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风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丽水风物
青,东方之色
日期:2023-06-06 16:58    来源:丽水史志(2022年第3期)   作者:殷 俏 浏览量:

伏羲一画开天,创造了阴阳爻符和伏羲八卦。它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探索,是中国先哲认识世间万物的思维方式,更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把金钥匙。一阴一阳,宇宙万象。“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从伏羲八卦中得出“天圆地方”的理论。在中国无论是在建筑、器物、书画,还是日常用具中都融入了“天圆地方”这个理念。

“圆”亦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亦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境界。天地万物,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认知敬畏。

中国人称“天”为“青天”,认为“天”是神圣的,是正义,是包容的。在世间数以万种的颜色中,中国人对“青”有着偏爱,这种偏爱是一种崇尚。“青”是蓝非蓝,是绿非绿,是黑非黑。万里无云亦为‘青天’;山峦叠嶂,近绿远墨,亦为‘青山’;青荧油灯,孤寂清苦的生活,亦为“青灯”。中国古人称“史书”为“青史”、称“黑发”为“青丝”,称“绘画”为“丹青”。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青”?在中国五行学说里,木为东方之行,其色为青色,亦青色为东方之色。“青”是自然的颜色,是时间的过程,是万物的初始,更是一种对“天”的敬畏和崇拜。数千年来,中国人试图将“青”融入在瓷器和日常生活当中。

青瓷溯源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中国殷商,中国越人在浙江德清用印纹陶烧造了原始瓷,率先实现了从陶到瓷的质变。它是青瓷最早的形态,也是中国瓷器的起源,亦是世界最早的瓷器发明。三国两晋的上虞窑系的出现到唐代的越窑、婺州窑、瓯窑三大窑系的出现,青瓷一路演变,逐渐成熟,中国制瓷匠人慢慢的把“青”的颜色烧制了出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对越窑秘色瓷的描述。陆羽的《茶经》中有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刑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刑瓷类银,越瓷类玉,刑不如越一也;若刑瓷类雪,则越瓷类冰,刑不如越二也;刑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刑不如越三也。”秘色瓷色如碧玉,釉如冰晶,其‘秘色’亦指釉色,在釉水中加入荷叶、艾草制成的植物碱,进行烧制。南宋周辉《清波杂录》中有载:“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故曰秘色。”其因皇家有言:“秘而不宣”。故此瓷亦为官窑烧造,属御用瓷器,不允百姓使用。秘色瓷作为中国晚唐时期青瓷的巅峰之作,一直以神秘的面纱于世,民间未曾见之,只能在史籍诗词中略知一二。1987年,西安法门寺地宫的发掘,解开了秘色瓷神秘的面纱。这些尘封在地宫千年之久的瓷器,终见天日。在法门寺地宫中供奉藏品账目的清单里有详细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这十余件秘色瓷用丝绸包裹,放置在双层且双重的漆盒当中,最大程度的隔绝了空气和酸土的侵蚀,完好无损。

五代末期,天的颜色被完美的呈现了出来,中国制瓷匠人烧造出于“天”同色的瓷器——柴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周世宗(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对瓷的要求致使瓷提升至一个至高的境界。为烧造此瓷,制瓷匠人日观天象,静待大雨过后,雨过天青,以色校瓷,历经数以千次试验,得以成功。此瓷窑名为“柴窑”,因周世宗柴荣亲自主持烧造而得名。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且釉色滋润细腻。在当时这天青色的柴窑瓷器,世间稀有,贵如珍宝,就其残片也贵比黄金与翠玉。到了宋代,皇宫贵族对柴窑更是视如稀世珍宝,就连其碎片也要做成戒面和配饰,佩戴其身。

北宋的宋徽宗独爱天青色,令其工匠效仿柴窑烧造。效仿柴窑,将玛瑙入釉,烧制出“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支钉釉”的瓷器,定名为“汝窑”,成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由于当时汝窑匠人的刻苦钻研,技艺炉火纯青,致使“似玉非玉胜似玉”的汝窑一跃成为青瓷之魁。公元982年,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

“天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仅代表着“天”,也代表着光明磊落。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在中国古代,书生文人钟爱青色,用其制衣。以守法清廉著称的北宋官吏包拯也在民间被誉为‘包青天’。“青天”是雨过天晴的纯净,是心向光明的磊落,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更是一种崇尚自然的心境。

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金兵攻取北宋都城东京(现河南开封),两帝被俘,宫廷御匠四处逃亡南下,避至处州龙泉山野之地。宋徽宗第九子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建立南宋,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靖康之难后,各大名窑相继衰败。处州龙泉窑开始复兴,在处州龙泉境内窑场增至260余处,它集汝窑、定窑、越窑之大成,研制出独享釉水——“梅子青”。从梅子初期到梅子陈黄,这不仅仅是颜色的渐变和过渡,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更是季节的映射、时间的历程。“梅子青”是中国儒释道思想的集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一个好的、成功的青瓷,需要多种自然的环境因素和制瓷匠人的技艺、匠心融合一体,这也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诠释。“梅子青”将龙泉青瓷推向巅峰,至此在青釉瓷器中一统江山。

青瓷处州

在处州城西南郊外的吕步坑村社山的东北和西北坡上有着两床青瓷龙窑,它是处州瓯江流域中上游最早的青瓷窑址。从南北朝晚期到盛唐,多以烧造厚胎薄釉的器物,折腹平底碗、足砚、盘口壶、灯盏等等,釉色以酱紫色釉和偏蓝的青釉为主,以当地的松木为窑火原料。中唐时期,出现瓷砚、佛教钵盂、执壶、碗盘等等,晚唐时,将折腹平底碗改为圈足碗。此窑,后因晚唐朝廷的没落渐渐衰落,战火纷争促使窑火的断烧,成为废弃之窑。千百年来,这吕步坑的窑址保存完整。在丽水市博物馆里存放一只唐代的青瓷辟雍砚,釉色青绿,带着柴窑落灰之色,带着岁月沧桑之感。

吕步坑窑址虽然落寞了,但有幸的是,在处州龙泉的大窑村等地青瓷窑业开始崛起。

在处州龙泉以南七十里有座琉华山,山下琉田(今大窑),居民多制瓷为业。相传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主琉田窑造青瓷,粹美冠绝当世。兄所制之瓷,胎薄如纸,紫口铁足,釉厚如玉,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名为“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弟制瓷,胎白足朱,冰肌玉骨,青翠碧绿,清润如玉,名为“龙泉窑”。二窑闻名天下,为青瓷最盛。

唐宋时期,龙泉青瓷已普及各域。上至宫廷用瓷,下至百姓日常。从日用瓷到文房用具,从陈列瓷到娱乐瓷,从佛家供瓷到祭祀礼器,多如星辰。龙泉青瓷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随丝绸之路,远渡南洋,与丝绸、茶叶、金银器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在宋代的“南海一号”沉船中就发现大量的龙泉青瓷。明永乐年间(1403-1424),龙泉青瓷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四十多个国家使用青瓷。在郑和七下西洋中,就携带了大量的龙泉青瓷,以每只一百五十贯销售。16世纪以后,欧洲开辟了大西洋、印度洋等航道,向中国订购瓷器,致使大量龙泉青瓷被销往欧洲。后因倭寇、海盗猖狂,朝廷颁发了禁海令,龙泉青瓷外销量大大锐减。

虽然在元代时期,龙泉青瓷生产规模有大幅度扩张,外销量相比宋朝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龙泉境内瓷窑增至330余处。通过海运,大量出口日本、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等东非国家。但青瓷的器型也开始增大,胎体增厚,致使烧制时间延长,釉色也从宋代的淡青、豆青色转变为黄绿、棕绿色,少了淡雅之美,但多了一份朴拙之味。在纹饰上大量出现元代文化元素:八思巴文、回(龙)纹、戏曲人物故事(牡丹亭、西厢记等)等。但这个时期最为新兴的不再是龙泉青瓷,而是“白底蓝花”为主调的青花瓷器。

龙泉青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国汉族文化的象征。而青花瓷恰恰是游牧民族、胡人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象征。青花瓷的“白底蓝花”正是游牧民族所崇尚的“蓝天白云”,元代的蒙古族、清朝的满族皆是游牧民族,而欧洲各国深受伊斯兰教文化、波斯文化等影响,蓝色成为他们皇室贵族的颜色。特别是清代,青花瓷成为主流,深受欧洲贵族的追捧,被译为“China”代表着“中国”。就此,青瓷之花凋零枯萎。

有幸的事,在青瓷最低迷的时候,仍然有这么一群青瓷匠人坚守着并复兴着。清光绪年间(1875-1908),龙泉青瓷匠人李先明开创了“李生和”瓷厂,开始烧造龙泉青瓷。解放后,其第三代传人李怀德,开始恢复和复兴龙泉青瓷。现第五代传人李震,正用自己对青瓷的钟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弘扬青瓷文化,续写龙泉青瓷篇章,深深影响了新时代的青瓷匠人。

龙泉青瓷的釉水分为两种。一则晶莹无瑕、通透冰晶,胜似纯净翡翠,名曰“玻璃釉”。二则润如肤质,酥油哑光,胜似和田籽料,名曰“乳浊釉”。在青瓷釉水中,龙泉制瓷先民会加入了植物碱和陈腐后的含氮化合物。其植物碱多为艾草、荷叶、竹叶、蕨类等天然无污染的植物,龙泉百姓也会将这个植物碱用来制作当地特色美食黄粿、乌米饭等。而陈腐后的含氮化合物,多为尿液。

其纹饰内容和形态随着朝代的变化而改变。唐代盛行龙纹和牡丹,到了宋代开始盛行莲鹤纹和双鱼纹。纹饰的改变不仅仅是一个朝代思想文化和艺术审美的改变,更折射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靖康之难后,宋朝丢失了半壁江山,国力大减,经济衰退,人口稀缺(尤其是男丁)。双鱼纹的盛行,不仅仅是对相濡以沫爱情的期许,更是当朝希望人口能像鱼籽一样繁衍。莲鹤纹的盛行,寓意着“佛道双修”。荷花是佛教的象征物,与其搭配的荷叶,细致纤长,形如鹤翼,鹤为道家之物。宋徽宗从小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教,喜爱纤细之物,不论是他的字还是画都是如此。宋高宗赵构与其父亲最为相似,无论是思想、审美还是爱好。因而这一时期,龙泉青瓷纹饰多以莲花、荷叶、仙鹤、双鱼为主,是儒、释、道思想融合的体现。在处州的人家里的品茗杯、茶点盘、日用瓷等各类器物都带有这些纹饰。

数千年来,中国境内青瓷系窑址有两万余个。在青釉瓷系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大窑系相继消亡。唯独处州龙泉窑,窑火不熄,延续了1600余年。千百年来,王朝更迭,万象更新。青瓷的烧制方式,从柴火窑到天然气窑再到如今的电窑,形成了绿色的转变和质量的提升。但传统工艺和烧造技艺仍被传承,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中国人对自然的追求。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中国陶瓷界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泉大窑遗址.png

人生青味

风云变幻,大雨滂沱,这场雨下的湍急,下的急促,像似想洗尽这尘世间所有的杂尘,像似在倾述这世间数千年来的风云事故。

雨水坠落在芭蕉叶上,冲撞在玻璃窗上,跌落在荷塘里,弹奏出激昂慷慨的曲声,宛如嵇康的《广陵散》。

我居于陋室之中,一身素衣长衫,一件胭脂斗篷,木簪挽发,焚香煮茗,摇扇阅词。茶香从炭火上的陶壶中溢出,参杂着香炉里的沉香,弥漫在陋室之中,缠绵在我嗅觉可及的区域里。一阕词阅后,沏一壶热茶,琥珀色的琼浆玉液在茶海中翻腾。斟茶入杯,金色的光晕和月白的茶气在天青色的茶盏里回旋。

大雨骤止,阳光洒进陋室,躺在原木的地板上。我起身移步窗前,推开木质牖窗,纯净的空气带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肺。大雨过后的天空一碧如洗,清澈纯净,无挂一丝云絮,不带一粒纤尘。我举起茶盏与天空对饮,这天青色于天空浑然一体,好似是从天空中取下来的一块美玉。

茶亦青,瓷亦青。茶,生于荒野山林,吸日月精华,秉天地之气,蕴树木精魂。瓷,集天地人三道,人类文明的产物,智慧的结晶。我手中的这杯茶,是自然的馈赠,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生不息的产物。

(作者单位:丽水正好电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