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 >> 研究成果 | >> 浙西南革命故事 |
1930年3月上旬,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南部地区农民武装暴动的基础上成立了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
为了打开浙西通道,与江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总指挥部决定攻打丽水城。3月18日,以100多支步枪、部分短枪及大刀、长矛、鸟铳等武装起来的四五百人的红军队伍,在总指挥胡公冕带领下,从驻地永嘉县的潘坑出发,往西朝丽水方向前进。他们经青田的海溪、舒桥,翻过根山岭到达丽水祝村,沿通城大道快步行进。因滂沱大雨,水东好溪溪水暴涨,大队红军在此摆渡过溪延误了两个多小时,直到19日凌晨5时才陆续赶到丽水城外的攻城地点。
当时的丽水城,在城内大衙门(今继光街西段)驻有一个排约五六十人的国民党省保安队,其营区弹药库内存放有轻重机枪、迫击炮等轻重武器及整箱的子弹、手榴弹。在府前(今工人文化宫)设有警察局,有三四十名警察。警察局院内的武器仓库存有机枪、步枪、冲锋枪等常规武器。在城隍庙(今囿山小学附近)驻有几十人的地方武装保卫团。在大猷街(今大水门至厦河门段)盐局驻有1O人左右的保安队。侦察员事先未侦察到后两股地方武装。
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包抄警察局和省保安队驻地,红军约定以枪声为号,两地同时开火,速战速决,全歼城内守敌。先由几名红军战士迅速从厦河门爬上城墙,翻身跃入城内,打开城门,大队红军入城后分两路快速逼近攻打目标。
凌晨5点多钟,攻打警察局的红军按原行动方案开枪突袭。尚在睡梦中的警察被清脆而响亮的枪声惊醒,惊慌地从被窝中爬出,搞不清是怎么一回事,红军指挥员已在外喊话了:“我们是浙南红军,警察局已被包围了!”“缴枪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负隅顽抗,死路一条!”在喊话的同时,红军战士已开始向警察局发起冲击。贪生怕死的警察听到“红军”二字,吓得瘫软在床上,不敢抵抗,有的顾不得穿衣服就翻越围墙逃命去了。一些来不及逃跑的则躲的躲、藏的藏。少数打算提枪与红军对抗的警察,见红军冲进来了,吓得弃枪逃窜。袭击警察局的战斗很快就结束了,缴获步枪3O多支、机枪2挺。
驻扎在大衙门的省保安队,惊闻警察局驻地传来震耳的枪声,连忙吹响紧急集合哨,在营长吴仁涵的指挥下,打开后门,沿上真殿弄绕巷而出。攻打省保安队的红军,由于超过了原定凌晨3时整攻城的时间,显得有些慌乱,竟然迷失了方向。当警察局枪声响起时,他们仍在路上焦急地找寻攻打目标,在街上与敌军遭遇。胡公冕等人组织红军沉着应战。到了拂晓,双方仍然对峙着。胡公冕考虑敌人地形熟悉、武器比红军先进等原因,决定撤退。攻打警察局的红军也遵照命令放弃追击逃窜的警察,从原路撤出。
在撤退途中,红军战士遇上了前来增援的城隍庙地方武装保卫团和盐局保安队。英勇的红军向敌人发起一阵猛烈的射击后,朝厦河门方向边打边撤。此时,那些跳窗翻墙的警察,也返回警局,从武器仓库领出枪支,开始追击红军,红军战士与这几股敌军展开巷战,他们爬上墙头或屋顶,占据有利地形,打击敌人。巷战3个多小时,从5点多一直打到8点多。其间,有7名红军指战员牺牲在丽水街头。
红军撤出丽水城后,指挥员派出9名战士在厦河门外阻击敌人。开始敌军摸不清红军的底细,不敢贸然冲出城门,便登上城楼或爬到城墙上向红军射击。后来,见红军人少枪稀,就发起了攻击。埋伏在城门外的红军战士进行了顽强的抵抗,8名战士壮烈牺牲。最后,幸存的1名战士背起同伴的几条枪,撤离城门,追上了部队。
撤出的红军大部队在水东过渡后到祝村作短暂的休整。受伤战士的伤口在这里用土办法作了处理。1名战士肚子上被打了一个洞,鲜血汩汩地往外流,就用刚剥取的鸡皮覆盖伤口。还有1名战士小腿肚被打穿,就用两块银元,盖在两侧洞口扎紧止血。
祝村群众为红军烧火做饭,拿出过年留下的卤肉、油炸豆腐等招待红军,送给红军草鞋等物品,并用轿子将1名红军重伤员抬过根山岭,送到五六十华里外的青田县海溪村。
红军部队到达青田县海溪后,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发动群众烧毁土地陈报单,并在群众的支持下打退敌人追击。然后,回师永嘉驻地。
浙南红军攻打丽水城,虽未取得胜利,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县长赖绍周住在与警察局仅一墙之隔的县政府内,听到枪声惊慌失措,越墙抱头鼠窜。这次攻城也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省保安队总部急忙将驻守温州的浙江保安第四团甘清池部调到丽水防务。丽水地方当局宣布全城戒严,日夜紧闭城门,增岗设哨,昼夜巡逻。在惶恐不安中过了几天,才打开城门,准许老百姓自由出入。
浙南红军攻打丽水城后,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群众很快就知道浙南红军是替老百姓打天下的革命队伍。受其影响,同年夏秋之交,丽水的北乡、西乡、东乡等地相继爆发了农民武装暴动。
(摘自《丽水革命斗争故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