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青田石雕文化和“农遗”文化展示窗口
日期:2023-09-01 09:47    来源:丽水史志(2023年第2期)   作者:青田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浏览量:

“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20年来,青田县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刻学习领会“八八战略”,从青田这个“华侨之乡”“石雕之乡”“名人之乡”实际出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擦亮青田石雕文化和“稻鱼共生”“农遗”文化两张金名片,努力将青田打造为中国千年石雕文化和“农遗”文化的展示窗口。

一、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不断推动“世界青田”新发展

青田县委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依照丽水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观大势、谋全局、明方向,准确判断青田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科学制定符合青田实际的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世界青田”实现新发展。

(一)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丽水市委为此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县委立足自身区位特点,积极推进接轨上海、接轨温州。2003年7月,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实现在全市率先发展,必须主动接轨上海,大步融入温台;要树立“跳出青田看青田、跳出青田求跨越”的意识。2006年8月,县委制定《关于进一步接轨温州,加强与温州区域合作交流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接轨温州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12月,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充分发挥临近温州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接轨温州,组团发展,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的发展战略。2011年12月,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深化接轨温州,打造世界青田,建设幸福侨乡”的发展战略。为推进接轨温州工作,2008年至2011年,青田连续举办4届接轨温州恳谈会、交流会,双方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八八战略”强调要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切实加强法治建设。县委根据这一部署,致力于推进“平安青田”“法治青田”建设,维护社会稳定。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第1次到丽水时就前往滩坑水电站坝址考察,指出,要精心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真正做到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富得起。遵循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要求,县委不断加大库区移民安置,2003年12月,还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滩坑水电站移民工作的决定》,要求全县干部全力做好移民动迁安置稳定工作,维护青田社会大局稳定。2004年7月,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平安青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协力推进,扎实开展“平安青田”建设。到2008年,青田移民动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6年累计搬迁移民31326人,社会和谐基础不断夯实。2006年8月,县委根据省市委部署,着力推进“法治青田”建设。2011年12月,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继续深化“平安青田”“法治青田”建设,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提高全社会民主法治化水平。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8月,市委出台《关于加快绿谷文化建设的决定》。青田县委根据省委、市委对文化建设的部署,提出了树立“以文化塑造新青田,以文化推进新发展”的文化建设思路,加强文化发展规划,加快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在内的大文化建设,促进侨乡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把加快侨乡文化建设作为青田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2006年12月,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积极培育“文化青田”,坚持把先进文化与青田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特色文化铸青田之魂。在县委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青田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08年,完成县委内冯扩大会议会址修复工程,建成133个村文化活动室。2009年,建立西泠印社青田印学研究基地,启动10个乡镇文化中心项目。2011年12月,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必须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华侨之乡”“石雕之乡”“名人之乡”的文化优势,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地位、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县。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青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33.5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34.22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缩小。

(二)立足侨乡资源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县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世界青田。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县委坚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互动发展,努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2013年1月,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最迫切的工作任务,要紧紧抓住中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利时机,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升全县城乡一体化水平。2016年12月,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把促进城乡一体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资源要素向乡村倾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为推动城镇化建设,2019年,青田全面启动“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规划集中安置点19个,完成搬迁4036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顺利收官,11个乡镇成为省级样板。2020年,青田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大力实施强村富民行动,263个村年收入达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县委围绕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目标,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2013年1月,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绿色城市。2014年,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绿色矿山”1座、市级绿化示范村10个。2016年12月,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深谋绿色布局,深化环境治理,深挖生态潜力,自觉推动转型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2019年,深化工业废气、秸秆焚烧、道路扬尘等专项治理,PM2.5平均浓度下降11.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2020年,青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有机废物处置中心投入使用,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青田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279.3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1.74,共同富裕的基础不断夯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二、保护发展石雕产业,打造青田石雕文化展示窗口

作为“石雕之乡”,青田抢抓文化建设契机,通过完善石雕基础设施,升级打造“中国石文化之都”,不断打响青田石文化品牌,展示青田石文化的艺术魅力。

(一)打造“中国石文化之都”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素有“天下第一雕”的美誉,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国石,在我国民间工艺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青田调研期间专程到石雕陈列室考察。在随后召开的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发挥优势条件,发展特色经济,青田的华侨、石雕、民营经济都是特色经济。

为贯彻“八八战略”和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县委大力推动石雕文化、发展石雕产业。青田石雕博物馆的建设就是重点工作之一。2003年1月,动工兴建青田石雕博物馆。2005年6月,县委成立青田县石雕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向海内外广泛征集石雕精品。2006年11月,“青田·中国石文化”论坛暨青田石雕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博物馆集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中国四大名石收藏、研究、鉴赏等功能于一体,是全国首个开馆的石文化主题博物馆,是一所集中展示青田石雕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宣传青田石文化的主阵地。

为解决石雕加工作坊环境污染问题,2004年5月,水南石雕工业园开工建设,园区于2007年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园区占地面积3.3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9万平方米。石雕工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集中解决了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园区集石雕创作、展示、销售及住宅为一体,成为展示青田石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窗口。2006年5月,青田石雕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类)。

为全面振兴青田石雕文化,2008年7月,县委通过《关于加快青田石文化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弘扬青田石文化,打造中国石文化之都”为目标,把青田建设成为中国名石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和交易中心。11月,举办第3届中国·青田石雕文化节暨第4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集中展出1000多件石雕艺术品,同时还举办石文化论坛、石篆刻艺术交流笔会、石文化系列旅游活动及经贸洽谈等近20项活动。同日,以培养高层次石雕专门人才的青田石雕艺术学校正式揭牌。县委专门建立奖学助学制度,对石雕工艺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并享受每月人均200元的生活补助。学校还聘请本地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定期授课指导。2009年,学校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石雕工艺专业被评为省示范专业,工艺石雕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示范实训基地。

从2008年起,青田围绕打造“中国石文化之都”的目标,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提升青田石雕文化品位、加强青田石资源开发保护、建设石文化产业集群、培养专业人才等,强力推进石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开始,以青田石雕博物馆为中心,结合中国石雕城与青田石文化主题公园等石文化产业基地,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青田石文化旅游区。2011年4月,青田被授予“中国石文化之都”称号。这是对青田保护发展石文化的高度肯定,也为青田的石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同年10月,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成为文化部公布的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石雕)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举办石雕文化节是青田打造“中国石文化之都”的一大举措。在石雕文化节期间,通过青田印石篆刻展览、青田石雕技艺比武、石雕专场拍卖、石文化体验等形式,持续擦亮“中国石文化之都”的金名片。

经过县委和全县石雕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于2015年9月和2022年7月两度授予青田“中国石文化之都·青田”荣誉称号,青田“石雕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青田石雕博物馆.png

(二)推进山口“石雕小镇”建设

作为青田石雕的发源地和青田石的原产地,山口“石雕小镇”于2015年6月被列为省第1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按照“一带三区”[1]的创建规划,山口“石雕小镇”凭借雄厚的石雕人才队伍,依托石雕城、金石花苑等传统的石雕市场,并专门培育交易世界各地名石的“石雕跳蚤市场”,努力建设具有浓郁石雕文化风情的“特色小镇”。2019年3月,打造“石雕小镇”的重点项目——青田石雕文旅综合体开工建设。综合体集大师艺术馆、交易市场、石雕博物馆、商住房为一体,建成后将有力助推青田石雕产业的长远发展,成为集中展示青田石文化的新窗口。

为全面提升石雕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2019年,出台《关于振兴青田石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青田县石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通过实施人才引育、平台培育、企业成长、石文化助推、服务保障等五大工程,进一步推动石雕文化产业多元化建设。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青田石文化产业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2021年5月,青田在“浙里办”上线“点石成金”青田石雕数字化应用。该应用聚焦助推石雕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块链溯源技术,构建石雕“雕刻记录—申报认证—交易监管—政策兑现”全周期在线管理模式,实现石雕信息一键查询、石雕作品安全交易、石雕政策快速兑现。同年7月,青田石雕抖音电商直播基地在山口“石雕小镇”开始试运营,助力青田石雕传统企业探索电商发展模式,加快石雕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到2022年底,基地已入驻各类商家1413家,累计销售额近5亿元。

截止2022年12月,青田共有雕刻人才2000余人,行业从业人员2万人左右。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3人、省工艺美术大师48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21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居全省各工艺美术类行业前列。

三、保护发展“稻鱼共生”系统,打造全球重要“农遗”文化展示窗口

2003年以来,青田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在弘扬、展示青田千年石文化的同时,作为“田鱼之乡”,青田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将青田历史文化的另一张金名片——“稻鱼共生”系统发扬光大,致力将青田打造为全球重要“农遗”文化展示窗口。

(一)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遗”保护项目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05年5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独特的、重点的、巧夺天工的”系统被联台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现村为项目保护地,成为首批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同年6月,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关注这唯一入选世界“农遗”项目,“勿使其失传”。同月,在青田方山乡龙现村举行保护项目授牌仪式和揭幕典礼,标志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这一全球“农遗”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自“稻鱼共生”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遗”以来,县委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面对“农遗”保护无经验可借鉴的困境,优先制定项目保护规划。2005年6月开始,开展制定“稻鱼共生”系统项目保护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11月,举行了“稻鱼共生”系统项目保护规划研讨会,委托中国科学院和浙江大学编制规划大纲。在启动编制规划的同时,推广标准化稻田养鱼技术,即改进稻田基础设施,配套投放大规格田鱼种,适宜控制水稻种植密度和平衡健康养殖等技术措施。通过推广标准化稻田养鱼技术,提升了青田田鱼的品质,增加了养鱼农户的收益,让古老的稻田养鱼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6年7月底,全球重要“农遗”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召开,共同探索项目保护的有效模式。同时,青田将核心保护区的龙现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致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村落。2007年5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06—2015)》正式发布。

按照省委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和市委加快绿谷文化建设的部署,青田在注重“稻鱼共生”项目保护发展的同时,还将青田鱼灯作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重点保护。在方山乡学校、海溪乡学校等设立8个“青田鱼灯舞”传承基地,制定《青田鱼灯保护实施方案》,建立“青田鱼灯舞”文化传承人队伍。2008年6月,“青田鱼灯”被列入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青田鱼灯舞”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代表参加“北京2008”奥运文化广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持续推进“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工作

自全球重要“农遗”授牌以来,青田按照保护规划稳步推进“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工作,完成了项目试点的相关准备工作。2009年2月,FAO/GEF-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试点项目启动暨学术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肯定了中国“农遗”保护的重要性及其适应性管理的重要意义,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给予充分认可。

在“稻鱼共生”系统试点项目正式实施以后,县委着力建立健全“农遗”保护发展工作体系。2010年5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6月,制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暂行办法》,明确保护工作的方针、内容、措施等,打破了全球首批重要“农遗”试点项目“无蓝本可参考、无经验可借鉴”的困境。6月,举行“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5周年纪念活动暨“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博物园奠基仪式,成立“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10月,实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博物园总体规划(2010—2015年)。经过3年的试点项目实施,全球环境基金评估团于2012年4月到青田,对项目开展中期评估,对青田保护试点的主要工作与成效给予充分肯定。2013年5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第1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进一步完善“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工作体系,青田于2013年10月成立“稻鱼共生”产业协会。协会通过规范行业管理,共同维护“稻鱼共生”品牌,搭起政府、市场和行业之间的桥梁。同年12月,青田田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到青田方山实地考察农业遗产项目,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高效生态经营模式表示充分认可。2015年8月,启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十年保护与发展成效监测评估工作。10月,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中国试点总结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授牌1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青田的试点工作顺利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验收评估,成为首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青田样板,成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农遗”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展示窗口。

方山乡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县方山乡政府提供).png

(三)实现“稻鱼共生”向“稻鱼共赢”转变

在“稻鱼共生”项目通过验收评估之后,保护发展工作从以田鱼为重点向鱼米并重转变。通过青田田鱼和青田稻鱼米的品牌打造,实现“亩产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目标,从“稻鱼共生”迈向“稻鱼共赢”。

2016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人到青田考察,认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协同增效,树立了全球典范。”10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5年)》正式发布,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原则,倡导建立“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社区主动、社会联动”的多方参与机制,重点建设青田“稻鱼共生”博物馆、“稻鱼共生”系统生态保护提升工程等项目,开发遗产地田鱼、青田稻鱼米等生态农产品。

按照十年保护发展规划,青田积极发展壮大稻鱼米产业。2016年11月,青田稻鱼米产品在省农博会举行推介会,让更多的人通过稻鱼米来了解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017年10月9日,制定《稻鱼共生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产模式推广,使稻鱼产业全产业链基本形成。为保障稻鱼米的品质,青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的“五统一”标准,加快稻鱼米产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11月,青田稻鱼米成为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2020年4月,“青田稻鱼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推动青田稻鱼米产业步入全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青田还通过举办稻鱼文化节,进一步提升青田田鱼、青田稻鱼米的品牌形象。2018年9月,青田“稻鱼之恋”文化节经农业农村部批准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同年11月,青田被授予“中国田鱼之乡”称号。2020年9月,举行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5周年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遗”这张金名片,助力青田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为积极推进“农遗”保护与稻鱼产业发展,2021年4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青田稻鱼共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强化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区的保护力度,通过开展稻田养鱼扩面行动、保护青田田鱼种质资源、丰富水稻品种等举措,推动全县稻鱼共生产业良性发展。9月,举办第8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由青田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保护与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秘书处设在青田,为“农遗”文化保护、发展、交流、互助提供了新的平台。截至2022年底,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面积达6.04万亩,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29.5公斤,全县稻鱼产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

2022年7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农村部和省政府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强调指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要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2]。

20年来,青田县深入践行“八八战略”,一以贯之重视文化建设,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石雕文化和稻鱼共生农遗文化的全面振兴。通过全方位打造石雕文化和农遗文化的展示窗口,让世界了解青田,让青田融入世界。展望未来,青田将继续发挥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真正让文化成为青田这座城市的灵魂。

注释:

[1]“一带三区”,是指石雕文化风情带、石雕风情小镇核心区、石雕作品创作区、石雕文化休闲区。

[2]《人民日报》,2022年7月19日,第1版。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