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姓胡名则(963~1039),字子正,占籍永康,登宋端拱二年(989)进士,毛泽东赞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北宋能臣。他生前历践要途,爱民忠君;死后封神方岩,香火长盛;身世扑朔迷离,故里众说纷纭。而胡公故里在缙云岩坑之说,依据最为丰实。
故里之甄别
“故里”即“故乡、老家”(《现代汉语词典》)。目前,号称“胡公故里”的,永康有县城北镇坊和上胡、胡庄、胡库(库川)4处,此外还有缙云岩坑、仙居萍溪、东阳柏塔等3地。
仙居萍溪胡氏,宗谱挂靠胡则长子胡楷第五子胡章之后,但据《永康胡氏总谱》载明:萍溪胡氏乃胡则叔叔承佑后人,萍溪胡氏也已认同。可见仙居萍溪,并非胡公故里。
东阳柏塔胡氏,其宗谱对胡则及祖上有关记载与现实文史资料相去甚远。另《永康胡氏总谱》载明:柏塔胡氏属永康库川(胡库)胡氏分支。而库川胡氏“约于庆历皇祐(1041~1053)间,(胡则大弟)胡赈四子棣偕其长子闉,以卜兆故,定居库川”(《库川胡氏宗谱》)。可见,库川胡氏是胡则大弟胡赈后裔,其始迁祖是胡则侄子胡棣。故永康胡库也非胡公故里,柏塔更不要说了。
清光绪廿八年永康举人胡宗懋《胡正惠年谱》载:胡则于“宋乾德元年癸亥(963)……八月十三日生于永康之胡庄。”但据2014年《永康胡氏总谱》理事会在认真考证后,在该条下作出郑重“析注”,曰:“永康塘里坑有村名‘胡庄’,然而在其族谱中未见有胡则诞生于此和生活于此之记载,当地民间亦无此传闻,故其所述之胡庄,可能是指某个胡姓所居之庄。”可见胡庄一说,不能确证。
对于永康上胡,胡库下村退休教师胡贻甫有考证认为:“上胡的始迁祖是胡则二弟胡贶的四世孙信臣。”这一结论也与永康《龙山总祠主目》和现存的《上胡胡氏宗谱》相互印证。因此,上胡应该不是胡公故里。
1990版《永康县志·人物传》载:“胡则,字子正,宋代名臣,县城人”。但到2016版《永康市志·人物传略》载:“胡则(963~1039),字子正,永康古山镇胡库人。”永康县、市两志,间隔仅20多年,胡则的县城故里之说,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永康修志者彻底否定,尤其是胡库之说谬误已见,故作为史志,如此轻妄改变名人里址,实在有失审慎。
故里之考证
三县七地的“胡公故里”,前文已对六处进行甄别。下文将对缙云岩坑这处“胡公故里”作出考证。
(一)从谱牒文献考之
缙云岩坑《五云胡氏宗谱》于宋乾道三年(1167)由胡则八世孙首修,至今文字可查的有13版,保存完好有6版。关于胡则世系载:“曾祖讳彭……娶钱氏,生彦瀔。(彦瀔)性喜清幽,有陶靖之志,访至栝苍缙云岩坑……于是筑室而居,改名胡石堂。(彦瀔)娶陈氏,生承师。(承师)娶婺州应氏……,应氏怀孕将生,于八月十三日,欲往母家生产,不意往至靖岳胡塔地,遂诞生要子,就洗两头塘,抱至母家育养,取名胡则……”。世系图载:“彦瀔,徙居缙云十六都胡石堂之祖。”作为旁支的缙云大黄《胡氏族谱》也载:“彦濲……始迁栝缙十六都石堂。”
永康《塔石保定胡氏宗谱·外纪世系》载:“盖吾家自缙云岩坑濲公(后)来居永康库川。”其“胡宗各派居址”载:“一祖派缙云岩坑,一派县市,……一派塔石,……一派库川……”可见,塔石本派以及库川、前山、杭州龙井源,均尊岩坑为“祖派”,亦即祖居之地。
《世界胡氏通谱》302页载:“公名则,字子正,谥正惠,栝之缙云人也。”《中华胡氏通谱》545页载“岩坑始迀祖胡彦濲,其父由钱塘迁永康,彦(濲)生承师,承师生胡则、胡赈。”同谱547页载:“岩坑曾称为胡石堂,建有胡则进士坊和胡相公庙。”而其余自号的“胡公故里”,通谱均无介绍。
(二)从地方史志考之
清康熙廿三年《缙云县志·选举》载:“胡则,字子正,兵部侍郎。”因他占籍永康考取进士,故将其列入“科目不可考”的“仕宦”篇;该县志“山水”篇载“潭”8个,其中有:“大圣:县东南七十里,胡则父承师修炼于此,后尸解,故其潭名大圣云。”按方位、距离、胡承师墓、胡则生平等,无不与岩坑村口大圣潭相吻合,也与永康诸谱“一祖派缙云岩坑”“大圣潭边是祖派”相对应。而明嘉靖以降《永康县志》,均无“大圣潭”记载。如康熙三十七年《永康县志》记“潭”13个之多,也无“大圣潭”记载。
(三)从文物古迹考之
1.进士坊。岩坑有北宋风格的两柱一间、重檐悬山顶木牌楼一座,俗称“大阊门”,系胡则进士坊。该坊最后一次修复于光绪年间,20世纪末倒塌,原有龙、虎(尚有存照)、皇帝玉玺等木雕件遗失,现存夹柱石2对,残柱1根。清咸丰十年(1860)岩坑《五云胡氏宗谱》载:“宋太宗端拱二年,公登进士第,建坊于村中,正公不忘本之意也。”此谱还载有胡则交代身世的诗,云:“木有本兮水有源,佛陀仙掌老夫村,若问吾身真出处,须寻坊表是故轩。”清《缙云县志》有:“进士坊,在下坑为胡则建”的记载,“下坑”是“岩坑”别称,“则”是避胡则占籍永康之讳。
2.胡相公坟。岩坑《五云胡氏宗谱》载:“一世祖彭,娶钱氏,合葬永康县后承训乡”“二世祖彦瀔,娶陈氏,合葬后垅长蛇”“三世祖,承师,娶应氏,合葬后垅长蛇。”“四世祖,则配夫人陈氏,又配夫人钱氏,合葬龙井山。”另考《永康胡氏总谱》和各地族谱,胡庄尖山西南第一祖坟为胡则二子胡湘;胡库后垅第一祖坟是胡则大弟胡赈第四子胡棣;上胡族谱始于胡则四世孙胡信臣,至今无祖坟可考。可见,葬岩坑村后垅的“胡相公坟”,就是胡则祖彦濲、父承师之墓。
3.赫灵庙。俗称胡公庙,位于岩坑村口佛陀岩西侧,始建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多次重修,历九百多年香火不断。
4.进士箱。岩坑胡氏“进士箱”箱盖写“内存众神像壹拾叁幅、众子孙远远轮值收存”;一侧写“勅封胡公大帝”,一侧写“石堂派保定郡”;一横头写“众神”,另横头写“皇清嘉庆戊辰胡大常制”。内存胡则及两夫人画像、圣旨、龙虎画像、胡则亲拟家训配十阎王殿画图、世系图。20世纪80年代末,存放在村大会堂“进士箱”被洪水浸泡后遭蚁蛀,现存残件。
(四)从谣谚传说考之
1.永康、东阳、缙云等地自古盛传的《胡公经》,开篇就说:“南无佛说《胡公经》,胡公出生在缙云。胡公分身胡塔地,父母双双上天庭。”(永康学者胡国均收录于天马图书公司出版《方岩签诗解说》)。所述内容与岩坑《胡氏族谱》记载、缙云靖岳“‘胡诞地’传说”和《方岩民间故事》“红面胡公的由来”等故事甚是契合,胪膛靖岳八月十三大型胡公案会之民俗,也与之相互印证。
2.缙云古谚语:“木樨花远处香,胡相公显外洋。”显外洋自然是指胡公显圣方岩;那么,与之相应的“木樨花”在哪里呢?佛陀仙掌作证,古墓牌坊为凭,那就是缙云岩坑。
(五)从乡风民俗考之
岩坑胡氏乡风民俗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匠心独具,其核心都是敬重、缅怀、传承先祖胡公的家风、期望和嘱咐。
1.郡望“保定”。胡姓“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望出安定、新蔡”(清陈廷烨《姓氏考略》)。浙江胡姓,系胡公满后裔,多冠“安定郡”或“新蔡郡”。但是岩坑及其本县分派、永康秀岩和塔石、磐安胡宅等胡则长子胡楷后裔,均冠“保定郡”。其原因是宋景祐二年(1035),宋仁宗在胡则退养杭州前,诏封他为:“保定郡开国公”。
2.岁时习俗。大年初一大开祠堂门,上厅正中挂胡公像,裔孙祭拜胡公,诵胡公家训;清明前十日,由各房轮值主祭,胡则公裔孙,不分远近回岩坑祭祖,祭礼除酒肉外,必备芥菜,以示不忘《胡则家训》之男诫、女诫;八月十三迎胡公案、做胡公戏,庆胡则生日,祈求风调雨顺,族兴国泰;十二月廿五馒头日,用土酿“酵母”(酵娘)做半球形馒头,上加红彩,以示羔羊跪乳,不忘母恩,庆贺胡母生日,倡导慈孝传家;除夕夜家家户户挂“保定郡·侍郎第”大红灯笼贺岁。
以岩坑为“胡公故里”,已得到缙云、永康、磐安等地胡公长子胡楷后裔的充分研讨,并将形成的共识镌刻在岩坑胡氏宗祠屏风上。这些共识也多次在全省胡氏文化研讨会上得到多数宗亲的认可。因此,吸引了中华胡满公文化工作委员会、省胡氏通谱编委会(筹),丽水市“民革”、“九.三学社”,永康胡公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前来实地考察;金、丽、台、温各地胡氏宗亲也慕名前来交流研讨,赢得了领导和各地宗亲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知道,岩坑作为“胡公故里”还有进一步论证的空间,我们必须持开放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各地专家学者和胡氏族人进一步研究探讨,发扬胡公精神,挖掘胡公文化,践行“两山”理论,振兴胡公故里!
(作者单位:胡小标,缙云县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原壶镇中学副校长;麻松亘,缙云县胡公文化研究会会员,原缙云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