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北乡1,这是一片孕育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也是丽水一方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振兴战略要地。早在1930年的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就爆发了著名的和合起义2,丽水北乡的第一把希望之火在这里点燃。
进入新时代,莲都北乡人民在“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感召下,正在书写浙西南革命老区发展新篇章。2020年9月28日,莲都区在仙渡乡举行了北乡革命纪念馆开馆仪式。该馆占地面积520平米,建筑面积900平米,主要展示北乡境内发生的从1914年反袁斗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革命事迹,展现了勤劳勇敢的北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浙西南革命斗争史谱写辉煌而壮丽的篇章。该馆的落成,与2012年6月29日开馆的中共丽水县委旧址纪念馆3,一并成为莲都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重要的教育基地。

一、当好“红色根脉”的坚定传承人守护者
莲都北乡充分发挥“红色根脉”的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从中汲取忠诚的力量、为民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全力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莲都区仙渡乡,浙西南革命精神曾在这里闪耀时代光芒。“一是要深度挖掘‘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红色遗存的挖掘保护,精准把握重点,做好深度提升;二是要高调亮出‘红’,坚定‘红桃小镇’建设目标,分年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红色之乡的知名度;三是要统筹用好‘红’,打造红色旅游路线,争创省级红色示范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建示范教学基地,把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努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乡域样本。”仙渡乡党委负责人如是说。
“红色桃花小镇”,被誉为仙渡乡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业的核心工程。该项目被列入市级《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并在《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中被列入市级红色旅游发展精品项目。项目以 “一核、一轴、三区”为空间布局4,推进红色桃花小镇核心区建设。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红色彰显、文旅融合的“红色桃花小镇”呼之欲出。
雅溪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生态乡镇。这里的红色资源正逐渐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香饽饽。中共丽水县委旧址所在地岱后村,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一直以来,如何发挥好村内红色资源优势,做好“红+绿”融合文章,实现村富民强,是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岱后村依托丽水市党史教育基地、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金字招牌,开展红色党建教育基地建设,通过盘活闲置的小学校舍、修缮红军集体食堂和红军路等配套设施,积极发展红色旅游,赓续红色根脉,推动乡村绿色发展。随着“双双线”(双港口村到双源村)公路提升工程的启动建设,制约当地发展的交通问题将得到解决,岱后红色旅游将跨上又一个新台阶。
莲都北乡人民在红绿融合的发展道路上,汲取浙西南革命精神中的信仰力量,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开辟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新境界
2006年7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调研时,称赞丽水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谆谆告诫丽水干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丽水“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多年来,莲都北乡人民继承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出新境界。
在仙渡乡,流传着这么一个红色故事:1930年,富德标、陈其昌等人在普慈寺揭竿起义,正式打出红军旗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红军战士陈阿三在战斗中受伤,战友带着陈阿三下山转移至邻村大路边村(今皂树村)。皂树村村民张有义将陈阿三带回了自己家,不惧杀头的风险,帮助红军战士疗伤。养伤期间,张有义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粮食——红薯,烤起来给陈阿三吃,陈阿三热泪盈眶,承接了这份仙渡百姓最珍贵的礼物。在深入了解这个红色故事后,结对帮扶皂树村的央企——中电海康集团,第一时间投资建设仙渡乡红薯种植及淀粉加工项目,把山里的红薯变成村民源源不断的红色财富。仙渡乡因势利导,首创“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配合山海协作项目,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强村公司、结对企业多方参与,总投资220万元完成项目建设,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组建了由乡级强村公司、5个村集体和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新型股份制经济组织,形成鲜薯收购、淀粉加工、便捷仓储、订单销售、高效配送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红薯项目建成后,不仅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收入农户双增收,还延长了就业链和效益链,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在青山绿水间,仙渡乡另一个“点绿成金”的生动案例是大姆山茶园。这个位于仙渡乡境内的有机茶叶核心基地,海拔600—1080米,总面积680亩,茶园四周群山起伏,翠竹林木掩映,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种茶先养地。大姆山茶园负责人在茶园管理上独创出了一套秘诀:以虫吃虫、以菌灭菌、以园养茶、以茶养园的有机仿生科学原理的日常管理模式和“七改”技术。十多年后,大姆山产出的梅峰有机茶叶品质回归纯净自然,具有口味纯正、清香,醇厚鲜、回味甘甜等优良品质,产品连续16年通过有机认证,是莲都区的“拳头”产品。2019年,大姆山茶园有机茶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是全省唯一的有机茶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
黄村乡池岭村毛竹资源丰富,共有毛竹林面积2800余亩。原先,制作毛竹脚手架片和种植高山蔬菜是池岭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为需求量少、收入不高,很多村民都选择外出经商、务工。如何才能将村里的毛竹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增加村民收入,一直是村干部思考的问题。在黄村乡2021“双招双引”项目推荐会上,池岭村竹林流转项目成功签约丽水丽合竹制品有限公司,促进村民年增收百万余元,成为村级增收典范。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就是要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同勇猛顽强的革命意志结合起来,在绿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富起来的水平,进而实现强起来的跨越。
三、莲都北乡人民坚定走在共同富裕的幸福大道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莲都北乡人民正为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新丽水而努力奋斗。
太平乡枇杷栽培历史悠久,枇杷种植是当地的富民产业。这里的枇杷产量达1800多吨,年产值3200余万元。2016年,村民傅陈波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枇杷智能大棚,将先进的技术传给当地的农户,成立的“丽水市丽白枇杷产销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00多人,年产量600多吨,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实实在在地带领当地农户一起增收。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枇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远销全国各地,价高不愁卖,实实在在助农增收致富。正是这样的先富带后富,互帮互助,让靠天吃饭的农户,可以利用大棚“逆天改命”,枇杷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户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果产业发展,“太平枇杷”“太平蜜桔”已成为当地知名的两大水果品牌。种好枇杷树和桔树这两棵致富树,当地的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
雅溪镇积极抓农业主导产业生产。金竹村从2018年开始种植香菇,现在有20多位专业的香菇种植户,一年能生产香菇菌棒70多万段,一个菌棒能采一斤半香菇,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了提高香菇的种植效益,在生产环节严格把关的同时,村里还建了4个200立方米的香菇冰库,可容纳100万斤香菇存放,确保当地的香菇新鲜出售。香菇种植业正在当地蓬勃发展,下一步,当地党委政府将以金竹村香菇产业发展为基础,完善香菇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打造“古道香菇”品牌,提质升级传统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人民是建设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莲都北乡,在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感召下,坚持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坚决守好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红色文化,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注释:
1北乡:由于地处莲都的北部,莲都区仙渡乡、雅溪镇、太平乡、黄村乡等“一镇三乡”合称为“北乡”。
2和合起义:1930年8月,在周边地区此起彼伏的农民武装暴动的大好形势感召下,和合乡(今仙渡乡)富村人富德标在普慈寺组织当地100名青壮年农民举行武装起义,打土豪,斗地主,进行土地革命,以求得翻身解放。
3地处雅溪镇岱后村,现在丽水市党史教育基地、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一核”即北乡革命文化感悟核,“一轴”即仙渡乡村红色风景线,“三区”即挺进桃园生态区、合和文化体验区、古道传信山水度假区。
(作者单位:莲都区档案馆和党史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