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文化脸谱 风情蔡和
——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蔡和村
日期:2023-06-06 15:18    来源:丽水史志(2022年第2期)   作者:遂昌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浏览量:

遂昌县蔡源乡蔡和村,坐落于县域西部大风岭之脚、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麓,距县城52千米。原来分为上村和下村,两村毗连,下村为蔡源乡政府所在地。2010年村规模调整合并,统称蔡和村。蔡和村历史悠久,唐代已有毛姓、翁姓在枫树坪筑室而居。五代时,有蔡姓兄弟二十四人避地居蔡山。宋至明代,有钟、王、金诸姓联村居蔡源,人口繁衍。清代有黄、罗、郑、巫各姓迁居,遂成大聚落。

文化脸谱   风情蔡和-1.png

蔡和村得仙霞岭九龙山之灵气,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耕读传世,人文活动持续不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蔡和文化。其中蔡相传说在遂昌西部地区影响很大。清光绪版《遂昌县志》载:世传五代时,蔡氏兄弟二十四人避居蔡源,殁而为神,至今血食一方。民间流传蔡相大帝赫佑万民,屡著灵异,乡民立庙以祀。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八月会,又称迎佛会,始于明代。每年的八月会,乡民抬着蔡相大帝神像出巡,锣鼓喧天,旌旗簇拥,四方香客云集,热闹非凡,会期三天。新中国成立后庙会中止活动,2004年蔡和村群众自发恢复举办八月会,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文化脸谱   风情蔡和-4.png


文化脸谱   风情蔡和-3.png


文化脸谱   风情蔡和-2.png


蔡和村最广为人知的是民间剧团蔡和班,创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一说创建于清中业。几百年来,蔡和班几经兴衰,最辉煌的时候,艺人荟萃,能演出108本大戏,享有“处州第一名班”之誉,并且在金华、衢州、江山一带颇负盛名。在遂昌西部乡镇,每逢八月会、年节和重大节庆活动,均少不了蔡和班演出。源于蔡和班的蔡和脸谱,图案丰富,着色苍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间艺术气息,可与京剧脸谱媲美。蔡和班与蔡和脸谱,同为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蔡和村,每逢元宵节和八月会,都要在蔡王殿、禹王庙进行隆重祭仪,祭品丰富多样,具有一定型制。独具特色的是蔡源米塑,以糯米、粳米水磨成粉,调以不同颜色,制作精巧,令人叹为观赏,是祭品中的艺术品。蔡源米塑被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至今不衰。

蔡和村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始建于宋代的蔡王殿建筑雄伟,气势恢宏;始建于明代的禹王庙、白云庵画栋雕梁,古色古香;罗、郑二姓宗祠古朴典雅,春祀秋尝;明清旧街尤存,昔日风华依稀可见;水碓路有明洪武年间的石刻,是古村寨历史的见证。另有徽派古建筑务本堂、罗家大屋、汪姓旧宅等,守望着时代变迁和历史梦影。

蔡和村风景秀丽,周边奇峰耸峙,翠岗重叠,蔡溪清流碧透,百瀑飞扬。村口建有蔡和文化长廊,古木葱翠,浓荫蔽空,分区块展示蔡相文化,融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村后蔡相翠谷峭岩壁立、气势峥嵘、如履仙境。村东有40余亩乌石阵,为6000年前山体崩塌形成的重力地貌,石之状如屏障、如仓廪、如怪兽,间有古杉、古藤杂生,奇花异卉争奇斗艳,不一而足。

村西大风岭孤峰峻耸,云雾飘渺,三千级石径逶迤向上,有“石磴千盘倚碧天”的诗境。明万历年间,剧作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作诗云:西行百里洞孤峰,上有龙门常出龙。不知龙出能多少,只看龙湫云气重。大风岭古称洞峰岭,有两峰对出如龙门,下有深潭为龙湫,至今峡谷幽深,流水潺潺。清道光年间遂昌知县朱煌也有诗纪胜:万仞峰头顶上看,天梯石磴接层峦。行到半山风飒飒,更愁高处不胜寒。

2013年,蔡和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村。2019年,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

文化脸谱   风情蔡和-6.png


文化脸谱   风情蔡和-5.png


2020年4月,全省首家基层社会治理信用村在蔡和村揭牌。在该年年底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以蔡和村为样本的“信用村治理举措”获“2020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奖”。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遂昌县蔡源乡探索建立基层群众和基层政权双向守信体系,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社会治理延伸,让群众‘一次不用跑’就能在基层‘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不断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和为贵、信则兴’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