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史志园地>史志研究
人在城在 城亡人亡
——抗战之彭孝儒部守卫丽水城
日期:2022-01-21 15:40    来源:丽水史志(2021年第3期)   作者:林新农 浏览量:

儿时经常和小朋友玩耍于丽水城外的瓯江溪滩(今南明湖),曾听大人讲述这溪边悲壮的抗战故事:抗战中,日军大举进攻丽水城,守卫丽水城的一个团官兵,连同团长在内,几乎全部牺牲。其中,部分官兵就牺牲在这溪中,遗体都被大水冲走了,牺牲的团长还是一位少将呢!

这故事深深镌刻在我心底。长大参加工作后,特别关注丽水城抗战历史,常利用工作之余走访老人,查阅资料,了解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由此,还联系到那位牺牲团长彭孝儒的女儿彭怡,从她那里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谨记述之,以期后人缅怀之。

彭孝儒,1913年生,湖南益阳人。幼年丧父,全仗母亲帮工度日,他从小就深刻体会到生活之艰辛,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青年的彭孝儒,学习刻苦努力,先是考入黄埔军校第七期,然后又进入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被分派到重庆任国防部少将高级参谋。但他却拒绝了这一令人羡慕的职位。未到国防部报到,主动要求上抗日前线参战。

少将彭孝儒

随后,彭孝儒被重新分配到第三战区司令部任少将高级参谋。上任后,他还是很郁闷:原希望能率领部队上前线,面对面抗击日军,不料却是待在司令部研究作战方案——纸上谈兵。为此,充满着抗日激情的彭孝儒,主动去找战区司令顾祝同,汇报思想,请求上前线杀敌报国。顾祝同遂任命彭孝儒为国民政府三十二集团军八十八军新编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

丽水属第三战区,是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八十八军(军长刘嘉树)的布防区域。该军下辖七十九师、新编二十一师、暂编三十三师。其中,罗君彤为师长的新编二十一师是川军。或许是为了掌控部队,军长把新编二十一师与暂编三十三师互换了一个团。

调入新编二十一师的就是彭孝儒团,被编为第六十三团。该团虽属中央军,但大部分是新兵,而且装备落后,在该师三个团中,数六十三团战斗力最弱。彭孝儒就任团长接到的任务就坚守丽水城。

1944年8月,日军继1942年6月第一次地面入侵丽水城之后,再次进犯。国军八十八军将守卫丽水城的任务交给新编二十一师。精明干练的师长罗君彤受命后,心中自有打算。罗君彤随即调派尚在训练新兵的六十三团坚守丽水城,将自己从四川带出来的两个嫡系团,部署在瓯江南岸(水南)一带,六十一团督战,六十二团机动,以保存实力。同时,下令拆毁瓯江小水门浮桥(平政桥),断绝六十三团后退过江之念,也断绝六十三团被动待援之念,欲使六十三团于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小水门浮桥——平政桥

受命当晚,彭孝儒与夫人刘俊生彻夜难眠。夫人忍不住问道:“上级这样布防,就你一个团坚守城内,变成孤军,怎么守?是不是师长见你的军衔级别与他相同,又是长官司令部直接委派下来的,心生嫉妒而故意为难你?”彭孝儒胸怀坦荡,回道:“大敌当前,千事万事都没有比抗击日寇、保护民众重要,不要想得太多了。”夫人见丈夫主意已定,不愿再分散丈夫心神,于是请求道:“让我和孩子也留下与你一起守城吧!”彭孝儒望着熟睡中的一双儿女(长子彭勃三岁,次女彭怡尚在襁褓中),深情地要求道:“当前形势危急,我身负重任,带着你和孩子怎能安心抗敌?你带着孩子赶快离开这里吧!”夫人关切道:“你的部队多为新兵,内无坚固工事,外无强兵支援,你要万分小心啊!”彭孝儒坚定地说道:“为抗击日寇,我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此次分离,务必要多保重,好好把孩子抚养成人!”次日晨,夫人带着一双儿女,含泪离开丽水,不料此次一别竟成诀别!

彭孝儒一面组织动员百姓撤到城外,躲避战火,要求两天内完成;一面在万象山洞天楼的团部驻地召开连级以上干部会议,部署战斗:令第一营防守左渠门至丽阳门,第二营防守丽阳门至虎啸门,第三营防守虎啸门至厦河门;大水门和小水门位于瓯江边,有瓯江相隔,由团部负责监视;各部在城内街头构筑堡垒,以备巷战。彭孝儒动员、激励道:“日寇已逼近丽水,战斗即将打响。我全体官兵要誓死保卫丽水,人在城在,城亡人亡!” 。

六十三团团部驻地——洞天楼

8月22日开始,日军第七十师团、六十师团两部5个大队,附炮兵、工兵、骑兵等各兵种,计6000余人,在伪军3000余人配合下,连同夫役共万人以上,从金华、武义直驱丽水,分兵三路逐次突破国军阻击,集结于丽水城郊岩泉一带,于26日中午兵临丽水城下。事先,日军已空袭丽水城,于次日早晨在丽阳门一带投下炸弹11颗。

8月26日黄昏,日军开始向虎啸门、丽阳门、厦河门以及西山背发起攻击。日军以百姓开路,驱使沿途抓获的群众向城内进逼,继而根据城内火力情况,以大炮猛烈轰击,接着迅速冲至城脚,借助软梯从丽阳门、虎啸门、厦河门攻上城墙。守城国军与日军殊死搏杀,战斗异常激烈。无奈敌我力量悬殊,27日晚10时许,厦河门防线被日军突破;24时左右,丽阳门、虎啸门防线也被日军突破,日军攻势已无法阻挡。接着,设在万象山洞天楼的团部被攻破,团、营、连之间联系中断,失去统一指挥,官兵被迫各自为战。

巷战至凌晨三时许,守城官兵大部牺牲,幸存官兵节节抗击,被逼至瓯江边小水门溪滩一带。不料,瓯江南岸的六十一团执行“督战”之命,以机枪扫射江面,阻止六十三团幸存官兵涉水渡江。此时,占领万象山的日军居高临下,向溪滩上的国军官兵疯狂扫射。由此,苦战至瓯江边的幸存国军官兵,含冤饮恨于瓯江。彭孝儒矗立江边,回天无力,仰天长叹,饮弹身亡。少将彭孝儒,以一腔热血,践行了“人在城在,城亡人亡”誓言,时年31岁。

战斗结束后,六十三团尚有少数官兵幸存,他们或泅水南渡,或隐蔽转移,得以生还。其中,九死一生的第一、二营朱营长和赵营长,相继转移至军部,却被“连坐法”执行枪决,死于非命;第三营陈营长很迟才转移到军部,因已枪决两位营长,又有众多官兵求情,才得以保住性命,使六十三团留下最后一位营长;通讯排刘排长,在转移中收拢部队,集结了六七十名幸存战士,携轻重机枪各二挺,步枪十多支,退守于松坑圩,拒不归队,誓死游击,后迫于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和军部的压力,勉强归队。

丽水城之战,且不论日军之战斗力远强于国军,就兵力人数而言,日军是守军的近十倍,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是役,虽千余人的六十三团几乎全军覆没,丽水城未能保全,但使日军付出了伤亡六七百人的代价,日军大队长林茂也被击断右手。

守卫丽水城的彭孝儒团官兵,浴血抗战的英勇事迹,永垂青史!

(作者单位:丽水市人民检察院)

【推荐】 【打印】 【关闭】