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浙西南红色标语产生的经过及其意义——以松阳为例
日期:2023-05-29 16:15    来源:丽水史志(2022年第2期)   作者:王香花 浏览量:

浙西南革命斗争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南方游击战争最艰难时,红军挺进师奉中共苏区中央分局指示开展的革命斗争。中央分局指示1935年夏秋短短的几个月,在国民党统治腹心地区浙西南新建立一块集武装斗争、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革命根据地。当时红军挺进师的足迹遍布整个仙霞岭山脉,这里的村村寨寨到处都有挺进师活动的痕迹,除了众多的旧居遗址,还随处可以见到当年红军及地方党和政府等组织留下的标语。这些标语在当年为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发动群众、瓦解敌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又成了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弥足珍贵的实物教材。  

一、挺进师的宣传机构——浙西南地方工作团

1935年5月10日,经过千里转战的红军挺进师一进入松阳,就受到松遂龙边界“青帮”首领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等人的热烈欢迎,青红汇合,有了群众依托后,5月11日挺进师政委会会议决定,以师政治连为主体,分兵组建浙西南地方工作团,吸收地方骨干参加。以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开辟巩固基本区域。首先在松阳县域的玉岩、竹溪两片四乡镇及龙泉、遂昌边界各村,广泛发动群众,开辟建设堡垒村。5月12日,红一、三纵队出发游击扩红。次日,师政委会分会成员、供给部部长和副部长带领政治连干部在卢子敬、陈丹山的配合下,召集人员在安岱后开会。会上成立浙西南地方工作团,加上师政治连的其他干部和陈凤生、叶义,初始地方工作团成员达四五十人。不久,地方工作团成员增加到百余人。至6月初,浙西南地方政治工作团正式成立,挺进师供给部副部长杨干凡兼任团长,柯勤发任副团长。

地方工作团针对团员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即有文化的团员每天至少书写10条大幅标语、教唱红军歌曲;没有文化的团员每天至少找10位老百姓谈话,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红军的性质。工作团活跃于松阳西南玉岩、枫坪、安民及大东坝各地农村。他们用锅底灰和水当墨水,用脸盆、泥罐、茶壶装“墨水”,用笋壳扎把当笔,书写红军标语。经过实践锻炼,工作团员大多数成为“扛起枪来能打仗、拿起笔来能书画、动起口来能宣传发动群众”的多面手。随着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一些团员被派往基本区域内的龙泉、遂昌、云和等县工作,在发动群众阶段,地方工作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被称为“红色的宣传队”。

宣传队每到一地,宣传员即上街写标语、贴布告,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工农红军的方针政策,红军每到一地,宣传队员则手执小红旗,深入村庄、大街小巷、商铺等挨家挨户向群众进行宣传。同时,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红军经过祠堂、庙宇、民房等墙上,凡是能写的地方,群众看得到的地方,能保存比较久的地方,全都写上标语、贴上标语。他们就地取材,有用锅底灰加以调制当墨汁写的,也有用笋壳或棕片扎把当笔写的;有在墙上直接写的,有用纸张写的,有用油印的标语。宣传标语都很通俗易懂,也很简短。宣传内容有对工人的、对农民的、还有对绿林青帮的、对白军士兵的。可见,为了搞好宣传发动群众工作,当时的工作团在如何更好地发挥标语的作用上也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

二、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标语的类型

红军在浙西南期间书写的墙面标语内容十分丰富,以宣传红军、反对帝国主义、维护苏维埃居多。其类型有:

(一)宣传共产党。由于当时的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并不了解,因此在宣传中也侧重介绍共产党,号召加入、拥护中国共产党。

(二)宣扬红军。介绍红军的性质、宣传红军的作风。如书写在枫坪乡梨树下村的“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红军是抗日反帝进步的队伍!”“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交塘乡何山头村的“士兵不打士兵!”等。

(三)宣传苏维埃政权。介绍苏维埃政权,动员发展苏区,建设苏维埃政权。如书写在大东坝镇百鸟朝王村的“建立工农自己的政府。”“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拥护苏维埃中央政府对日宣战。执行苏维埃一切法令。巩固并扩大苏维埃政权。为保卫苏区而战。反对国民党军阀把抗日的士兵调来进攻苏区和红军。”等。

(四)号召发动土地革命。鼓动穷苦民众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土地革命。例如:浙西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书写在枫坪乡岩坑村关帝庙门前的“工农群众一致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梨树坑村的“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

(五)鼓动白军士兵哗变。宣传动员国民党军队士兵不与红军为敌,并且希望他们掉转枪口,脱离国民党军队,加入红军队伍。如书写在玉岩镇杨氏宗祠内的“白军士兵弟兄们不替卖国贼国民党流一点汗一点血。”“欢迎白军拖枪过来当红军”,交塘乡大树后村的“白军士兵要看母妻只有拖枪过来当红军!欢迎白军士兵拖枪过来当红军”,枫坪乡枫坪村的“白军士兵要想有家庭母亲夫妻的拖枪过来当红军”,交塘乡何山头村的“……迎白军士兵暴动起来当红军!不当卖国贼蒋介石的老卫兵!”等。

(六)反对国民党军阀。反对蒋介石独裁卖国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红军在浙西南期间的许多标语都贯彻了党的这一态度,旗帜鲜明地号召打倒蒋介石、反对国民党。例如,在大东坝镇百鸟朝王村有“反对国民党军阀把抗日的士兵调来进攻苏区和红军”,交塘乡大树后村有“反对国民党出卖中国!”“反对国民党抽丁当兵!”等,语言非常简洁明了。

(七)反对帝国主义,积极抗日。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此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形势下,进入浙西南的红军挺进师也肩负着宣传抗日的任务,揭露帝国主义的面目,发动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如孟卿书写在新兴乡徐郑村祠堂内墙壁两侧的“保卫祖国、保卫乡土、合众同心、打倒日本,争取解放、争取生存、肖子贤孙、救国抗日”,在安民乡安岱后村原红军政治部驻地板壁上发现的根据地红军油印传单残片,“……为保障国土完整救得民族真正的解放与平等……而作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等,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这些红军部队书写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起到了宣传群众,团结人民,瓦解敌人的积极作用。受其影响,活动在松阳遂昌龙泉边境一带的“青帮”组织,在首领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率领下,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同敌人的激烈斗争中,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在松阳革命斗争史册上写下壮烈的篇章。


1685348293961.png


1685348271308.png


三、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标语的特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正确的军事领导,另外也得益于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作为红军挺进师时期党和红军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和有力武器的红军标语,不仅是见证革命斗争风云的“活化石”,也是展示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生动教材。这些红军标语具有语言简洁易懂、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指向明确、队伍影响广泛等特点。

(一)宣传语言简洁易懂,接受性强。挺进师红军标语言简意赅,容易被受众接受。首先,标语虽寥寥数字,却表意丰富。如“打土豪,分田地”,主旨明确,很好地体现了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再如“欢迎白军拖枪过来当红军!”,短短一句话,简洁有力,鼓动性强;其次是通俗易懂,红军标语基本上都是一些妇孺皆知的大白话,因为红军标语的受众主要是普通老百姓,所以通俗易懂的标语更能被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所适应。如“白军弟兄们:你们当了几年的白军,寄了多少钱回家养老母妻子?唉,连自己剃头买黄烟都没有一个铜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普通群众易于接受。  

(二)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实效性强。浙西南地方工作团主要活跃于松阳西南山区的玉岩、枫坪、安民及大东坝等地,他们每到一地即召开群众大会,书写大量的红军标语。他们在书写标语时,不拘泥书写材料和载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效显著,动员不少青壮年农民投身革命,为扩红作出了积极贡献。

红军标语的宣传形式多样:(1)书写地点因地制宜。凡挺进师宿营地、驻地、召开群众大会的地方墙壁都写满标语,根据各地不同的民居住房特点,在院墙(山墙、照墙、围墙、后墙、内墙等)、住房、神庙、宗祠,甚至风雨亭的墙上都写有红军标语。(2)书写材料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战争条件,红军的标语书写形式也不同,有用石灰浆、墨汁、纸贴等手法,条件艰苦时,时常就地取材,用木炭、锅底灰、红土等书写。(3)书写载体新颖。大部分标语是写在墙壁或壁板上的墙壁标语,还有壁画、油印传单等等。挺进师为了让广大群众了解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革命宗旨,常常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灵活地创造出了不拘一格、载体多样的宣传标语,宣传人员每到一处首要任务就是书写标语,有的张贴油印或墨写的纸质标语;有的用红土、石灰、烟墨等刷写大量墙头标语;有的在树干、岩石上刻写标语。尽管形式粗糙简单,但仍能灵活地创设出强烈的革命舆论氛围,在唤醒人民大众、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方面起到了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指向明确,针对性强。沿途的红色标语,除了宣传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政策和主张外,还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提出一些不同的宣传口号。在不同时期宣传内容也有所不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标语;抗日战争时期则除了提出反帝反封建等一般性口号外,主要以团结抗战为目的。如上文所述书写在新兴乡徐郑村郑氏宗祠祠堂壁上的标语就是如此,标语是孟卿、吴玠奉命在松阳组建了抗日特种工作团第一团第六分团时书写的,反映了当时当地群众的心声,也使抗日特种工作团第一团第六分团赢得了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拥护。  

(四)宣传队伍影响广泛,参与性强。挺进师很重视红军标语的宣传工作,贴写布告标语等,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扩大政治影响。部队每到一处就张贴标语和布告,布告的内容是说明我们是什么军队,宗旨是什么,号召群众起来闹革命,打土豪。斗潭欢迎红军的群众大会上喊出了“青(帮)红(军)一句话,永世不分家”的响亮口号,随后红军挺进师政治部在松(阳)遂(昌)龙(泉)三县边境地区,广泛发布《告青帮弟兄书》:“青帮弟兄们,你们是民众中的先进者、觉悟者,是反对国民党苛捐杂税、反豪绅地主剥削的。在民国十九年的时候,你们曾经团结与领导广大农民弟兄向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血的肉搏斗争,这是你们的光荣啊!”挺进师还提出“欢迎青帮弟兄和红军联合起来”“欢迎青帮弟兄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口号。由于挺进师重视标语宣传工作,分散在松遂龙边广大区域的青帮成员闻讯,纷纷投向红军,并在小吉会议上成立了挺进师独立第十五支队,这支新组建的红军部队,大多数为松阳籍农军,故又有“松阳支队”之称。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不论何时,不论谁人,履行好“宣传员”的责任,是其不容推卸的政治要求,可以说挺进师走到哪里,标语就写到哪里。地方工作团更是如此,要求红军将士不论级别,凡识字的战士每天写10条标语。凡军队经过的地方,墙壁上写满了红军标语,由此,红军标语成了宣传党和红军政治主张的轻骑兵。

四、浙西南红色标语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一)红军标语是团结群众和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浙西南红军标语既在理智上鼓动了浙西南的老百姓,又从情感上打动了他们,拉近了老百姓与红军的距离,唤醒了群众对革命的支持,是团结群众和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等标语口号能够被当时的群众所接受,对群众产生深刻的鼓动影响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红军标语说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顺应了他们的利益需求。通过标语等宣传,老百姓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军队,中国共产党是为老百姓的利益服务的,因此这些标语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他们参军参战、捐粮捐物,积极投身革命。正是无处不在的红军标语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群众和红军最终走到了一起,建立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共同为根据地的建设而战斗。红军标语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红军标语是点燃革命群众的精神火把。浙西南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加红军是红军的主要兵源之一。为了动员、发动广大民众参加红军,壮大红军的士气,粉碎敌人对红军的诬蔑宣传,浙西南的红军十分注重对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书写大量的标语等宣传手段,号召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队伍。现在浙西南地区还能看到大量号召群众参加红军的标语,如玉岩镇玉岩村普济桥西端墙上红军壁画“大家当红军”场景画,“工农群众一致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众所周知,土地革命不能取得成功,那整个根据地的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因此,土地革命斗争是根据地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当前在浙西南地区能见到的红军标语中,内容最多的就是关于土地革命,这些红军标语像一个个精神火把,点燃了浙西南大地工农群众的革命激情,照亮了其不懈奋斗的前进道路,在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5年5月,经过千里转战的挺进师虽然一进入松阳地界就受到当地农军首领陈凤生、卢子敬、陈丹山等率领的农军、学生多次隆重迎接,但由于盘踞乡村土豪劣绅、恶霸地主暗中造谣、诬蔑红军挺进师,不少村民受到蒙蔽,当挺进师进村时大门紧闭,不见人影。这时,正是这些大众化的标语发挥了巨大作用,点燃贫苦有志群众的革命星火,武装了红军挺进师,创建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

(三)红军标语是瓦解敌军的有力武器。

红军标语还具有瓦解粉粹敌军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红军标语的宣传,浙西南当地老百姓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了解和认同,使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宣传无形中被粉碎,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支持红军,反对国民党军队。另一方面,不少国民党军士兵看到“欢迎白军士兵暴动造反当红军!”“白军士兵要看母妻只有拖枪过来当红军!欢迎白军士兵拖枪过来当红军!”“……迎白军士兵暴动起来当红军!不当卖国贼蒋介石的老卫兵!”“白军士兵弟兄们不替卖国贼国民党流一点汗一点血。”等标语,成功地在白军士兵中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和罪恶,使敌军士兵逐渐觉醒,有的甚至直接带枪来投奔红军。可见,红军不仅用标语等宣传形式粉碎了敌人对共产党、红军的诬蔑和对群众的恶意煽动,还大大削弱了敌军的战斗意志,是瓦解敌军的有力武器。

(四)红军标语是鼓舞浙西南军民士气的战斗号角。浙西南红军标语使广大浙西南军民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紧密地团结在根据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周围,并在其正确领导下,在艰苦的环境中打破敌人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军事封锁。1935年9月,面对几十倍敌人的“清剿”,卢子敬在松遂龙游击支队长会议上表示“愿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根据地,誓与浙西南根据地共存亡”,誓言吹响了保卫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战斗的号角,指引卢子敬、陈凤生等率领的松遂龙游击总队配合挺进师第二、五两个纵队坚持当地斗争,掩护挺进师主力部队突围。不论是红军战士,还是地下交通员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为保卫革命根据地,保卫革命成果,洒尽热血献出生命,用热血和生命唱出浙西南大地最华美的乐章。

五、红军标语的启示作用

红军标语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揭露了国民党独裁反共的面目,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不仅在当时的浙西南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仍有重大启示意义。

(一)浙西南红军标语是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红色文化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有形载体、鲜活记录,都是重要的‘四史’”“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浙西南红军标语口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鲜活历史。在泥墙、壁板上书写的不仅仅是行动口号、政治主张,还是伟大的红军挺进师战士们和浙西南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战斗豪情和顽强意志,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这些标语口号作为中国革命斗争的宝贵遗迹,是我们了解学习党的历史的良好教材,重温这些标语口号能够深切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二)浙西南红军标语为新时代思想宣传工作提供经验启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尽管时代条件已经变化,但是作为红军时期重要政治符号的标语口号,其宣传目的、方式和效果依旧能够为当前的思想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持和经验启示。首先,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掌握宣传工作的领导权。浙西南红军标语口号的实践证明,只有掌握宣传工作的领导权,才能掌握革命的话语权。新时代的宣传工作要重视对舆论阵地的把控,尤其是互联网这一主战场,要严防各种错误思想泛滥开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其次,在宣传目的和方法上,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核心。浙西南红军宣传工作强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切实需要为核心,通过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来增强政治认同。新时代开展思想宣传工作同样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工作导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方能产生实际效果。最后,宣传工作要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宣传规律。浙西南红军在针对白军的宣传工作中,先是瓦解敌军,消解白军战士对国民党的信任,增进对红军的了解,然后再争取白军,心理防线被突破之后,倒戈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告诉我们,进行思想宣传工作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宣传策略。

作为革命战争年代遗存下来的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红色标语,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因此,合理挖掘和利用红军标语的导向功能,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尤为重要。  

(三)浙西南红军标语是现代红色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浙西南红军标语口号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红军战士在浙西南开展革命活动的峥嵘岁月,镶嵌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红色旅游开发价值,为浙西南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在浙西南大地上不仅流传“青红一句话,永世不分家”的响亮口号,也保存了数量众多的红军标语。其中小吉、安岱后、斗潭等村红军标语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重要遗迹,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还专门开设了“红军标语墙”陈列展示这些伟大的革命墨迹,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展览。此外,浙西南红军标语口号还与其他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整合,共同推动了浙西南红色旅游业的大发展。

浙西南红军标语是浙西南革命文化印记的重要部分,是党和红军留给浙西南大地重要的精神食粮,我们可以直接透过革命遗址的红军标语重温红军艰苦奋斗的历史过往,也可以在与自然生态结合的观光赏景中,追寻先辈足迹,领悟先辈革命斗争精神。

(作者单位:松阳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