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
日期:2022-03-28 09:15    来源:丽水史志(2021年第4期)   作者:张星 浏览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党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的浙江逻辑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这一理念之所以能在浙江产生,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蕴含着深层次的浙江逻辑。

(一)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是理念形成的历史逻辑

21世纪初,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浙江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前列,但也深切感受到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到任浙江,即开展密集调研。11月24日至26日,他到丽水调研时强调,“丽水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围绕生态做文章”。12月15日,他在萧山调研时,明确要求“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12月28日,他在金华调研时,针对当时偏重GDP政绩考核的普遍现象指出,要“把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12月30日,他在衢州调研时又指出,衢州的生态、传统农产品、旅游资源等特色,“就是长处,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从这一系列的调研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极为重视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角度去谋划浙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进一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发展战略(后称“八八战略”),以之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习近平同志对生态建设的科学认知已转换成推动浙江绿色发展的基本方略。

(二)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初步探索构建了理念形成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同志刚到浙江就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生态省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2002年12月,他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将浙江列为第5个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在习近平同志的重视和推动下,省直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抓紧起草生态省建设规划。3月18日,省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联合召开《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专家论证会并通过论证。6月27日,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纲要》和《决定》成为此后一个时期浙江生态省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生态省建设必须摆上各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坚持不懈推进,一年接着一年抓。为推动生态省建设,他亲自担任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持续实施有关环境保护与整治的重点工程。2003年,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4年,浙江实施以八大水系和11个市、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为重点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2005年,浙江出台《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推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九大领域、打造循环经济九大载体、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的“991”行动计划。通过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浙江生态省建设成绩斐然,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习近平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促成了理念形成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同志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浙江工作期间,他经常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又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发展和创新。

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分析浙江发展趋势。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亟需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浙江来讲,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可持续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认为,浙江以前“低成本竞争、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方式造成资源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过大压力,因此,这种发展方式是难以为继的。他明确指出,“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迫切要求我们寻求一条发展新路”。这条发展新路,就是浙江的绿色发展道路。

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看待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内在关系。200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与省委党校部分学员座谈时指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 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1]2004年3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既要GDP,又要绿色 GDP》一文指出,现在的发展“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2]

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炼生态建设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浙江生态省建设实践为习近平同志的生态建设思想提供了丰富滋养。2004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出席“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时指出,“实践证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使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2006年10月,他在绍兴考察调研时,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强调要在环境保护、节约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创造出一些好的经验来”。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与理论升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也与安吉“生态立县”的小环境密不可分。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安吉考察调研,一次是2003年,一次是2005年,并且在第二次调研时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

(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2003年4月9日,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安吉调研,强调要“把抓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习近平同志开门见山地指出,“安吉这个地方比较典型”。

何谓典型?习近平同志从三个方面作了概括。其一,安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浙江山区的“典型代表”。他指出,安吉“发展生态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二,安吉从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向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转变,是浙江山区确立“生态立县”战略的“典型过程”。他深刻指出,“只有依托丰富的竹子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经济生态化之路,安吉经济的发展才有出路”。安吉白茶就是“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其三,安吉“生态立县”战略应当形成“典型经验”。他在调研中对安吉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强调“希望安吉继续提供一些经验”。可以说,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对安吉“典型代表”“典型过程”“典型经验”的表述已然蕴含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形成基因。

同年8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指出,“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3]在这篇文章中,他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认识关系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的第一阶段;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的第二阶段;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的第三阶段。这说明习近平同志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这对关系的思考已从实践层面上升到了认识论的理论层面。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第二次到安吉调研。虽然这次调研主题是“法治浙江”建设工作,但他一如既往地高度关注安吉的生态建设。习近平同志实地考察了天荒坪镇余村村。该村曾是安吉有名的“靠山吃山”工业富村,但由于搞掠夺式的矿山开发,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004 年底,余村全面关停矿山,探索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借景生财”之路。习近平同志对此充分肯定。他指出,“不要迷恋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要下决心停掉矿山,这些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

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进行了系统阐释。他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4]这篇用词朴素、简短有力的文章,阐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赋予其深刻内涵,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上升为一种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绿色发展观,揭示出“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同时指出了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制胜之道,即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应当说,以安吉为典型样本的“生态立县”探索与实践契合了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发展思路。从这个角度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同志对生态省建设长期思考与安吉生态建设实践相互碰撞的结果。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升华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了多次理论阐释,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使这一理念更加体系化、科学化。

2006年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对“绿山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进行阐释。他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忽视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人们意识到环境是生存发展的根本;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5]他将这一阐释写成《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刊发在3月23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这篇文章从对立统一的哲学角度,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释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习近平同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

除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进行理论阐释外,习近平同志还高度重视这一重要理念的外延拓展。从地域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虽然是在安吉提出,但并不仅仅只适用于安吉。2006年7月29日,他在丽水调研时指出,“我多次讲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从领域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虽然是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但并不只局限在生态领域。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把这‘两座山’的道理延伸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上”。他强调,“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现实紧迫性、时代前瞻性回应了新世纪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特别是生态文明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价值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浙江实践

毛泽东同志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旦被群众所掌握,也会喷发磅礴力量。

(一)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主要路径

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率先实践地、先行示范地,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省人民以生态省创建为载体和突破口,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打造。十五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同时作为一种生态文化和整体系统均衡的科学方法论,已经融入到了浙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路径。

十五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浙江先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多轮升级工程、“811”系列生态环保行动、“五水共治”、大花园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等标志性工程。在生态经济方面,浙江持续推进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浙江大力推动“生态+”高品质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探寻生态价值的多形式转换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浙江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轨迹:2010年6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强调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着力打造生态浙江,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1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通过《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深化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浙江;2013年11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14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2020年5月,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

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浙江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的践行路径,就是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之路。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

(二)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主要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揭示的是全新的发展观、价值观、文明观和政绩观。十五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在人民群众获得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浙江始终秉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高标准推进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大整治,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区域和长三角区域率先达标,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多年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浙江着力建立并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与绿色发展“共创、共享、共富”机制,努力保障群众的发展权、环境权和收益权,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全民共享。

浙江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培育循环经济、数字经济等绿色发展新动能。201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水耗比2004年分别下降61.3%、84.2%,万元GDP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4年分别下降90.9%、81.7%[6],节能降耗水平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浙江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浙江率先建立起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资源管控制度、生态文明考评制度、生态产权交易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实施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绿色GDP考核等的率先省份。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积极构建“政府有为、企业有责、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大生态保护格局,规范引导生态化的空间布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催生和普及与时俱进的绿色财富观和价值观,以发展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指导人们更加理性地开展经济社会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方向、社会进步新潮流、人民生活新风尚。2018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充分显示浙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的主流趋势,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共识的构建。

(三)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中加入“美丽”底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重要引领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事实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指引。

浙江作为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首倡地,十五年来,坚持这一重要理念始终是浙江干部群众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建设、生态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建设等成为不同时期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集中概括。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视察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6月,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作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决议》,强调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浙江的生态领先优势、生态治理优势、生态经济优势、生态制度优势、生态建设优势,扎实推进高水平“美丽浙江”建设,努力争取建成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被列为浙江加快形成13项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向世人昭示浙江将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实践,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持续发力,高水平提升全民富裕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高水平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与应用,高水平谋划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率先响应国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和争取2060年前碳中和的新目标,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和能源转型路径。

2020年8月15日,浙江省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在安吉余村召开,发布《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面向未来,浙江将在更高的起点上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以“重要窗口”建设的生动实践,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奋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努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90页。

【2】习近平:《既要GDP,又要绿色 GDP》,习近平著《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37页。

【3】习近平:《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习近平著《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3页。

【4】习近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著《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37页。

【5】习近平:《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习近平著《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86页。

【6】《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刊《今日浙江》杂志,2020年第15期。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张星)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