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之华(1914—1941),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夹浦乡环沉村人;1929年,毕业于湖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先在长兴任教,后到吴兴县(今湖州市)民众教育馆工作。1932年撰写《国联调查团的阴谋》一文,受到国民党吴兴县教育当局的追查,被迫离开吴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辗转嘉兴、海盐、余杭等地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浙西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后,1937年12月,在金华随中共浙南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浙南特工委”)到浙西南工作。1938年1月18日,与浙南特工委下属组织中共云和县特别支部一起到达云和。2月,在中共云和特别支部领导下,史之华参与组建民国云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简称“政工队”)。4月,云和县政工队正式成立,史之华以云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队长的公开身份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同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中共云和县政工队支部书记。1939年4月,任中共云和县委委员、县委青年部长。1939年8月,因中共党员身份暴露调离云和。1940年史之华任中共长兴县委书记;1941年秋,在湖州被日本宪兵逮捕杀害,年仅27岁。
一、南下云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上海“八·一三”战事爆发,史之华在嘉兴与陈向平一起配合战地服务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2月24日,杭州沦陷。紧接着,杭嘉湖地区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民国浙江省政府机关和大批工厂、学校纷纷南迁,浙江临时省会设在金华永康县。丽水是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确定的第二临时省会。省建设厅、省教育厅等部分机关、工厂、学校陆续迁到丽水,大批爱国进步青年云集丽水。在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进步青年中,有许多人是受上级党组织派遣来浙江发展党组织和开展抗日救亡的中共党员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史之华就是这些进步青年中的一员。
1937年12月下旬,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汪海粟、施平、陈平(原名林辉)三人组成中共浙南特别工作委员会1,汪海粟任书记,施平、陈平为委员。12月23日,聚集在金华、永康的抗日救亡青年近百人,在共产党员张锡昌、汪海粟、施平、陈平等人带领下,随省建设厅一起南下丽水。
全面抗战开始后,民国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采纳共产党人的意见,决定以云和、龙泉、遂昌三个县作为“经济实验县”。中共浙南特工委决定利用这一机会,以云和、龙泉、遂昌三个县为重点开展党的工作,于是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将到丽水的外地进步青年大部分都分配到这三个县工作。1938年1月15日,中共浙南特工委在丽水县城建立中共云和县特别支部,施平任书记,陈平任组织委员,杜永康任宣传委员2。1月18日,史之华等30多名进步青年随特别支部到达云和县城。
根据黄绍竑关于建立“经济实验县”的要求,施平率领的30多名进步青年全面改组云和县政府的办事机构,施平、陈平、杜永康等一批中共党员和陈向平、史之华等一批进步青年分别担任县政府主要科室的领导工作,其余大部分人到各乡镇任乡村建设指导员。1938年4月,史之华、唐文粹、贵诵芬等进步青年被特别支部秘密发展为中共党员。
同年9月,中共云和特支改建为中共云和县委,陈平任书记,周佐年任组织部长,陈向平任宣传部长,陈明(蒋柏铭)任统战部长。县委下辖县委机关支部、县政工队支部、梅湾支部、栗溪支部,党员约40人。同月,在县委领导下,建立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 云和县队部”,史之华兼任队长。下属组织有狮山简易师范分队、县政工队分队、梅源分队,各分队在原有队员的基础上,分别发展了一批新队员。其中,政工队分队先后发展郑九如(郑求是)、华坚(华熙)、蒋廷箴、唐婉榕、华豪之等人为队员。县委和民先队的建立,标志着云和党组织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担任云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队长
1938年2月,根据民国浙江省政府颁发的通令和有关建立战时政治工作队的各项要求,云和县政府举办战时干部讲习班,吸收县内具有高小毕业以上的青年参加干训学习。陈平、陈向平、史之华等参与讲习班授课。学员经过培训后,根据笔试、面试成绩,具备政工队员条件的,吸收为政工队员。4月11日,召开全体队员大会,大会民主选举史之华为政工队队长,陈旭升(云和人)为副队长,并选出纠察3人,干事长1人,干事2人,云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宣告成立。
中共云和特别支部非常重视政工队的组建,特支宣传委员陈向平利用战时干部讲习会副主席的公开身份,安排部分中共党员和一批进步青年进入政工队,政工队组建后,又在进步青年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在政工队秘密建立中共云和县政工队支部,史之华任支部书记。因此,实际上,政工队的领导权基本掌握在中共组织的手中。
战时政治工作队的建立,标志着云和人民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的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良好的局面。政工队的中心工作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热情,最终目标是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县政工队为实现这些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工作,寓战时政治工作于各种文化宣传之中,使广大民众树立长期抗战、抗战必胜的信心。政工队自1938年4月成立后,在8个月时间里,史之华先后组织5期下乡流动宣传,他们走遍狮山、局村、小顺、北溪、石塘、金凤、金谷、杉葑、高岩、新梅、和平、仙瀑、云坛等13个乡镇,大大小小60多个村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还配合乡建指导员在全县城乡普遍组织建立抗战歌咏队。由政工队在城乡教唱《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流浪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救亡进行曲》等抗战歌曲。绘制抗日漫画、标语,刊出壁报和编写《抗战读本》等,也是政工队开展抗战宣传的重要手段。在城区和主要乡村刊出《抗战壁报》《大刀壁报》,壁报内容图文并茂,很有吸引力,宣传效果很好。政工队还组织编写《抗战读本》由县政府出版,作为民众夜校识字课本和小学校的补充读物,《读本》内既可普及民众文化知识,又可进行抗日爱国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敌情绪。此外,政工队还编辑自我教育刊物《斗争》,作为报导工作信息、交流经验及专题讨论等大家共同学习的园地。
二是彻底推行“二五减租”,改善农民生活。推行二五减租也是政工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全面彻底推行“二五减租”,首先,政工队发动队员深入全县各地调查了解租佃情况和租额情况。同时,提出“只有消除地主对佃农的苛刻剥削,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才能动员民众抗日”“为了保证抗战胜利,必须彻底推行二五减租!”等口号。然后,通过建立农会组织、召开佃农和业主座谈会,召开保甲长、佃农和业主座谈会等,讲解二五减租办法,以达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面抗战的目的。
三是开展军队政训和监犯改造工作,以提高士兵的政治、文化、军事素质和抗日救国的觉悟,改造旧军队的不良习气,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从1938年9月开始,政工队还新增对监犯的训练和改造工作,促进监犯的思想改造。
四是协助征兵和壮丁政训工作。首先是改革征兵制度,实行适龄青年抽签应征制度,反对抓丁应征,鼓励自愿参军;消除征兵积弊,贫富家庭青年一视同仁。其次,协助做好优待烈军属工作,在群众中倡导应征抗战光荣,形成为抗战军烈属排忧解难的风气。
五是动员妇女走出家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行列。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影响下,云和县涌现出一批走出厨房、走出家门、走出田庄的青年妇女。1938年11月,政工队在县常务队第一中队设立女兵分队。女兵分队编成2个班,由政工队委派云和籍女队员郑九如、吴淑贞分别担任女兵班班长。政工队女兵分队的建立,对动员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行列产生积极影响。从1939年5月10日起至6月10日,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妇女剪发运动。为让更多妇女能自立于社会,在抗日救国中发挥更大的潜能,党组织通过政工队筹办妇女消费合作社,创办豆腐铺、缝纫组、洗衣组、打袜组、烹饪组,开设生活书店代售处等,以此来动员妇女、组织妇女、训练妇女。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许多妇女摆脱封建枷锁,树立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信念,她们中有许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为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郑九如、高彩娥、吴淑贞等都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云和本地中共党员。
在史之华的带领下,云和县政工队全体队员以不畏艰难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表现出爱党、爱国、爱人民精神。由于云和县政工队工作出色、成绩突出,1938年10月,队长史之华被邀请赴遂昌县协助整理该县的政工队工作,至12月底才返回云和县。

三、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及撤离云和
1939年l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此后又秘密颁发《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共产党问题处理办法》等一系列反共文件。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为标志,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全面动摇。云和县在抗战初期形成的团结抗战良好局面开始发生逆转。国民党云和当局加紧进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活动;浙江国民党顽固派派遣CC系统特务到云和,加强国民党云和县党部的反共势力,制造国共摩擦。5月,云和国民党当局,要求在云和参加抗日工作的人员都要加入国民党,否则立即驱逐;从而挤压中共组织的生存空间,取消“经济实验县”政府,达到“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目的。
面对妥协、分裂、倒退的逆流,中共处属特委组织部长张贵卿到云和巡视检查工作。在县城前溪下弄秘密联络点,张贵卿同县委书记陈平及县委委员贵诵芬、陈向平、陈明、史之华等逐一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县委与国民党云和当局的斗争情况。张贵卿对县委指出“赖以活动的政权不是我们的,要打好基础,随时准备环境突然恶化的应付办法”。县委根据张贵卿的指示,加快做好基层党的建设和组织防范工作,以防不测。县委决定根据上级指示,将政治面貌已经暴露及有所暴露的干部撤离云和,以保存组织、保护干部,防止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如县委书记陈平政治面貌已经暴露,不适宜再留云和工作。1939年4月,经处属特委同意陈平离开云和,由浙江省委调到浙南特委任宣传部长。县委成员进行调整,县委书记由贵诵芬接任,吕克仁任组织部长,陈向明任宣传部长,陈明任统战部长,史之华任青年部长,杨明任妇女部长。
同年6月中旬,国民党云和县当局反共势力首先对县政工队开刀。县长晏忠承兼任县政工指导室主任,并安插国民党员和CC系统的人到政工队任职,以监视政工队秘密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的活动。原政工指导室副主任、中共云和县委书记贵诵芬被迫撤离云和。6月下旬,县政工队长史之华因病请假在小顺镇石塘村郑九如家休养。国民党云和县政府以史之华“一再续假,有碍队务进行”为由,于7月23日对史之华作出停职的决定。政工队长由浙江CC系统亲信冯福奎接任。同时,通过对政工队员进行所谓的“考询”,一批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青年被排挤出政工队。1940年6月,县政工队最终被改组成为由国民党云和县党部掌控的青年服务队。
为保存党的骨干力量,1939年8月,经处属特委同意,史之华撤离云和,由浙江省委调到省战时合作工作队浙西大队工作,担任浙西大队长兴组组长,并参加中共长兴县委工作,1939年冬任中共长兴县委书记。
史之华在抗日战争初期的近两年时间里是中共云和县委早期的政工干部,为云和县抗日救亡运动作出很大贡献。
注释:
1.1938年5月,根据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指示,浙南特别工作委员会及下辖组织中共云和县特别支部组织关系移交给中共处属特委,浙南特工委撤销。
2.1938年4月,杜永康调离云和,陈向平接任宣传委员。
(作者单位:云和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