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千秋古堰好溪堰
日期:2023-06-14 11:37    来源:丽水史志(2023年第1期)   作者:吴志华 浏览量:

好溪堰位于丽水市区东北距城6.6公里处马头山脚,至今已有近一千两百年的悠久历史。好溪堰坝高6.5米,长225米,西南流至浪荡口分坝,分为东北两渠,全长约9.58公里,灌溉18个村庄480公顷农田。历史上,好溪堰与全国文保单位的通济堰并称“东西二堰”。这条千年古堰至今仍然发挥其巨大作用,成为惠泽城郊平原的母亲堰。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然而,水至柔,却又是可以摧毁一切的残暴力量。人类无时无刻离不开它,但它又常常使人类无法不对其产生敬畏之情。

“天作巨堑,险于东南。岌邱㘎呀,苍山黑潭。殷云填填,怒虎甝甝。一道白日,四时青岚。鸟不敢飞,猿不得下。舟人耸棹,行子束马……”这是唐乾元年间(758-760),缙云县令李阳冰所作的《恶溪铭》。恶溪之恶,在大书法家李阳冰笔下描写得尽致淋漓。

恶溪,即丽水东北方向的缙云溪,今称“好溪”。其发源于缙云与磐安交界的大盆山,西流而南合管溪,又汇远近诸条涧水,经仙都山下叫练溪,至南入丽水县(今莲都区)界称箭溪,再南为东港,又南汇入大溪,为瓯江的重要支流。缙云溪溪流连绵45公里,中有59濑。其中突星濑中流巨石纵横,因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书“突星濑”三字于其上而闻名于世。然恶溪虽恶,却又是丽水进京赴省、东出温州的必经之路,自古为处州要津。两岸岩山峭立,怪石嶙峋;处处险滩急水,礁石密布。过往行舟动辄破碎倾覆,溺事频发,世人谓之多“水怪”。

距李阳冰近百年之后,一位叫段成式的处州刺史,从京城长安来到丽水,改写了恶溪的历史,成为丽水百姓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治水功臣。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段成式刚上任就决心治理恶溪。他用了四年时间,带领丽水百姓,浚滩排险,疏通河道,方便行舟。然后又在处州城东马头山下,垒石为堰,开渠引水,灌溉桑田。恶溪终于被治服,改名曰“好溪”,堰以溪名。段成式这一举措,不仅在处州大地上树立了一块造福百姓的不朽丰碑,而且在中国治水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好溪”之名,最早见于段成式的《好道庙记》(撰于唐大中十年)。而记载于国史,最早见于宋嘉祐五年(1060)参知政事欧阳修、工部尚书宋祁等编撰的《新唐书•地理志》:“丽水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时隔不久,北宋遂昌人龚原在《治滩记》中复有好溪的记载。而“好溪堰”之名,最早见于宋代思想家、文学家叶适的《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好溪堰旁山桩篠所聚,请於朝,禁席势冒佃者”(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此后,好溪、好溪堰之名历代史志典籍相沿不改至今。

好溪堰灌溉系统由大坝、渠道、进水闸、大小概闸、溢流坝、渡槽、石函(水立交)、翻水泵站、防洪堤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组成。关于段成式初创时期,使用的构筑材料、堰坝规模没有具体的记载。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较详:“好溪堰县东二十里。灵鹫山下,垒石为堰西流至浪荡口分水坝,析为东、北二渠。北渠别纳山水三条:一自巩固桥入;一自八宿桥入;一自沙圩头入。灌田六十余顷。堰阔六丈(鲁班尺),长九十丈,中高一丈二尺,两端以(依)次杀高六尺。自堰至分水坝一百八十二丈;自分水坝至东渠蜈蚣岭坝一百二十丈:自分水坝北至渠巩固桥二百九十丈。”由于堰坝所处位置水流湍急,常遇暴雨山洪就冲毁甚至荡为平地。历代屡毁屡筑。1952年12月,好溪堰拦河坝改建工程采用印度式堆石坝,沿用至今。

好溪堰分东、北二堰,堰渠流域水系历代相沿并逐渐扩大。创堰自新中国成立前,东堰自青林、社后、关下、奚渡出大溪,北堰自凉棚峡、上河坝,经九里,转西南过堰古、黑桥、南桥,合城中水达于李突头(下河一带)入大溪。1953年,好溪堰水引入城中,始为城中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今好溪堰流域跨今岩泉、紫金、万象三个街道,流经16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全长9.58千米,流域近40平方公里。此外,上世纪70年代,丽水县政府还在好溪堰坝东首,开坝筑渠,引流至水东畈。流域范围扩展到河村、水东、芦埠等一带。

好溪堰之所以能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在于其不仅关乎丽水城尤其是东郊百姓的生计、生活大事,而且拥有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早在清嘉庆年间,就有堰渠管理的董事会及董首、董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的民间管理机构,负责堰渠用水调度、经费筹集、组织日常修浚等事务。清同治五年(1866),处州知府清安制定了《好溪堰管理章程》并勒石立碑。此后,好溪堰的管理经营不断走向规范化轨道。民国30年(1941)2月,成立了好溪堰农田水利合作社,制定了相关办事规程。1951年,成立“岩泉区好溪堰水利委员会”,开创了好溪堰官方管理机构之先河。好溪堰的管理经验和成就,为后人研究好溪堰水利文化提供了宝贵翔实的史料,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水是人类的命脉,水脉决定人脉。丽水东郊一带,原本是常遭受水害的荒滩圩地,人烟稀少。一千多年来,好溪堰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丽水东郊的天皇畈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沃野粮仓,进而促进了整个东乡一带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好溪堰流域孕育了堰头市、青林市、岩泉市、下河市等诸多繁华的古代集市。清代徐恕曾有“岩泉派近都人宅,水沼清分太守渠” 的诗句,描绘出了东郊一带水脉与人脉和谐融合的美好景象。

跌宕延绵的栝苍山,滔滔不息的缙云溪,流淌着千年不灭的水脉与文脉。恶溪与好溪,因好溪堰而划分为两个水利时代,泾渭分明却又文脉相通。这条曾经承载处州与外界交流重任的要津,因她的桀骜不逊令行人汗颜,也因此早在东晋南北朝及盛唐时期,就有王羲之、谢灵运、李阳冰、李白等诸多文人骚客,在此流下了千古传唱的墨迹词章。继段成式治溪之后,好溪文化使缙云溪赋予日益浓重的历史底蕴。方干、王十朋、叶适、张可久、汤显祖、朱彝尊等等文学大师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文化瑰宝。

好溪堰不仅是丽水水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丽水名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段成式创建,后世屡有修浚(而唐至宋,无考)。许多为好溪堰辛勤付出的先贤良吏,犹如滚滚的历史车轮所带起的一颗颗尘埃,湮没于岁月的长河中。但也有许许多多的先贤流芳至今,如举善政、去水怪的段成式,倾力修堰不留姓名的吴明府,捐俸银修堰、卒于任上的游之英,重筑堰坝的方亨咸,拨款修堰的李钟岳等等。他们的事迹被各级方志甚至国史记载,成为教化民众的生动素材。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继续扩建和改造好溪堰。继1953年引好溪渠水入丽水城后,丽水县革委会于1979年至1982年,兴建了好溪提水灌溉工程,惠及岩泉、长江背、九里、天宁寺、丽阳等村庄246.7公顷农田,使之成为丽水县(今莲都区)仅次于通济堰的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时,重新规划了灌溉沟渠,用混凝土加固河岸,并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好溪上游建设了30座中小型水电站控制来水。此外,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还两次投巨资在东郊平原外围兴建好溪防洪堤坝,有效保护了沿线村庄、良田和堰渠水道。目前好溪堰的运行方式与传统相比,有很大的改观。尤其是撤地设市以后,千年古堰焕发新的生机。2005年9月,为提高好溪堰净化市区水质环境。在老堰坝5.5米的高程上加高1米,使好溪堰增加了调蓄库容21万立方。2010年起,丽水市人民政府投资16.6亿元对好溪堰进行全面改造,赋予好溪堰新的重任与活力,以期减轻丽水城防洪排涝的压力,改善整个好溪堰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开阔大型城市生态走廊,创造多样化的滨水空间,最终使丽水城达到人水自然和谐的美好境地。

葱茏栝苍山,千秋好溪堰。渠水滋城,城盛渠水,堰城一体,血脉相连。如今我们倾力于整理千年古堰的历史片段和现状遗存,这是对古堰一种追忆与缅怀,更是一种展望和祝愿!

(作者单位:丽水市司法局)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