:07    来源:丽水史志(2023年第2期)   作者:吕驾宇 浏览量:

缙云仙都山被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第二十九,名玄都祈仙洞天。如此尊位,源于一篇叫《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的记文。

《名山记》的作者是一个叫杜光庭的人。

杜光庭像.png

杜光庭,字宾圣,号东瀛子,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处州缙云人。浙江省五十大古代文化名人,丽水入围两人,其中一人即为缙云杜光庭。

杜光庭名留青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文学业绩,准确地讲,是那部叫《虬髯客传》的唐传奇,那是唐传奇的典范之作,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

文章写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杨素家妓红拂倾慕李靖,随之私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后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虬髯本是为争夺天下而来,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道自己不能匹敌,于是倾其家财资助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后来虬髯客在扶余国自立为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论及该作,说:杜光庭之《虬髯客传》流传独广。

事实也是如此。明代张凤翼《红拂记》、张太和《红拂记》、凌初成《虬髯翁》,都从中选用题材。后人所称“风尘三侠”,指的就是李靖、红拂、虬髯三人。

除了传奇,杜光庭尚有32首诗入选《全唐诗》,其中不少诗句流传甚广,比如那句:“天柱一峰凝碧玉,神灯千点散红蕖。宝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

综观杜光庭一生,文学创作仅仅是其业余爱好,他的更大业绩在于他是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位集大成者,杜光庭之于道教,如同李白之于唐诗,朱熹之于儒教。今日流传的“杜撰”一词就来自杜光庭,据《太平广记选》记载:(在集成道教的过程中)杜光庭谈神仙事,多出于自造,所以后人称他之所编为杜撰。

杜光庭在18岁之前一直生活在缙云的官宦家庭当中。他天性聪颖,素有神童之称,当时在处州游学的晚唐著名诗人方干在杜光庭7岁那年曾经和他邂逅,短短时间接触后,甚为惊叹儿童的学识,留下了一句:“宗庙中宝玉大圭”而离去。

少年杜光庭钻研的可不是道教而是儒教,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那个时候他的志向,《宣和书谱》称光庭“自少喜读经文,工词章翰墨之学”,《旧五代史》则称少年杜光庭为九经儒生。杜光庭自己则在《咏月》一诗“兵气此时来世上,文星今日到人间。降因天下思姚宋,出为儒门继孔颜”宣扬了自己的济世抱负。

弃儒从道源于杜光庭18岁那年的一次应考经历。

那一年杜光庭参加朝廷组织的万言科选士,在考试中,他才情勃发,赋洋洋万言,表达自己独到的经国治世理念,但由于同年参加考试的一个叫王磷的考生得罪了当朝丞相,导致当年考试中途而废,杜光庭没能中举。(史载:王磷,唐代长沙人。词学富赡,文思敏捷,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被潭州节度使崔铉荐入京参加“日试万言科”,试于使院。磷请10位书吏记录,往来口授。书吏笔不停书,首成《黄河赋》3000字,复作《鸟散余花落》诗20首,近午则已得7000余言。时路岩为相,欲罗致门下,他拒不往见。路怒,遂奏废此科。)客观上讲,杜光庭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纯粹是牺牲品一个。但又正是此事让他认识到“知艰而退,自保逍遥”的重要性,于是他愤而离开家园进入到缙云隔壁的天台山,师从道教名师应夷节学道,一学即八载。

八年苦学的结果是杜光庭的道教知识非常丰富,对道法科教、条列始末进行了考证,验明了真伪,成果斐然,被圈内人士所尊重。公元875年,也就是在杜光庭26岁那年,经过翰林学士好友推荐后,杜光庭得到了唐僖宗的召见,被赐以紫服象筒,充任麟德殿文章应制。

主子器重,正是一展身手的时候。抵达长安后,杜光庭以弘传道教为己任,撰写了《历代崇道记》,还利用“朝廷典籍,省府图书,二京秘藏”,致力于整理道经,著书立说,教内外一致称颂:“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道藏》第32册)

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率领残部逃入蜀地,杜光庭也跟了过去。两年之后,黄巢起义失败,唐僖宗返回长安。杜光庭已经预感到唐王朝的衰败不可避免,觉得自己一个乡野人跟着末代皇帝屁颠屁颠地颠东跑西不太合时宜,便留在了蜀地。

青城山乃蜀之名山,杜光庭慕名拜访,结果山光水色特别是山中白云溪畔气象万千的磅礴气势使他乐不思返,于是就在溪畔古仙人薛昌飞升的地方,诛草结茅建立静室进行修炼,将自己融身于青城山的灵山秀水中。之后的事情是,杜在山中建立了“灵宝道场”,在“太人观”设周天大醮,继续着自己的道教之旅。

光阴如流水,时事如戏法。正如杜光庭的预料,唐王朝终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王建在四川建立了蜀国。杜光庭因学贯古今,被召入宫担任了皇子师。杜光庭不仅学问渊博且足智多谋,不负圣望,王建高度评价他:“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于是加封杜光庭为“广成先生”“谏议大夫”“蔡国公”等。

但杜光庭向来以乡野之人自居,早已习惯出家道士的清静自在的生活规律,于是他便推荐许寂、徐筒夫代替自己的职司。王建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不允许他离开成都。有朝政不决之事,依然跑去向他求教。

公元923年,王建死。后主王衍也是个好道的帝王,任命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让他做了山中宰相。

王建父子好道,让道士杜光庭得到了强有力支持,在四川这个道教发祥地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历史位置。他整理道教经文,制订道门斋醮科范,规范道教音乐,推崇“重玄之道”,积极调和儒道思想,将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道教之中,并将之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并概括意旨,作《道德真经文广圣义》,对道教的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的集大成者和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杜光庭的死,同样具有传奇色彩。

一天,杜光庭忽然对门人说:“青成方创,真宫工程未毕,昨梦朝上帝,以吾作岷峨主司,恐不久于世。”当时,他豢养一只白色的狗,他叫门徒用麻油涂满白狗的腿部,并且用缯布把白狗的四只脚裹好,对门人说:“吾闻油涂犬足,可日行万里逡巡。”办完这件事,杜光庭身披法服,作礼辞天,升堂趺坐而化。

这一年是后唐长兴四年(933),杜光庭84岁。

杜光庭十八岁离开缙云后一直云游天下,最后落脚四川青城山。这之间他是否回过处州缙云不可知,但通过他的一些诗句,我们还是可以窥探到他对故乡的魂牵梦绕。《题鸿都观》一诗就极为真切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亡吴霸越已功全,深隐云林始学仙。鸾鹤自飘三蜀驾,波涛犹忆五湖船。双溪夜月明寒玉,众岭秋空敛翠烟。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然。”

梦中回望故乡终究是不过瘾,于是杜光庭的另一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是移来故土作巴山。

杜光庭的故乡处州缙云有仙都。四川有平都山,杜光庭抵达四川后,将平都山改名为仙都山,将平都山中的平都观改名为仙都观。今日重庆有缙云山,它古属渝州巴县,它的得名同样源于杜光庭——杜光庭来自处州缙云的缙云山下,童年的记忆让晚年的杜光庭倍觉亲切以及怀念……

忘不去的是思念,割不断的是乡情。虬髯客杜光庭,乡人杜光庭也!

(作者单位:丽水中学)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