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辅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交流>资政辅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最生态窗口”
日期:2023-11-09 14:41    来源:丽水史志(2023年第3期)   作者:庆元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浏览量:

“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历届庆元县委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重要决策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定“生态立县”战略,矢志不渝走出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宽广大道。

一、坚持以“八八战略”为引领,奋力打造“最生态窗口”

2003年以来,庆元县委坚持以“八八战略”为遵循,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把“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创生态业”作为重大责任,科学研判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苦干实干,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坚决贯彻落实“八八战略”

县委坚持从庆元实际情况出发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各项举措。2004年底,根据“八八战略”和丽水“三市并举”要求,提出要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绿色庆元”,坚持“工业强县”,建设“富裕庆元”,坚持“开放兴县”,建设“活力庆元”,即“三三战略”。2006年12月,县委提出要进一步实施“三三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浙南、闽北边际区域中心。2009年6月,县委又提出“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的发展战略。

县委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转型升级为前提,大力推进大交通、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生态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配置好各类生产要素,形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以打造浙南、闽北边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地、华东区域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胜地、中国食用菌生产研发集散基地为抓手,全力构建浙南、闽北边际区域中心,成立对接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作委员会,发起浙闽边际区域协作组织成立大会,推进浙南与闽北、闽东地区的合作交流。

从2003年至2011年,庆元地区生产总值从11.7亿元增加到37.5亿元[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入选全国百个林改典型示范县,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

(二)致力打造“寻梦菇乡、养生庆元”发展新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后,为深入贯彻“八八战略”,加快建设“五个庆元[2]”,县委以真抓实干、落地有声的干劲,走出一条符合庆元实际的发展道路,为打造“寻梦菇乡、养生庆元”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八八战略”的应有之义。县委围绕构建“北承南接”对外开放新格局战略,实施“西进东出[3]”交通发展战略,基本建立“北承南接、西进东出、快速入闽”的交通运输体系;牢牢把握海西经济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机遇,主动接轨融入海西经济区。此外,新增嘉善县为“山海协作”结对地区,争取省级对口协作开发项目9个;推进“陆海大统筹、省级大开放、交通大网络、绿色大产业、发展大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侨联“内引外联”优势,推进“山海协作”工程,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市宝山区、崇明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长兴县、宁波海曙区深化“山海协作”,与南太湖新区签订“产业飞地”框架协议;与西湖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开展战略合作。

以改革创新冲破发展障碍是“八八战略”的“金钥匙”。县委突出以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发展的活力、动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围绕改善民生,持续优化体制机制,深化部门改革,深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以“平安庆元”“法治庆元”“和谐庆元”建设为载体,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智能制造、信息经济等产业迈上新水平。随着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庆元被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后提升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国乡合作”经营改革创新试点县。

“八八战略”高度重视加强软环境建设。2007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庆元调研时,对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工作作出充分肯定。为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和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嘱托,县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机关环境建设。2017年以后,县委深化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以书记抓、抓书记”为重点,用好党建述职评议,推动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到位。同时,加大思想建党力度,持续开展党章党规党纪的学习教育,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重大思想问题分析研究和情况通报制度,确保管好导向、把好关口、守好阵地、掌握主动权;探索形成“书记信箱”“五下基层”“廊桥说事”等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决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域推进“清廉庆元”建设。大力弘扬“团结务实、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庆元精神,营造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创业氛围。为补足干部队伍中的精神之钙,县委通过“对标大比拼”等一系列措施,致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精气神。2020年以来,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以及以“特别肯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韧劲、特别善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庆元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血脉里的文化自信,实现干部群众在干事创业中展现出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与活力。2020年,庆元率先实现“只进一家门,办成百家事”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实现率为98.1%。至2021年,数字政府、法治政府全面推进,省市县民生实事完成率达100%,群众满意度显著增强。

截至2021年,庆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86.06[4]亿元,工业企业数增至818家[5];食用菌、铅笔入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市第1位,创成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县,国家级食用菌全产业链典型县;分别实现全省国家重点功能区综合评价、生态保护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全国首位,荣获长寿之乡“绿水青山指数”全国首位;夺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三)致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山区范例

庆元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密不可分。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县委坚持以“八八战略”为引领,继续立足实际,以“实”“干”加压奋进新征程。

共同富裕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为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11月,县委制定《庆元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明确了形成独具山区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双招双引”战略工程、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计划、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45项任务,并细化具体职能分工。

12月,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将庆元打造为生态经济新高地、生态人居新典范、省际循环新节点、幸福宜居新家园、县域治理新样板,全面开启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范例新征程。此后,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向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最需要突破的重点求是挺进,以重点突破展开布局、带动全局,系统推进生态赋能、创新赋能、开放赋能、数字赋能、文化赋能,打好生态产业发展关键仗、国家公园建设关键仗、城市能级提升关键仗、交通区位突破关键仗,同时,聚焦聚力缩小“三大差距”,最大程度“做大蛋糕”,聚焦群众重大民生项目,最大程度“切好蛋糕”。

2022年以来,庆元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庆元甜桔柚成为全国最大的甜桔柚产区,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成功争取首批省级林业共同富裕试点县,“国乡合作”经营改革经验列为全省林业推进共同富裕十大典型案例;江根乡7村抱团模式入选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贤良镇仿生大鲵蛋白肽生产建设、隆宫村“竹—茶—药—园”生态循环发展等4个项目入选全市“共富123行动”试点乡镇建设重点项目名单。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范例进程中,庆元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至2022年底,庆元地区生产总值达92.65亿元[6]。

二、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立县、特色兴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挥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过程中,庆元县委一以贯之秉承生态环境是立县之本、发展之基、核心竞争力所在的原则,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构筑绿色生态大屏障,全力弘扬生态文明,形成生态建设合力,努力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探路者和模范生。

(一)打造“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为全力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县委确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多措并举以保护生态环境。2003年以来,县委以生态环境和生态产业建设为重点,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块,把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监管体系,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快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开展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农业方面,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烤烟,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标准农田改造工程。在林业方面,全面启动建设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实施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封山育林。在工业方面,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竹木工业专业区块,以水电开发、山野菜、食用菌罐头等绿色食品加工为代表的无污染或少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城乡建设方面,实施旧城改造、道路管网改造工程及城市防洪工程等基本设施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

2004年,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测评,庆元在全国所有县(市、区)中名列第1位。这一优秀成绩,得到习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为庆元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建设生态县城

2005年以来,县委以建设生态县城为重要抓手,带领全县广大人民,立足民生实事项目,深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

“八八战略”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此,县委深化功能区调整,提出“一县双城”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一体环境保护新路径。抓住农村在生态县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根据省委部署推进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至2008年底,共完成21个村、76个自然村的整村搬迁,累计实现6620户24972人异地转移。至2009年,庆元创成省级生态县,同时创成16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市级生态乡镇、74个市级生态村和63个县级生态村。至2011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4932户[7]。

生态产业发展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县委全力打造长三角和海西区的“菜篮子”,形成由畜牧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组成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产品订单化、基地规模化、管理科学化、销售市场化。同时,实施“千万驻企”行动计划,加大扶持、解困和服务力度,至2009年,全县取消和暂停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167项,并培育行业龙头,竹木加工、食品加工、铅笔制造等主导产业形成经济发展强动能。庆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竹筷生产基地和木门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铅笔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被授予中国铅笔生产基地、中国竹制品产业基地、中国食用菌产业基地等称号。

生态旅游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县委依托中国香菇城、“廊桥之乡”、“月山春晚”、“三朝”文化[8]等区域品牌,围绕生态、休闲、养生、宜居理念,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旅游营销,着力打造浙闽赣边际休闲观光度假胜地,同时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努力把生态旅游业培育为“北承南接”的先锋产业。此外,县委还积极推进百山祖4A旅游景区、庆元国家森林公园等大景区建设,推动旅游、商贸流通日趋活跃。

交通建设是庆元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2009年,县委实施“西进东出”交通发展战略,丰富入闽大通道。通过龙庆高速公路连接工程,融入国家“长—深”线大动脉,庆元西部与闽北交通网实现互通。通过55省道改建工程,庆元东面与闽北、闽东沿海县市相连接。此外,县委还突破传统“山区县”的思维定势,寻求“借势推动、借港出海、借力发展、借机跨越”,将福建宁德港口视为自己的“出海口”,使庆元成为“没有海岸线的沿海县”。

(三)打赢治水攻坚战

“五水共治”是深入贯彻“八八战略”的具体行动。为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相关部署,县委把“五水共治”作为一项环境工程、经济生产工程、政治民生工程和旅游文化工程,执行最高的生态标准,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4年,县委作出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推进生态环境优势再提升的战略部署。县域各单位、部门及广大群众积极落实治水行动,推进“三三治水,九大工程”[9];落实责任体系,加强“河长制”管理,取缔非法取砂洗砂制砂加工点,抓好城乡河道治理,构筑干净、美丽、精致的生态河道景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机制;强化江河源头水土保持,健全水源地保护区责任机制;建设建筑垃圾收纳场、城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实施城区污水管网扩面延伸;加强边际交界断面的水质监控,确保县内主要河流水体洁净。

为加大治水力度,县委主动与福建省毗邻县开展协作治水,探索建立“跨界派驻治水指导员”模式。与福建省政和县、松溪县建立水质联合监测与预警机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工作会商和交流机制,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协调有序、优势互补,并向福建省交界的11个乡镇派出30多名治水指导员,把“五水共治”工作延伸到福建。“浙闽协作治水”这一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2015年以来,庆元主要河流水质连续保持Ⅱ类以上标准,成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清三河”达标县,勇夺省“五水共治”优秀县“大禹鼎”;节能减排超额完成国家、省下达的任务。2018年以来,庆元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态保护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均位列全省首位。2020年度市“五水共治”群众幸福感指数测评预考核结果显示,庆元位列全市首位。

三、大力推动香菇产业发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八八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的幸福生活需求。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庆元县委始终以人为本,大力推动香菇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群众感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一)大力发展香菇产业

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相传在南宋时期,庆元就发明了“砍花法”“惊蕈术”等香菇种植技术。为推进香菇产业快速发展,2002年开始,县委积极推进实施“庆元香菇”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生产接轨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层次,以信用、绿色、无公害保护原产地域产品的传统声誉,取信于国际市场,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2004年,出台《关于提升庆元香菇产业,确保全国领先地位的实施意见》,确立了香菇产业在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加强研发,使庆元香菇高新技术的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提高加工品占有率和促进终端销售,使菇农更多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2005年,庆元全面实施香菇标准化生产“114”计划[10],引导香菇生产走大户栽培、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2007年起,为持续优化食用菌生产结构,实施香菇质量管理“411”工程[11],从根本上提高香菇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经过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庆元形成了以香菇生产为基础,初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产业链较为完整的聚集性产业。“庆元香菇”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八强行列,名列全国食用菌类品牌首位,“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庆元获全国唯一的全国食用菌行业特殊贡献奖,入选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十强县。至2011年,以庆元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已形成一条以生产、加工为中心,以市场销售为平台,以品牌、文化为链接纽带的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

党的十八大以后,为做大做强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县委秉承“集聚集约、控量提质、转型升级”的原则,鼓励和加快食用菌精深加工,推进食用菌综合服务集聚区建设,提升食用菌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致力打造“庆元香菇”品牌,推进食用菌保健品、休闲食品、液态饮品等产品开发,延伸拉长产业链,推动食用菌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实施食用菌强县计划,推动食用菌控量提质工程;加快建设香菇小镇,引进新香菇市场项目,推进香菇市场迁建与物流中心配套项目建设。经过一系列的战略实施,庆元食用菌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庆元香菇”成为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品牌价值达到49亿余元。至2022年,庆元食用菌种植户达到了4243户,年生产量1.27亿袋[12],香菇数字贸易发展区入围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名单,实现网络零售总额56.1亿元,增长40.4%[13],产品远销韩国、日本、荷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推动香菇文化发展

县委依托庆元“香菇之源”和“中国香菇之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弘扬香菇文化,着力培育香菇产业,打造庆元地域特色的品牌标识。

为弘扬香菇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庆元每隔3年举办一次香菇文化节,至今已举办12届。文化节的活动内容精彩纷呈,有民间文艺踩街、风情歌舞晚会、祭祀活动、食用菌养生保健论坛、食用菌烹饪大赛、各乡镇风味小吃展销、传统美食技艺展示、特色商品展销,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全国摄影大赛等多种样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庆元还将香菇山歌、香菇功夫、科研成果等编写成校本课程,积极开展香菇文化传承活动。2011年8月,中国(庆元)香菇节被评为全省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2015年,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活动被列为全省4个民间信仰文化项目之一。

县委非常重视香菇文化的品牌塑造力,通过加深香菇文化丛书的编撰,加强香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国香菇文化之旅”金名片打造等一系列措施,形成浓厚的地域文化招牌。2005年在加大力度搜集、整理、遴选与香菇文化有关的散落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精粹的基础上编撰《香菇文化系列丛书》。2009年建成庆元香菇博物馆、香菇文化主题公园,以多角度、多内容、多形式展示独特的香菇文化。2010年,向社会征集香菇文化文物1500余件,充实香菇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展示体现香菇“源”文化特征。2012年出版《吴三公故里——龙岩村》,较全面地展示了香菇历史文化内涵。2017年,开通“香菇始祖吴三公网上朝圣”,让节庆活动向节庆经济、节庆产业升级。2021年,制作国内首部全景展现香菇历史和当代价值的纪录片《一菇一世界》。2022年11月,“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文化遗产。

以庆元香菇文化为代表的人文优势,推进庆元森林资源保护、食用菌生产、产品销售等协同发展,同时,香菇文化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实现跨区域交流、共谋发展、共叙未来的新格局,为庆元撑起产业自信、产业振兴之路,打开了对外开放格局。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庆元县委不惧险滩,敢闯敢试,不断开辟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新征程上,庆元县委将带领全县人民,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紧跟省委、市委重要决策部署,继续拼搏进取,跨越赶超,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最生态窗口”,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山区范例。

注释:

[1]庆元县统计局:《2022年庆元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17313万元,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75068万元。

[2]“五个庆元”,是指开放庆元、低碳庆元、殷实庆元、魅力庆元、和谐庆元。

[3]“西进东出”,是指西面进入国家高速公路网,东面打通出海大通道。

[4]庆元县统计局:《庆元统计年鉴2021》,2022年。

[5]2021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庆元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牢记嘱托 跨越赶超 为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山区范例而不懈奋斗》。

[6]庆元县统计局:《2022年庆元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4月。

[7]中共庆元县委、庆元县人民政府编:《走向繁荣——纪念庆元复县40周年》(1973-2013),2013年10月。

[8]“三朝”文化,是指唐朝古语、宋朝古桥、明朝古居。

[9]“三三治水,九大工程”,是指实现水清、岸绿、流畅三大目标,坚持河长治水、铁腕治水、项目治水三大举措,围绕工业、生活、农业三大重点水污染问题,实施九大工程。

[10]“114”计划,是指建设年栽培量在30万袋以上的香菇生产核心示范基地100个,发展年栽培量在2万袋以上的香菇规模生产户1000户,通过核心示范基地、规模生产户的建设实现年推广4000万袋规模化、标准化香菇生产目标。

[11]“411”工程,是指达到4个百分之百,具体落实11项措施。

[12]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办公室:《2022年度庆元县食用菌全年产销分析报告》,2023年1月。

[13]2023年2月15日在庆元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