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处州史话
水塔村那股神秘的电波
日期:2023-06-14 11:49    来源:丽水史志(2023年第1期)    浏览量:

2019年6月11日,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介绍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12字内涵表述语,掷地有声的言语搭载着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引领着我们沿着时光隧道,穿越来到1940年的那个春天……

1940年春,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萧条的味道。龙泉县住龙乡水塔村表面上一片寂静,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仙霞岭下深山里却涌动着一股神秘电波。这个电波连接着中共西南局和浙江省委之间的信息往来,为浙江的革命斗争提供了信息保障,是跨越重峦叠嶂的胜利希冀,为后续的革命胜利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故事要从1939年秋说起,省委书记刘英和处属特委书记张麒麟准备到延安出席党的“七大”,途径皖南东南局时得到消息,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并秘密颁布了《限制异党活动的办法》,其中指出“共产党捣乱,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不听指挥,陕甘宁边区实行割据,向外扩张,共产党阴谋推翻政府”等不实言论。与此同时,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反共为辅的方针,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时局急剧逆转。省委书记刘英受命于危难之际。一面是重要的中共七大,另一面是国民党的步步紧逼,经中央东南局商定,刘英毅然决然携杨思、张麒麟、郑丹甫三位特委书记回浙江坚持领导斗争。

为了保持中央东南局与地下党省委的联系,各省需要建立一个电台。刘英遂向上级申请设立电台,浙江省委经过详细的考察部署,决定把电台建在处属特委驻地——龙泉县住龙乡水塔村,并委托处属特委代管。有了电台,就需要懂操作电台的工作人员,所以刘英从皖南回到当时省委驻地丽水时,带回从新四军派来的杨石等两名电台工作人员及电台设备。

为了做好隐秘的运送工作,刘英决定分头行动。他将电台委托给处属特委管理,张麒麟派龙泉县委书记傅振军与太顺牯、陈成昌两人到丽水接运,傅振军一行三人找到夏河省委联络点,为运送电台器材及发电机商量运送对策。这些设备体积大,在那个年代极为罕见,一旦曝光势必会引起大家的围观,吸引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如果这些东西在路上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不仅会把它们扣押下来,还会牵连运送人员的性命,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这次运送行动。为确保万无一失,大家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较为完美的方案。

第二天,傅振军找到青田石帆当地的党支部,雇来一只小船开往丽水,将电台器材及发电机分装在两只“美孚”煤油箱里,焊好封口,看上去像是两箱原封不动的煤油。另外,还买了两篓橘子,扮成做小生意的模样。行船途中,党员阿三一家上船作掩护。过了曹埠检查站,阿三一家上岸回丽水,傅振军三人沿瓯江逆水而上。经过整整6天的行程,船终于驶到龙泉县城茶寮靠岸,处属特委已派交通员张子斌、陈成昌化装成挑脚夫等在那里了。船一靠岸,即由他们两位肩挑上路,经坑下儿、周村、坑源底到达水塔。当把电台器材和发电机稳稳当当地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安全地方的时候,二人如释重负,一路上的担惊受怕、如履薄冰都在此时得以释放。

从此以后,浙江省委的第一部电台诞生。电台的运送已经困难重重、来之不易,但是更不容易的事情还在后面……

办公条件艰苦,温饱问题堪忧。因为电台的发电机声音很响,为避免被敌人发现,特地在上水碓坑的密林深处挖一山洞,把发电机和电台安装在地洞里。当时通讯员和交通员都在这个深山沟生活、吃饭、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深秋初冬的天气已然萧条,尤其是到深夜,山里的气温更是骤降。夜深人静时,还能听到山里悉悉窣窣爬动的声音和不知名动物发出的嚎叫。在山里也不能自己生火烧饭,因为会产生烟而被敌人发现,那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呢?这就需要靠村庄里的老百姓给他们送过来。工作人员们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但是他们不喊苦也不喊累,因为心中坚定着必胜的信念和使命。

电文运送费神,战士尽显担当。机务员杨石负责收发电文,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电波转化工作,形成可以看懂的文字,交给机务组中唯一的女性——机要员杨萤。她将收到的电文抄在一张方便携带的薄纸上,然后搓成小卷藏在雨伞柄里或者其他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然后交由交通员张子斌或陈成昌送至丽水浙江省委,每月至少来回两三次。保密运送工作环环相扣,将共产党人的严谨体现的淋漓尽致。电台工作人员的辛劳付出,省委书记刘英一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次交通员送来电文,都会受到他热情接见、嘘寒问暖。有一次交通员张子斌送去电文,刘英眼看正值饭点,便留下他一起用餐。席间,刘英关心张子斌有没有解决个人问题,张子斌回答“现在革命任务重,事情多,等到革命胜利后再说”——共产党人把革命的胜利看得比自己重要,革命尚未成功,无心考虑一己私事。

省委电台的收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可是好景不长,半年之后,由于形势恶化,电台耗损的零件不能得到及时维修,适配零件购买渠道不畅,电台的工作就停滞了。1941年初,特委把电台从水塔转移到锦溪,秘密送到高山处后张麒麟住的山棚,藏在一块岩壁上。1942年2月13日夜,叛徒陈金火带敌袭击了这个棚,张麒麟恰巧外出,其他同志及报务员杨石、机务员李青突围。地下党员顾发旺因脚受伤被俘,敌人从他口中得知电台的下落,即把电台搜走。

历经三年,省委第一部电台的故事在唏嘘声中落下帷幕,但是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和精神财富却不容小觑。破旧的电台设备身上闪耀着闪闪发光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地下党员忠诚使命的责任担当,是面对重重困难的求是挺进,更是植根人民幸福生活的崇高理想。

红色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处州儿女,让我们响应“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号召,放眼未来、奋斗前行!

(作者单位:丽水市机关事务中心)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