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秋试”铸就师生情 ——汤显祖与何镗的师生情结
日期:2023-06-07 09:53    来源:丽水史志(2022年第4期)   作者:杜 若 浏览量:

汤显祖(1550—1616),豫章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何镗(1507—1585),处州(今莲都)人。两者生活的区域不同,且相距近千里,本属无缘相会;年龄相差32岁,辈行有别,简直为两代人;社会地位更是悬殊,有着级差,交友圈就不同。而一次“秋试”的偶然交集,门生与恩师结下半个世纪的情缘,堪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绝妙的佳话。

汤显祖生长的临川,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它不仅景色清幽,物产富庶,而且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这里“民秀而能文”“乐读诗书而好文辞”(《临川县志·风俗志》),故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汤家祖辈虽不曾出仕为宦,却是耿介自赏、乐善好施的书香门第,故在社会上也颇有声誉。

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 。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明·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汤氏宗谱》卷首)

汤显祖自幼在家塾就读,先由父亲教授八股文和“四书”“五经注疏”;且记忆力惊人,读书过目不忘,被乡里誉为“神童”。

为诸生时,太仓张公(抚州同知)振之,期予以季札(春秋时吴国贵族,多次推让君位)之才。婺源余公懋学(抚州推官)、仁和沈公楠(南昌推官),并承异识。(《负学吟·序》)

对于少年的汤显祖,当地官员多刮目相看,对他期望甚高。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秋,抚州府又到了每三年一次的岁试,各县的生员都赶到临川参加考试。这是生员最后的一场考试,决定着门生一生的前途,因而行省十分重视,选派学道亲临考场主考。而这次来抚州担任主考官的,正是江西提学使何镗。

关于何镗的履历,《处州府志》《丽水县志》均有介绍,但没有董裕惟《明故嘉议大夫宾岩何公……墓志铭》具体而翔实,不漏节点:

甲午,举于乡。丁未,试南宫,第三人。观礼部政,士有骯髒(刚直)者,见迕时宰。公托诗为讽,……谪授乐平(今属江西)县丞。……公纠以法,时以德教孚格之相戒勿犯,擢进贤县令。孜孜求理,务以德驯……两台荐治行第一。……稍迁开封府丞……剖剧如流……寻,迁刑部员外郎,狱多平反。……时粤寇张琏称乱……岭东平,多公力也。捷奏,受上赏,晋江西提学副使。(《董司寇文集》卷之七)

明嘉靖十三年(1534),二十岁的何镗中了举人。三十三岁中进士后,他先在礼部观政。又因讽谕上司,被谪贬为县丞。在县丞任上,他以法纠俗,以德化民,再升为县令。在进贤,何镗用法不阿权贵,以刚直严明著称。调任开封府丞,他厘奸剔弊,强宗为之敛手。升任潮阳知府,进剿张琏,扫平倭寇。右迁刑部员外郎(副部),伸张正义,平反冤案;还与同事并肩,切磋学问,声震文坛。随后,何镗出任江西提学佥事,掌管行省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勉诸生以身心性命之学。几年后,执政认为“江省得人,于兹为盛”。

这次他亲到临川主持府试,先是笔试帖括(科考文体),即写作八股文,然后再进行面试:

予年十三,学古文词于司谏徐公良傅,便为学使者何公镗见异,且曰:“文章名世者,必子也。”(《负学吟·序》)

汤显祖精于八股文,在众多考生中“雄其曹偶(同辈、同类)”,脱颖而出。而何镗是真正的伯乐,独具慧眼,善识英才,赞赏汤显祖卓荦不群,气度不凡,预测其日后必以“文章名世”。

面试八股文时,何镗以“书案”作理学破题,让汤显祖即席回答,借以察看其文才与志趣。主考官刚出了题,汤显祖灵机一动,马上联想到《朱公文集》中的两段名言:“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唯是器之理则道也。”(卷三十六《与陆子静书》)“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形有状是此器。”(《语类》卷九十五)随即悟得:主考官要他回答的,正是朱熹理学中一个重要命题。而在汤显祖看来,这样的理学破题并不难。他对着面前的书案,油然想到:这不正是有形有状之“器”,可谓形而下者;生员们用它学到了“道”,那不就是无形无影之“理”,可谓形而上者!于是,他引用《易经·系辞》的原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汤显祖脱口而答的破题,既切题而不拘泥,简明而扼要,完全符合八股文代圣贤立言的要求,又显得颇有气魄,雄奇而阔大。

人到中年的何镗,已是被“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管州县、省风俗)荐治行第一”,还官至副部、行省大吏,既有文韬又具武略。听了汤显祖的回答,不禁拍案叫绝,啧啧称赏,立即决定推举该童生。第二年,汤显祖就被补入临川县学为诸生(生员),开始享有免除徭役等特权。千里马遇上伯乐,再经点拨和奖掖,自当奋蹄疾驰。此后,汤显祖在“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诗卷》一〈八〉〈三十七〉)。彼其时于帖括之外,已能为古文词,‘五经’而外,读诸史百家、《汲冢》《连山》诸书矣。”(明·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

何镗与汤显祖“秋试”的偶然一次交往以后,两人就分道扬镳,在从政与科考、出仕的道路上各奔东西与南北,再无缘交集。

何镗后期的经历,《墓志铭》亦有载:

徙参滇政,平凤贼之乱。念尔尊人且老,遂移疾乞归养。当事者迟之,谓公已陪推纳言,即内擢,可旦暮也。公不待报,即行。……新郑相公柄国,起公掌宪广东,以母老固辞。江陵相公……起公河南布政使,辞益力。……朝省路屡荐,辄以疾辞。

参政为布政司正官,主管行省的民政与财政。升任云南参政后,何镗又平定贼乱。不久,以亲老乞养,获得朝廷恩准,回归故里侍奉双亲。后来,宣抚使、按察使因何镗有“异才”,屡次向朝廷荐举,朝廷也准备任命他为广东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与监察)、河南布政使,都因为何镗淡泊于官,因侍亲尽孝而均未赴任。自中年起,何镗一直隐居在莲城梅山的翠微阁和悠然堂,展卷赋诗作文,接待宾客,教子读书。晚年的何镗,勤于著述,成书颇多:形成《古今游名山记》十七卷,是采集《史记》和一些文集的游览之文编辑而成,被录入《续修四库全书》;编辑过中国首部丛书——《汉魏丛书》一百种,多为古经逸史稗官野乘之作。原稿未刊,万历间新安人程荣选刻其中三十八种,何允中为之补刻,增至八十种,编为《广汉魏丛书》。清乾隆间,王谟又重加编次,再增至九十六种,题名《增订汉魏丛书》;编校《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并作序,后收入《四部丛刊初编》;还撰有《历代舆图》《中州人物志》十二卷、《修攘通考》六卷、辑杂抄载籍《高奇往事》十卷、著有《翠微阁集》(失佚)等书。

在何镗著述中,对本地最有影响的是《栝苍汇记》。明万历六年(1578),处州知府熊子臣偕诸县大夫请出何镗总纂新志。这是基于宾岩博学多才与众望所归:

盖先生经明行修,负海内之望。其所论著,言天下事甚当。矧(况且)栝之为郡,又先生必恭敬,止(仅,只)者有能绍明世纪胜迹,晓将来以无废郡国之史。(熊子臣《栝苍汇记•序》)

经过八个月“娓娓忘倦”地“稽辑故实,搜罗遗逸”,终于在次年春天付梓。全书十五卷,分十七门,有三十余万字。处州的方志编写,宋绍兴年(1131—1162)始为《处州图经》,宋嘉泰(1201—1204)初郡人陈百朋始为《栝苍志》,均早已失佚。明成化年间(1465—1487)刘宣编纂《处州府志》,也撒落异地它域。而《栝苍汇记》保留了前朝不少文史资料,比起旧志则要更全面、具体、详尽,故内容相当丰富,并为以后的四部府志(万历、康熙、雍正、光绪版)奠定了范式。因而,它一面世就评价甚高:

今栝志虽不过止于一郡,然读之简而文,核而当,详而有体。(熊子臣《栝苍汇记•序》)

何镗“生长世德之家,游宦太平之世”“丰采颙昂(气度不凡),履操方洁”(《墓志铭》),学问渊博,著作等身,影响深远,堪称明代后期的一位大学者、大文豪。明万历十三年(1578)正月,七十八岁的何镗卒于家。后,入乡贤祠。

汤显祖后来的科考之路,开初一段较为顺畅:十四岁中了秀才,二十一岁秋试中举,名列第八,享“有时名”。可自二十二岁起,一连四次赴京会试,都名落孙山。期间,虽享有文名,受人瞩目,却因“守正不阿”的品性,拒绝首辅张居正的结纳和拉拢,因而两次都榜上无名。直到张居正死后一年,三十四岁的他才中进士,且为第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走上仕途后,他落拓不遇,也颇为坎坷:先在京观政,因不受辅臣申时行、张四维等人的招致和笼络,又失去考选庶吉士的机会。次年,他自请去南京作太常寺博士,主管祭祀礼乐;同时,继续发愤读书,指陈时政,改写旧作。明万历十六年(1588),才改官南京詹事府主簿,次年再改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正六品)。明万历十九年,汤显祖投袂而起,上了《论辅臣疏》,直陈时弊:指责辅臣申时行蒙蔽皇帝,潜移国柄;列举吏部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钜万”;指出“失今之治”,陛下“可惜者”四个方面;还大胆清算神宗即位后的朝政。“批逆鳞”的结果,是皇帝恼羞成怒,以“假国事攻击元辅”之罪名,把汤显祖远谪到瘴厉之地——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县,降为典史(编外小吏,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直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天,汤显祖四十四岁才“量移”到遂昌任知县。

在遂昌任知县期间,汤显祖重教兴学,创建书院、射堂;关心民瘼,劝农力耕,扶植桑麻;灭虎除霸,为民去弊;博施仁政,人情感化;革新刑政,放囚观灯。不到五年,“斗大”小县就出现“政通人和、服食淳足”的局面和“风谣近胜、琴歌余暇”的升平景象。汤公以简为政,恩威并施,“循吏声为两浙冠”,受上司多人举荐,却被首辅百般阻挠和排揎,终于在四十九岁弃官归家,专事创作,成就为中国剧坛的巨擘,世界剧坛的伟人,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双峰并峙。200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汤显祖列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汤显祖在遂昌期间,因公干赴府或外出路过,曾特意到丽水梅山踏访先师何镗故宅。有人说是“三谒悠然堂”,不知“三”所指是多次还是仅仅三次?《徐朔方集》第四册《汤显祖年谱》虽内容翔实,却没有具体记载,而留诗三首倒是事实:

悠然堂栝苍宾岩归隐处

洞壑辞春蚤(通“早”)关闭,偶然开户见南山。悠悠欲傍停云去,忽忽那知采菊还。碧海心期扶杖里,名山游记卧楼前。朝霏暮沓成何意,傲吏怀人向此间。

悠然堂和归云亭,均在莲城梅山何镗故宅(遗址在花园弄北端,今为梅山弄2号西侧,层级而上)中。诗作首联叙写何镗隐居的悠然堂及其周围的环境:还是春季,洞门与沟池早已关闭,而偶然开窗则可望见南明山;颔联表现恩师心境悠悠,思念亲人和良朋,也关心世乱时危;颈联赞颂恩师晚年人虽老态,心仍有向往,难以静心归隐,仍在卧楼前编辑《古今名山游记》;尾联抒发作者面对朝霏暮沓,在堂下怀念恩师而触发无限感慨,盛赞傲吏怀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归云亭怀何宾岩先师丽水

候仙亭子怅遗文,洞倚梅花到夕曛。积砌几年留晻暧,连廊千载宿氤氲。非关出岫心难隐,长是成龙气不分。况复佳人怀日暮,山川长见鼎湖云。

诗作先叙说作者思念先师:在亭倚梅,入洞门见遗作,内心无限惆怅,伫足忆师竟至落日;次则描写归云亭如今状貌:台阶山块积留一片暗昏,连廊停滞着弥漫的雾气;再述说恩师的心境:虽身在隐居,心仍然积极入世;结句抒发日暮的感慨:人去亭空,江山依旧。

与丽阳何家昆仲

吾师何公起家进贤令,视江右学,予年十四补县诸生。令平昌,怀旧作此。

归云亭望思悠然,一径梅花小洞天。但值何郎随意饮,每逢陶令折腰怜。星当处士莲花郡,岁在成童弟子员。并道西江旧桃李,投琼空有泪如泉。

诗题中的“丽阳”代指丽水;“昆仲”为称人兄弟之敬词。诗作的首联,叙写汤显祖见亭、堂而思念已亡故十多年的恩师;颔联,述说自己与何镗儿子之间的亲密交往;颈联,回忆先师视学江右,自己被荐入泮而成为县学生员;尾联,沉痛倾诉门生对于先师的施惠于己,感激涕零,至泪如泉涌。就其纯厚无私来说,天下莫过师生情。虽事已隔三十多年,汤显祖仍是念念不忘先师何镗奖掖荐拔之恩德,不仅践行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初心,而且矢志践行“结交有神那得晓?邂逅天多难可忘”(《王云生过平昌……》,《汤显祖集》诗文集卷十二)的誓言,始终不忘似海的师恩,还与先师的后代交往,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

更令人感动的是汤显祖亲自为何镗编辑的十七卷《古今游名山记》作序,在序尾自署“万历己酉岁(1609)九日  门生临川汤显祖顿首拜撰”。汤显祖作序时,年已六十,先师亡故也有二十四年了,他仍以“门生”自称,满怀虔诚和敬意地感念一场秋试铸就半世之情。

( 作者系丽水市史志爱好者)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