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风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丽水风物
烽火摇篮: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在丽水
日期:2022-03-28 10:55    来源:丽水史志(2021年第4期)   作者:周 率 浏览量:

李家应院长与院童在丽水碧湖

1937年底,侵华日军已攻占华北、华东大片领土。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空前灾难,千万难民流离失所。而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处境尤为悲惨 ,他们或是死于敌人的炮火下 ,或是倒在饥饿贫病的逃难途中。面对残暴的敌人,苦难的儿童,在国共两党和民主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38年3月10日,宋美龄与邓颖超、沈钧儒、蔡元培等人一起,在汉口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先后在武汉、浙江、香港、四川等地相继成立了23个分会,设立61所儿童保育院,遍布抗战大后方(包括延安),共抚养和教育儿童近3万人,为拯救战时难童,抚育下一代,发挥了独特作用。

为了更有利于工作 ,宋美龄提出将保育会隶属于她所领导的新生活运动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正式名称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通称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因后来各地成立有分会,战时儿童保育会改称“战时儿童保育会总会”。

 

 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三周年特辑

(1941年6月出版,封面为孙多慈设计)

 

抢救儿童 艰辛创院

1938年6月5日,在中共的推动下,在金华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简称“浙江保育分会”),并推选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黄绍竑的夫人蔡凤珍、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黄祖培的夫人黎沛华为正副理事长。浙江保育分会成立后,一方面组织抢收队赴前线抢收战火中的难童,一方面在浙江抗战的大后方丽水碧湖筹设保育院,推举彭惠秀女士为院长,为保育儿童作准备。

1938年7月15日,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第一临时保育院在丽水碧湖举行开幕典礼,正式成立。创院伊始,全院只有工作人员十余人,大多是妇女,她们率领着从杭、嘉、湖等沦陷区收来的百余名无家可归的难童,借碧湖镇天后宫为落脚点,一面安顿难童的学习与生活,一面着手创建院舍。9月27日,彭惠秀院长因病辞职,另推省府秘书长李立民的长女李家应继任。李家应为安徽含山县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社会系,曾在安徽凤阳师范学校图书馆工作。

1938年底,保育院开始从碧湖天后宫迁到附近的瓦窑埠、柳里、林家祠等地段,建起了数十幢平房,并围上了篱笆。5月7日,举行新院舍落成典礼,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等政府官员到会祝贺。黄绍竑还赠送了有“保我赤子”题词的绸缎横幅,盛赞保育院在战火中创立是中国妇女对全民抗战的巨大功绩。1939年6月23日,奉保育总会命令,将“临时”二字取消,改名为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第一保育院(简称“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第一保育院扩大后,全院分有教学区和生活区,并开辟了体育活动场地和生产园地,总面积达五十余亩(包括现在的碧湖小学、碧湖中学、碧湖米厂、粮管所、碧湖医院等地段)。同时继续收容难童、贫儿、孤儿,院童激增到八百余人,大部为杭、嘉、湖、宁、绍、金、衢、台等地人,也有来自皖南、苏南、上海等地的,大多为难童、孤儿、军人子女等。保育院的教职工大多是热心社会事业的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先后有20多名共产党员在这里工作,如教务主任严金明等。院长李家应思想进步,富有正义感,为人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使得进步青年得以在保育院从事革命工作,团结了广大教职员和院童,使保育院成为一个革命进步团体。保育院内无论院长、教员,还是炊事、勤杂人员,月薪一律十元,这待遇比小学教员低得多,可是任务之繁重远远超过小学教师。她(他)们身穿布制服,与院童同吃同住同劳动,除担负教学工作外,还日夜照顾院童的生活,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她们不辞艰辛,不计报酬,长年累月为培养“民族幼苗”而操劳。1939年下半年,保育院已有院童近千人,工作人员60余人。

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由院长主持一切日常院务工作和院务会议事宜。全院分为教导部(管教学、品行)、保育部(管医疗保健)和总务部(管后勤、资产)。常设院务常务委员会、经济稽核委员会、膳食委员会、升学就业指导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生产教育委员会、儿童剧团团委委员会,直接向院长负责。此外,保育院还针对教职员工、儿童教育、保育、经费收支等方方面面制订了一套完善的考核和管理制度。

教导部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班,将12岁以上的院童编入“职教班”实行半工半读。7岁至11岁的院童编入“基教班”,进行全日制教育,7岁以下的院童编入“幼稚班”,进行学前教育。设有国语、社会、自然、算术、美术、音乐、体育等文化课程,职教班根据职业门类分设农事科、织席科、缝纫科、制鞋科、织袜科、剧团、合作社、理发、竹工、木工、警卫等。

保育部设有医院、病房,有专职医师和护理人员,定期为院童进行体检和进行防疾、诊治等工作。总务部除负责全院的财经开支、物资供应等事务外,还担当“职教班”的工场、农场、畜牧场等的经营管理工作。

 

自力更生  茁壮成长

创院之初,保育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战时儿童保育会总会和浙江省政府的拨款,外加国内外热心人士的援助,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曾多次捐助款项、物资,给保育院以巨大的支持。

 儿童们在唱歌

1940年浙江全省粮食紧张,各地都出现粮荒,加之通货膨胀,原有经费已入不敷出。为解决粮食问题,保育院动员职教班全体儿童和教职员工自力更生开垦荒地,于是自1941年1月份起,保育院开展垦荒运动,4年之间,成效巨大,先后在碧湖天后宫、南山、青田岗、沙溪、中央洲、大操场旁等处开垦荒地691亩,根据土质,种植上油桐、茶树、水稻、芝麻、豇豆、玉米、蕃薯等种物,4年间年垦荒所得经费共585719.15元,每年农产品收入约占开支总数的10%。这些通过垦荒所得的收入,可略补充经常费之不足,以及作一些应变费、迁移费等之用,既缓解了院童的粮食困难,又增加了保育院的经费。

为了给院童们提供一份适合的读物,促使院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1939年5月7日,第一儿童保育院的《儿童报》创刊。许多省内外专家名流被聘为特约撰稿人,《儿童报》为三日刊(曾因印刷困难改为周刊),八开两版,铅印,设有适合儿童阅读的国内外新闻、《小谈话》《你知道吗?》《小园地》等栏目,除供全院儿童阅读外,还面向社会发行,发行量很大,达到两千多份,渐渐成为浙江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抗日爱国读物。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儿童报》又编辑出版丛书,1940年11月,编辑出版儿童报丛书第一种《战时模范作文》,内容为《儿童报》上刊登的优秀儿童作文。

  

儿童剧团

儿童剧团是保育院中最为活跃的组织,成立于1938年7月。儿童剧团有男女小演员二三十人,有专职的导演和舞台设计人员。小演员每天上午读书,下午排练演出,所演的全是具有抗日内容的话剧和歌舞剧,演出效果良好,很受群众欢迎。曾多次应外界邀请,在丽水、碧湖、云和、金华和方岩(即当时省政府所在地)等地公演。儿童剧团也经常到周围的农村、工厂和兵营演出,宣传抗日,将演出收入充当难民或伤兵救济金。他们演出的节目有《打鬼子去》《放下你的鞭子》《小英雄》《帮助咱们的游击队》等。也有孩子们根据自身经历自编自演的节目,如《流浪儿》等,小演员演唱着在日寇的侵略下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不禁声泪俱下,往往是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十分感人。

保育院还组织开展了众多的文体活动。1939年5月,保育院举行第一届运动会。1940年,保育院与碧湖卫生所合办儿童健康比赛。选派儿童参加省立处州民教馆主办的国语演讲比赛和歌咏比赛,均包揽第一和第二名。保育院还经常邀请处州民教馆来院放映抗战爱国电影。

保育院的工作成效得到各界的关注,1939年7月13日,法国记者李蒙到院参观,8月29日,中央南路慰问团到院慰问。1940年6月1日,南洋侨胞慰问团到院慰问。1942年春,蒋经国的俄罗斯籍夫人奉宋美龄之命到碧湖视察第一保育院,在院长李家应的陪同下,参观了全院各部门、各班级。

 

上课中

 

在苦难中成长

战争是残酷的,保育院的院童们即使身在后方也时刻面临着疾病和敌人的威胁。1939年6月7日,保育院发现麻疹及白喉。7月11日,传染病告急,健康儿童迁回天后宫原址暂避。1940年春,麻疹又袭击了保育院,许多年幼院童被夺去了生命,逼使全院儿童搬迁到碧湖镇北郊的浙江省干部训练团(现碧湖中学处)避难。嗣后,院中又流行着白喉、脑膜炎、痢疾等恶性传染病,又有大批院童在药物奇缺的情况下染病离开了人间。1941年1月10日,敌机轰炸保育院,保育部病房中弹被毁,死伤病童各1人。

1942年夏,日寇入侵丽水,保育院近千名院童,在教职员工的带领下,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撤离碧湖退到云和。当日寇流窜碧湖时,碧湖镇大街中段东至塔下庙,南北两侧店铺、民宅全被焚毁,保育院新建才3年的院舍亦被焚成为一片瓦砾。日寇撤离丽水后,部分教师带高年级儿童回碧湖,其余中、低、幼各班全部留云和河上村,作为云和分部。1943年夏,又有日寇窜扰丽水的谣传,留守碧湖的师生仍撤到云和。云和河上村一带又发生鼠疫,为防传染,保育院所有寝室、教室和衣服杂物一律烧光,全体师生在李家应院长带领下,只得从当时省政府驻地云和迁到南雁荡山中的平阳顺溪。同时,为保护在碧湖的房屋资产又派人回丽水碧湖,设留守处。

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重庆保育总会发布保育会复员计划与儿童领回办法,并限1946年3月底全部结束,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奉命撤销,留在保育院的院童,有的通过升学进入其他学校就读,有的被送回原籍与亲人团聚了;丧失亲人的院童,有的被各界热心人士领去抚养的;有的作了妥善的安排,至此。浙江省第一儿童保育院,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是抗战时期浙江全省规模最大、救护难童人数最多组织。在战争烽火中抢救和保育了一批受难儿童,巩固了国共两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为抗战作出积极了贡献。

 

(作者单位:丽水市档案馆  周率)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