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儿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瓯江儿女
南阳侯叶琛记事
日期:2022-01-21 16:15    来源:丽水史志(2021年第3期)   作者:纪江明 浏览量:

元大德九年(1305)十月十九日,叶琛出生于丽水县高溪村书香世家。

高溪村是叶氏聚居地。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始祖叶溥自松阳卯山迁徙至今高溪西十里的麒麟山,“结庐父墓而居”,后世子孙从山上往东迁至平原卜居,至叶琛为第十一世。

叶琛的祖父叶天与(1263—1328),字子贤,以“德行文章”为当时所推重,任美化书院山长。

美化书院位于缙云壶镇雁门岙,始创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此前的淳熙九年(1182),理学大儒朱熹路经壶镇,曾在此讲学。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令“凡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并设立山长主管书院。在当地士绅的倾力襄助下,美化书院达到鼎盛期。台门、泮池、阙门、圣人殿、美化堂、文昌阁、先贤祠、明伦堂等建筑群气势宏伟,前后十几位担任山长的都是学行兼优的名儒。

叶天与在美化书院任满后,本可擢升州府教授,但他“弃不就”,回乡归养。

叶琛的父亲叶諴(1283—1335),字心可。叶諴自小树立了经国济世的理想,“穷经将以致用也,非积无以造微,非笃无以致远”。朝诵暮习,除了熟读六经,仪章度数、图书历象等无不研究,尤工五言诗,著有《栖闲集》。但叶諴的科举之路首战不利,“科举初行,有司以君克赋试不合,遂以亲老不复入场屋”。元朝建立于公元1271年,直到1315年才进行科举考试。叶諴首试失败,即绝意仕途,“专意色养”。(色养,指和颜悦色奉养父母。)父母的一日三餐,叶諴夫妇亲自烹调侍奉。

叶天与、叶諴、叶琛,祖孙三代同堂,叶諴综理家务,外内修整。闲暇时间,叶天与穿戴整齐,正坐堂上督课。叶珂、叶玘、叶琛、叶瑾等伯仲叔季和堂弟叶现他们列坐两旁,听叶諴讲课。叶諴援引经据典,结合当下时事,为子侄们授课,“虽隆寒盛暑不废”。

祖父学富五车,父亲贯通经史,父子亲执教鞭,四季督课。叶琛聪颖敏慧,加上刻苦好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既继承了祖父的“得行文章”,又秉承了父亲“经世致用”的学识和思想,诚如《明史》评价的“博学有才藻”。

叶琛“自幼思有以自立”,虽然家境优渥,自立意识却很强。元天历元年(1328)正月,爷爷叶天与去世了,父亲叶諴身体尚健,叶琛整束行装,北游京师。

“游”有两种目的:

一是游学、游历,以学交友,以行走长学识。处州代表人物有周权(1275—1343),字衡之,号此山,松阳人。元延祐六年(1319)持所作诗词游京师,得到集贤直学士袁桷赏识,评论其诗意度简远,议论雄深。名流赵孟頫、虞集、揭傒斯、陈旅、欧阳玄皆认可周权的诗词才华。袁桷推荐周权去馆阁工作。周权力辞,回乡专心于诗。王毅(1303—1354),龙泉人,师从处州录事郑原善、金华许谦学习理学,30岁后赴京游学,得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黄溍赏识,推荐任“检讨经筵编修翰林”,辞不就。

二是以学识交往大儒名宦,求取赏识荐举。元代科举取士重蒙轻汉,汉人考试内容多而难,录取名额少,科举入仕非常艰难。元代处州进士仅19人。叶琛北游京师,就是对自身才华非常自信。果然,“京师诸贵人奇其才”。(贵人,指有才学又有地位的人,如袁桷之于周权,黄潜之于王毅。)叶琛所遇的“诸贵人”是哪些人,史料没有记载,按照其赴京时间,应该就是侍讲学士揭傒斯、翰林直学士虞集、国子助教陈旅等人。

与周权、王毅不同,叶琛在“诸贵人”的荐举下,进入通政院任宣使。

通政院是元朝主管驿站的中央官署,院事琐碎繁杂,叶琛无所畏惧,办理得有条不紊。元代驿站四通八达,叶琛要经常到各地巡视,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令人敬畏,地方长官听到他要来,赶紧把平时畏难推诿的事办结,不敢拖延。

元至顺二年(1331),叶琛出差江浙行省所在地杭州,顺道回处州探望父母。叶諴让叶琛到先祖墓地拜谒,并告诫说:“你为人要廉洁谨慎,否则不要回家来见我。”没想到这是父子的最后一面,元至元元年(1335)四月,叶諴去世,叶琛闻讯回家守孝。

元至元三年(1337),叶琛任江浙行中书宣使,址在杭州。时寇起临漳县(今河北邯郸),朝廷命江南行省平章别不花前往征讨,叶琛被征入军中,他多次为别不花出谋划策,一举平定寇乱。元至正元年(1341),别不花回京后,想推荐叶琛入朝为京官。北京与处州迢遥万里,叶琛以母亲年事已高推辞。吏部按常规擢升叶琛为徽州路歙县县丞、进义校尉。元代一个县的主官称县尹,县丞是县尹的佐官,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进义校尉是武散官名,正八品。

叶琛未来得及赴任,元至正元年(1341)六月,母亲汤氏去世了。

元至正四年(1345),叶琛守孝结束,赴任歙县。当时歙县缺县尹,叶琛既当县丞又代行县尹职责,雪上加霜的是,歙县未设置管理城市民政的机构录事司,县内大小事务,都要叶琛为之决断处理。歙县镇戍将军站着说话不腰疼,经常对叶琛的工作说三道四。戍将是蒙古人,挟武自重,颐指气使惯了。以往县尹如果不顺从,秀才遇到兵,立马惹祸上身。这也是县尹空缺的原因。但叶琛行得正坐得直,不为所屈。身边的人见叶琛长得高大威武,又深得县衙上下拥护,就劝戍将,“此健丞不可触也”。

一天夜里,巡逻兵吏与盗贼内外勾结,把歙县洪氏大墓挖开,将殉葬品掳掠一空。巡逻兵吏怕洪氏上衙门报案自己担责受罚,就胡乱绑了一个叫张来的人来见叶琛,说他是群众举报的盗贼。叶琛见张来一身伤痕,嘴里却喊着冤枉,不动声色先把张来收押入监,择日升堂。过了几天升堂,叶琛让手下皂隶穿上张来衣服上堂,又让巡逻兵把举报的群众带上堂。哪有举报者,巡逻兵就让盗贼冒充举报者上堂,与皂隶对质。叶琛问举报者对面是谁?举报者齐声骂盗墓贼张来。叶琛又把张来带上堂,问举报者这个是谁?举报者齐声说不认识。至此,一出贼喊捉贼的闹剧大白于公堂。

嘉兴有个叫朱甲的人,侨居歙县多年。县内大户人家,每逢红白喜事,都叫朱甲到家里,带领徒弟或设坛念经,或主持祭礼。一日,朱甲在一户人家设坛,与主人家发生了殴斗,双方闹到了县衙公堂。升堂后,叶琛盯着朱甲等人,端详了许久,突然一拍惊堂木,说:“你们不就是我要抓的盗贼吗?”命人脱去朱甲他们的上衣,果然,每个人两只手臂上都有刺墨。《元典章·刑部·强窃盗》规定,汉人、南人犯盗窃罪者,初犯刺左臂,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颈项,蒙古人有犯不刺。朱甲等人在嘉兴就已是惯犯,移居歙县后出入大户人家,以醮祀为掩护,专门偷窃富豪之家,整整17年,从县尹到普通百姓,竟然一无所知,没想到被叶琛一眼识破。

歙县按照国家规制,每年向朝廷缴纳贡金2475两,贡金收取的事情本属县衙职责。但元朝实行包税制(元人称为扑买或买扑),由承包人以官府征收的数额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向国家包缴,承包者再按较高数额向百姓征收,从中获取差额利益。歙县也不例外。“黠民揽其出纳之柄,高其估以为利”,有聪明而狡猾的人主动向县衙承揽收缴的活,县衙的人乐得轻松自在,“黠民”拿着鸡毛当令箭,超数目收取赚取差额以获利。上级有人来巡查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这一年,中书省令各地以楮币(用楮皮纸制成的纸币)代替金纳贡,“黠民”贿赂歙县县衙官吏,准许他们按额定的数目收取。叶琛到任后,发现了此中弊端,若不制止,“恐或传为例,剥民必甚”,将岁贡收缴之权收归县衙,并将数目减到朝廷征收数目。

歙县每年产宣纸五百万张,差吏靠山吃山,借口宣纸质量低下以低价收购,转而高价卖出获利。百姓告到县衙,县衙不但不受理,还加重赋税。叶琛察觉了差吏的徇私舞弊,整顿吏治,推行货真价实的公平买卖,又革除了额外的赋税。

从唐代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夏税一般缴纳货物或者钱。但歙县情况特殊,本地产粮不足,不能满足驻兵需求,以往都是要求百姓用货物或钱换粟来缴纳夏税,称“夏粮”。歙县地处江南,产米不产粟,以货物或钱换粟缴纳夏税,又被中间商盘剥一层,“民深患苦之”。叶琛积极与上级沟通,“以钱、米兼赋于军,夏税得如例”。

叶琛以县丞代县尹,夙兴夜寐,整肃吏治,智破盗墓案、慧眼识惯贼,革除弊政,减轻赋税,还利于民,得到百姓拥戴,朝廷褒奖,辟为江浙行中书省掾。

元至正六年(1346),叶琛随江浙行中书省右丞相忽都不花讨伐福建长汀罗天麟、陈积万寇乱。叶琛曾有过临漳平寇的经验,又有歙县治理的经历,知道所谓寇乱,不过是食不果腹的百姓揭竿而起。他积极协助忽都不花推行惩办首恶、安抚胁从的措施,元军对罗天麟的农民军实施围而不攻,使其分化瓦解。果然,罗天麟、陈积万被部下杀害,农民军投降,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杀戮。

元至正年间,各地屡发农民暴动,中书省对县一级守官的选拔任命非常重视。叶琛因政绩卓著,朝廷内外很多官员都推荐他。元至正九年春(1349),叶琛擢任承事郎、处州路青田县尹,官正七品。按朝廷规制,子贵父荣,朝廷赠已故叶諴为承事郎、庆元路同知、知奉化州事,汤氏为宜人。

青田多山,群峦叠嶂,溪壑纵横;人多耿直,民风彪悍,“素号难治”。叶琛认为,青田百姓桀骜不驯,之所以难治,是教化不够,官府只有重视教育,才能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

到任不久,叶琛即在文庙新建高大宏敞的明伦堂,礼聘饱学之士为六经讲师,增拨30多学田,招收弟子生员,免费提供伙食。每月初一、十五,叶琛身着官衣官帽,带领生员拜谒孔夫子及其弟子。礼毕后,叶琛亲坐明伦堂,语重心长地为生员讲解五伦的教义,言辞恳切,深得生员敬佩。

有一次,一位属吏送来一份官书,叶琛见印章的边角很鲜明,对属吏说:“你好大胆,竟敢刻假印?”属吏大惊失色,立马下跪磕头认罪。叶琛说:“刻假印的不止你一人,你如果揭发一人,我就赦免你。”叶琛以此类推,一天内缴获吏印18枚,税务印12枚。叶琛信守承诺,赦免众人,只惩办最后被检举的人。

按照元朝法律,牛患疫病死亡要向县府报告。石溪方圆只有十余里,10天内报上来23头牛病死。叶琛内心生疑,问来报告的农民:“牛死了是什么状态?”农民答:“全身肿胀。”叶琛问:“牛死了,牛肉还可以吃吗?还是丢弃不能吃?”农民回答:“怎么敢丢弃呢?一旦快死了,就给杀牛的屠户了。”叶琛问:“杀牛的是谁?”农民回答:“有两个少年跟我们来的,在县门东。”叶琛让衙役把两人抓来。少年腰里别了个包囊,叶琛命衙役取下来一看,大铁针一枚,皂角、蓖麻籽若干。叶琛说:“这不就是毒牛的工具吗?”少年不敢隐瞒,他如数交代:利用皂角、蓖麻子熬药淬针,用针扎牛,牛全身发肿,不能吃草,奄奄倒地。耕牛是务农之本,少年不懂事,指使的肯定是昧了良心的屠户。叶琛很生气,查抄了屠户家,以弥补失牛农户。

青田县城临瓯江,时局动荡,经常有大军在瓯江上往来。散兵游泳进入县城,侵扰市民,掳掠财物。百姓畏惧如虎狼,以前的县尹束手无策。叶琛采取软硬兼施的措施,一方面亲自坐镇,备上牛肉等酒菜送上船犒劳过境军队,告诫撑船的不要靠岸,让身体健壮者在险滩帮忙拉纤。一方面组织县民持矛沿岸而立,自己率领弓箭手沿岸巡江。过境军队见这阵势,再也不敢上岸。

青田人好争讼,动不动就到县衙打官司。叶琛经过详查,知道了原委,原来凡是到公堂的原告和被告,事先争执的时候,都受到了县吏的蛊惑。县吏怂恿他们打官司,吃了原告吃被告,以此谋取财利。叶琛查实背后撺掇的县吏,施以杖刑,县吏再也不敢作奸犯科。争讼日减,到后来几乎没有了。

叶琛治理青田得到了浙东道廉访司佥事余阙的认可,将叶琛的事迹上奏,皇帝赐酒慰问。当时余阙正在浙江核实田亩,以均赋役。余阙令叶琛赴龙泉核田亩定赋役。

元至正十年(1350)初,叶琛到龙泉,召集有田的人家,“履亩而实之”,丈量田地,查清有多少粮田,每块田产多少粮。按产粮多少额定徭役,满六斛(1斛为100斤)者服役1个月。也可以以粮代徭,即交六斛粮免1个月徭役。叶琛办事雷厉风行,龙泉之行很快就完成了,又到婺州(今金华)武义县,“垦田定赋一如龙泉”。有人手持上级官员的书信,要求方便行事。叶琛置之不理,将信件高挂墙壁,永不启封。在武义期间,叶琛遵从理学,重视生员教育,在县学明伦堂西边的吕祖谦祠里,增设朱熹像,一起祭祀。朱熹(1130—1200),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1181)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两人和张栻(1133—1180)(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并称“东南三贤”。

叶琛辗转龙泉、武义时,青田县县尹空缺。青田百姓盼望叶琛回来,他们甚至派代表到浙东宪府请愿。武义事毕后,叶琛回到青田。百姓闻讯,装扮彩舟迎接,瓯江中船只首尾相连,百余里不绝。

元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浙东道廉访司准备重修婺州城墙,很多人推荐叶琛总理其事,中书省于是升叶琛为处州路总管府判官,正七品,令他负责修筑婺州城墙,且授权便宜行事。修城工程从三月开始,到秋天七月完工,十月开始挖护城河。城墙完工后,叶琛进阶承务郎,从六品。宪府留叶琛在杭州,不让他到处州赴任。

元至正十三年(1353)三月,江浙行省平章三旦八率师平定饶州、徽州红巾军,叶琛辟为行军都事。三旦八在战争中以宽大为怀,招降纳叛,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一路势如破竹。至八月,先后收复饶州、徽州。部队进入徽州后,因叶琛在徽州州治所在地歙县当过县丞,百姓都知道他的为人,纷纷向三旦八乞求,让叶琛“摄州事”。

叶琛做的第一件事是修建朱文公(朱熹)庙。徽州是朱熹的祖籍地,南宋淳祐六年(1246),徽州郡守韩补在南门外紫阳山麓建书院,宋理宗御题“紫阳书院”匾额。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元初迁于南门内,元延祐二年(1315)又迁南门外。战火使得朱文公庙成为一片废墟,叶琛在上面走了一圈,叹息说:“这是教化的基地,怎么能受战火的侵扰呢?怎么能不修复呢?”于是,多方筹措,修建一新,没向百姓摊派一分钱物,“民大悦”。

经历战争,又逢荒年,粮食歉收,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富豪售卖粮食要用金银,不收楮币。叶琛一方面颁布公告,命令富豪卖粮收楮币,一方面熬煮烂糊粥赈济饥民,每天要施粥十斛。叶琛亲自到场,监督分粥。同时,向右丞相禀告详情,把徽州的茶叶税用楮币来征缴,又让富豪不吃亏。

至正十四年(1354)叶琛回到杭州。此前一年,青田黄坦人(今属文成)吴德祥啸聚倡乱,他们攻占青田县城,焚掠府库,杀害男女无数。乱军势力波及处州、温州、婺州和福建建宁,官军前往征剿,大败而回。

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宪府辟叶琛摄同知处州总管府事,前往处州平寇安民。有人劝叶琛,寇情叵测,你要带领大部队去,才能保证无虞。叶琛笑一笑,带了几个随从兵士,骑着马一路到青田。百姓听说叶琛来了,纷纷从山上回到县城,窃据县城一带的乱寇头目也向叶琛投诚。十月,有人在吴德祥耳边嘀咕,说叶琛在使障眼法,其实暗地里在组织军队,不久就要围攻黄坦,不如先下手为强,趁其不备,把他劫持到山上来。吴德祥听信了,开始部署。项生、留由之两人听说了此事,急忙催促叶琛到温州避一避。叶琛拒绝说:“老百姓因为我来青田,有了依靠,才从山上回家。我现在走了,他们怎么办?”两人苦劝无果,大哭而去。过了几天,寇首张惟德、吴伯贤带部全副武装包围县城。叶琛身着官衣官帽坐在大堂上,威严地责问:“你们想干什么?”张惟德、吴伯贤被叶琛的气势折服,不由自主双膝着地跪了下去,想想又不对,我是来劫人的,怎么跪下了?但又不敢站起来,就挺直上身说:“山里人听说大人宽厚,都很想见你,让你去一趟。”山寇人多,形势严峻,叶琛顺水推舟说:“我可以去,但你们不能伤害老百姓。”

到黄坦后,叶琛被安置在吴德祥宅院。一日三餐供应美味佳肴,隔三差五女伶演唱娱乐,但叶琛“终不假以言辞”,利用一切机会,为这些落草为寇的人讲解祸福与逆顺的道理。祸福相依,心存善念,祸即是福;心存恶念,福即是祸。处顺境时,积极奋进,趁势向前。处逆境时,潜养生息,待时而起。“凿凿不少厌”,即使是对牛弹琴,叶琛仍不厌其烦地晓知以大义,“群酋颇感悟”。元至正十六年(1356)四月,杀牛杀猪,大宴叶琛,送他回到处州城。

除了青田黄坦,还有丽水县的砻崆、青田的庐茨(今景宁鸬鹚)也有山民啸聚为寇,人数达万人之众。三地位于温州瑞安、处州青田、丽水交界,群山莽莽。黄坦更是结寨百余处,前后呼应,首尾相援。一旦三地形成联盟,后果不堪设想。此时正逢江浙行省枢密院判官石抹宜孙派遣参谋官胡深、章溢率军征讨砻崆,叶琛率军与两人会合。三面包抄,羽箭、飞石如狂射,砻崆军大败,十几个头目被擒。元军趁势向前,准备全歼敌军。叶琛与胡深、章溢商量说:“真正作乱的是几个头目,其他的都是胁从,他们没有大罪。”于是命令军队退后二十里,让山寨的人携带妻儿逃走后,才进军把山寨焚毁。

元至正十七年(1357),叶琛升任浙东道宣尉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兼同知处州路总管府事。四月,叶琛到青田沐鹤溪(今景宁)整军备战。八月,在叶琛的指挥下,部将陈仲真平定庐茨寇乱。山寇袭扰附近乡村,掳掠了700多人到山寨,叶琛备好船只粮食,命令熟悉情况的老兵把他们一一送回家。

元至正十八年(1358),叶琛任处州路总管府治中,为州佐官,为正五品。叶琛负责讨伐黄坦。三月,进军并攻克杨山、黄坑等二十余处山寨。再领军围长坂,山寇凭险力据,叶琛围而不攻,山寇粮尽而降。兵临高洋,三恔七千寇来援,准备与叶琛殊死决战。叶琛亲领精锐至三岱岭占据要冲,指挥部将夏廷辉冲锋,大败山寇,斩首500余,俘虏300余。乘胜追击至周奥,屯兵支坳。寇首周宝、宋茂等都已逃走,叶琛分兵十路把守,使得山寇相互之间不能联络。宋茂、吴德祥在洞尖山新筑山寨,山下布置七个营护卫山寨,竭力死守。九月,叶琛命陈仲真带领3000骁勇绕道瑞安,出其不意从背后攻击,击杀宋茂,踏平新寨。吴德祥趁夜逃脱,退到百丈林。这时山寇还有千余人,个个身强体壮,骁勇善战。他们竖起大旗,擂起战鼓。叶琛知道山寇是虚张声势,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他命令部队不可躁动,沉着地列好阵后,故意让前排甲兵懒洋洋地坐在地上。山寇果然中计,操着巨戟领兵突袭,官军突然跳起身,大喊:“杀进去。杀进去。”山寇不敌,急忙后退,为首的7名将军被擒。官军火烧百丈林,一时间亮如白昼。又分兵三路追击至筱村,吴德祥父子走投无路,在山林自缢而亡。黄坦之乱遂平。

因平乱有功,叶琛、胡深升任行省元帅;章溢被授为浙东都元帅府佥事,却拒不接受,回龙泉、浦城交界的匡山隐居;刘基升任从五品的行省郎中,年底被降为从七品的处州路总管府判,愤而辞职回南田;石抹宜孙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进攻婺州。石抹宜孙的母亲和弟弟石抹厚孙在婺州城内,他派胡深先期率兵万人、战车百余辆从处州前往救援,自己率主力出缙云呼应。胡深部队战车在婺州东松溪被山路阻梗,步兵至梅花门外,被胡大海养子胡德济率兵击溃,胡深侥幸逃走。婺州被攻克,石抹宜孙母亲和弟弟被俘,朱元璋诏令石抹宜孙投降,被拒绝。

石抹宜孙急忙退回处州,分兵驻守婺州进入处州的两条要道,叶琛扼守从缙云到处州的括苍古道桃花隘,筑起第一道防线;参谋林彬祖屯兵葛渡,是为第二道防线。镇抚陈仲真据守从武义到处州的曳岭古道樊岭。同时命胡深守龙泉,统龙泉、庆元、松阳、遂昌四县兵,以作后援。

元至正十九年(1359)四月,朱元璋命耿再成、胡大海进攻处州。胡大海兵出樊岭,耿再成绕过桃花隘,两军合击攻破葛渡,又绕后攻破桃花隘,元兵退守处州。十一月,耿再成、胡大海合兵攻破处州城。石抹宜孙、叶琛、林彬祖等分散溃逃,石抹宜孙避走庆元,林彬祖至温州,叶琛至丽水、龙泉交界之浮云乡。

朱元璋攻克婺州后,招揽了浦江的宋濂,聘为郡学五经讲师。宋濂向朱元璋推荐了刘基,胡大海向朱元璋推荐了叶琛、胡深、章溢。攻克处州后,朱元璋任命孙炎为总制,负责招揽刘基等人。

胡大海、耿再成继续分兵处州所属各县。“胡大海部将缪美,分兵略定诸县,得叶琛”“分兵略定浮云,得元帅叶琛”,叶琛在浮云乡与缪美部相遇,向其投降。缪美又派叶琛去做胡深的思想工作,胡深在婺州城下与朱军交过战,审时度势,知道元朝气数已尽,为使百姓免遭兵燹,也向胡大海归降,龙泉、庆元遂降。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刘基、叶琛、章溢、宋濂结伴至金陵(今南京),下榻夫子庙。朱元璋很快召见4人,安排他们入住礼宾馆。闲余,朱元璋召见叶琛,“讲明经史、访论治道”,叶琛的言论让朱元璋感觉“时有补益”。不久,朱元璋授宋濂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让长子朱标师从学经;授叶琛、章溢为营田使佥事;留刘基帷幄中,参与军事谋议。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亲率大军,准备进攻陈友谅占据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刘基说:“昨观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胜师之兆也。”江州果然被一举攻克。十二月,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派使者到江州见朱元璋,表达了投降之意,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原先的军队要留在龙兴(今南昌),不能改编到别处。朱元璋面有难色,刘基站在他边上,偷偷地踢了踢床脚。朱元璋醒悟过来,答应了。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正月,胡廷瑞得到朱元璋回信,决心归顺,派外甥康泰到江州投降。朱元璋率大军从九江出发,前往龙兴。到樵舍时,胡廷瑞和祝宗派人送来丞相官印和军民户册及储粮簿册。朱元璋入龙兴城,军令肃然,无所扰民,令官员各安旧职。二月,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任命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万思诚为行省都事,叶琛为洪都知府。胡廷瑞随朱元璋回建康(今南京)。

让胡廷瑞回建康,一举一动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龙兴官兵离开胡廷瑞,群龙无首,应该翻不起大浪。这是刘基的主意,朱元璋采纳了。君臣两人,一个老奸巨猾,一个老谋深算。但这次两人都失算了。

胡廷瑞是真心归顺,所以二话不说就跟朱元璋回建康。但他放心不下他的外甥康泰。最初胡廷瑞决心归顺时,康泰、祝宗不是很情愿。胡廷瑞反复开导,两人勉强答应。胡廷瑞生怕两人降而复反,自己肯定人头落地。就把自己的担心偷偷上报朱元璋。朱元璋听了,下令,命两人带所部乘船去协助徐达征讨武昌。

两人的船到女儿港时,举行叛乱,丢掉朱元璋的吴军旗帜,拦截了一艘布船,以布为旗,掉头进攻洪都。黄昏时分到城下,一举攻城,突破城门。洪都城原本由这些叛军守护,军力空虚。邓愈住在廉访司,闻变来不及召集军队,只有数十人随从,一路从抚州门杀出,逃往建康。都事万思诚、知府叶琛在洪都府,竭力而战,被叛军执获。祝宗、康泰劝叶琛、万思诚投降,两人破口大骂,被杀害。

朱元璋闻叶琛死讯,嘉其忠义,追封叶琛为南阳郡侯,入祀洪都忠臣庙,又入祀南京鸡笼山功臣庙。

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按浙江监察御史王献芝在处州郡城南建“开国忠节三先生祠”,祀奉叶琛、胡深和章溢,并亲撰碑记。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国忠节三先生祠”倾圮坍塌,高溪叶氏独资修建,丽水知县胡嘉栗为之主持,并亲撰《重修三贤祠碑记》。

(作者单位:丽水明天出版印务有限公司)

【推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