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金秋十月,青田县政府围墙南边五十多米的东门菜地里,县画帘厂正在扩建竹编车间。突然工地上发现了一座唐代古墓,墓碑上刻着“唐县令朱公墓”几个字。莫非是传说中“朱剥皮”的墓?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青田县城。我听说后马上赶去看个究竟。等我赶到时,已人山人海,砖砌的拱形墓室已打开,工作人员正用小铲小心翼翼地清理墓中的泥土,人们议论纷纷……
朱匡是青田唐代的一位县令,陕西西安人,名气较大。历代的《浙江通志》《处州府志》《青田县志》都有关于他的记载,而且是唐代青田县唯一的名宦。据清光绪《处州府志》:“唐县令朱匡墓县南五十步教场巷侧。案:《通志》:匡,京兆人。光启(885—888)间令,勤吏事,卒官,民不忍其丧去,留葬旧治前,子孙居此守冢。”这一记载至少说明四点:一是自唐景云二年(711)青田建县以来,县治一千三百多年地点未变;二是朱匡确有其人,而且是个好官(名宦);三是朱匡的墓真实存在;四是朱氏子孙守冢确有其事。
再回到发掘现场。古墓并没有被盗掘,但棺木和尸骨全都变成了泥土,只挖到了四个铁环和一枚包金的发钗。铁环先出土,到底是什么用途?众说纷云。我倾向一位老者的说法,他说“陕西那边丧葬,棺材是悬空的,铁环和墓壁上的铁钩就是吊棺用的。”在清理尸骨头部位置泥土时,突然刨出了一个金灿灿的东西,挖到黄金了,在场的人惊呼了起来。拿上来一看是一枚包金的发钗,而且己断裂,外面是金的,里面像是锡或铅,重量还是有的。发钗长度大约10厘米,筷子一般粗,一头大,一头小,小的那头还连着两根金针。随葬品只有一枚金发钗,大家都说这个县令有点寒酸。
墓坐南朝北,半圆型,正对着县衙。墓是用瓯江里的鹅卵石砌的,除了墓碑,没有一块条石。如此简陋的墓却葬在县衙前面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朱匡勤政清廉,面对县衙是让后任和其他官员学有榜样;也有的说,朱匡是北方人,朝北是对着自己的家乡等等。
朱匡墓发掘后不久就迁移到太鹤山问鹤亭上面六十多米右边的路旁。因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墓碑没有砌上。原来的那块墓碑现在不知去向。
在发掘现场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是“朱剥皮造城”的传说是真是假。传说朱匡任县令时,青田无城墙,年年洪水泛滥。朱匡截留三年税赋率民众造城,后来奸臣告状,他被处以剥九层皮的酷刑。这是人们口口相传一千多年的传说,加上正史、野史的记载,朱匡造城蒙冤,后又昭雪应该是真的。那时造城和明代知县李楷、县丞熊缨造城并不矛盾,只是规模不同而己。据油竹下村《朱氏宗谱》载:朱匡是唐僖宗光启二年(886)6月后中的制科进士,当年年底任青田县令,年三十余岁。朱氏京兆郡大宗祠原在青田宝幢街,清朝时被大火烧毁。
(作者单位: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