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20年来,缙云县委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高质量谱写缙云发展新篇章。
一、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不断推进缙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年来,缙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八八战略”的指引。缙云县委把“八八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按照丽水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让“八八战略”在缙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彰显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
(一)深入贯彻“八八战略”决策部署
“八八战略”以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思维,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谋篇布局,开篇破题。县委完整准确深刻领会“八八战略”蕴含的科学理念,提出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构建“四型缙云[1]”,建设“富民强县、幸福家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不断跃上新台阶。
按照“八八战略”提出的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础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县委始终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2003年,将“工业强县”战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扶持缝纫机、工刃具、灯管三大特色产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此后,科学制定工业用地发展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缙云工业园区于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和“山海协作”示范区。2008年,缙云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新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7个。缙云特色机械装备基地成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企业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缙云的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0年,县委以“项目投资推进年”为主载体,全面启动“五个100工程”[2]。至2012年,缙云机械装备产业产值达190.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近一半,产业集聚水平有效提升,净增规上企业29家,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县委坚持以规划为纲,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道路。《缙云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发布后,县委以“再造一个新城”为目标,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至2006年,缙云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5.9亿元,完成新区旭山路、永宁路步行街、紫薇小学等一批项目建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此后,缙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初步确立组团城市框架。2011年,围绕“富民强县、幸福家园”总目标,县委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重点抓新区南区块、七里区块和42省道及平黄公路仙都景区段的整体开发,“四位一体”[3]的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同时全面实施壶镇小城市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至2012年,壶镇副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新建镇成功列入省级中心镇,县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中心城市聚集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八八战略”提出要推进生态省和“绿色浙江”建设。县委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努力打造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经济活跃、生态品牌响亮的“绿色缙云”。以建设生态县为目标,推进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与示范点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和城市工业功能区的生态化改造,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至2007年,缙云获评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此后,县委全面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至2009年,缙云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县委始终将守护绿水青山作为重要工作,依托生态环境和优势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2011年,县委把“生态富民”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抓手,深入实施“十大生态工程”[4],优化生态环境,强化节能减排。2012年,缙云新增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森林村庄2个、市级绿化示范村6个。
县委贯彻“八八战略”的各项措施不断落地,推动全县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全新成就,2003年至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从30.41亿元增长到133.97亿元;工业生产总值从10.78亿元增长到61.21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从12.49亿元增长到53.61亿元。
(二)打造缙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县委清醒把握历史方位,按照“八八战略”决策部署,立足实际谋发展、跳出缙云谋跨越,加快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步伐,深入推进“三城三地[5]”战略目标,坚决扛起新时代缙云跨越发展的新使命新担当。
发展是第一要务、工业是强县之基。县委始终把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推动生态工业向更大规模、更优质量、更高层次迈进。2014年,缙云大力实施“六大工程”[6],进一步完善“市县共建、县区合一”的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管理开发体制机制,鼓励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生态工业比重。在县委的重视和推动下,缙云成功入选中国创新百强县、省级创新驱动发展拓市场试点示范县、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省级综合性“腾笼换鸟”试点单位,丽缙园成为国家火炬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并正式挂牌省级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缙云“机床小镇”入选全省第2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20年起,县委将建设制造之城、打造全省大花园核心区生态工业高地作为县域发展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挺脊行动”,着力推动丽缙园、开发区、壶镇镇三大工业主平台整合、扩容、提升,优化“一心两带三区”[7]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进程,是城乡深度融合、互促并进的过程。县委始终坚持城乡并重、区域协同,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4年,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三区互动”[8]“双核驱动”[9]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格局。2016年,缙云同步推进新城开发建设、老城改造提升、好溪流域综合整治,强势开展“三改一拆”,获评“无违建”创建先进县。2020年以来,县委不断推进现代化花园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东扩、西进、南拓、北展,“万年古邑、精彩壶镇”“古钥新城、活力新碧”“诗画西乡、耕读新建”成为省级样板。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获评省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县,绿道网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缙云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以“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全力保护修复和科学利用山水林田湖。2014年,深入实施“生态富民”战略,积极对接省“十百千万大行动”,实施治水“1358行动”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联动推进治气治土治山,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20年,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和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加快“静脉产业园”[10]建设,推进第三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至2021年,缙云连续5年获得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4次获得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核优胜县,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优秀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省级以上荣誉10项,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三)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八八战略”蕴含着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取向,为浙江不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方向指引。2021年5月,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浙江。县委紧跟省市步伐,编制《缙云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12月,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缙云的战略目标,在增强综合实力上更快一步、更进一步,努力成为山区共同富裕的县域样板。
在新的发展时期,县委以产业化赋能地方跨越式高质量发展。2021年,缙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7%,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重夺全市经济总量和生态工业第一强县,连续5年获得全省山区26县发展实绩考核优秀等次。2022年,出台《关于系统打造一流“工业生态”,加快建设“工业强县”的决定》,加快从传统思维抓“生态工业”向系统打造“工业生态”跃迁。缙云综合实力大幅攀升,缙云机床小镇入选第1批省特色小镇最佳实践名单,丽缙高新区创成全市首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缙云经济开发区入选省数字化示范园区和省美丽园区示范名单。全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历史性捧得山区26县首个省“科技创新鼎”。全年新增规上企业4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名全市第1位,连续4个季度获省“投资赛马”激励,经验做法入选全省最佳案例,县域竞争力走在全市前列。
县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出发点,全力发展乡愁富民产业。乡愁富民产业品牌不断打响,“有缙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后,新增5个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缙云烧饼获“中华名小吃”称号,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制定缙云菜干市级地方标准,并获评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奖;缙云黄茶获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溢价力品牌;缙云茭白创建省级全产业链,种植面积6.58万亩、占全国的8%,“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五彩农业”[11]为龙头的乡愁富民产业发展经验入选全省第1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
县委始终聚焦保障与改善民生,不断形成更多群众切实可感的共同富裕成果。2021年,缙云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成功实现“四个清零”[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22元,差距不断缩小。产业扶贫减贫做法入选全国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设十大案例,“率先探索山区先富带后富发展机制打造共同富裕实践试点”成功入选全省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第1批实践试点,医保防贫“缙情帮”应用体系入选全省数字社会十佳应用。2022年,缙云县建制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5个乡镇强村公司入围全市营收前20强,壶镇强村公司营收利润全市第一(来自2023年县政府工作报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2%,全县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缙云人民的生活品质明显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以文赋能,为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美好缙云谱写时代华章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八八战略”为浙江文化发展指明的方向。缙云作为黄帝文化自北向南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黄帝名号命名的县,是南方黄帝文化的发源地。2004年1月,习近平同志到缙云仙都考察时,参观了黄帝祠宇主殿、黄帝史迹展览馆等地,赞叹仙都人文风光美,并嘱咐要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县委深刻领会“八八战略”和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生态+文化”文章,以“传承文脉、赋能发展”的历史自觉,为缙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努力走文化赋能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在薪火传承中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其蕴含的“崇祖”“统一”“和谐”“创新”等精神内核,始终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缙云黄帝文化源远流长,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来到仙都,祭拜、赞颂轩辕黄帝,并在黄帝祠宇周边留下词赋和诗文,现存的摩崖石刻就有120多处,充分证明了缙云黄帝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县委一直把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重要课题。早在1998年,县委就首次举办公祭活动,并恢复春秋两祭轩辕黄帝典礼。从2007年开始,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规格提升,明确每逢“3、6、9”年份由丽水市政府主办,其他年份由缙云县政府主办。20多年来,缙云连续举办40多场的祭典活动。
21世纪以来,县委把进一步加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展现缙云魅力的核心要素,把黄帝文化的传承弘扬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专门设立黄帝文化发展中心,专门从事黄帝文化的研究开发和祭典活动的组织实施,为高质高效协同推进黄帝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同时,县委加大对黄帝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专门成立民间学术社团组织——黄帝文化研究会,聘请一批全国知名黄帝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和本地优秀文史研究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形成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研究智库。目前研究会成员近百人,通过常态化的黄帝文化研究活动,从各个层面挖掘缙云黄帝文化形成与传承的发展脉络,全县上下参加黄帝文化研究的氛围十分浓厚。
在县委的重视和推动下,缙云以高层次的中国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为平台,汇聚国内一流的黄帝文化研究专家资源,整合民间文史力量,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强有力的理论成果填补了南方黄帝文化研究的空白。2000年至2022年,缙云成功举办5届国际性、高规格、高水平的中国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从多维度、多层次对缙云黄帝文化的历史根源、时代价值、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对黄帝文化与文化强省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缙云作为“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南方黄帝文化展示中心”的重要地位得到业内专家学者一致确认。
此外,缙云致力做优黄帝文化的研究传播,创新利用各类平台媒介,提高传播效果、扩大黄帝文化影响力,在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中体现更多缙云元素、贡献更多缙云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部署,县委围绕习近平同志当年在仙都考察时留下的“信仰之问”,全力打造以“马列主义与黄帝文化”为主题的缙云仙都“信仰之问”调研基地,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2021年,仙都“信仰之问”调研基地入选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调研基地。
黄帝文化成为小县城的“大名号”“大文化”。县委始终聚焦文化繁荣,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城市竞争力,深入挖掘黄帝文化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持续推进黄帝文化有形化,富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时代特点的黄帝文化标识逐渐形成。
(二)在实践发展中打造浙江重要文化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县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祭祀大典为媒介载体,突出“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主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打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增强全球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在国家部委办局和省市的大力支持推动下,2021年7月,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主办单位变更为省政府,且一年一届。这是全省唯一经批准由省政府主办的祭祀类节庆活动,也是2014年全国清理和规范节庆活动之后唯一提升规格的祭祀类节庆活动,标志着缙云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正式形成“三地共祭、层次相当”的全国轩辕黄帝祭祀格局。
2021年10月14日,首次由省政府主办的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隆重举行。祭典活动以“四海同心祭始祖、共同富裕启华章”为主题,引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热烈反响,有效增强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充分展现了浙江作为“重要窗口”的风采。2022年10月4日,以“四海同心祭始祖、‘两个先行’启华章”为主题的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隆重举行,活动实况直播总观看量近亿人次。除现场祭典活动外,还在加拿大、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地设立“共祭轩辕黄帝”活动分会场,受到5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关注,线上海内外受众超2亿人次。同时,县委推出了百名浙商、百名学者、百名台青祭祀轩辕黄帝等系列活动,拓展了祭典体验项目,带动了旅游的人气、财气和名气。
祭祀轩辕黄帝典礼是传承弘扬黄帝文化最大、最坚实的载体,对激发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特殊的现实意义。每年的黄帝祭祀活动都吸引了大量的台胞、侨胞和海内外华人自发前来参祭,成为海内外华人特别是台胞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仙都景区相继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极大提升了浙江在海峡两岸暨港澳乃至全球华人精神世界中的地位。
在推进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过程中,县委高度重视黄帝文化数智工程建设,全力聚焦重大“非遗”文化活动“数智管理”空白点,首创“祭典在线”多跨场景应用,实现黄帝祭典全流程、文化传播指数、文化研究趋势、文旅游客态势一屏展现,为黄帝文化披上“数字”外衣,实现“数智”文化新生态。通过实践运用,“祭典在线”有效提高了祭典活动效率和黄帝文化传播力。2022年10月,“祭典在线”排名数字文化跑道丽水市首位。此外,县委加快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非遗”馆等“云上场馆”,推动黄帝文化剪纸、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鼓励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开展黄帝文化网络展演。
2022年,浙江首次将黄帝文化写入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把提升黄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作为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的重要任务之一。丽水市委也将黄帝文化研究和传播作为“文兴丽水、挺进共富”的重要内容。县委十五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实施“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八项工程”的决定》,通过实施黄帝文化基因解码、精品、浸润、展示、传播、转化、数智、筑基等“八项工程”,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极具辨识度的浙江文化标识,致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作出进一步示范,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创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实践路径。
(三)在鼎故革新中打造以文赋能县域样板
缙云深入解码黄帝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以古喻今、以文化人,不断引导和激励人们增强创新意识,以更大的格局视野来塑造变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打造强劲引擎。
县委始终坚决执行省委“通过一个大典带动地方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培育经济新增长点。2020年1月,仙都景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实现丽水市国家最高等级景区“零”的突破。在仙都5A级景区的带动下,2家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和1家高端精品酒店落户缙云,高山滑漂、玻璃栈道、滑翔伞飞行等一批旅游项目相继建成运营,仙都轩辕文化民宿一条街成为全市最大的民宿集聚区。缙云入选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连续3年获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被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中国运动旅游休闲目的地、最佳品质旅游县等称号。仙都黄帝祭典成功升格为省祭后,仙都游客猛增。“把仙气带回家”仙都文创店乘势上线,50多种黄帝文化主题文创产品热销市场,开发黄帝文化系列衍生文创产品多达120余款,文创雪糕“仙境奇冰”首月销售1.5万余支。创新推出黄帝文化养生餐,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2022年,黄帝文化列入省文化标识十大创新培育项目。
缙云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百千万”文化惠民项目持续深化,“婺剧进校园”“婺剧四季行”等特色活动广泛开展,“戏剧上山下乡”工程获评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乡村春晚”品牌持续打响,缙云“村晚”案例成功入选中宣部《浩荡东风——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型纪录片,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活动在缙云河阳启动。至2022年底,县委打造的122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全县18个乡镇街道,建成锯博物馆、官店村戏曲展览馆、缙云恐龙馆、胡源民俗展示馆、丽金台温边境革命纪念馆等乡村博物馆,27家农村文化礼堂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投用。阳冰书房获评浙江省十大最美公共阅读空间,成为“网红打卡”的热门场所。同时,县委还不断加强推进以黄帝文化为主线的缙云文脉整理和传播,着力构建婺剧、书法、耕读、石头、中国缙云甲龙等地方特色文化竞相发展的总体格局,统筹抓好文物保护等工作,全面提高缙云文化影响力。
县委以“建设魅力之城,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总方向,坚持“景城共建、文旅共融、日夜共美、主客共享”原则,推进高品质景区城的建设工作。县城新区的滨江公园二期、永宁星座商业综合体、锦湖湾音乐喷泉等项目完成建设,10余公里的最美绿道将仙都景区及沿线公园、节点“串珠成链”,缙云城市绿道、仙都风情绿道分别获评浙江“最美绿道”、省十佳“运动休闲绿道”,括苍古道入选全省大花园耀眼明珠。老城区以1300多年的历史古城文化底蕴为基础,紧扣“向美行动”,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方针,科学制定“千年古石城”复兴计划,千年古石城年轮印记不断呈现。“夜间经济”永宁路商业街兴盛繁华,“12时辰游千年石窟”旅游产品全球关注。2022年,县委统筹“三乡迸进”建设花园城镇和“美丽乡村”,获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溪山云行画卷”县域风貌区获评省级样板,仙都景区入选省首批“醉美景区”和第2批省人文交流基地,“南乡红”农旅共融“美镇圈”入选省美丽城镇集群化典型案例培育名单,东方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岩下村、河阳村分别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首批省美育示范村,仁岸村、联丰村创成省“未来乡村”。
20年来,缙云县委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不断前进,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强有力的抓手,充分发挥文化铸魂塑形赋能作用,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缙云将砥砺奋进新征程、实干争先再出发,争当新时代“挺进师”中的排头兵,为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美好缙云而努力奋斗!
注释:
[1]“四型缙云”,是指“实力缙云”“大气缙云”“活力缙云”“和谐缙云”。
[2]“五个100工程”,是指100个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100个工业招商和技术改造项目、100个旅游生态环保项目、100个惠民行动计划项目和100个重大项目前期。
[3]“四位一体”,是指新老城区、新碧、仙都、七里。
[4]“十大生态工程”,是指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绿色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建设10个工程。
[5]“三城三地”,是指建设制造之城,打造全省大花园核心区生态工业高地;建设开放之城,打造丽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先行地;建设魅力之城,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6]“六大工程”,是指产业提质、项目攻坚、要素保障、城乡统筹、民生和谐、作风提升。
[7]“一心两带三区”,是指以缙云县城为中心,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不断提高县城首位度;找准定位、因势利导,打造沿330国道和42省道两大特色产业集聚带;着眼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东部、西乡、南乡三个特色发展片区。
[8]“三区互动”,是指中心城区与风景区、工业园区。
[9]“双核驱动”,是指县城与壶镇。
[10]“静脉产业园”,是指以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
[11]“五彩农业”,是指烧饼和黄茶的“黄”、爽面和茭白的“白”、麻鸭的“灰”、杨梅的“红”以及梅干菜的“黑”。
[12]“四个清零”,是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零就业家庭“四个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