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阳历史悠久,素有男耕女织的优良传统,“桑、茶、烟”三张叶是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自1985年开始创办毛纺织厂,纺织服装行业悄然兴起。1993年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23%,在工业体系中,纺织服装业已独占鳌头,行业门类齐全,出口创汇额比重大,有20多家企业;其中第一毛纺厂、第二毛纺厂、织绸厂、丝厂、凌翔羊毛衫厂、真丝针织厂等都是拥有一定规模的行业骨干,第二毛纺厂跃居全区乡镇企业之首,跻身全国500家先进乡镇企业行列。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丽水地委于同年8月提出“两沿一镇”(即沿江搞开发,沿路办市场,集镇办工业)的发展战略。松阳县委、县政府抓住当时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决定在龙(游)丽(水)省道线松古平原地段建设总长为15公里的“工贸长廊”,以西屏、古市、望松、赤寿两镇两乡为依托,建设工业区、商贸区和农业综合开发区。并着手实施松古平原“工贸长廊”规划,道路南北两侧各划出土地200米,其中30米辟为绿化带,其余170米开发前为店铺、后为企业车间的工贸区。通过工贸区建设,逐步形成松阳县发展较快的经济带,并由此向南北辐射,带动全县经济较快发展。长廊中心地带——古市镇十五里村对沿公路两旁290余亩土地进行集体统一征用,引资开发。县政府制定规划区内进一步放宽的优惠政策。
1994年5月,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讨论“振兴松阳经济与建设浙南纺织城”议题, 就建设“浙南纺织城”的可行性、发展目标及施行策略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浙南纺织城不只局限在交易场所硬件市场建设上(仅指规模市场),更是把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松阳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行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销优势,其中最关键是扩大规模生产和提高纺织行业组织化程度。从“九五”期间及长远发展上看要上高水平的技改项目,以第二毛纺厂、第一毛纺厂、织绸厂、丝厂、县纺织厂等企业为龙头,对“散、小、低”的企业实行兼并、联合,组建科工贸,跨部门跨地区的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协作,形成集团化经营,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纺织服务企业,开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活动,形成以生产某一产品为主的“专业乡”和“专业村”。
建设纺织城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牵涉到政策制定、资金筹集、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在当时,首要任务是加强宣传力度,统一认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这项工作。
1994年9月,“浙南纺织城”有纺织服装骨干工业企业20余家,主要产品有高、中、低档羊毛纱、丝绸被面、大提花贡缎、白坯布及各种羊毛衫、丝针织内衣和其他服装。有毛纺织、丝绸织布、羊毛衫织造、真丝针织、服装加工等行业。毛纺织行业:有毛纺厂4家,年产各种粗纺纱达1000多吨,产值近1亿元。织绸织布业:织机250多台,年织绸能力400多万米。羊毛衫织造业:有中外合资奥丽多制衣有限公司、凌翔羊毛衫厂、贝丽尔针织厂、星辰制衣有限公司等企业,有200多个流行款式羊毛衫品种。真丝针织行业:有县丝厂、丝针织厂、古市织绸厂等企业,真丝内衣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服装行业:有服装厂5家,年产20多万件。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纺织,已初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优势,拥有一批骨干企业,拥有一支自己的技术人才和销售队伍,在浙西南地区已形成相当的优势。
县委、县政府利用松阳电视开播之际进行大力宣传,建设“浙南纺织城”的战略不断深入人心。随后多方筹措资金,利用好预算外资金和金融主渠道作用,积极引进县外资金、技术、装备及专业人才,搞职业教育,培养自己的技术、管理人才。调整、优化纺织服装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分布格局,重点扶持市场容量大、基础好、科技含量高、在浙西南地区有一定地位的产品,形成拳头名牌产品。同时加强外向联系和技术协作,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松阳县委县政府还先后制定了纺织服装工业“九五”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出台了扶持纺织服装行业的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多方筹资、扶持等方式,努力发展“拳头”产品,培植“龙头”企业,建设纺织服装“专业乡”和“专业村”。县委的设想,建设浙南纺织城实际上是实施工贸长廊的具体行动,有政策的延续性。
(作者单位:松阳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