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是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20年来,莲都区委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和高度的历史自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对丽水的指示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山区县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不断谱写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1世纪以来,莲都区委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在省委、市委的领导下,科学研判莲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扎实推动全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不断谱写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深入实施“三区”战略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区委以“忠诚使命”的政治担当,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八八战略”的丰富内涵,紧密结合莲都区情,提出了莲都下一步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攻方向。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八八战略”的核心要义。在丽水市委作出“三市并举”战略部署后,2004年1月,区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以“工业强区、绿色兴区、环境立区”为主要内容的“三区”战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围绕“工业强区”战略,区委全面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加快南山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工业经济发展新空间;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医药化工等工业行业,改造提升电气机械等传统工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走“科技兴工”之路。围绕“绿色兴区、环境立区”,全面启动创建以“保护全省生态屏障”为己任的省级生态区。2006年,区委明确指出,“三区”战略是“八八战略”在莲都的生动实践,必须坚定不移抓紧抓实。全面展开工业经济“突围战”,扩大工业总量,提高产业集聚度,有效破解工业发展的要素制约。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着重抓好发展生态经济、大力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弘扬生态文化3方面工作,突出抓好以碧湖工业区块开发为重点的生态工业,以“风情东西”“古堰画乡”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业,以三大“潜力产业”[1]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2010年4月,莲都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区。8月,区委提出,要在“做强长板、做长短板、做好结合”上下功夫,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莲都”,努力把莲都培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11年12月,区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打造“实力莲都”“效率莲都”“养生莲都”,不断提升莲都经济竞争力、人文软实力、环境吸引力。
从2002年到2011年,莲都地区生产总值由44亿元增加到204.62亿元。丽水市和莲都区合力创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二)推进“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区委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求是挺进”的实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谋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红绿融合”发展新窗口。
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考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区委牢记习近平同志“尤为如此”的殷切嘱托,赓续红色血脉,着力推动绿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14年1月,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科学谋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区科学发展路径,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三大莲都[2]”建设的决定》。8月,区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美丽莲都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莲都绿色生态发展。对此,莲都区加大转型力度,积极改造升级生产设备、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使用材料种类,着力打造节约型企业,将“绿色生产”理念贯穿到产品的生命全周期。同时积极招引绿色产业,从2017年开始,不断引入各类低碳智造企业,形成了生态产业集聚群。
2019年10月,为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在“求是挺进”实干精神鼓舞下,莲都一方面用活红色资源,建设中共丽水县委旧址、南乡革命纪念馆、北乡革命纪念馆、丽松宣边区革命纪念馆、三岩寺胡公洞等多个红色教育基地,打造雅溪镇“红色岱后”、老竹镇“红色旅游+莲文化+摄影写生”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莲城雾峰”茶、处州白莲、“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等绿色产业,着力打造集田园风光、智能服务、时尚生活、古今融合、现代产业为特色的碧湖田园新城,积极推进碧湖“田园智谷”、白口“双创”中心、莲都科创总部园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创建,全方位融入“瓯江山水诗之路”黄金旅游带建设,以“古堰画乡”、九龙湿地为核心,依托碧湖平原等独特的山地森林、乡村田园等旅游度假资源,全力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红绿融合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到2021年,莲都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453.53亿元。丽水市和莲都区合力先后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建设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在新的征程中,莲都坚决做好“八八战略”的忠实践行者。8月,区委制定了《莲都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在物质富裕、城乡富美、生活富足、精神富有、社会富安等5个方面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勇当共同富裕丽水领头雁和山区县排头兵,并分领域部署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点任务。同年底,区第十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聚焦聚力城市能级提升、未来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增长、民生优质共享,为与全省同步迈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7月,创新设立共同富裕“1+7”专题小组,统筹跨部门跨领域资源和力量,以更强合力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经过全区上下努力奋斗,莲都共同富裕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2022年,在全省山区26县中,莲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4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2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1,在山区26县中排名第1位。2022年5月,莲都区“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入选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6月,“莲都区古堰画乡以文旅融合打造富裕宜居乡村小镇”入选第2批省文旅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9月,莲都入选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
二、坚持以生态经济为先导,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新引擎
生态是莲都发展的最大优势。在践行“八八战略”过程中,莲都区委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优美生态成为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最亮丽的名片。
(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八八战略”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区委以“八八战略”为指引,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到丽水调研时强调,生态优势不能丢,千万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点经济的利益。区委牢记习近平同志重要嘱托,在2003年3月召开的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实施“绿色兴区”战略,强调要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绿色产业,唱绿色歌、走特色路、打山水牌、建生态区。同年,编制完成《浙江绿谷(莲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莲都绿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基本思路和实施框架。以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和农产品“绿色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创建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区),把城郊型农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菜园、花果园、休闲乐园等。在区委的推动下,莲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畜禽养殖三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格局。“山水”牌西瓜生产基地、无公害长豇豆和“绿园”本鸡生产基地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级认证;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3家,碧湖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成为全市唯一获得国家财政部扶持的国家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
为深入推进“绿色兴区”战略,区委着力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方式,并部署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全面建设省级生态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委进一步强化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序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通过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实施绿色农业品牌战略、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多方面举措,取得一系列可喜成效,绿溢莲湖黄瓜、燕云甜玉米、碧湖绿源鲜蚕豆、飞鸟合作社竹笋等4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处州牌山茶油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供销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加快构建。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工作取得突破,2007年,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大花蕙兰项目在大港头镇玉溪村落地。
2008年8月,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进一步作出部署,突出抓好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高效生态农业;推动落实生态河川修复、环南明湖整治、瓯江采砂管理等工作;加快推进以红色文化、通济堰农耕文化等为重点的莲都特色文化建设。接着,编制《莲都区旅游空间布局战略规划》,明确了“秀山丽水、画乡莲都”的主题形象定位,推动旅游业发展驰上“快车道”,加快推进以“风情东西”为依托的乡村风情旅游线和以大港头、碧湖等村庄连点成线的农家乐园旅游线建设。与此同时,全面启动丽水农业生态科技园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2011年12月,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瓯江水系、九龙湿地、黄村水库等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建设生态林业和森林碳汇基地,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汲取生态系统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通过落实瓯江干流莲都段河道采砂“双限”工作,深入开展“六城联创”[3],统筹推进“千万工程”、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4]、“四边三化”行动,全面开展以提高城乡环卫水平为重点的“洁净村居”创建活动等,到2012年,莲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实现全省“八连冠”,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古堰画乡”景区列入丽水十大景区,东西岩景区成为市区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二)奋力走好革命老区绿色共富之路
围绕打造“三大莲都”总目标,区委着力构建内生型的绿色发展体系,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力发展生态经济,奋力走好革命老区绿色共富之路。
推进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关键。区委聚焦聚力生态工业发展,力争率先破冰、勇当头雁。为让企业做大做强,构建起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平台“二次创业”,吹响“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号角,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出台《莲都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及促企业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此外,还通过创新产业链“山海协作”模式、建立企业人才培育机制等,不断推动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莲都瞄准半导体、大健康、新能源三大实体产业、新兴产业,全年新签约落地项目31个,合同投资额增加160.56亿元,同比增长258%。同时,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丽水蚂蚁链产业创新中心、华为(丽水)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百度人工智能标注研发基地等项目先后落地运营。2022年,莲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发展总指数排名丽水前列。

生态农业是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区委明确并实施“3﹢2﹢1”农业农村产业布局[5]。针对处州白莲产业,积极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精准开方”,开展院地合作,邀请省市专家,联合区镇两级农技人员、种养大户等组建“莲鸭共生”产业发展专家团队,2019年,将白莲种植与养鸭产业有机结合的“莲鸭共生”种养殖技术在老竹镇老竹村开始落地实验,成功实现了“一亩田、百斤莲、千斤蛋、万元钱”。针对茶叶产业,在茶叶种植提质扩面、品牌培育、人才科技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构建“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的共富型经营发展模式,致力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打响“莲城雾峰”区域公共品牌,与农业农村部共同承办“国际茶日大使品茶”,“莲城雾峰”2021年第一杯春茶活动。还坚持遵循自然农法,大力培育新型特色农产品,倡导不使用化肥、农药,充分发挥水质优良优势,以传统农耕智慧,培育“安全、放心、原生态”精品农产品,有效凸显农产品原生价值。涌现出润生苔藓、晓峰金鱼、轩德皇菊、处州蜂业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其中,处州蜂业林下养蜂复合经营入选2022年省第2批“一亩山万元钱”高质量基地名单。经过努力,莲都先后创成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和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生猪增产保供获评省“争先创优”行动最佳实践。
生态旅游是革命老区实现绿色共富的重要抓手。依托革命老区深厚文化底蕴以及省级生态区的优良生态环境,区委提出“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山水生态资源,引进旅游,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做亮“山”字文章是推动农旅深度融合的关键。区委着力打好“山耕”“山居”“山庄”“山味”和“山玩”“五山”组合拳,满足游客吃、住、游、购、玩需要,真正实现农旅大融合。依托“丽水山耕”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让产品卖出好价钱,满足游客购物的需要;做好“丽水山居”,给客人一个愉悦的心灵居所,满足游客住宿的需要;建好“丽水山庄”,让城市人当一回庄园主,满足游客游玩体验的需要;做足“丽水山味”,让城市人享受舌尖上的回忆,满足游客吃饭的需要,打造可欣赏的“秀山丽水”、可回味的“诗画田园”、可体验的“养生福地”、可颐享的“长寿之乡”,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2017年,莲都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2021年又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坚持以历史文脉为底色,持续提升“画乡莲都”文化软实力
“八八战略”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决策部署,搭建起了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20年来,莲都区委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坚持以历史文脉为底色,持续提升莲都文化软实力。
(一)打造“古堰画乡”特色文化
古堰,即通济堰,位于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全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001年6月,通济堰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通济堰深深影响了碧湖平原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至今仍深深植入碧湖人的精神之中。画乡因一条瓯江贯穿全境,使其拥有了丰富的水生态资源,加之小镇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保存完好,20世纪80年代,丽水一群本土画家效仿法国巴比松画家“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精神,经常成群结队来到这里,描绘瓯江两岸的美丽景致,这里成为了“丽水巴比松油画”的发祥地,“画乡莲都”开始闻名全国。
2005年,丽水市委作出建设“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的决定。按照“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形象定位和中心城市区块功能布局,将“古堰画乡”打造成为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行画生产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2006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古堰画乡”考察时指出,古堰画乡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很好,促进就业,还能培养人才。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为“古堰画乡”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以“八八战略”和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区委紧密围绕艺术小镇、创作小镇、旅游小镇“三镇合一”的发展定位,接力做好“古堰画乡”保护传承、活态利用、人文交流3篇文章,推动小镇生态、文态、业态、形态融合发展。
2008年,“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投资18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创作度假区建设;引进一大批行画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行画市场。2010年,完成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基地招商引资工作,投资1004.6万元进行项目建设,“三基地一中心”整体框架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古堰画乡”常态化举办双龙庙会、港鼓鸣奏、“船帮号子”合唱等经典民俗活动,采集文化要素单体文本230个,编纂出版《通济堰》《千年港埠》等书籍20余本,情景文字相结合,唤醒千年古堰人文记忆,打造“古堰画乡”特色文化。

(二)特色文化助力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立足“古堰画乡”生态环境、历史底蕴和人文艺术,加强国内国际文化交流协作,扩大品牌影响力,地方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
2014年,区委以通济堰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名录为契机,全面活化利用遗产,建成“世遗”通济堰馆和民俗农耕馆,利用实景搭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体验等新兴技术,生动再现南朝萧梁天监年间水利工程技术及农耕文明景象,古堰文化得到进一步深化、活化。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对丽水的好空气、好环境,以及“古堰画乡”独特的“巴比松画派”记忆犹新。区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挖掘“丽水巴比松油画”发展文脉,构建“社会资本代建+政府出资回租+商家无偿使用”租用新模式,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艺术创意产业孵化中心,打造集中国江南巴比松、博兰当代美术馆、艺术画廊为一体的现代艺术集聚区,推动油画创作、培训、交易、鉴赏、收藏、会展全产业链发展。同时与知名电商合作,打造国内领先的当代艺术品网拍平台——艺术盈,在线销售作品涵盖油画、版画、插画等多个画种,满足从消费级至收藏级多样化艺术品需求,持续提高“丽水巴比松油画”市场竞争力。
2015年,莲都首次赴法国开展“一带一路”交流活动,与法国巴比松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实现中法巴比松“百年握手”。2016年,“古堰画乡”与各类艺术院校开展合作,成立“院校联盟”,与中国美协、浙江美协保持密切联系,举办中国美协名家古堰画乡采风写生行、中国最高规格的写生大会等活动,扶持“在水一方”等龙头企业发展写生产业,获评中国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吸引中央美术学院等300余家院校在此建立实践基地,年接待写生人数15万人次以上。同年,集油画艺术、水上表演、文创美食等复合型艺术于一体的首届“古堰画乡”小镇艺术节开幕,推动艺术与旅游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莲都组织开展艺术赋能与乡村振兴、新媒体浪潮下文旅发展新常态等主题论坛,采用主题演讲与圆桌访谈相结合形式,探寻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2019年、2020年连续举办丽水“巴比松”国际研讨会,承办10年5届全国风景油画双年展,吸引了国内外千余名艺术家、学者参与。至2022年底,本土画家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310人,入驻景区艺术工作室、画廊从2012年的38家增加至126家,上架油画艺术品近10万余件,油画年产值达1.2亿元。
在做大做强“古堰画乡”特色文化同时,区委还深度挖掘瓯江匠人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文创产业地标。立足“中国摄影之乡”先天优势,定期举办丽水摄影节、“瓯江行”摄影大展和世界摄影论坛,促进瓯江帆影、畲族婚嫁、田园牧歌等民俗文化借助影像力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发挥“青瓷”“木作”“皮艺”“蓝染”4个匠人空间“孵化器”作用,邀请艺创匠客、“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现场培育手工艺制作方法和技巧,实现文创产品研发设计、技能培训、生产制造、市场流通全链条发展。衍生发展“文创+市集”“创意+手工”“艺术+茶饮”等产品体验,打造“大樟树市集”体验活动、“莲仔”旅游标志、“山自在”茶品牌等文创金名片,推出画乡木作、画乡香囊等20余种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全力培育小镇新吸引力和盈利点,推动莲都文化软实力更进一步、更快一步。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莲都区委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山区县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美居、美心、美颜、美智、美体、美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美格局。展望未来,莲都区委将把牢忠诚使命的内核、求是挺进的特质、植根人民的指引,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强大引擎,在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伟大实践中,成为积极的开拓者、成功的示范者。
注释:
[1]三大“潜力产业”,是指茶叶、瓯柑、笋竹两用林。
[2]“三大莲都”,是指打造“实力莲都”“效率莲都”“养生莲都”。
[3]六城联创”,是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先进城市。
[4]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是指农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生态农业推进行动计划、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农民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农村机制体制创新行动计划。
[5]“3+2+1”农业农村产业布局,“3”是指茶叶、蔬菜、水果三大主导产业,“2”是指莲鸭共生、畜牧业两大特色产业,“1”是指超市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