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起莘(1220-1278),字耕道,号尧庵,南宋遂昌大柘人。祖籍河南,其曾祖父尹复臻,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任遂昌县令,辞官后因爱遂西柘溪山水秀丽,遂卜居柘溪(今大柘),为遂昌尹姓始祖。《平昌尹氏宗谱》中以尹谊为第一世祖,按世系表,尹焞为第六世祖,尹复臻为第八世祖。
尹焞(1071-1142),字彦明,一字德克,唐朝工部尚书尹思贞13代孙、北宋初刑部侍郎尹崇瑞5代孙,世居河南洛阳,为著名理学家程颐直传弟子。宋靖康年间以布衣召见,恳辞千归,赐号“和靖处士”。宋绍兴年间,复如入京,历官徽猷阁待制、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太子少师等职。逝世后,追封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元代时追封文正公。清雍正二年(1724),奉圣旨配享孔庙,为七十七先儒之一。
尹道,讳复臻,字伯良,宋乾道年间任遂昌令,至仕卜居於邑西之柘溪,是为平昌尹氏始祖。人称“道公”,大柘镇街头村的尹氏祠堂叫“道公祠”,为遂昌尹姓的总祠。
尹起莘为第十一世祖,隐居不仕,著《资治通鉴纲目发明》,被誉为布衣史学家,史称“尹遂昌”。
隐居不仕著《发明》
尹起莘生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三月九日。他自幼博览群书,精研历史,学问渊博。民间传说,尹起莘年轻时参加科举,当时因有考生私下携带经文,临场作弊,监考官要对考生搜身。尹起莘感觉临场搜身有辱自己的人格,就愤然而回,隐居乡里,潜心研学。遂昌县城西103千米的柘岱口乡尹家村附近有“仙人叠石”处,磊石高盈丈,上大下小,巉岩可畏,相传仙人在此叠石为戏而名。石旁旧有仙峰庵,尹起莘曾在这里读书、讲学。今尹家村即为尹姓后裔居住,村庄以尹姓而名。
尹起莘精心研究历史,“有感于古今治、乱、兴、亡之变”,在朱熹《资治通监纲目》的基础上,发其旨意,著《资治通鉴纲目发明》五十九卷,刊行后即受到世人的推崇。
《资治通鉴》是北宋名臣司马光(1019-1086)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历时十九年完成。此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起,写到五代时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全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定名为《资治通鉴》,共有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
因《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史书,更正《通鉴》谬误,补其缺漏,删繁就简,浓缩精华,编写成《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讲述战国(403)至五代(959)的历史,开创了纲目体的史书。卷帙约为《资治通鉴》的五分之一,提纲挈领,简明通俗,问世后广泛流传。
尹尧庵在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基础上,阐发文公(朱熹)之旨意,写成《资治通鉴纲目发明》五十九卷,深得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魏了翁的赏识,并为之作序。《序》中说:《发明》根据《史记》直书韩、赵魏三家分晋立国之事,并未事先请命于周,曹操敢于篡夺汉室政权而不惧怕舆论谴责,深得朱文公秉笔之意。《发明》阐发《纲目》奥旨,“微言大义,阐发无遗,正例变例,犁然各当。《纲目》者,朱子之《春秋》;而《发明》者,《纲目》之《公》《谷》也。”(俞樾《纲目发明》序)
《发明》版本的流传
《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刊行后,官府进呈朝庭,与《资治通鉴纲目》同时流行。后受历代推崇,被列为内府(王室)作为善本庋藏。然遂昌民间尚未有刊板。
明崇祯十五年(1642),遂昌乡贤包万有在县城项姓家中,借得永乐年间的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四本,每本上有“表章经史之宝”的玺印。是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田义善馈赠时任给事中项应祥(遂昌县城人)的。于是,包万有便“命人用宋字缮写,分为六本,稍小其字,每行每字悉依原本”,打算刻印。当时,恰逢包万有应邀参加续修《处州府志》,包万有与博士钟先生提及此事,得到了钟先生的重视和支持。于是钟先生率诸生各出赀,于清顺治八年(1651)在处州府学刻印。书版存在处州府学,后年久散佚。清雍正年间,府学教授陈勉之倡率重刻,以广其传。因众人捐资,刻版收藏无定,后又残缺。清嘉庆九年(1804),尹姓裔孙尹鋐等,取雍正旧刻,重加校正,补镌完善,书版由道公祠保存。清咸丰八年(1858),遭粤寇之乱,书版又缺之大半。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柘尹姓道公祠重修《平昌尹氏宗谱》时,族人将《资治通鉴纲目发明》的书版修复补刊,以还旧观。清光绪二年(1876),大柘道公祠重印《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尹姓裔孙循年请俞樾为之作序。
今遂昌县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二年(1876)的《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刊本,共六本。书高29.5厘米,宽17.3厘米,版框高22厘米,宽14.7厘米。白口,单黑鱼尾。半页8行,每行大字18个,小字双行,行21字。
大柘镇柘溪上村街头的叶锦雄家藏有《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刊本,共六本。书高29.3厘米,宽17.4厘米,版框高22.4厘米,宽15厘米。白口,单黑鱼尾。半页8行,每行大字18个,小字双行,行21字。第一本的封面盖有朱红方印,印高9.2厘米,宽8.7厘米,印文直排5行,每行8字,“紫阳纲目先祖发明/遂有家板不准翻印/是以海内天球比珍/民国辛未尹祠重印/先祖安位作纪念品”。(民国辛未为民国20年,1931年。)从书的页面来看,版式与县图书馆藏的清光绪二年(1876)刊本相同。
2013年,大柘镇柘溪上村的尹炳根对《资治通鉴纲目发明》进行初步标点,其女儿尹琼英打印成初稿,历时三年。后约请王正明先生校正,2016年7月,遂昌县图书馆出资排印。2018年,中共遂昌县委宣传部委托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遂昌文献集成》,宋尹起莘著,王正明、尹炳根点校的《资治通鉴纲目发明》,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18年7月出版发行。
地方世代崇宋贤
尹起莘以布衣之身,研讨史学,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开创了民间研究史学之风气。他以《资治通鉴纲目发明》济世扬名,受世人尊崇。自宋以来,诸多名师宿儒沈誉称其为“布衣史学家”“贤佐春秋”“理学世家”“名儒世胄”,并尊称尹起莘为“尹遂昌”等。
元至元戊寅年(1278)九月十五日,尹起莘终于柘溪家中。葬大柘街头村西至培坞村方向约1.5千米土名“西翠”(也有写作“西处”)的山上,艮山坤向(坐东北朝西南)。传说,当时的风水先生选中这块坟地,认为风水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前方缺少一个小山凸。于是,尹姓家中就雇人到别处挑土来堆成一个山凸。据说,光供挑土的人用餐吃菜就杀了九条牛。所以,这个人工堆成的山凸就叫“九牛凸”。
明正德七年(1512),遂昌县令张钺在县城孔庙的泮池右创建乡贤祠,请宋代遂昌的龚原、尹起莘二人首批入祠奉祀。后,尹起莘又入祀处州府乡贤祠。旧时,大柘老街的尹社有一个祭亭,祭亭跨街拱门的门额上刻有“宋贤旧里”“耕乐流风”的匾额。“宋贤旧里”表示宋代贤人居住的地方,就是纪念尹起莘这位宋代乡贤的,“耕乐流风”表示尹氏耕读礼乐的家风。
明万历年初,浙江省学政苏浚在遂昌县城文昌阁东为尹起莘建专祠,俗称“尹祠”,春秋委官至祭。明万历十三年(1586),知县王有功申请省学政批复,准许尹姓后代子孙以秀才的资格和待遇奉祀。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段宏璧捐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王憕、训导王世芳创建后楹,后又被水倾圯。清道光二年(1822),尹姓后裔捐资改建至孔庙泮池右侧。
明天启三年(1623)春,县城包万有到大柘拜谒尹起莘墓。尹姓后人陪同包万有到西翠山上,但墓的形制已不清楚,深感意外。于是,包万有请工匠凿石为碑,并修葺墓地。墓碑崇四尺,跌一尺六寸,题曰“宋乡贤尧庵尹先生之墓”,左题“天启三年三月”,右题“邑后学包万有立”。尹起莘墓修好后,十一月初,包万有备了鸡酒祭祀,并作文以祭之。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墓又圯坏,尹姓后裔再次立碑重修。
20世纪70年代初,街头村造小水电站,将墓碑搬来装在水轮机下用作涵洞盖板。1993年,村中尹姓后裔组织人员把墓碑起出,搬到西翠重修尹起莘墓。
2013年,大柘尹姓宗亲集资维修尹氏总祠——道公祠。2018年,尹姓宗亲集资15000多元重修尹起莘墓。墓周围的山坡已开辟为茶园。墓碑横式,两边石柱夹立,碑高0.64米,宽1.27米。碑文直排楷书阴刻,当中大字5行每行3字,“天水郡十一世太祖号尧庵尹公之墓”,右署“严溪、南溪两岸裔孙百拜敬立”,“尹姓子孙重修”。
2019年2月,尹氏宗亲在大柘举办尹起莘(尧庵公)文化节暨尧庵公诞辰800周年庆典。
前人有诗赞:“史册功臣垂竹帛,春秋享祭傍宫墙。岩阿事业千秋颂,说道布衣尹遂昌”。
(作者单位: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