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缙云县方坑口村吕丽佑、吕国亮等众多社员在金盘山开“大寨田”时,在瓦砾下地层中掘到石斧、双孔石刀各一把。1978年送交缙云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今藏缙云县博物馆内。方川金盘石斧石刀,它们距今多少年?属于哪种类型文化?内涵应该又是什么呢?


一
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先人,用坚固的岩石精制磨制而成。方川金盘石斧,扁平,背部中央有圆形穿孔的器物,高11.5厘米,宽7厘米,刃部7.8厘米,已毁损,厚1厘米,孔径1.5厘米,石质硬,色灰棕。可能是用于砍伐森林,树木的实用工具。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汉许慎《说文》云:“石之美者,玉也”。石斧之名,故可作玉斧去理解。而《说文》又曰;“戉,斧也。从戈”,音“越(yuè)”。当与远古越族部落的标志性器物。因此石斧用“石戉” 两个字来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私有制的起源,石戉逐渐失去了最初所具有的生产工具的功能,被人们当成战争中的武器或礼仪中的权仗。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戉字象形,非形声”。它从戈,为古兵器。到了玉器和铜器时代,用更坚固的金属铜,铁制成戉(斧),青铜戉取代了玉戉,戉字加金改为“钺”。《玉篇•戉部》;“戉,黄戉,以黄金饰斧也。又作铖”。在古代文献中,玉戉又称为“王斧”,甲骨文金文中,“王”字是“戉”字的竖置。《广韵•月韵》;“戉,《说文》曰;戉,大斧也。《司马法》曰:‘夏执玄戉,殷执白戚,周左杖黃戉,右秉白髦’,又作铖”。《(左)传》引《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经》《传》皆以铖为之。”而天戉;“王宾大戊仇匕壬,劦。”《殷契粹编》209 “翌戊寅其又于大戊。” 《殷契粹编》212“戊戌又岁于大戊二十牢。”《殷契粹编》217 “天戊五牢。”《殷虚书契前编》4·16·4 “…天戊…”《殷虚书契前编》8·9·2。它在商及西周盛行:
《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史记·殷本纪》:“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周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逸周书•世俘解》:“戊辰,王遂御循追祀文王。时日(周武)王立政。吕他命伐越、戏、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侯来命伐,靡集于陈。辛巳,至,告以馘俘。甲申,百唶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亳俘。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宪,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入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
上述记载,清楚地揭示了钺与远古夏商周三代王权的神秘联系,三代君王不仅在率军出征,誓师督战的场合秉钺、把钺,在祭祀祖宗社稷, 治国听政时也秉钺临朝,可见在当时决不仅仅是一种兵器,而应是象征王权的一种权杖。
上述文献还告诉我们,钺作为一种象征军事统率权的礼仪重器,是被统治者纳入王朝礼制之中的定制,执钺者不是天子、国王、方伯, 就是王朝地位极高的贵族和将领,而方伯、诸侯或贵族和将领,所执的钺,也是天子, 国王所赐予。
二
我们用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书中引用新石器时代的图示对照。
方川金盘石斧外形,与良渚文化石钺最接近。与遂昌出土的好川文化相当,为江南龙山的良渚文化晚期,即与炎黄年代大体相当。
三
方川金盘双孔一把:石刀长16厘米,阔6厘米,厚0.9厘米,二孔孔径大小不一,分别为0.9厘米和1.1厘米;色灰黑,石质硬,磨制精细,刀刃锋利。
在著名的余杭良渚博物院内,也藏有双孔一把,1984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栖镇宏磻采集。长17.2厘米、宽7.8厘米、厚1厘米、孔径1.1厘米。深灰色,器呈长方形,一端略窄,双面刃,顶部对钻两个圆孔,刃部、器身有磕缺。
有比较才能鉴别,有对照更可分明。余杭塘栖镇双孔石刀销大,方川金盘双孔石刀稍小。整体而言,可谓维妙维肖。双孔石刀,属刀具和兵器。可斩,切,削,割。
2009年6月海宁小兜里遗址,还出土一件双孔石刀,这种制作精美细腻的石刀给人的感觉是高贵典雅的,丝毫不逊于那些尊贵的玉器。良渚社会是个神权社会,似乎比较看重死后的生活和死者的身份地位,玉器和石器,包括器物的尺寸,形态在每个部落中都有严格的规定,因为这都是象征等级的。浙江海宁发现良渚大墓,再现双孔石刀,主持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说:在良渚墓中随葬双孔石刀,具有类似石钺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四
“金盘”一名,亦作“金柈”,金属制成的盘。主要有三种含义:(1)餐具。汉辛延年《羽林郎》诗:“就我求珍肴,金盘膾鲤鱼。”《南史·刘穆之传》:“及至醉饱,令厨人以金柈贮檳榔一斛以进之。”王闿运《采芬女子墓志铭》:“金盘罢进,詎擘麻姑之脯。”(2)承露之盘。《后汉书·陶谦传》:“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寳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3)比喻日月。宋陆游《金山观日出》诗:“遥波蹙红鳞,翠蔼开金盘。”
日月与皿字,组成上下结构的“盟”字,《说文》:“盟,《周礼》曰‘国有疑则盟,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岁一盟,北面诏天之司慎司命。盟,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从囧,从血。盟,篆文,从明。盟,古文从明”。 又根据隶定字形解释。形声。字从皿,从明,明亦声。“明”本指日月,引申义一指天地,二指未来(日月相推为明)。“皿”指水盆。“皿”与“明”联合起来表示“白天对着太阳舀半盆水,月夜对着明月舀半盆水”。本义在日月作证(天地作证)之下,与会者在“明水”盆前起誓结义。
由此可推,石刀(戉)是“日”, 代表远古越族部落。双孔石刀是“月”, 代表良渚部落,在缙云方川这座号称“金盘”小山上,远古古越族部落和良渚氏族部落间杀牲歃血会盟(民族融合)史书失载的神秘事件。
五
方坑口村,雅称方川,位于大学山(1005)与八叠岭(790)北坡山麓,以地处方坑出山之口而得名。金盘处方川村外坑边小石山上。那方坑清沏见底,游鱼可数。每当逆坑而上,翠竹万竿,葱郁满目。坑水跌荡多级飞瀑,或三或五或十,最高约三四十米,涛吼震耳,水浪溅谷,蔚为壮观,当为缙云美景之最。山谷内有方坑,东坑,西坑,福建厂,鸟头,十八曲等多个自然村,村民吕、陈、施、刘、姚、周、李、邹等多姓,以吕姓为主,大都五代以后迁入。世代农耕,勤劳谆朴,文风郁盛。
方坑之名,在今人的记忆里,由来不明。而方坑山南有水稍大,称方溪,注丽水入好溪,缙云县八镇八乡之一。往西南以远,有古方大洋七十二洞,为三百里括苍山主峰区。山北有天下第一峰——方石(鼎湖峰),是当今著名的5A级国家旅游区,更是轩辕黄帝驭龙飞升和中华民族寻根问祖之地。
古方山,全国以“古方”为名的独此一山。从溯源和人类社会活动角度去考察,“古方”顾名思义即上古方氏的意思。古方塘石碑所记,三国孙吴赤乌二年(239)建,是瓯江流域最古老水利工程。
缙云、永康《方氏宗谱》载:第一世讳雷,史称方雷氏,神农帝十一世孙榆罔帝之元子也。时蚩尤好兵,喜乱暴虐天下,兼并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帝逊居涿鹿。雷亦就国西陵,故又称之为西陵氏。既而轩辕征师诸侯,以讨蚩尤。雷因率师与轩辕会,擒蚩尤于涿鹿而戮之。天下大定。雷合继位,固辞不受,诸侯因尊轩辕为天子,号曰黄帝。雷以功拜上相,封方山,因以方为氏焉。女曰嫘祖,方雷,轩辕黄帝正妃和次妃。
从以上缙云古“方”地名的蛛丝马迹中,与方川金盘“石斧,石刀”结合起来,大家不难发现,执此“石斧,石刀”者就是古代王朝地位极高的贵族和将领。
六
依上而想,我国有“羿射九日”和“嫦娥奔月”两个神话故事。《楚辞·天问》已提到后羿射日的故事:“羿焉彃日?乌焉解羽?”今本《山海经》不见后羿射日的故事,但有若干处涉及羿的记载,例如《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若从辑录于其他文献的条目看,古本《山海经》中可能也有关于后羿射日的记载。例如唐人成玄英《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该九日当为九黎或多个部落方国的代名词。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后来失传了。
以《山海经》为蓝本,《淮南子·本经训》将后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中说嫦娥是羿之妻。据说羿的妻子叫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名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
终上所述,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的实质是古代民族融合的意思。金盘遗址同时出土单孔石戉和双孔石刀,真实地表明,在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为轩辕黄帝上相——方雷氏所执。石刀(戉)是“日”, 代表远古越族部落。双孔石刀是“月”,代表良渚部落,在缙云方川这座号称“金盘”小山上,远古古越族部落和良渚氏族部落间发生过一次杀牲歃血会盟(民族融合)史书失载的神秘事件。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缙云县方川金盘石斧、双孔石刀,是缙云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之重宝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缙云方川金盘,缙云圣土仙山焉。




(作者单位:缙云黄帝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