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 研究成果 >> 浙西南革命故事
浙西南革命故事-粟裕驱雾促和谈
时间:2023-10-31 09:44:56 来源: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中心) 作者:
字体大小:

秋露尽染岭上枫,

红叶如旗舞苍穹。

喜看山里“小上海”,

男女老幼乐融融。

你道这“小上海” 是什么地方?是浙西南崇山峻岭中一个叫门阵的小村子。如今,在村头上建起了一座“遂昌门阵国共合作抗日和平谈判纪念碑(亭)”,供后人观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小小的门阵村,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同志率部开辟的遂(昌)宣(平)汤(溪)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国民党一心要断绝红军的给养,把红军困死在大山里。粟师长针锋相对,制定了发展山区经济的政策,支持鼓励山民把竹木和山货向山外销运,欢迎商人进山做买卖,来去自由。就这样,小小的门阵村,很快变成了生意兴隆的小商品集散地,街上摆满了茶叶、笋干、兽皮、布匹、南货、日用品,还引来了一些杂耍、演唱艺人。熙熙攘攘,日日有市,称作“小上海”。

可是,1937年9月的一天,在这日见兴旺的村街中,忽然挂出了一块木牌,那木牌高高挂在一家金华人王老板开的布店门前,木牌上贴有一纸告示:从今日起,本店所有布匹六折出售。当下,一些山民挤在布店门前,惊诧不已,近旁有家专卖鱼鲞海货的吴老板,从人丛中钻进布店,拖住王老板探问底细。这一问不要紧,倒把这位吴老板给吓住了。原来是王老板从金华进货时听到传说,共产党向蒋介石投降了,红军被国民党收编了!

吴老板回到自己的店里,也马上挂出了“本店宁亏血本,所有海货大削价”的告示。

这没脚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门阵,传遍了根据地,弄得人心惶惶。

百余人的红军队伍驻扎在离门阵村两三里路外的白 石玄 岗。这地方群峰守望,竹木葱笼,清泉流淌,十分幽静。在一处向阳的坡地上,有一块约一亩大的山坪,那正是红军的演兵场。粟裕就住在演兵场南端的那座寮棚里。

这天上午,红军指战员正在演练。侦察员丁德胜急匆匆从山下跑来,向粟裕报告,说是门阵、银坑的老乡都在传说“共产党向蒋介石投降了”“红军被

国民党收编了”。

粟裕拍拍他的肩膀,要他慢慢地讲,等小丁讲完了,笑嘻嘻地说:“你看我们会向蒋介石投降吗?”

丁德胜:“绝对不会。”

粟裕:“那么红军会被国民党收编吗?”

丁德胜:“永远不会。”

粟裕:“对”

丁德胜急了:“首长,说这些话的人很多呢,莫非存心造谣破坏?”

粟裕沉思了一会说:“这个情况非常重要。很可能是时局有变化。”

小丁刚走,又有中共遂(昌)宣(平)汤(溪)工委书记赖德标同志气呼呼地赶了来,讲的也是谣言四起的事,他认为应该抓几个散布谣言的人教训教训。

粟裕批评他:“你呀,老脾气,遇事欠冷静。气候有了变化,刮点风,下点雨,是常事,重要的是我们要尽快想办法摸清情况。现在地方党组织首先要做好群众工作,稳定人心,让大家坚信我们共产党和红军爱国爱民的宗旨是不会改变的,决不会向蒋介石投降,也不会被收编的。”

送走赖德标,粟裕立即召开干部会议。会上,他向干部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七七”卢沟桥事变至今已有两个多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北上,也已胜利到达抗日前线,南方八省红军游击根据地的红旗屹立不倒,国民党蒋介石迫于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的形势,迫于全国人民抗日运动高涨的压力,有可能接受我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呼吁。会不会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呢?

身在深山老林,消息闭塞,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失去联系已有7个多月,这只是一种分析。

粟裕决定,立即派人下山查探。派谁呢?他转向刘亨云:“派你带一个小分队,化妆成国民党的官兵,设法与国民党县政府取得联系,问清目前形势,是否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了?”

“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

“你带一个小分队,化装成国民党的官兵,设法与国民党县政府取得联系,问清目前形势,是否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了?”

“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

10余名红军战士换上国民党军队士兵的服装,由刘亨云”上尉”带领,当日下午来到龙游县南乡著名的溪口镇,大模大样,直奔镇公所,找到镇长,镇长笑脸相迎:“请问长官,到此有何公干?”

刘享云打着官腔:“这一带的共产党、红军活动猖獗。敝人奉命在汤溪、遂昌交界的山区‘剿共’。今天奉上司命令,有重要事情让我赶来溪口,要借用你的电话和周县长直接联系。”

镇长岂敢怠慢,当即恭恭敬敬地说:“好的,我这就把电话接通。”

接电话的国民党龙游县县长周俊甫,听镇长说明情由后,回过话来:“有什么事,叫他跟我说。”

刘亨云接过话筒,报了个部队番号,又随口给自己编了个假造的姓名,半是怨恨半是委屈地说:“老百姓传得沸沸扬扬,都说共产党和红军要向国民党投降了,责问我们为什么还要动刀动枪,在大山里‘剿共’。”

周俊甫赶紧说明:“不是这样的,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日,全国总动员,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全面抗战,这是蒋委员长下的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听蒋委员长的指挥,要开到前线去抗日了。”

说着,对方忽然有了疑问:“这样的大事,你们的长官没说?”

刘亨云装作没听见,来了个答非所问:“好,好!明白了,谢谢。”然后“啪”地一声搁下了话筒。

这时,镇公所的人已经给刘亨云及小分队泡了茶。镇长频频招呼:“王连长,请用茶!”

刘亨云虽然无心喝茶,但为了不露破绽,就端起杯子慢慢地品味,一会儿,他那目光落到了一角的桌子上,那里堆放着许多报纸,他缓缓地走了过去,“啊呀,我们好多天没看报纸了!”

“要看报纸,请随便。”镇长很是殷勤。

“谢谢,公务在身,没有时间在这里看了,要么我带点回去看看,好不好?” “好,好,随便拿。”

刘亨云深知粟裕同志很爱看报,已经好久看不到报纸了,就是把这里的报纸统统背了去,他也不会嫌多的。可是,不能呀!他挑挑拣拣,有本省的,有上海的,也有国民党中央的报纸,好大一摞。镇长叫人拿了一条绳子,帮着捆好。刘亨云很是感激,连连道谢。

刘亨云带着小分队离开了溪口。连夜赶回门阵白石玄岗红军驻地。

粟裕听完汇报,夸奖他任务完成的很好,然后聚精会神地翻阅一张张报纸,毫无睡意。

次日,粟裕召开干部会议,讲明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局大势;下令各

游击基点的红军集中到门阵,进行国共合作抗日的教育;指示中共遂(昌)宣(平)汤(溪)工委宣传合作抗日,安定民心;停止打土豪,团结一切爱国抗日人士……这一切,都是粟裕当机立断地作出的。几天之内,门阵、银坑一带村落的墙壁上,出现了众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战到底!”“万众一心,打败日本狗强盗!”的大幅标语。

9月中旬,粟裕派人将由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闽浙军区司令员粟裕、政委刘英署名的《国共合作抗日建议书》,送到国民党遂昌县政府和县党部。

9月18日,国民党遂昌县县长林树艺和县党部常务委员周彦代表国民党遂昌县当局,给粟裕等复函:“敬请即刻选派全权代表携带原信为证,到金岸与本府所派代表接洽一切”云云。而实际上是“剿抚兼施”的阴谋,“电请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派队协剿”,企图借此机会消灭红军挺进师主力。粟裕及时识破了对方的诡计,明确提出:“若有诚意,请派全权代表到门阵谈判。”

10月12日,国民党遂昌县当局指派军事科长朱镇山等前往门阵。14日,朱镇山等人进入红军驻地。他见红军战士态度和蔼,门阵一派祥和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市面兴旺,不由得暗暗佩服共产党、红军,竟能把这贫瘠山区治理得如此清平。

当日上午,粟裕(当时化名苏群)、谢文清、刘清扬、刘亨云与朱镇山等进行了会谈。

朱镇山表述了自己受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委派前来商谈的意向,希望红军立即开进遂昌县城,听从当地政府安排,一切给养均由政府解决。

粟裕严正地向对方指出:“我们今天相聚门阵,是为了共同抗日,挽救国家于危亡,为中华民族争生存。我们共产党、红军既往不咎,愿意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国共合作抗日和平谈判。但是必须明白,合作决不是投降,改编也决不是招抚、收编。国共双方应当是平等的。这是谈判最根本的前提和原则。”朱镇山无言以对。

下午,粟裕指派谢文清、刘清扬和刘亨云为代表,与朱镇山等3人在门阵张家堂屋举行正式谈判。粟裕坐在隔壁的后房里。

我方代表在谈判桌上提出了四条:

一、我军保持独立;

二、双方立即停止一切敌对行为(我方已停止打土豪);

三、我军为迅速开赴抗日前线,近日将去平阳集中整训,沿途国民党方面不得留难;

四、国民党政府要为我军补充弹药、给养。

朱镇山感到红军代表所提四条,通情达理,表示愿意立即回县禀报,尽快答复。

会后,双方代表共进晚餐。晚上,红军在门阵白沙庙举行军民联欢晚会,红军和根据地群众演出宣传抗日的文艺节目助兴,气氛热烈。

第二天(10月15日),朱镇山向送行的谢文清说:“谢谢你们的真诚和厚待。可惜的是没有见到粟裕将军。”谢文清仰脸大笑:“昨天上午,你刚来时,第一个和你握手表示欢迎的苏群,那就是我们的粟裕师长呀!”朱镇山恍然大悟,他想起了自己与粟裕握手的情景,想起了第一次会谈时粟裕掷地有声的言谈,想起了昨晚同坐在一条板凳上看文艺演出……简直不敢相信,粟裕将军竟是如此年轻,如此平易近人,如此深明大义,如此富有雄才大略。说:“请转告我对他的敬意。”

朱镇山回到遂昌县政府,立即向县长林树艺报告了谈判情况。林树艺先是慰勉有加,而当问到谈判结果和门阵见闻时,大为不满,斥责朱镇山有辱使命,被“赤化”了。

朱镇山不以为然,据理力争:“依我看,共产党、红军对合作抗日是真诚的。”说着,从公文包里取出谈判记录。

林树艺接过去仔细地看了又看。“唉!看来红军中有能人,不好对付。”

朱镇山如实相告:“是的,我自感远远不如。尤其不如的是,他们抗日报国心切,合作抗日是诚心诚意的。”

“这个问题,事关大局。省府近日也有指示,鉴于目前形势所迫,看来也只好同意对方提出的条件了。”

“林县长所说极是。我们应当顺应时势。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这么说,粟裕他们比我们更识时务罗!啊,哈哈哈!”

朱镇山也跟着笑了。林树艺又问:“你见到粟裕了吗?”

“见到了,原来我以为他是个身材高大,很凶猛的人。出乎意料,他平易近人,很有儒将的风度。难怪罗卓英、刘建绪不是他的对手。”

“可不是!粟裕以一支数百人的红军游击队,对付了罗卓英的63个团,刘建绪的6个师。这次和谈,又被粟裕掌握了主动权,我们被动了。他粟裕对大局大势了如指掌!”

不久,国民党遂昌县政府复函红军,答应了红军提出的全部条件,宣告门阵国共合作抗日和平谈判达成协议。这时,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已同国民党浙江省当局达成协议。至此,红军挺进师在浙江的三年游击战争结束。

1937年10月18日,粟裕率领部队告别了门阵父老乡亲,数日后到达平阳山门街,和省委书记刘英等胜利会合。不久,红军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粟裕,政委刘英。1938年3月,粟裕率主力赴皖南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